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临问题和挑战3
外来人口方面 1994年以来历年强化免疫活动数据统计:
每年7岁以下外来儿童有16万人, 每年脊灰疫苗零剂次免疫儿童有1000020000人(既往未服过疫苗 + 服过疫苗无接 种记录 + 服过苗接种记录遗失)。
北京市消灭脊灰监测要求
脊灰疑似病例定义
定义:任何<15岁儿童发生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 病例及任何年龄怀疑为脊灰的病例。
消灭脊髓灰质炎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王新高
概述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系由脊 灰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粪-口 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人受 该病毒感染后多数没有症状, 为亚临床型经过,约1%-1‰ 的感染者出现急性单侧性(或 双侧的)弛缓性麻痹。因本病 多发生在儿童时期,故俗称为
小儿麻痹症。
引起脊灰的病原体为单链、正链的RNA病毒。 病毒粒含有五种结构蛋白,分别为VP1、VP2、 VP3、VP4和VPg。按免疫性可分为三种血清型, 称为I型、II型和III型,每个型别的脊灰都可 引起致病。各型之间缺少交叉保护作用。其中 Ⅰ型最容易导致瘫痪,也最容易引起流行.
%;
标本检测及时性标准
麻痹
标本送至 采集粪便 省实验室
报告细胞培养结果
阳性标 本送至 国家实 验室
报告型 内鉴定 结果
14 天
4.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急性期过后瘫痪肢 体大多从远端起逐渐恢复,腱反射也逐渐复 常。最初3~6个月恢复较快,以后仍不断进 步,但速度减慢,1~2年后仍不恢复成为后 遗症。若不积极治疗,则长期瘫痪的肢体可 发生肌肉痉挛、萎缩和变形。
预防
脊髓灰质炎没有特效药,只能采取预防措 施。多次注射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使儿童 终身免疫。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常规免疫、群众运动、 监测、扫荡式接种等四大消灭脊灰策略, 尤为突出的是为强化免疫而采取群众运动 形式——国家免疫日
国家免疫日是为了补充及完善,而不是 代替常规免疫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 通过免疫高危险年龄组通常0-4岁的每个 儿童尽可能快地阻断野毒株循环。
在中国,1993年12月江泽民总书记给儿童喂服 脊灰糖丸拉开了国家免疫日的序幕,仅1993年 12月1轮就有8200多万儿童得到免疫,报告病 例也从1990年超过5000例降至1996年的3例而 且均为其它国家输入病例。在全球消灭脊灰的 进程中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目前仍存在脊髓灰质炎传播的危险
只要有一名儿童还感染有脊髓灰质炎病毒, 所有国家的儿童就仍有感染该疾病的危险。脊 髓灰质炎病毒很容易进入无脊髓灰质炎国家, 并且会迅速在未接种人口中传播。2003至2005 年期间,25个先前无脊髓灰质炎国家因输入病 毒而再次发生感染病例。
我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进程
中国消灭脊灰的历程 (1)
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因人细胞 膜表面有一种受体对病毒VP1具有特异亲和力。 本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 接触性传染病.隐性感染(最主要的传染源)在无 免疫力的人群中常见,而明显发病者少见;即使 在流行时,隐性感染与临床病例的比例仍然超过 100:1 。
脊灰是少数能被消灭的疾病之一,这是因为脊 灰病毒仅感染人、有有效疫苗、免疫能终生持 续存在、没有慢性病毒携带者、没有动物或昆 虫宿主、脊灰病毒仅在环境生存非常短的时间, 一偶有轻度发热、 腹泻。患活动性结核病,严重佝偻病,慢性心、 肝、肾病者,以及急性发热者,暂不宜服疫苗。
近年来普遍采用OPV国家发现瘫痪病例证实由疫 苗株病毒引起,大多发生在免疫低下者。故目前 都认为减毒活疫苗禁用于免疫低下者。
