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手机终端移动微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手机终端移动微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吴军其彭玉秋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手机作为一种普及性的信息技术终端设备,而微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态,如果能够和手机终端结合在一起,则必将大大促进移动微学习的发展,并有利于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的发展和终身教育系统的构建。
文章从技术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者三个方面,对基于手机终端的移动微学习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微学习移动学习手机终端
随着移动计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学习的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学习时间更加自由,学习地点更加广泛,学习内容更加个性。
这样的变化无不显示出了人们对轻松学习、按需学习和高效学习的追求。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追求,移动学习成为了继“在线学习”之后的另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
2000年初,国际远程教育学家德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第一次将“移动学习”的概念引入中国,立刻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十多年来,在移动学习理论研究、相关技术研究、应用模式研究、学习设计研究以及移动学习系统开发技术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这些研究为移动学习的实践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种典型的移动通信工具,手机拥有非常成熟的网络平台和终端技术,除了具备打电话、发短信的基本功能以外,很多智能手机还具备了操作系统、网络搜索、手机电视、视音频播放、GPS导航、应用软件等多种功能。
无论从技术层面上讲,还是从用户需求上看,利用手机终端进行移动微学习已经成为可能。
一、移动微学习的概念与内涵
1.微学习(Micro-Learning)
2004年,奥地利学习研究专家林德纳(Lindner)首先提出了“微学习”的概念,并将其表述为一种存在于新媒介生活系统中,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
因此,微学习是一种数字化的学习方式,也是规模相对较小的学习单元和时间相对较短的学习活动。
微学习的主要特征有:学习时间相对短小,而且分散在学习者的日常生活中;学习内容相对独立,都是由微小的板块组成;学习形式相对灵活,学习内容和地点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随时改变。
实际上,微学习方式早已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的生活和工作中,例如,旅游者在旅行途中利用休息时间阅读了有关景点古迹的相关信息;上班族在公交车上利用PSP阅读新闻或者电子书;学生在E-mail中浏览英语学习网站定期发来的电子邮件。
从微学习的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来看,微学习受终端设备和学习内容的影响,终端设备的平台功能决定着微学习的过程能否顺利完成,而学习内容的交互性和精准度决定着微学习的效果能否达到。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国家青年基金课题项目“基于手机终端的微学习研究”(项目编号:CCA100118)成果。
图1 微型学习的系统结构
2.移动微学习(Mobile Micro Learning)
移动微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的微学习活动,也是移动学习的一种类型。
Alexzander Dye 等人认为,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的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
黄荣怀教授则认为,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在非固定和非预先设定的位置下发生的学习,或有效利用移动技术所发生的学习。
随着智能手机、PDA 、平板电脑、电子词典等微型移动媒体的不断出新,越来越多的人们使用它们进行移动学习。
当人们希望更快地获取答案,希望更好地解决问题时,他们都可以利用移动设备有针对性地查找信息,这便是移动微学习。
因此,移动微学习是微学习与移动学习相互融合的产物,是运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的一种微型学习,它把学习场所拓展到了更广地域,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移动微学习系统的空间结构(如图2所示)中,由于学习者常在户外,环境吵闹且时间零碎,所以学习者需要具备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较好的自控能力;学习内容是微内容,是小的信息单元、狭窄的主题、相对简单的问题及呈现;而媒介包括媒体终端和信息呈现的形式两方面,媒体终端要求小型、移动方便、高速和高效,信息文件内容和容量必须是微型的,且适合网络传输;学习资源可以是由由服务器提供的以信息资源,也可以是专家提供的在线辅导。
图2 移动微型学习系统的空间构成
学习者 学习资源 学 习 内 容 移动媒体终端
Web2.0和无线网络环境
