环境影响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环境质量:表述环境优劣的程度,它是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总体或某些要素对
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达。
2.环境影响:指人类活动(经济、政治、社会)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
类社会的效应。
3.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
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并提出减少这些影响的对策措
施,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生态环境影响预测:生态环境影响是指生态系统受到外来作用时所发生的响应与变
化。
科学的分析和预估这种响应和变化的趋势
5.环境影响识别:找出所有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定性地说明环境
影响的性质、程度、可能的范围。
6.污染分担率:指某污染源排放的某种污染物对某敏感区域或某关心点浓度贡献比率
7.环境影响因子识别项目阶段:建设期、运营期、服务后。
8.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及应用条件1数学模式法:模式应用条件不满足时,要进行模式
修正和验证,应首先考虑此法2物理模拟法:合适的实验条件和必要的基础数据。
无法采
用数学模式法而精度要求又高时,应选用此法3对比、类比法:时间限制短,无法取得参
数、数据,不能采用上述两种方法时,可选用此法4专业判断法:某些项目评价难以定量
时,或不能采用上述方法时,可选用此法。
9.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的方法:物料平衡法、类比法及资料复用法。
10.水平衡计算的方法: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C/(C+Q))×100%
11.间接冷却水循环率= (C 冷/(C 冷+Q 冷)) ×100%
12.工艺水回用率=(C 工艺/(C 工艺+Q 工艺)) ×100%
13.C 、Q ——重复用水量和取水量;C 冷、Q 冷——间接冷却水的循环量和系统取水量;
14.C 工艺、Q 工艺——工艺的重复用水量和取水量。
15.污染因子的筛选原则:等标排放量较大;已造成严重污染。
16.大气污染源的调查方法:现场实测法、物料衡算法、经验估算法。
17.布点原则:在评价区域内按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匀分布性的布点原
则。
18.监测点位数量:对于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10个;二级评价
项目监测点数不应少于6个;三级评价项目,如果评价区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
再安排监测,否则,可布置1-3个点进行监测。
19.布点方法:扇形布点;网格布点;功能区布点;同心圆布点。
20.监测的时期:1)监测周期和频次按评价等级而定:一级评价项目不得
少于两期(夏季、冬季);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也应作两期;
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2)每期监测时间: 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应取
得有季节代表性的七天有效数据。
21.污染物浓度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可根据监测资料分析污染物浓度与
风速、风向、大气稳定度等气象因素的相关关系。
22.烟气抬升高度:△H-烟气热释放量;H-烟源高度。
23.地面浓度,下风向地面任一点(X,Y):C (x,y,0)
24.污染源下风向地面轴线浓度:C (x,0,0)
25.地面最大落地浓度:Cm 及距源距离Xm 颗粒物地面浓度:Cp
26.熏烟模式地面浓度值:Cf 面源模式:Cs 线源扩散模式
27.日均浓度计算 ⎰=L L fdL
u Q c 0∑==n
i i d c n c 11
28.长期平均浓度模式: ()i X c
29.接受点(X ,Y )的季(期)或年长期平均浓度为: ()Y X c ,
30.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条件: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受纳(纳
污)水体(域)的规模、水环境质量要求。
31.常用的水环境现状调查三种方法:搜集资料法、现场实测法、遥感遥测法。
32.水环境现状调查时期:一级评价:一般应调查丰、平、枯三个水期;二级评价:
一般应调查平、枯两个水期;三级评价:一般只调查枯水期。
33.取样方法:三级评价取断面混和样。
一级评价每个水质采样点均应采样分析。
二级评价一般应取垂线混和样,如不需进行污染带及超标水域预测时,也可取断面混和样。
34.水质参数的选择:需要调查的水质因子有三类,一类是常规水质因子,另一类是特
殊水质因子,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调查一些其它方面的因子。
35.监测数据处理1)极值法:某水质因子的监测数据量少,水质浓度变幅大2)均值法:
某水质因子的监测数据量多,水质浓度变幅较小3)内梅罗法:某水质因子有一定的监测数
据量,水质浓度变幅较大。
36.预测阶段:建设过程、生产运行阶段、服务期满后;按正常排污和不正常排污(包
括事故)两种情况进行预测。
37.预测时期枯水期: 平水期;丰水期;冰封期
38.环境保护措施:工业废水处理方法类型; 工业废水的物理处理; 工业废水的化学
处理;工业废水的物理化学处理; 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
39.处理技术分类:按作用原理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法
40.按处理程度分为:一级处理--预处理;二级处理--主体处理,一般达到排放
标准;三级处理--深度处理,主要以水回用及资源化利用为目标。
41.等级划分依据:1.生物群落变化情况 2.区域环境变化情况 3.水和土地变化情况
4.是否敏感区
5.工程影响范围。
42.生态完整性背景值的调查: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生物量的测定,采用样地调查
收割法。
样地面积:森林选用1000m2;疏林及灌木林选用500m2; 草本群落选用100m2。
43.工程分析的原则:工程组成完全;重点工程明确;全过程分析;污染源和生态破
坏分析; 其它。
44.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工程措施:合理选址选线;项目组成方案优化;施工方案优化。
45.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预防(项目组成与布局方案、施工方案);水土流失治理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
46.生态影响防护措施:生态影响的防护;生态影响的避免;生态影响的消减;生态
影响的补偿;生态影响的恢复。
47.替代方案:关于选线、选址的替代;项目组成和空间布局的替代;施工工艺设计
和施工方法的替代;生态保护措施的替代。
