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术期刊综合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若干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学术期刊综合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若干思考

[摘要]目前,将核心期刊当作一种标准性检测工具判定研究人员、大学老师及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并将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与职称、学位的评定,学历的认定,硕士点、博士点的设定,基金项目的鉴定等挂钩,这种做法已经产生了诸多方面的负效应。如何使核心期刊回归到原初状态,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的科学指标体系,应成为人事管理、学籍管理、出版管理、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术研究界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学术期刊;核心期刊;影响力;指标体系

[作者简介]周志华,广西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副编审,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G2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8)10-0174-0005

目前,关于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的系统很多,使用的评价指标也各不相同。主要有南京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简称CSSCI来源期刊)和北京大学的《中文核心期刊》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三个评价系统。南京大学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采用单指标量化评价再加上专家的定性评审;北京大学的《中

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则采用多指标量化评价再加上专家的定性评审。为了叙述方便,笔者将处于南京市的单指标评价体系与处于北京市的两个多指标评价体系概称为南北评价体系。这两大评价体系目前已被全国诸多部门(主要是人事管理部门、学籍管理部门)作为标准性工具进行使用,使用的结果在学术界及社会各界都引起很多争议,因此,有必要对核心期刊的起源和在中国的移植及其功能的蜕变过程作一个简单的回顾。

一、中国对“核心期刊”的蜕变性移植及“核心期刊”功能扩张的负效应

(一)核心期刊概念的起源。1934年英国的文献计量学者布拉德福通过对多种期刊发表的论文进行统计并作了

定量分析后发现:对于某个学科或某个主题来说,大量的该学科或主题的论文集中分布在少数的期刊上,而其他少数的该学科或主题的论文则分散在大量的期刊上。布拉德福将这一现象概括为文献的“集散定律”,通常称为“布拉德福的文献集散定律”。在布拉德福的时代还没有“核心期刊的”概念出现,布拉德福当时只是将某一学科或主题的论文比较集中的那些期刊定位为文献分布的“核心区”,后人则将处于核心区的期刊称之为“核心期刊”。这就是核心期刊概念

的来由。从“核心期刊”概念的产生我们可以看到,“核心期刊”不是对某一期刊的学术水平或学术质量的评定,它只是告诉读者,哪些学术期刊较集中地刊登了某学科或主题的论文,某读者如果想查找某学科或某主题的论文可以到哪类核心期刊去找比较方便。就像当今超市的导购员,告诉你要购买某种商品时,可以到某种商品的“货架”去找一样。其服务功能是导读性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核心期刊最初存在的理由也只限于此。应该说,最初的核心期刊作为一种导读工具,其存在也是很有价值的,它在西方国家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核心期刊”内涵的丰富与发展。自从“核心期刊的概念产生后,布拉德福的“文献集散定律”不仅在论文统计领域中不断被验证,而且在引文统计领域也得到了验证。美国著名的文献情报学者加菲尔德在对期刊文献的被引情况进行了大规模的统计和分析后,他惊奇地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的研究也与布拉德福定律相互吻合,即大量的被引用的论文集中在少数期刊中,而少量的被引用的论文则分散于大量的期刊中。这样,“核心期刊”概念的内涵就由“某学科或主题的论文集中密度大的少数期刊”变为“某学科或主题的论文其刊发或被引用集中密度大的少数期刊”,从而使“核心期刊”的内涵得到了充实和丰富。加菲尔德从另一角度分析证实了“核心期刊”的客观存在,从而大大地丰富和发展

了核心期刊的概念。

(三)“核心期刊”在中国的移植及其功能的蜕变。在20世纪70年代,“核心期刊”被移植至中国,移植的初衷是为了在外国期刊价格猛涨的情况下,如何以有限的经费购买得最大的文献量。这种想法成了全国的图书馆的迫切需求,于是《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等在国内获得了出版。这些出版物孕育了中国核心期刊评价系统的胚胎。但这些出版物的功能没有被蜕变,仍然是作为图书馆购买外国科技文献的导购工具和国内读者的导读工具。到了20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的核心期刊评价系统产生,并于1992年、1996年、2000年连续出版了三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这是对外国核心期刊的正式移植,核心期刊的功能也从此时产生了变异,这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关于《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报告》中获得证实。该研究报告在对“中文核心期刊”的作用和应用范围作了如下明确的定位:(1)核心期刊表可以作为期刊采购的参考工具;(2)核心期刊表可以作为图书馆的导读和参考咨询的工具;(3)核心期刊表可以作为评价学术研究成果的参考工具;(4)核心期刊表可以作为读者投稿的参考工具;(5)核心期刊表可以为文献数据库选择来源期刊提供参考依据[1]。从“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报告”上述对核心期刊的功能定位可以看出:中国的核心期刊相对外国的核心期刊

而言,其功能从两项扩展到五项,即从导购、导读功能扩展到评价研究成果、作者投稿及文献数据库选择来源期刊等方面的参考功能。在上述扩张的三项功能中,有两项的负效应是较大的,那就是“评价研究成果”和“读者投稿”的参考功能。这两项功能定位虽然没有直接说明凡是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都是高水平、高质量的,读者选择这些期刊发表论文就能提高作者的知名度。但事实上是:话虽不这么说,意却在其中。从而导致了人事管理部门将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作为评定职称的条件之一;学籍管理部门则把在核心期刊发表多少篇论文作为获取学历、评定学位的主要依据或主要依据之一;教育管理部门也把在核心期刊发表多少篇论文作为授于某高等学校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等等的条件之一;后来还扩展到基金项目结题时也要在核心期刊发表多少篇论文才能进入鉴定程序,等等。

笔者认为,上述核心期刊的功能扩张是我国在对核心期刊移植过程中人为地使其功能产生畸变,就像生物体的基因突变一样,是不正常的,对中国的科学研究事业发展是不利的。理由有:

1. 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并不是每篇都具有所谓“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质量”。以在核心期刊发表多少篇论文当作评定职称、学位和认定学历以及申请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甚至当作基金项目是否给予结项等等的依据,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