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体色成因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16446/j.cnki.1001-1994.2019.02.010
收稿日期:2018-01-19
作者简介:
蒋焯(1995—),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 通信作者:黄权(1964—),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
鱼类体色成因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蒋焯1 黄权2
(1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118;2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吉林长春 130118)
摘 要:鱼类体色对价格和品质的影响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文章对国内近几年在鱼类体色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热点和国外的一些新研究方向进行综述。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饲料营养成分和基因、内分泌对鱼类体色的影响两方面,主要研究方向逐渐转向体色变化机制和鱼类行为对体色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关键词:鱼类;体色;影响因素
鱼类是体色最艳丽的动物之一,其体色是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保护自己、攻击或迷惑对方、逃避敌害的作用。不同体色对鱼类的生存有特殊意义。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鱼类营养价值和观赏价值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有关鱼类体色带来的商品价值越来越重视,观赏鱼类、食用鱼类的体色均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对鱼类体色的成因进行介绍,并从饲养环境、饲料营养成分和鱼类自身影响3个方面展开鱼类体色影响因素的综述。
1 鱼类体色成因
鱼类色彩之丰富,是由于其真皮中存在无数色素细胞。鱼体中基本的色素细胞有3种: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和红色素细胞。鱼类体色的成因是:由基本色素细胞(色素细胞组合和色素颗粒浓度)和虹彩细胞(反光体,鸟粪素细胞)排列组合,从而形成鱼类各种各样的颜色。
鱼类色泽的变化是由于色素细胞内色素颗粒的扩散与集中。鱼类的体色可因环境、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感情冲动而变化。
鱼类体色是适应环境的一种体现。生活在水体上层、行动迅速的鱼类,通常体色较单一,且背
部深、腹部浅;栖息于水底、草丛、岩礁之间的鱼类,通常色彩较丰富。
2 鱼类体色的影响因素
影响鱼类体色的因素,其分类依据并不单一,大体上可以归结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包括来自遗传的、来自自身神经内分泌的和来自鱼类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的问题。外在因素较多,包括水温、光照、配偶影响、摄取的食物和鱼类自身视觉所见产生的影响等。2.1 环境因素
鱼类为了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常常需要改变体色来保护自己或减小捕食压力。不同的鱼类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其中有关光线和背景颜色对鱼类体色影响的研究较多,也较为详细,而关于水温和水深的研究较少,影响力也不及前两个方面。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后两个因素依然会对鱼类体色产生细微的影响。2.1.1 光线
在H
eydarnejad等[1]
的研究中,每12尾虹鳟被分为一组,分别用红(605nm)、黄(546nm)、蓝(470nm)、白4种不同的灯光照射,饲养125d,结果表明,虹鳟在黄色光的照射下要比在其它3
种色光照射下长得更大一些,而且黄光能降低虹鳟应激性皮质醇的反应。在李欢[2]对大黄鱼的研究中,白天和晚上分别对大黄鱼背部和腹部的色素细胞进行测定,经彩色色差计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发现,白天和夜间大黄鱼的体色差异十分明显,其皮肤的红绿值和蓝黄值夜间比白天高,其中蓝黄值差异显著,色差达到了4倍多;另外,在大黄鱼体内,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夜间也比白天高。试验的最终结果显示,短波可见光和紫外光对色素细胞的聚集起一定作用,而长波可见光则使色素颗粒发散并加深原有色素细胞的颜色。除了光被动地对鱼造成影响之外,巩建华等[3]在对红鲫鱼的趋光研究中发现,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鱼缸周围的鱼(因分布不一致没选中间的鱼),其趋光顺序依次是:黑色>蓝色>红色>绿色>橙色>黄色。试验表明,鱼类也有喜好的光和讨厌的光。此类对光线的研究往往能发现诸如鲨鱼惧怕橙黄色救生圈等对人类有帮助的信息。2.1.2 水温
方珍珍等[4]在对红白锦鲤的研究中发现,水温对红白锦鲤着色的影响并不大(P>0.05),得出的结论是可能由于类胡萝卜素种类的不同导致其影响较小;还有一个原因,此研究的试验温度选择在红白锦鲤适宜生长的范围内,这也可能导致温度对颜色的影响较小。有关水温对体色影响的研究较少,笔者猜测,可能当水温不适合于鱼类生长时,鱼类很难存活,也就难有体色之谈了。2.1.3 背景颜色
Mizusawa等[5]在研究中发现,将金鱼从白色水箱转移到黑色水箱,其黄色素密集程度会发生改变。徐建瑜等[6]研究发现,将白色水族箱里的罗非鱼放到黑色水族箱后,其体色在10s内变化最大(P<0.01),2h后达到最黑;把放在蓝色水族箱里的鱼移到黑色水族箱,其体色也是在10s内变化最大(P<0.05),2h后达到最黑。国内外都有涉及背景颜色对鱼类体色影响的研究,事实证明,背景的影响往往能较快地改变鱼的体色,而且是内在的改变,并没有外来色素等的影响。深入研究这方面的影响可以进一步了解鱼类的变色机制或体色变化等问题。
2.1.4 水深
姜森颢[7]的研究表明,水深对红刺参的生长和体色都有影响,在150m深处其体色最红,随着水深的加深,红色越来越淡。在试验持续的8个多月里,虽然红刺参的体色有或多或少的改变,但与青刺参不同的是,红刺参在水体表层时体色相对较深。水深带来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认为是光照带来的,但考虑到鱼类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如水深带来的压力和深水水流等影响,还是应该与光照有所区别。相关研究较少,笔者猜想,可能跟实验室条件下很难创造试验所需的水深环境有关。上文所提到的关于红刺参的研究,其整个试验流程在海中进行,是为数不多的例子。2.2 饲料中营养成分的影响
饲料中营养成分的种类很多,它们一般对鱼体色的改变较为迅速,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最多的方向。比起其它影响因素,往饲料里添加成分来改变鱼的体色显得容易得多。有关这方面的试验很多,近年的研究更加偏向于观赏鱼类体色的研究。相比于食用鱼类,观赏鱼类的体色至关重要,就经济收益来看,改变观赏鱼的体色相对于改变食用鱼的体色更为直接和迅速。
2.2.1 色素
牟春艳[8]研究了虾青素对热带观赏鱼血鹦鹉体内色素变化的影响。在投喂添加了虾青素的饲料(1g虾青素均匀喷洒到1kg基础饲料中)30d后,黄色血鹦鹉的体色变红,其体内黄色素细胞逐渐减少,慢慢出现了红色素细胞,并且红色素细胞数量有增加的趋势,鱼整体呈现出红色,红、黄两种色素细胞的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红、黄色素细胞数量与黑色素细胞数量相比则差异显著(P<0.05)。王斐等[9]在对瓦氏黄颡鱼体色的研究中发现,饲料中添加叶黄素比添加角黄素对改善瓦氏黄颡鱼体色效果更好,且50mg/kg的添加量最为适宜。宋雪璐[10]的研究也表明,叶黄素能改善七彩神仙鱼的体色。方春林等[11]对金鱼体色的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虾青素和螺旋藻的着色效果好于添加维生素E,饲喂不添加色素的饲料,金鱼鱼体会有褪色现象。关于色素的研究目前在国内比较热门,色素往往能很好地作用于观赏鱼类,因此对观赏鱼体色的研究越透彻,就越容易打开这个领域通往财富的大门。2.2.2 饲料脂肪水平
薛继鹏[12]研究发现,瓦氏黄颡鱼背部的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