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国的五大败因及对近现代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甲午战争中国的五大败因及对近现代的影
响
1.1. 战前局面
朝鲜全罗道古阜郡郡守赵秉甲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贪腐行为会在中国历史和朝鲜历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由于他的贪腐,逼反了全罗道的农民,引发了改变了东亚历史的东学党起义。起义烈火迅速燃遍朝鲜半岛,朝鲜政府无力镇压,只得向清政府求援。日本政府早就密切注视朝鲜局势的发展,等待出兵朝鲜的时机,然后制造挑起中日战端的借口。当清政府应邀出兵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的时候,日军不请自来,在朝鲜南部登陆,在扑灭了起义烈火后,又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血洗威海平壤。战后双方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日本因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国力军力迅速强大,并逐渐走上军国主义对外扩张之路。
甲午战争,改变了东亚的局势,扯下了满清政府“天朝上国”的遮羞布,使西方列强进一步看清了清朝统治者这个庞然大物只不过是
一只技止此耳的黔之驴,从而更加变本加厉地欺压中国人民,大肆掠夺中国资源。同时,也使得一直仰望中央帝国的日本人改变了自唐朝以来对中国的臣服,诱发了日本人“征服满蒙、征服支那、征服世界”的野心。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当今又是一个甲午年的时刻,认真剖析满清失败的深层次原因,接受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不重蹈覆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甲午战争清朝的五大败因
1.2.1.中国是块大肥肉,列强都想吃一口
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第一个跳出来的是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无疑是世界第一强国。其殖民地遍布全球,号称“日不落帝国”。自19世纪以来,沙皇俄国加快了向远东侵略的步伐,趁着满清政府陷入腐败不堪之际,先后侵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等上百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尤其是占领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参崴军港,打开了太平洋的出海口——这无疑是对英国霸权的强烈挑战,因此,英国急需在远东扶持一个对抗俄国的代言人,而这个代言人只能在中日之间选择其一。那么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英国选择了日本而不是满清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大清帝国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讲,都不啻于一个庞然大物,正如拿破仑所言,是一头睡
着的狮子。法国人不会去惊醒它,英国人自然也不会。而日本,蕞尔小国也,能拿起来,自然也能放下来。英国人想扶持的只是个代言人而不是一个强大到能挑战自己的对手。其二,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大走工业化之路,举国上下积极向西方学习,呈现出了一种向上的势头;而反观满清,以那拉氏为首的腐朽统治者,殚精竭虑地掠夺人民以供其穷奢极欲,已经呈现出了日薄西山的颓势。英国人自然不会把真金白银送给这么一个政府去挥霍。
第二个跳出来的是美国。19世纪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经济危机的苗头已经初步显露,此时,作为世纪第一工业国,自然想为自己的产品找到更大的市场,而正在资本主义道路上起步的日本自然成了香饽饽。
第三个是德国。新兴的德国,梦寐以求的是在东方找一块立足地,在已经被英法等国占据的蛋糕上分一块。胶东半岛一带,成为了德国人的首选,因此,支持日本进攻中国,从而趁机夺取青岛,是德国人的规划。
第四个是法国。法国人作为俄国人的盟友,实际上是不希望俄国人把注意力放在远东方面,他们最希望的是俄国人向西去威胁德国。因此,支持日本战胜中国,并打消俄国人东进的念头,是法国人所谋求的。
最后一个是俄国。俄国占领了中国百万平方千米土地后并没有收心,他们下一步的目标是中国东北和朝鲜。至于日本,在这些“司机”们的眼里,还不足以威胁他们的安德烈军旗。日本和满清打个两败俱
伤,更符合他们的利益,因此对日本采取了不干涉政策。
就这样,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1.2.2.日本的战前准备远远超过满清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当日本明治天皇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的。早在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蓄意向海外扩张。1872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附属国琉球,准备以琉球为跳板进攻台湾。日本天皇下诏,单方声称琉球为日本藩属。1874年,发生了琉球漂民被台湾高山族杀死的“牡丹社事件”。日本利用清朝官员的糊涂,竟称琉球是日本属邦,并以此为借口大举进攻台湾岛。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但当时日本和中国实力悬殊,加上水土不服,日军失利。在美英等国的“调停”下,日本向中国勒索白银50万两,才从台湾撤军。后来,由于清廷的软弱无能,日本于1879年完全并吞了琉球王国,改设为冲绳县。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
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特权。该条约第一条即宣称“朝鲜为自主之邦,保有与日本国平等之权”,公然把朝鲜的宗主国清朝排斥在外,充分暴露了日本并吞朝鲜的野心。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中日两国同时出兵朝鲜,清军虽然在这次事件中压制住日军,但日本还是如愿取得了在朝鲜的驻军权。1884年,日本帮助朝鲜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企图驱逐清朝在朝鲜的势力。袁世凯率清军击败了日军,镇压了这次政变。但日本人还是利用了清廷的昏庸同清政府订立了《天津会议专条》,规定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两国出兵朝鲜须互相通知。这就为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伏笔。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中,中方在硬实力上一直占有优势,但朝鲜甲申政变之后的十年时间,情况就悄然发生了变化。这段时间,日本一直关注着中国。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日本还出动乐善堂、玄洋社等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