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医学-内科-2019-5大课再 生 障 碍 性 贫 血-46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骨髓穿刺:
多部位(不同平面)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小粒空 虚,非造血细胞(淋巴细胞、网状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 等)比例增高;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红系、粒系细胞 均明显减少。
3. 骨髓活检(髂骨):
全切片增生减低,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和(或)非 造血细胞增多,网硬蛋白不增加,无异常细胞。
骨髓
组织嗜碱细胞 骨髓涂片
M 200倍
骨髓病理切片
三、流式细胞术
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CD34 + 细胞数量; 流式细胞术检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克隆 (CD55、CD59、Flaer)。
四、免疫相关指标检测
T细胞亚群(如CD4 + 、CD8 + 、Th1、Th2、Treg等)及 细胞因子(如IFN-γ、IL-4、IL-10等)、自身抗体和风湿抗 体、造血干细胞及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标志检测。
或其他免疫性疾病如SLE等。
5.纯白再障
与自身免疫有关,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切除胸腺瘤可能 有效。
6.AA-PNH综合征
继发性再障
有明确诱因 1. 各种电离辐射 2. 化学毒物如苯、化疗药物 3. 严重疾病晚期如败血症、肿瘤骨髓浸润等
再障的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PNH MDS 自身抗体介导的全血细胞减少 AL 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其他
再障为高。 3.骨髓象 (1)三系或两系减少,至少1个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良好,
红系中常有晚幼红比例升高,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2)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增多。
特殊类型的再障
1. 先天性再障(Fanconi综合征):
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疾病,是遗传性干细胞异常 性疾病。多于10岁内发病,可合并多种畸形。
骨髓涂片
分叶核粒 杆状核 细胞 粒细胞
淋巴 中幼粒 细胞 细胞
晚幼粒 细胞
浆细胞
(二)骨髓活检:
至少取2 cm骨髓组织(髂骨)标本用以评估骨髓增生 程度、各系细胞比例、造血组织分布(有无灶性CD34 + 细胞 分布等)情况,以及是否存在骨髓浸润、骨髓纤维化等。
再障的骨髓病理改变
1.红骨髓减少,脂肪髓(黄髓)增加。 2.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如网状细胞、浆细胞、脂肪细 胞等增多。 3.急性型病变广泛,进展迅速。
我国原发性再障占67%。
再障病因
一、先天性(体质性、家族性)--罕见
1、范可尼贫血(FA) 2、先天性角化不良(DKC) 3、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DBA) 4、Shwachmann-Diamond综合征(SDS)
再障病因
二、获得性
(一)特发性/原发性(病因未明) (二)继发性 1、化学和物理因素 药源性 射线:各种电离辐射 工业毒物(苯、杀虫剂、芳香烃)
4.霍奇金淋巴瘤或非霍奇金淋巴瘤
可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减低、骨髓涂片可见 局部淋巴瘤细胞浸润。
AA患者淋巴细胞显著增高,但系正常淋巴细胞,可通过 免疫分型和基因重排检测与淋巴瘤细胞进行区分。
其他如脾肿大等特征也可作为鉴别AA与淋巴瘤的依据。
5.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常伴随出现泪滴样异常红细胞、
7.神经性厌食或长期饥饿
可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减低、脂肪细胞和
再障的发病机制
2.造血微环境异常(土壤学说)
骨髓的基质细胞能释放造血因子支持和调节造血细胞 的生长与发育。
再障患者基质细胞分泌造血因子的能力明显减少,同 时存在骨髓造血微循环缺陷,导致造血骨髓减少,黄髓 (“脂肪化”)增多。 骨髓基质细胞受损的AA造血干细胞 移植不易成功。
再障的发病机制
3.免疫异常(虫子学说)
3.自身抗体介导的全血细胞减少
包括Evans综合征。可检测到外周成熟血细胞的自身抗 体或骨髓未成熟血细胞的自身抗体,患者可有全血细胞减少 并骨髓增生减低,但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往 往不低甚或偏高。