二、被动免疫 未服过疫苗的年幼儿、 孕妇、医务人员、免疫低下者、扁桃体摘 除等局部手术后,若与患者密切接触,应 及早肌注丙种球蛋白,小儿剂量为0.2~ 0.5ml/kg,或胎盘球蛋白6~9ml,每天1 次,连续2天。免疫力可维持3~6周。
一、自动免疫 最早采用的为灭活脊髓 灰质炎疫苗(Salk疫苗),肌注后保护易感 者的效果肯定,且因不含活疫苗,故对免疫 缺陷者也十分安全。但灭活疫苗引起的免疫 力维持时间短,需反复注射,且不引起局部 免疫力,制备价格昂贵是其不足之处。
减毒活疫苗(Sabin疫苗,OPV),这种活疫苗 病毒经组织培养多次传代,对人类神经系统已无 或极少毒性,口服后可在易感者肠道组织中繁殖, 使体内同型中和抗体迅速增长,同时因可产生分 泌型IgA,肠道及咽部免疫力也增强,可消灭入 侵的野毒株;活疫苗病毒可排出体外,接触者间 接获得免疫,故其免疫效果更好。
2.瘫痪前期 紧接前驱期后出现,体温再 次上升(称双峰热),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 痛、颈、背、四肢肌痛,感觉过敏等。一般患 者经3~4天热下降,症状消失而愈(无瘫痪 型)。少数患者在本期末出现瘫痪而进入瘫痪 期。
3.瘫痪期 瘫痪可突然发生或先有短暂肌力减 弱而后发生,腱反射常首先减弱或消失。在 5~10天内可相继出现不同部位的瘫痪,并逐 渐加重;轻症则在1~2天后就不再进展。大 多患者体温下降后瘫痪就不再发展。
全球根除脊髓灰质炎行动
1988年,在第四十一届世界卫生大会上, 通过了一项全球根除脊髓灰质炎的决议, 它标志着全球根除脊髓灰质炎行动正式启 动。
脊髓灰质炎病例自1988年以来减少了99%以上, 从当时的超过125个流行国家估计的35万病例, 下降至2005年的1951起报告病例。2006年全 世界只有四个国家仍有该疾病流行,处于有 史以来最低水平。
三、隔离患者 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 第1周应同时强调呼吸道和肠道隔离,对密切 接触的易感者应隔离观察20天。
四、做好日常卫生 经常搞好环境卫 生,消灭苍蝇,培养卫生习惯等十分重要。 本病流行期间,儿童应少去人群众多场所, 避免过分疲劳和受凉,推迟各种预防注射 和不急需的手术等,以免促使顿挫型感染 变成瘫痪型。
(2)同一县(区)发现2例或2例以上 的AFP病例,发病时间间隔2个月以内,临 床高度怀疑为脊灰,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 大便标本。
聚集的临床符合病例
凡2例或2例以上临床符合病例分布在 同一个县区或相邻的县区中,而且其 发病时间间隔在2个月以内,这些病 例应定义为聚集的临床符合病例。
AFP监测的主要指标和标准
感染后人体对同型病毒能产生较持久的免疫 力,血清中两周后出现IgG(中和抗体)。唾 液及肠道产生分泌型IgA。
中和抗体水平2~3周到达高峰,1~2年内渐 下降,但一直保持一定水平,不仅可保护患 者免遭同型病毒感染,对异型病毒也具低保 护力。
特异抗体可通过胎盘(IgG)及母乳(含分泌 型IgA)自母体传新生儿,此种被动免疫在出 生后6个月中渐渐消失。年长儿大多经过隐性 感染获得自动免疫力,抗体水平再度增长; 到成人时大多数已具有一定免疫力。
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报告发病率达到1/10 万以上; AFP病例报告后24小时内调查率达80%以上; AFP病例双份合格便标本采集率达80%以上; AFP粪便标本3天送达率达到80%以上; 省级实验室28天内完成AFP病例粪便病毒分离 及时率达到80%以上; 未采集合格粪便标本及分离到脊髓灰质炎病毒 的AFP病例发生麻痹60天后随访及时率达到90
四个脊髓灰质炎流行国家是:尼日利亚、印 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
尽管取得了这些成就,但全球脊髓灰质炎 行动仍然面临全球病例增长的危险,因为 在尼日利亚北部正在暴发疫情,在印度北 方邦西部也有新疫情出现。
四项核心战略
●婴儿出生头一年服用四剂口服脊髓灰质炎病毒 疫苗(OPV),达到高接种覆盖率; ●在补充免疫活动(SIAs)期间给所有五岁以下 儿童服用口服脊髓灰质炎补充剂; ●通过报告和实验室检测15岁以下儿童的所有急 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野生脊灰病毒; ●一旦将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传播限制在某一特 定地区,开展有目标的“扫荡”运动。
