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开题报告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提升及作物产量氮磷钾养分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提升及

作物产量、氮磷钾养分的影响学号:

报告人:

专业学位(类别):

研究方向(领域):

所在学院:

校内导师:教授

校外导师:高级工程师

报告时间:2013年7月

**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制

1立题依据

农作物秸秆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一种农业生产副产品。由于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利用涉及到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土壤肥力、水土保持、环境安全、农村能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等问题,所以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据报道,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中,秸秆还田的数量很大[1]。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秸秆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主要的秸秆有近20种,而且数量巨大(每年都有6~7亿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能源的改善,农作物秸秆出现大量剩余。尤其是夏秋两季,农作物秸秆无组织地焚烧,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严重污染环境。据测定秸秆中有机质含量约为150g/kg,氮、磷、钾、钙、硫等多种营养元素含量也相当丰富[2]。秸秆还田可以以草养田、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秸秆还田,在现代可持续农业和生态农业以及有机农业的发展中,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

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决定因素。作物秸秆含有多种营养元素,是重要的有机肥源[4]。通过人工或机械操作,并综合采用少耕、免耕,选用良种、平衡施肥、防治病虫害、模式化栽培等多项配套农艺措施,以不同形式将秸秆还田,可以起到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的含量,维持土壤养分平衡、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增加作物产量的作用。尽管秸秆还田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还田后的秸秆不易腐烂,影响下茬播种质量;有些农民对秸秆还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长期效益观念,秸秆还田机具价格偏高、利用率低等,使推广该项技术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研究更有效的秸秆还田技术为推进秸秆还田的推广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国内外研究进展

2.1秸秆还田概述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的总称,是作物收获子实后的剩余部分[5],一般占生物量50%以上。因其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故是一种丰富且能直接利用的可再生资源[6]。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农村能源结构的调整,秸秆在广大农村地区已不再是主要的燃料物质,秸秆的出路问题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焚烧秸秆不仅污染环境,而且由于有机物不能

回归土壤,切断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养分物质循环链,不利于土壤质量和生产力的保持与提高,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化肥的大量施用以及部分地区的粗放经营和管理,土壤肥力有下降的趋势[4]。秸秆还田是把没用作饲料的秸秆直接或堆沤后施入土壤中的方法,具有培肥、蓄水、调温、增产、减少污染的作用。我国有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悠久历史。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北方地区对秸秆覆盖为核心的保护耕作进行了研究与推广,成为该区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但我国秸秆还田的研究主要是北方小麦与玉米,南方较少,仅有研究主要在水稻、小麦上[7]。

根据秸秆还田方式分为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直接还田、留高茬还田等类型[8]。秸秆堆沤还田是将作物秸秆制成堆肥、沤肥,在腐熟后施入土壤的方式,据含水量分沤肥还田和堆肥还田。秸秆堆沤时腐熟矿化加速,释放养分,降解有害的有机酸、多酚等,杀灭寄生虫卵、病原菌及杂草种子等,但氮素易流失,且费工、费时,利用较少[9]。过腹还田是指秸秆在饲喂牲畜后,以畜粪尿施入土壤中的方式[10],经济与生态效益明显。秸秆是反刍家畜粗饲料的重要来源,被动物吸收的养分转化为肉、奶等,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但比例仅25%~35%[11]。秸秆直接还田方式快捷、省工。秸秆数量较多可采用直接还田方式,分为翻压还田和覆盖还田。翻压还田是指前茬收获后,将前茬秸秆在后茬播种或移栽前翻入土中的方式,可及时处理大量秸秆,避免腐烂焚烧;覆盖还田是指种植作物时将秸秆覆盖于土壤表面达30%以上的技术[12],可提高土壤有机质,调节土壤温、湿度。留高茬还田是指作物收割时提高留茬高度,翻耕后使根茬在田间腐烂分解的方式,可提高劳动和能源投入效益,且秸秆分布均匀,群众易接受[13],可用于多种作物。但需明确留茬高度,过高会影响下茬作物生长,过低则还田量少,效果差。

2.2 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的影响

秸秆还田能使土壤容重降低,通气孔隙和大粒径微团聚体增加,使耕层土壤较为疏松。由于土壤容重、孔隙度等物理性质的测定受外界因素与田间作业的干扰,再加上本来这些指标即或在同一块土地上,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吴崇海等[14]进行的小麦不同留茬试验中,发现与空白对照相比各留茬处理的土壤交换量高1.5-2.3cmol/kg,土壤容重降低0.15-0.2 g/cm3,总孔隙度增加5.6-7.4%。杜

守宇[15]报道指出,秸秆覆盖田面可减轻雨水对土壤的拍打冲击淋洗,保持表土不被压实而下沉,并可以消除阳光曝晒而引起的表土硬结龟裂,使土壤保持良好的结构;更为重要的是覆盖的秸秆还田后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土壤中腐殖质与团粒结构的比重大大增加。土壤团聚体数量增多,总孔隙度提高,容重下降,保水保肥性能增强,通透性改善,为土壤良好结构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使土壤结构状况得以改善。据袁家富[16]的研究表明麦田覆盖3000kg/hm2稻草对土壤有机含量、容重、总孔隙度的影响在试验前后无明显差异;稻草覆盖麦收后土壤有机质含量较裸地和试验前分别平均上升了 6.65%和 6.39%,容重下降了7.75%和7.03%,总孔隙度增加了6.44%和6.60%。另据王玉坤[17]秸秆覆盖3年试验结果表明,0-20cm耕层土壤容重由1.486g/cm3下降到1.463g/cm3,下降率1.5%;总孔隙度由43.92%增加到44.79%,增长率为2.0 %。

秸秆分解产生的腐殖物质利于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并降低容重,覆盖次数增加,容重降低、田间持水量增加[18]。覆盖使0~0.10m表层土壤孔隙增加50~500μm[19],也可降低水土流失,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渗透性[20]。Rajan 等研究表明覆盖可减少水土流失33%[21]。孙建等研究发现,覆盖可分别使地表水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减少21.9% 及88.3%[22]。秸秆覆盖利于减少黄土坡耕地径流次数、径流量、土壤侵蚀量,且覆盖年限与覆盖量增加其效果更明显[23]。因此秸秆还田可改良土壤,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2.3 秸秆还田的土壤培肥效应

国内外的试验均表明,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明显增加,尤以表层差异显著。据报道[24],凡是施用秸秆的处理,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都在10.0g/kg以上,且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且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有不同的影响,免耕处理最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其次是覆盖秸秆,再次是翻压秸秆。袁家富[16]在麦田覆盖3000kg/hm2稻草的试验中发现,稻草覆盖麦收后土壤有机含量较裸地和试验前分别平均上升了6.65%和6.39%,在水田土壤上进行的试验结果相同。有机物料的施用提高了水田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特别是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对土壤有机质的增加有显著的效果。植物物质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它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同时又是作物养分,特别是N的来源。作物秸秆木身含有各种营养元素,进入土壤后参与土壤生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