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价值评估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专利研究文献综述:2003-2012年
引言
专利作为技术信息的载体,自20世纪以来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 )的统计,90%-95%的研发成果包含在专利文献中,专利文献公开的技术有80%以上未出现在其他技术文献中,全世界90%以上的发明创造信息都是首先通过专利文献反映出来。有效运用专利信息,可缩短60%的研发时间,节省40%的研发费用,专利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本研究选取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2003-2012年这10年间的中文核心期刊(不包括增刊)收录的论文,分别以“题名=‘专利’并且‘指标体系’”、“题名=‘专利’并且(‘评估’或者‘评价’)”、“题名=‘专利’并且(‘预见’或者‘预测’或者‘趋势’)”、“题名=‘专利’并且(‘转化’或者‘转移’)”为检索式,剔除同作者同题的论文、不同作者但内容相同的论文以及专访、知识讲座、文摘等非研究性篇目,获得独立记录(包括篇名、作者姓名、发表刊物、年份、期号等内容)的相关文献34篇,同时检索Web of Science 上同期(2003-2012年)论文,分别以“标题=(patent )AND 标题=(indicator* OR indicator system OR index system )”,“标题=(patent ) AND 标题=(evaluation OR assessment OR valuation OR estimation )”,“标题=(patent ) AND 标题=(prediction* OR foresight* OR trend* OR forecast*)”,“标题=(patent technology) AND 标题=(transf*)”为检索式,获得独立记录的全文文献16篇。将国内外共计50篇文献(见表1)作为本文的分析对象并进行综合分析,梳理出其规律和特征。笔者将这些研究归纳为专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专利价值评估研究、专利技术预见研究、专利技术转换研究等四大方面(见表2),力求对10年来国内外专利研究作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概述,以期有利于该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表2 样本论文研究内容分类情况比较
专利指标体系研究
关于专利评价体系的研究,迄今也没有国际上公认的通行标准,国外比较有影响力的主要是CHI专利评价体系、Ginarte-Park指数法、专利记分牌、洛桑报告专利评价体系、OECD科技指标系列手册等;国内王九云、黄庆、陈洁、李春燕、杨晨等分别构建了不同的知识产权或专利评价体系,而且各个地区也陆续出台了区域知识产权或专利评价体系,如深圳市、上海市、烟台市等等。
2.1 构建专利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
对构建专利评价指标体系目的的认识是构建指标体系的前提条件,这方面的研究在相关文献中有所涉及。黄庆等[1]认为,构建专利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实现:①评价我国在世界上、不同地区或者各个行业乃至企业的专利综合实力;②为制定和实施我国专利战略提供数据支持;③作为国家和地区的科技、经济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一部分,提高知识产权在国家科技、经济活动中的显示度。肖国华等[2]认为,构建目的是:①方便专利信息分析,使专利调研更有针对性,服务于专利战略决策;②优化专利评价;③引导评价对象整合专利资源。
2.2 构建专利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国内学者对专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的认识大体相同。黄庆等[1]认为应该秉承客观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原则,其中他们对科学性进行了解释,认为科学的专利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备系统全面、注重质量和作用、“量”和“率”合理结合等特点。肖国华等[2]认为设计原则包括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李振亚[3]则就具体指标的选择提出系统性、独立性、可测度性、规范性和实践性原则。
2.3 专利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设计
关于专利指标体系的设计,国外学者较早便进行了研究,其中M. Reitzig的研究成果比较成功。M. Reitzig[4]从公司的角度提供了专利权的评价方法。他还通过23个关于专利指标和价值的实证研究,分析了13个最著名的用于商业目的的指标变量。表3显示了已知的专利价值指标。
黄庆等[1]、肖国华等[2]、李振亚等[3]根据指标反映数据性质的不同,将专利指标分为数量类指标、质量类指标、价值类指标等(见表3),这是对于专利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的分类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国内早期对于专利指标的研究及运用,主要集中在数量指标上,后来,专利质量指标的研究逐渐成为专利计量分析的热点。万小丽[5]介绍了国外成熟的专利质量指标,并运用“纵向”拉开档次评价的方法,验证了专利质
量指标对知识产权战略绩效评估的重要作用。近来,也有学者提出了新的看法,如李海清等[6]将评价指标的层次划分为专业性指标和综合性指标;杨中楷等[7]通过分析有效专利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三项分解指标,即有效专利数量、专利寿命和有效率;李伟等[8]通过Delphi法,确定专利创造能力、专利运用能力和专利保护能力三大项指标;陈琼娣等[9]根据专利文献的内在特性,将专利计量指标划分为数量、质量、科技和速度4个层次。
表3 专利价值指标
专利指标的构建和选择是挖掘专利信息的基础。但是,单个指标只能表现专利某一方面的特性,只有将不同层次的计量指标综合使用,才能对专利进行正确的评价和研究。J. O. Lanjouw 和M. Schankerman[4]的研究发现用综合指标可以消减专利计量的误差,更好地评价专利质量,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利用综合指标可以降低20%-73%的专利质量误差。同样,针对不同的评价目的,应该选择不同的指标以及指标组合,并构建综合指标来全面反映专利的技术和法律信息。黄庆等[1]、李振亚等[3]、李伟等[8]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建立指标AHP结构、构造成对比较判断矩阵、指标权值计算和单层次排序以及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最终计算出每个指标对总目标的权重。学者对权重的取值意见不一,此处不再赘述。
专利价值评估研究
专利价值表达了人类对知识和智慧的高度认可。成功的专利商业化运作(专利资本化、转让、许可等)保证了企业和国家的创新动力,但它必须建立在对专利价值准确评估的基础上。对专利引进方而言,专利的初始价值评价则直接关系到对未来利润的评估,是技术引进至关重要的一环。
3.1 传统专利价值评估方法
专利价值的传统评估方法主要是指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三种。马忠明等[11]认为这些评估方法都没有考虑到应用专利权进行生产的特点。胡元佳等[12]、张希等[13]认为传统的专利价值评估方法都是以市场为基准的方法,虽然它们较充分地捕获了市场信息,但是通常耗时费力,主观性较强,有可能出现应用相同的方法评估同一个专利,不同的人会得到不同结果的情况。万小丽等[14]、李振亚等[15]也分别研究了三种传统方法,从不同方面论证了其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