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
【摘要】自由贸易区战略,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适应国际国内新形式的重要举措。但中国自贸区建设的步伐刚刚起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着相当棘手的问题。本文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分析影响其发展的相关因素,以期从中窥探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特点及相应的对策选择。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因素,对策
一、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的强劲动力之一。加入wto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中国制造”走的更远、更快。然而,自由贸易区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游离于其外部的成员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这种歧视会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增加及联系上的网络化而不同程度的加强。因此,在发达国家经济停滞不前难以拉动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纷纷建立或加入自由贸易区,从而开拓新的市场,防止被游离于经济组织之外。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如何定位“自由贸易区战略”,建立或加入相关的自由贸易区,无形中成了摆在我国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
二、中国自贸区发展现状与成效
从中国自贸区的布局来看,中国已经初步建成了以周边国家为
基础、面向全球辐射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在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时,中国首先立足于周边国家和地区,与之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共同营造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在此基础上,做好全面系统的规划,积极向区域外围扩展,发展与欧洲、北美、非洲等更大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2012年,中国与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员方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4.4%。此外,中国—印度、中国—韩国、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可行性也正在研究中。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2002年,中国与东盟启动自贸区谈判,2004年签署《货物贸易协议》,2007年签署《服务贸易协议》。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双方的经贸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是中国和东盟合作历程中的创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将创造出一个拥有19亿潜在消费者、近6
万亿美元生产总值和4.5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虽然中国在建立自贸区的问题上做出了让步,对其贸易基本上处于逆差地位(2012年1月至9月,中国累积向东盟出口1263亿美元,累积进口1265亿美元1),但这体现了中国作为地区大国的风范,为中国还在就多个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增添了话语权,有望在建立其它自由贸易区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着其发展,本文简要列举以下几点:
(一)主要有利因素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对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对外积极改善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2010年至2020年间,中国仍将维持gdp在6.5%以上的高位增长。预计2050年,中国的贸易总额将高达18万亿美元。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巨大的消费潜力造就了一个无以伦比的消费市场,对具世界各国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对于东盟也同样如此。
(二)存在的问题
1.政治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崛起”的著作相继问世,与之相伴的则是种种的类似日本防卫大学副教授村井龙秀的“中国威胁论”1992年8月12日的日本《朝日新闻》就明确指出“中国正成为破坏亚洲均势的不稳定因素”。这一论调在东盟也颇有市场,比如菲律宾报纸曾载文称,要“防止中国入侵”,并试图将南海问题“地区化”。虽然中国政府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为双边关系的稳定和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这一顾虑还会不时浮现,进而影响到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过程。
2.经济因素。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员方大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外资对于中国、东盟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积极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取得了良好的政治与经济效果。危机过后,中国吸收外资保持了稳定、快速的增长态势,而同期东盟各
国吸收外商投资却呈下降趋势。《日本经济朝闻》曾报道,2002年中,流入东盟主要的6个成员国的投资约60亿美元,比2001年下降了近60%。中国巨大的市场使得相当一部分的东南亚的国际投资转向中国,这就不可避免的引起投资竞争问题。
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瓶颈突破的对策选择
(一)“中国机遇论”替代“中国威胁论”。世界银行《2020年的中国》一书中曾指出,中国的经济崛起将为世界发展带来机会,正如同美国于19世纪、日本于20世纪的经济腾飞一样,是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的驱动力之一,并明确讲到“到中国去投资,分享中国的经济增长”。事实胜于雄辩,在东南亚危机时,尽管面对出口的大幅度下滑,中国仍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给东南亚国家及世界以强有力的支持,并向东南亚国家伸出了援助之手,这些都是令各国领导称赞的。
(二)加强军事领域交流。当前,恐怖主义、毒品走私、非法移民问题在东南亚部分国家相当突出,中国可借此机会加强与东盟的军事合作,共同打击跨国犯罪,逐步扩展合作内容。在不损害中国国家领土安全的前提下,与有领土争端的国家共同合作,有序的开发南少群岛的资源,达到稳定周边、共同开发的目标。
(三)协调与美国、日本、韩国的关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离不开美国、日本、韩国的支持,尤其是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因此,中国应协调与美国、日本、韩国的在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经济竞争矛盾,加强与三国的经济合作,以谋求本地区经济的
更大融合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汉林,涂艳.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一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7(5)
[2]曹云华.论中国一东盟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和平与发展.2009(1)
[3]曹云华,郑蔚康.美国经济衰退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亚太经济.2008(4)
注:1、资料来源:eps全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