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第四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b父
母c d
ac
完全配合
ad
bc
部分配合
ac
bd
完全不配合
HLA家系遗传示意图
三)连锁不平衡
• 指两个基因座位上的某些等位基因,同时 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实际频率与随机出 现的频率之间的差异。
• HLA复合体各等位基因在群体遗传中都有 各自的基因频率。
• 基因频率:群体中某一特定等位基因与该 基因座中全部基因总和的比例。
H-2 抗原:小鼠的MHC抗原
• 注意
• MHC通常代表基因,而MHC分子或主 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基因编码产物
• 但专指某一动物时,MHC可同时代表 基因和抗原,如小鼠MHC又称为H-2, 既可代表鼠的MHC,也可指其编码分 子。
第一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 合体
人类MHC又称HLA复合体,是一组紧密连锁的 基因群。结构十分复杂。 在染色体上的定位: • 位于人第6号染色体短臂,全长约为3600kb,
• 同胞之间HLA单元型的型别存在3种可能: ①两个单元型完全相同的几率为25%;
• ②两个单元型完全不同的几率为25%;
• ③有一个单元型相同的几率为50%。
• 基因型:由两个同源单元型组成,其编码产 物为表型 。
D3

D5
B6

B7

C8

C10
A2

A1
单元型:D3B6C8A2 单元型:D5B7C10A1 基因型:D3D5B6B7C8C10A2A1
• 单元型基因并非随机组合,而是某些基因 总是较多地一起出现,而某些基因又较少 在一起出现,表现出连锁不平衡。
第二节 MHC编码的分子
• 由MHC编码的蛋白分子称为MHC分子 或MHC抗原,在人类也称为人类白 细胞抗原(HLA)
• 一、MHC分子的分布
• MHC-I类分子:分布于体内所有有核细胞 (含血小板、网织红细胞)表面。
共224个基因座位。 • H-2复合体位于小鼠第17号染色体。 基因分类:三类
一、MHC的基因结构
• 一)MHC-I类基因 • 集中在远离着丝点的 • 一端,由近-远依次
为B、C、A 三个座位, 其产物称MHC-I类抗 原(分子)。
二)MHC-II类基因 位于近着丝点一端,
由近-远依次为DP、 DQ、DR三个亚区, 结构最复杂,其产物 称MHC-II类抗原( 分子)。
• 淋巴细胞表面I类分子的密度最大,其次 是肾、肝及心脏,密度最低的是肌肉和神 经组织。
• 成熟的红细胞一般不表达。
• 一、MHC分子的分布
• MHC-II类分子:主要分布于抗原呈递细 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 胞)、活化T细胞表面。
• 二)单元型遗传
• 单元型: HLA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的组合 。 单元型遗传:在遗传过程中,HLA复合体 是以单元型作为一个完整的遗传单位由亲代 传给子代。
• 子女的HLA单元型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 自母亲。
• 因此,亲代与子代之间必有一个单元型相同, 也只能有一个单元型相同。
• 二)单元型遗传
第一节 概 述
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MHA)
引起强烈而迅速 排斥反应
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引起弱而慢的排 斥反应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
由其编码的细胞表面抗原决定了机体的组织相 容性,并与免疫应答反应、免疫调节有关。
人类MHA又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HLA复合体:编码人类白细胞抗原或HLA抗原的 基因群。
优选第四章主要组织相容 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 教学目标
• 掌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的概念与功能
• 熟悉MHC-I和MHC-II的分布与功 能
第一节 概 述
组织相容性:器官或组织移植时供者与受 者之间相互接受、容纳的程度。
移植成功与否是由供者与受者细胞表面 组织抗原和特异性决定的。 组织相容性(移植)抗原 : 位于个体细胞 表面,代表个体特异性,能引起移植排斥 反应的抗原。
三)MHC-Ⅲ类基因 位于MHC-I类与II类 基因之间,主要包括 编码补体成分(C4、 C2、B因子)、抗原加 工提呈相关分子及炎
症相关分子(肿瘤坏
死因子、热休克蛋白) 等免疫分子的基因。
二、MHC的遗传特征
• 一)高度多态性 • 多态性:指MHC存在多个基因座,每个
基因座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对个体, 染色体上任一基因座位最多只能有两个 等位基因,它们分别来自父、母双方的 同源染色体。而在随机婚配的群体中, 同一基因座位可存在多个等位基因,编 码多种基因产物的现象。
•Baidu Nhomakorabea
DR三个亚区。
• 1、多态性的产生
• (1)多基因座
• (2)复等位基因
• 在群体中,位于同一基因座的不同基因系列。
• MHC的每一基因座位均存在众多的复等位基 因,是形成MHC基因多态性的根本原因。
• (3)共显性
• 一对等位基因均显性表达。
• HLA复合体上每一对等位基因均为共显性基 因,均能编码表达特异性HLA抗原分子。

共显性表达极大地增加了人群中

HLA表达的多样性,此为HLA表型

多态性的重要原因。
共显性表达
除了同卵双生者外,无关个体间HLA型别完全 相同的可能性极小。
A
A1
A2
B8
B35
B
A2
A10
B40
B16
个体A HLA 分子:A1, A2, B8,B35 个体B HLA 分子:A2, A10, B40,B16
• 2、多态性的意义
• (1)赋予种群适应多变环境的能力。
• (2)调控机体免疫应答的能力。(使不 同个体对特定抗原的应答能力存在差异)
• (3)个体的终身遗传标志。(个体识别 及亲缘鉴定)
• (4)寻找同种器官移植供体的依据。
• 依据HLA配型结果筛选适宜供体,是寻 找器官移植供体的唯一方法。
• 在中国人群中,非血缘关系HLA配型的概率是1/400— 1/10,000,在较为罕见的HLA型中,配型的概率只有 几万甚至几十万分之一。
• 多态性反映了群体中不同个体同一基因 座位上基因存在的差别。
• 1、多态性的产生
• 主要是多基因座、复等位基因的存在和 基因共显性表达的结果。
• (1)多基因座
• 基因座位
• 指各个基因在染色体上所占的位置。
• 等位基因
•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对应位置的一对 基因。
• 经典的MHC-Ⅰ类基因有A、B、C三个 座位;经典MHC-Ⅱ类基因有DP、DQ、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