骨髓红系细胞比例不低且易见“红系造血岛”,Th1/Th2 降低(Th2细胞比例增高)、CD5+B细胞比例增高,血清IL-4 和IL-10水平增高,对糖皮质激素和(或)大剂量静脉滴注丙 种球蛋白的治疗反应较好。
幼稚红细胞、脾肿大。骨髓纤维化不合并脾肿大的患者则
提示有可能是继发于其他恶性肿瘤。
6.分枝杆菌感染
有时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增生减低,可见肉芽肿、
纤维化、骨髓坏死和嗜血征象。
结核分枝杆菌一般没有特征性肉芽肿。抗酸杆菌属于不典
型分枝杆菌感染,其常被泡沫样巨噬细胞吞噬。如果考虑结核
,应进行骨髓抗酸染色和培养。
NSAA高热比SAA少见,感染相 对易控制。
实验室检查--必需检测项目
一.血象--血常规
全血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加(三少一 多)。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网织红低于正常,甚至为零;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 加。
外周血涂片
分叶核粒细胞 淋巴细胞
分叶核粒细胞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
1、骨髓造血细胞膜自身抗体检测; 2、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检测、端粒酶基因突变检测、体
细胞基因突变检测。
再障的诊断标准
1.血常规检查:
全血细胞(包括网织红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至少符合以下三项中两项:HGB<100 g/L;PLT<50×10 9 /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1.5×10 9 /L。
心电图、肺功能、腹部超声、超声心动图及其他影像学检查 (如胸部X线或CT等),以评价其他原因导致的造血异常。
细胞遗传学:常规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del (5q33)、 del (20q)等]以及遗传性疾病筛查(儿童或有家族史者推 荐做染色体断裂试验),胎儿血红蛋白检测。
AA可选检测项目
有条件的医院可开展以下项目:
→TNF 增多→ Fas/FasL介导骨髓CD34+细胞凋亡亢进→造
血衰竭
目前认为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功能亢进造成骨髓损伤
在原发性获得性AA发病机制中占主要地位,新近研究显示遗
传背景在AA发病及进展中也可能发挥一定作用,如端粒酶基
因突变,也有部分病例发现体细胞突变。
再障的临床表现
1.贫血:
NSAA的常见症状。表现为 头昏、疲倦、乏力、心悸、气 短和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鸣。查体可见皮肤、粘 膜苍白。
4. 除外检查: 必须除外先天性和其他获得性、继发性BMF。
重型AA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重,常伴严重感染和/或 内脏出血。
2.血象:除Hb下降较快外,需具备以下之中2项: ANC<0.5×10 9 /L;网织红细胞绝对值<15×10 9 /L; PLT<20×10 9 /L。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2 ×109/L为极重 型)
二.骨髓象
(一)多部位骨髓穿刺:至少包括髂骨和胸骨。
多部位增生低下或重度低下(一片荒凉)。 表现为:脂肪滴较多,粒、红系及巨核细胞等有核细胞 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巨核细胞少,常找不到,有 时干抽。
骨髓涂片分析
1.造血细胞增生程度; 2.粒、红、淋巴系细胞形态和阶段百分比; 3.巨核细胞数目和形态; 4.小粒造血细胞面积; 5.是否有异常细胞等。
1.CD4/CD8细胞比例减少,Th1:Th2型细胞比值增高, CD8+T抑 制细胞增高,CD25+T细胞、γδTCR+T细胞比例增高。
2.造血负调空因子增加:IFN-、TNF、IL-2升高
五、其他
肝、肾、甲状腺功能,其他生化,病毒学(包括肝炎病毒、 EBV、CMV等)及免疫固定电泳检查。
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
SAA贫血呈进行性加重。
再障的临床表现
2.出血:
是SAA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常表 现为牙龈渗血、鼻出血或月经过多、 呕血、咯血、血尿,严重时可以出现 颅内出血,是AA患者常见致死原因之 一。
NSAA出血倾向较轻,以皮肤、 粘膜出血为主。
临床表现
3.感染与发热:
由于粒细胞缺乏,SAA感染常 常难以控制,患者体温明显升高, 可以合并多种细菌感染,也可合 并真菌等感染。
2. 肝炎后再障
多见于丙型、乙型肝炎病毒,病情凶险。
3.妊娠性再障
再障于妊娠时发生,产后或中止妊娠后大部分好转, 再次妊娠时可复发。
4.纯红再障
本病仅累及红细胞,约占再障的3%。 (1)先天性:于婴幼儿发病,可合并发育障碍、心衰、感染
等而死亡。 (2)获得性:见于青壮年女性,病因未明,半数可有胸腺瘤
2.低增生性MDS/AML
低增生性MDS具备如下特点:
粒系、巨 核系增生减低,外周血、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中 存在幼稚细胞。
骨髓活检标本中,网状纤维、CD34 + 细胞增加以及较多的 残存造血面积提示为低增生性MDS而非AA。
若存在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则更加提示MDS。 红系病态造血在AA中非常常见,不能据此鉴别MDS和AA 。
3、免疫性、代谢性(胰腺炎、妊娠)
再障的发病机制
一、造血干祖细胞(种子)缺陷: 20世纪60年代
二、造血微环境(土壤)异常: 20世纪70年代
三、免疫(虫子)异常: 20世纪80年代
再障的发病机制
1. 造血干祖细胞缺陷(种子学说)
造血干(祖)细胞内在的缺陷包括量和质的异常。 再障患者CD34+细胞中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 (干细胞)及祖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减少程度与病情相 关。AA造血干(祖)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显著降低。部分AA有 单克隆造血且可向PNH/MDS甚至白血病转化。
3.骨髓象 骨髓细胞增生程度<正常的25%;如≥正常的25%但<50%,则
残存的造血细胞应<30%。 骨髓增生广泛重度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
粒中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明显增多。
非重型再障的诊断标准--
未达到重型标准的AA
1.发病缓慢,贫血、感染、出血均较轻。 2.血象: Hb下降较慢,Ret、WBC、中性粒细胞及PLT均较急性
第五章 再 生 障 碍 性 贫 血
Aplastic Anemia (AA)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科 中山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方志刚
再障概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可能由不同病因和机制 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通常指原发性。
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免疫抑制治疗有效。 实验室检查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
血清抑制因子的存在,患者血浆可抑制正常骨髓的生长, 造血负调控因子如IFN-、TNF、IL-2等增多,造血细胞凋亡 增加。
抑制性淋巴细胞的存在, 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抑制性T 淋巴细胞增多、NK细胞活力减低。
免疫异常
免疫耐受打破→ Th1/Th2失衡→ Th1增多→ T细胞分
泌的负调控因子IFN-γ和IL2分泌增多→CD8+T细胞增殖
再障概述
最初在1888年Ehrlich首先报道1例21岁女性患者。 在1904年Chauffand 提出再障的名称。 1934年Thompson明确本病以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 1976年Camitta制定了重型再障的诊断标准。
再障的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将再障分为两型:
1. 重型再障(SAA) 2. 非重型再障(NSAA)或慢性型再障(CAA)
SAA又分为
1. 重型再障Ⅰ型(SAA-Ⅰ ),国内曾称急性型再障(AAA) 2. 重型再障Ⅱ型( SAA- Ⅱ,由慢性型再障发展而来的重型再
障)。
再障流行病学
年发病率我国为7.4/100万人口,日本为14.7-24.0/100万人 口,欧美国家为4.7-13.7/100万人口 。亚洲发展中国家AA 发病率明显高于欧洲国家。可发生于各年龄组,老年人 发病率较高,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1.PNH相关(AA/PNH)
依据疾病及PNH向AA转化的阶段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不 同。检测外周血红细胞和白细胞表面GPI(糖基磷脂酰基醇) 锚链蛋白可以鉴别。 1)相同点:
①全血细胞↓②可呈骨髓增生低下。③可无血红蛋白尿的发 作。 2)不同点: ①典型者有血红蛋白尿发作史。②溶血试验阳性:酸溶血试 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微量补体溶血敏感试验。③外周血 或骨髓可发现CD55、CD59的细胞减少或缺如,可与 AA鉴别。
临床上确认可引起再障的药物
1、抗惊厥药:乙内酰脲、苯妥英钠、乙琥胺 2、抗风湿药:保泰松、吲哚美辛、金盐、秋水仙碱 3、抗甲状腺药: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 4、其他:氯霉素、乙胺嘧啶、青霉胺、有机砷、苯巴比

再障病因
2、感染
病毒:肝炎病毒、EB病毒、流感、微小病毒B19 其他:结核、登革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