AFP病例: ⊙脊髓灰质炎 ⊙格林巴利综合征 ⊙横贯性脊髓炎 ⊙多神经病 ⊙神经根炎 ⊙外伤性神经炎 ⊙单神经炎
⊙神经丛炎 ⊙周期性麻痹 ⊙肌病 ⊙急性多发性肌炎 ⊙肉毒中毒 ⊙四肢瘫、截瘫和单瘫 ⊙短暂性肢体麻痹
高危AFP病例
(1)任何年龄小于5岁、接种脊灰疫苗 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 集到合格粪便标本的AFP病例;
为了您孩子的健康,请及时接种疫苗
发病机理
脊髓灰质炎病毒自口、咽或肠道粘膜侵入人体 后,一天内即可到达局部淋巴组织生长繁殖, 并向局部排出病毒。若此时人体产生多量特异 抗体,可将病毒控制在局部,形成隐性感染;
否则病毒进一步侵入血流(第一次病毒血症), 在第3天到达各处非神经组织,在全身淋巴组 织中尤多,并于第4日至第7日再次大量进入血 循环(第二次病毒血症),如果此时血循环中 的特异抗体已足够将病毒中和,则疾病发展至 此为止,形成顿挫型脊髓灰质炎,仅有上呼吸 道及肠道症状,而不出现神经系统病变。
传染源为病人及无症状的带病毒者,后者不仅 人数众多,又不易被发现和控制,因而对本病 的散布和流行起着重要作用。
早在发病前3~5日患者鼻咽分泌物及粪便内已 可排出病毒。咽部主要在病初1周内排出病毒, 故通过飞沫传播的时间亦短。
粪便中排出病毒不仅时间早(病前10天)、量 多、且可持续2~6周,甚至长达3~4个月,因 此粪便污染饮食,经口摄入为本病主要传播途 径,饮水污染常引起爆发流行。
面临问题和挑战1
外来输入脊灰野病毒的危险 2004 年仍然有近10 多个脊灰野病毒流行国家 存在, 与中国接壤的近30个国家中,仍有数个国家 有脊灰流行
周边国家脊灰发病情况
阿富汗 巴基斯坦
印度
野毒的输入
1995年 云南省发现1例,从缅甸输入的 野毒病例
1996年 云南省发现3例,从缅甸输入的 野毒病例
少部分患者可因病毒毒力强或血中抗体 不足以将其中和,病毒可随血流经血脑 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严重者可 发生瘫痪。
流行病学
本病温带多见,终年散发,以夏秋为多,可呈 小流行或酿成大流行,热带则四季发病率相似。 世界各国都有发病,但在普种疫苗地区发病率 大大减少,几乎无发病(如北欧芬兰、瑞士、 荷兰等国)。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5~14天(3~35天)。临床症状轻 重不等,以轻者较多;多数可毫无症状,可从 鼻咽分泌物及大便中排出病毒,并可产生特异 抗体称无症状型或隐匿型。少数病人可出现弛 缓性瘫痪,按瘫痪病人的病情发展过程,临床 分期如下:
1.前驱期 起病缓急不一,大多有低热或 中等热度,乏力不适,伴有咽痛、咳嗽等上呼 吸道症状,或有纳呆,恶心、呕吐、便秘、腹 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尚无明显异 常。上述症状持续数小时至3~4天,患者体温 迅速下降而痊愈(称顿挫型),一部分患者进 入瘫痪前期。
脊髓灰质炎曾在中国广泛流行并严重危害人民健 康
60年代初期, 每年约报道有 20,000-43,000 脊灰病例 60年代后开始使用脊灰口服疫苗,脊灰发病数急 剧下降 1988年, 第41届世界卫生大会确立了2000年全球 消灭脊灰的目标, 中国全面加强了消灭脊灰活动
中国消灭脊灰的历程 (2)
1991年, 中国政府承诺到 2000 年中国实现无脊灰的目标 1994年9月,发现最后一例本土脊灰野病毒(湖北) 1995, 1996 和 1999 年分别发现了境外输入脊灰野病毒, 随之采取了大范围内的强化免疫 2000 年10月,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宣布为无脊灰地区, 标志我国进入无脊灰状态。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将全球消 灭脊灰的目标调整为2005年。 2003年中国CDC制定了2003-2010年消灭脊灰行动计划
1999年 青海发现输入的脊灰Ⅰ型野毒
千万不要忘记
1999年10月青海省循化县发现输入 野毒引起的脊灰病例。
面临问题和挑战2
保持政府对消灭脊灰活动的支持,特别是经费支持。 在无脊灰的后期,做好实验室脊灰野病毒的管理与封存, 防止人为造成野病毒的泄漏 脊灰活疫苗间或与其他肠道病毒株间的变异(VDPV) 、 重组(VRPV),使脊灰毒力回升 脊灰活疫苗大规模长期使用中发生的相关病例(VAPP) 恐怖主义分子利用野毒作案的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