48.规划的环境要素影响的类别: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特殊生境、资源及景观;水
资源与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
49.规划过程中评价原则:科学、客观、公正原则;早期介入原则;整体性原则 ; 公
众参与原则;一致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50.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地域范围通常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地域的现有地理
属性(流域、盆地、山脉等),自然资源特征(如森林、草原、渔场等),或人为的边界(如
公路、铁路或运河);二是已有的管理边界,如行政区等
51.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措施的优先顺序:预防措施;减量化措施;修复补救措施;
重建措施。
52.规划的结论性意见与建议,应对拟议规划方案得出下列评价结论a 建议采纳环境
可行的推荐方案b 修改规划目标或规划方案c 放弃规划
53.单因子指数Pi =Ci /Csi Ci -第 i 种污染物的浓度预测值或实测值
Csi -第 i 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值
Pi 值越小越好? 水环境:Pi ≦ 1 则环境因子达标, Pi > 1 则超标。
大气环境:
Pi ﹤ 1 则环境因子达标, Pi ≧ 1 则超标。
54.多因子综合指数: 及 i -环境要素序数; W -权重因子 j -环境因子序数
55..等标污染负荷:①某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Pi ,计算公式:
Pi ——i 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 mi ——i 污染物的排放量; ci ——i 污染物的评价标准,采用国家规定的浓度排放标准。
等标污染负荷的含义是:将污染物稀释到等于其相应排放标准浓度值时所需的稀释介质量。
②某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Pn :系该污染源所排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之和。
n ——污染物的种类数 ③区域内某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Pit :指该区域内所有污染源中污染物i 的等标污染负荷之和 Pin —第n 个污染源中污染物i 的等标污染负荷
④某区域的等标污染负荷Pm :系该区域内所有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之和 式中:m ——污染源的个数 某污染源等标污染负荷比: 某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比:
56.评价等级的划分与评价范围的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边长(KM )一级16-20二级10-14三级4-6
57.等标排放量的计算 Pi ——评价等级判别参数,等标排放量,m3/h Pi (m3/h)/ 地形
Pi ≥2.5×109 2.5×109>Pi ≥2.5×108 Pi <2.5×108 复杂地形;山区、丘陵、
沿海、大中城市的城区
一 二 三 平 原
二 三 三
∑∑===n i m j ij P P 11∑∑
∑∑=====n i m j ij n i m j ij ij W P W P 1111i i i c m P =∑==n
i i n P
P 1
∑==m n in it
P P 1∑==m
n n m P
P 1%100⨯=m n n P P K %100⨯=m it it P P K 9
010⨯=i
i i C Q P
Qi ——单位时间排放量,t/h ;
C0i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58.计算: 1)算术平均值 — 日、月、季、年平均值 2) C —监测数据值 Co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3)对国家未颁布标准的,不计算超标率 4)单项质量指数法 :
Co--某种污染因子不同取样时间的浓度预测值,mg /m3: Coi--某种污染因子对应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 /m3; Ii ≥1为超标,否则为未超标。
59.近地层风速廓线模式:
U1——距地面Z1m 处10min 平均风速 U2——距地面Z2m 处10min 平均风速 P ——风速高度指数 各稳定度等级下的P 值 地区
A B C D E 、 F 城市
0.10 0.15 0.20 0.25 0.30 乡村 0.07 0.07 0.10 0.17 0.25
60.23. 风频:风向占总观测统计次数的百分比
C-静风天数 61.污染分担率Kij :
cij ——i 类污染因子的第j 个源在同一接收点上所产生的地面浓度,mg/m3; Ci ——某种污染因子不同取样时间的浓度预测值, mg/m3
62.常采用内梅罗法计算水质现状评价因子的监测统计代表值,其计算公式为: C ——某水质监测因子的内梅罗值; C 极——某水质监测因子的实测极值; C 均 ——某水质监测因子的算术平均值。
63.河流水体: ISE=CpiQpi/[(Csi-Chi)Qhi]
Cpi —水污染物i 的排放浓度,mg/L Qpi —含水污染物i 的废水排放量,m3/s
Csi —水污染物i 的地表水质标准,mg/L Chi —评价河段水污染物i 的浓度,mg/L
Qhi —评价河段的流量,m3/s
64.完全混合模型(零维)
C -废水与河水完全混合后污染物的浓度,mg/L Qp ——排入河流的废水流量m3/s C= Cp ——废水中污染物浓度,mg /L
Qh ——河流的流量, m3/s
Ch ——排污口上游河流中污染物浓度,mg /L
∑==n
i ij i C n C 1100C C C -超标倍数=%超标率=总监测数据个数超标数据个数100⨯i 0C C i i I =p z
z u u )(1
21
2=∑
=+=161]
/[n n n n c f f g %100⨯=i ij ij C C K 222均极C C C +=h p h h p p Q Q C Q C Q ++
65.特殊水质因子:
①DO——溶解氧当DOj≥DOs
SDOj=∣DOf―DOj∣/(DOf―DOs)
当DOj<DOs
SDOj=10―9DOj/DOs
式中:SDOj——DO的标准指数;
DOf——某水温、气压条件下的饱和溶解氧浓度(mg/L),计算公式常采用:DOf=468/(31.6+T),T为水温(℃);
DOj——溶解氧实测值(mg/L);
DOS——溶解氧的评价标准限值(mg/L)。
②pH值——两端有限值,水质影响不同
pHj≤7.0 SpHj=(7.0 ― pHj)/(7.0 ― pHsd)
pHj>7.0 SpHj=(pHj―7.0)/(pHsu―7.0)
式中:
SpHj——pH的标准指数;
pHj——pH实测值;
pHsd——评价标准中pH的下限值;
pHsu——评价标准中pH的上限值。
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1,表明该水质参数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66.案例:取水断面布设PPT第五章 25-37
67.计算:课上做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