二、基于手机终端微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手机作为一种普及性最为广泛的信息技术终端设备,在教育和学习上蕴含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微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态,如果能够和手机终端结合在一起,则必将大大促进移动微型学习的发展,并有利于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的发展和终身教育系统的构建。
1.技术环境可行性分析
现在手机的变化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其变化体现在不同的方向,包括手机屏幕的尺寸、操作系统、功能以及其他的通信设备类型的改变。
手机的这些变化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人们除了可以用它打电话外,还可以借用手机来随时随地的学习。
然而,基于手机的微学习是一种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新的学习形态,技术环境对于其成败而言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影响,因此能够创建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环境,是基于手机的微学习能否取得成功的首要物质技术保证。
虽然目前手机具备广泛的3G无线连接能力,且其处理性能也已经可以达到媲美电脑处理性能的GHz时代,但是目前很多厂商为了在性能和待机时间中取得平衡,采用了限定处理器最高运行频率的措施。
例如,魅族M8采用了三星S3C6410处理器,出于大屏幕对电力消耗的考虑,M8的处理器运行频率限定在了667MHZ。
尽管如此,相比于以前200—220MHZ处理器而言,目前处理器的运行环境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足够满足用户用智能手机作为微学习终端的学习需求。
目前市场上的普通手机中,大部分仅支持2英寸左右的显示屏,而智能手机所用的显示屏,至少都是3.5英寸,有些甚至是4.3英寸以上。
由于智能手机变得越来越像掌上电脑,显示屏尺寸变得更加重要。
随着显示屏的尺寸的增大,手机能为学习者呈现的资源也就可以更加的丰富多彩,也更加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一款具有较好性能的手机除了需要具备高速的处理芯片、、标准化的显示屏以外,还需要具备其他一些功能,例如:大存储芯片和存储扩展能力、支持播放式的手机电视、支持GPS导航、操作系统必须支持新的应用安装、配备大容量的电池和良好的人际交互界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需要具备的这些功能正在日益完善,功能也是越来越强大,能为用户提供的学习支持也越来越多。
因此,手机由于具备体积小、携带方便、处理文件高速高效等特点,是符合移动微型学习对移动媒体终端的要求的,将其作为微学习的学习终端是可行的。
2.学习资源可行性分析
手机作为微学习的终端,除了需要较高的硬件配置以外,我们还需要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如果能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手机作为微学习的终端将更为学习者所接受,反之如果学习资源匮乏,学习者在使用时不免会产生疑虑,学习效果将会受到影响。
目前,随着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不断发展,能在智能手机上使用的软件越来越多,主要包括系统工具、聊天交友、通信辅助、网络应用、实用软件、多媒体类、阅读软件、输入法类、电子地图、办公软件、理财软件、手机游戏、趣味软件、学习工具、美化工具、病毒防治、编程应用、模拟器类、PC端软件等(如图3所示)。
图3 智能手机已安装程序图4 有道词典
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可以利用阅读软件、学习工具(如字典、外语学习、翻译、题库、词典等)(如图4所示)和多媒体软件等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使用办公软件(如Quickoffice等)对相关知识进行编辑,还可以通过网络应用(如浏览器、文件共享、远程控制、电子邮件、蓝牙等)(如图5所示)和聊天交流软件(如手机QQ、MSN、飞信、微博/交友等)随时在线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能随时随地地与具有有相同爱好的学习者进行交流。
此外,学习者通过手机上网浏览信息时,难免会遇到病毒的威胁或系统垃圾文件过多等问题,但日益完善的系统管理工具和病毒防御工具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快捷而又安全的学习环境,例如,360软件不仅可以有效的防御病毒入侵,清理系统垃圾,还可以监控流量等(如图6所示)。
总之,智能手机具备丰富的学习资源,能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让学习者能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因此手机作为微学习的终端是可行的。
图5 UC浏览器图6 360流量监控
3.学习者分析
手机终端的用户都可能是潜在的学习者。
据ICInsight的2011年ICMarketDrivers最新版本(11月公布)中显示,2010年全球估计有36.3亿的手机用户,相当于全球有53%的人拥有手机,还不包括SIM卡的贡献或者一个手机用户有多张卡。
基于手机这种被广泛使用的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完善和价格的降低,越来越多的用户将会利用手机进行正式学习或者非正式学习。
(1)正式学习中的学习者分析
正式学习指在学校的学历教育和参加工作后的继续教育,具体的表现形式是以课程、任务、研讨会等形式展开的教学活动。
这种活动可以是在教室进行,也可以是在线进行。
