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文化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文化意蕴学号:2013128203 姓名:滕达专业:旅游管理 2 班关键字: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白族民居
大理地区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 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在多种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渗透下, 渐渐地形成了一种属于大理白族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从遗留到今天的丰富的建筑遗产中, 我们可以领悟到大理人善于利用自然, 对自然环境的遵从和认同。同时也领悟到白族人对时代的顺应, 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白族民居”的大理传统民居建筑大多限于对闻名遐迩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表象认识, 少有从民居建筑的发展演化, 内在的自然因素及文化內涵以及与各时期相对应的审美意识的探讨。
经过历史的变革后形成的“汉式”模式建筑, 最典型的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它是中原文化的扩散与本地的吸收和再创造而形成的产物
“三坊一照壁”是大理建筑文化特有的典型代表,将合院式建筑去其一坊改为一壁这一创新,既减弱了建筑的压抑感、拥挤感,又为展现白族建筑的丰富文化提供了载体,更是建筑与自然和谐的体现。其布局为一正两厢一照壁围合成院落,在围合的庭院中都种植花木增加居住环境的优美。平面形状方正规矩,主次分明,较合院式建筑在采光、舒适、灵巧等方面更胜一筹。这种布局明快紧凑,和周围的地理环境(苍山,洱海)极为协调,再加上正房、厢房的开间数量以及层高,开间、进深的尺寸均无很大差别,无明显的主次之分,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大方、开朗的性格。
在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的本土文化和汉文化已相互通融、渗透。白族对中原文化有总体的认同感,又由于文化具有传承性,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氛围中,总是在既定的,从先辈那里承传下来的条件下,进行自己的文化创造活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感情上的联系。这样,白族在吸收汉文化时并不是盲从,而是吸收对自己有利有益的部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白族正是如此,在吸收汉文化过程中
又超越了汉文化。表现在建筑上,则是典型的“四合五天井”。它规模较大,由四坊房屋围合而成,无照壁,除当中有一个正方形的大院子外,四坊交角处各有一个小院,亦称“漏角”天井。大小共有五个庭院天井,故称“四合五天井”。它更注意人与自然的天然关系,故有“漏角”这一有别于汉族建筑的特点。
四合五天井”从布局上看,显示了明显的理性思想。最能反映
这一点的就是“方”、“正”、“组”、“圆”的建筑形态
“方”即以方形为母题。“正”即整齐、有序、中轴对称
“方”、“正”概括了中国建筑根深蒂固的正统形式观念。“组” 指由简单的“个体”沿水平方向铺展出复杂丰富的建筑群体。
“圆”则代表天体宇宙,日、月、星、辰(四合五天井的大院中常有一圆形的花坛)。上述理性观念的形成,分明是受中国传统哲理及社会文化伦理的影响, 尤其与儒、道学说不无关系。合院式民居建筑除表
达不同的生活内容和文化思想等外, 还有一个共同点: 对地基选择很重视, 地基选择即风水中所说“相地” , 乃是通过对自然地形环境的系统观察和解释, 从中得到蕴藏生机的居地, 以求地灵人杰。通过这种解释, 使自然环境的多样形态, 与人们心目中的自然秩序, 心理追求联系起来。这样的地形既可防风抗洪, 满足生活的功利要求, 又可作为理想生活的精神寄托。通过上文的论述,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少数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强烈熏染下, 由于本民族传统心态和固有的心理积淀的影响, 在白族接收外来文化的同时, 它不可能完全抛弃自己的本土文化, 于是在本土文化与先进文化相渗透过程中, 白族的审美意识发生了质的飞跃。在建筑上表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特别是“四合五天井”建筑布局, 体现出它吸收了汉式建筑, 又超越了汉式建筑。它所体现的正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