因此,正式学习中的学习者主要是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在校学生。
专门从事手机产业咨询的深圳山脊咨询公司对深圳、长沙、西安、九江等地2678名大学生、中学生及学生家长、部分都市白领进行调查,结果表明:34%的大学生、42%的高中生、42%的初中生表示对学习型手机持喜欢态度,超过调查总人数的1/3;而选择一般的人占到了43%以上。
持不喜欢态度的人不到总数的1/5。
由此可见,将手机作为一种微学习的终端还是得到绝大多数潜在用户的认可的。
不同群体的用户,对学习机的期望也不同。
调查发现,92%的大学生、90%的高中生、88%的初中生希望集理科公式、英语学习、古诗辞、百科知识等功能于一体;对于手机,他们希望能拥有MP3、MP4、摄像、游戏等娱乐功能。
而对于学习型手机的功能消费者除了希望它具有学习机及手机的全部功能外,更有91%的大学生、88%的高中生、87%的初中生期待它能有更完备的外语功能,如日语、英语、韩语等。
在前面的学习资源分析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基于的手机的学习资源已经有很多,在以后的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完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从而能更好的为学习者提供服务。
(2)非正式学习中的学习者分析
非正式学习指发生在非正式的学习时间和场所的学习活动,它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
具体的表现形式如交谈、讨论、咨询、短时阅读、浏览网站等。
近年来,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越来越重视非正式学习的重要作用。
根据二八理论,人们百分之八十的知识是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
在学校的正式学习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知识需要通过非正式学习方式来融会贯通。
研究表明,非正式学习占个体所学知识的75%以上,而人们对它的关注和投入却不到20%(如图7所示)。
图7 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投入产出比
移动微学习作为非正式学习的一种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泛在性和交互性。
泛在性表现在这种学习活动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交互性表现在学习者和专家或网络服务器之间存在不断的信息交流过程。
移动微学习在运用结构化的小信息片断去更新和补充现存知识时最为成功。
例如,一个工作繁忙的商业人士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自己的手机进行微型移动学习,他除了可以通过手机了解最新的商业信息以外,还可以利用自己零碎的时间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从而达到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的目的。
因此,无论是从正式学习的角度还是非正式学习的角度来看,手机作为微型学习的学习终端都是一种社会发展的趋势,是能为人们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提高能力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三、总结
通过上面的介绍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手机作为微型学习的学习终端,无论是媒介环境,还是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媒介或学习资源,都具备足够的可行性。
但这仅仅是一小步,要真正实现基于手机终端的微学习的广泛普及与使用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有关微型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及其学习活动设计等方面的研究,都将是移动微型学习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浩.微型学习:理念、环境与资源[J]. 现代教育技术,2009,(4):50-52.
[2] 顾小清,顾凤佳.微型学习策略:设计移动学习[J]. 中国电化教育,2008,(3):17-21.
[3] 陈华曦.基于Linux智能手机多媒体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1-85.
[4] 黄荣怀,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 陈维维,李艺. 移动微型学习的内涵和结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9):16-19.
[6] 智能手机芯片市场2010年增长42%[EB/OL].
/2010/11/101116361712.shtml
[7] 学习型手机可行性分析报告[EB/OL].
/bk1/z/100006/rv/sd/yb/
[8] 李娟,刘彪,王鑫鹏,卢宪美.基于微型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7):87-89.
[9] 刘璐. 微型移动学习在返乡农民工职业再教育中的应用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0(5):73-75.
[10]杨方琦,杨改学.近十年我国移动学习学术期刊论文的内容分析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0(6).
作者简介:
吴军其: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
彭玉秋: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