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政治地理之中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政治地理之中俄关系
学院:
学部:
专业:
学号:
姓名:
浅论政治地理之中俄关系
摘要:作为当今的世界性大国,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是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


略利益大于现实利益,为了应付来自美国的压力,相互需要又存在摩擦,经贸关系落后与
政治关系. 无论从两国关系的历史来看,还是从当前中俄的国际地位来看,研究中俄关
系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中俄关系,地缘政治,战略利益
引言:国家主席习近平22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

习近平表示,中俄是名副其实的好邻居和战略协作伙伴。

今年以来,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
系保持更加积极的发展势头,两国领导人多次会晤和见面。

中俄要始终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的理念,深刻认识和把握中俄关系对两国和整个世界的独特战略价值,持之
以恒地相互支持。

正文:
一、中国——陆海兼备的国家
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和约300万公里的海里,有2.2万公里长的
陆地边界和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

陆上毗邻的国家有15个: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海域相连的国家有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
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从空间上看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英国著名地理学家麦金德在研究全球地
理区域因素之后,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世界上最重要的地区是亚、欧、非大陆组成的“世界岛“,而东欧和亚欧地区的中部的大片草原和沙漠的地区是”世界岛“的心脏
地区。

心脏地带人口与资源丰富,周围有山西环绕,还有内陆河北冰洋水洗,是一座
庞大的天然要塞。

根据这样的地理现实,麦金德的出了”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能
控制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能控制全世界“的论断。

根据这一理论,我国紧
靠世界岛的心脏地带,特别是西北部地区是通向心脏地带的重要战略通道,有些部分
甚至还是心脏地带的组成部分,因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中国出了是欧亚大陆上一个重要的陆上大国外,还是一个海洋大国。

中国有1.8
公里的海岸线,海岸线总长度居世界第四位,自南向北,跨越寒带、温带、亚热带三
个自然地理区域。

根据国际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国家之一。

但是,中国面对着相对封闭的海域,这一不利的海洋地理条件和海洋活动空间在
很大程度上决定可中国较难成为太平洋上的一个真正的海权大国。

中国东部和南部沿
海被朝鲜半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马来半岛以及中南
半岛这个巨大的弧形所环绕和封闭,而处于海域南北交汇点的台湾游处于一种事实上
的的分裂状态。

更糟的是,这一个巨大的弧形地道自冷战时期就已经被美国难入战略
轨道,在美国的长期经营下形成了“岛链防御体系“。

未来中国的海军驶向太平洋之时,面临的将是视太平洋为”内湖“的美海军及其”岛链防御体系“。

可以说,在广
袤的太平洋上,从台湾到朝鲜半岛、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更远处的
美关岛基地,构成了重重铁索封闭着中国海上力量是自由空间,而中国却不控制任何
一个可以成为海军补给基地的岛屿。

二、海陆兼备国家的地缘优势及劣势
海陆兼备国家有它的优势,“濒海国家既有一定的陆地空间可以周旋又有海洋屏
障和海洋通道可姿利用,有一定的条件。

海洋强国海军强而陆军弱,其强大的海军及
时能夺取制海权,对濒海国家实行海上封锁甚至是歼灭其舰队主力,但仍然难以建立
其国土。

当与陆地邻国进行战争是,濒海强国如果避免与海洋强国的战争,集中力量
对付来自陆地的进攻,也不会是陆地邻国占多大便宜“
但海陆兼备国家在地缘上的劣势更值得注意。

海陆兼备的地缘属性决定其往来面
临来自海陆两方面的压力,在安全上具有双重的易受伤害性,而在战略资源的投入上,海陆兼备国家始终面临着战略上的两难,必须实施谨慎的海陆兼顾战略。

作为海陆兼
备的国家,近代荷兰有过惨痛的教训。

17世纪的荷兰曾被为称为“海上马车夫“,其
拥有”无敌舰队“一度是当时最强的海上力量,但是,摧毁荷兰的海权的并不是英国
海军,而是法国的军队。

根据一项著名研究,海陆兼备国家对处于海陆势力的夹击之下,面临两个方向的
战略压力和吸引,资源、力量因此配置分散。

其普遍的特点是1、国家是基本倾向是
决定这类国家发展方向和前途的重要因素。

如果说海洋国家和大陆民族的特点是内在
生成的、无可改变的话,海陆国家走何种道路则可以选择的,因此,不同民族特性是
陆海国家有了不同的命运。

2、陆海国家通常面临战略选择方向上的两难。

历史表明,
一个民族无论多强大,都很难长期保持双料强国,因为战略集中式在国家竞争中生存
和取胜的前提。

3、双重易受伤害性,因为地缘政治的特点决定了它们在海上和陆上都
以收到攻击。

4、服务于战略目标的国家资源分配分散化。

出于国家防御的基本需要,
它们必须努力在海陆两个方面的发展保持一定的平衡有限的资源因此被分散使用。

三、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海陆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多陆海强邻。

日本和别的国家,多
数依靠美国。

在陆上,俄罗斯实力最强,在我国地缘政治上扮演重要角色。

1、政治领域
俄国确实有亲西方派,也有这样的主张,但俄罗斯不可能实行向西方一面倒的对
外政策,这有历史的和现实政治的原因。

在俄国近代史上,布尔什维克夺得政权之前,俄国一直存在着亲西方派和较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斯拉夫派的较量。

前者更偏好对欧
洲开放友好,希望尽快通过欧化而迈入现代化;而后者则更强调俄国以伏尔加、乌拉
尔地区为中心的俄罗斯文化传统,以及俄国作为欧亚国家,要平衡考虑它在欧洲和亚
洲的发展。

苏联共产党并没有摧毁这些想法,所以,尽管历经了近一百年,在俄国知
识分子当中,至今仍然可以听到两种不同的声音。

而斯大林统治时期,大一统的政治
经济控制系统使得俄国的亚洲部分逐渐加深了与欧洲部分的联系,各民族精英被笼络
到莫斯科定居、许多民族被迫整群大迁移、以及劳动力的流动,也增进了各民族间的
相互了解、造成了俄国东西部文化的融合、以至人种的混血。

这一切,都使得今天的
俄国,特别是在知识分子当中,对亚洲、对东方有着一种较为深刻的认知,与中欧、
西欧精英对亚洲的远距离观察有所不同。

这样的历史背景有利于俄国坚持一种欧亚平
衡的传统。

在现实政治方面,俄国已经处于政治多元化当中,虽然自由派政治家有亲西方的
倾向,但其他政治势力的立场不同。

俄国共产党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原因,对西方国家
保持相当的警惕和敌意、而对中共有天然的好感,而民族主义政党的斯拉夫主义的诉
求也反映出对西欧的某种疏离和对俄罗斯亚洲部分的注意。

目前,中俄两国都希望公正合理地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并在边境地区
裁减武装力量,双方相互承担了不以任何方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参加任何
针对对方的军事政治同盟、不同第三国缔结任何损害另一方主权和安全利益的条约或
协议等义务。

中俄两国领导人高层互访不断,应经建立起高层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双方
在涉及双方核心国家利益的问题上互相支持,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密切配合,推动了政治
合作的加深.
2、经贸合作领域
自1990以来,中俄双边贸易额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8年双边贸易额已达到560亿美元,到2010年时双边贸易额达到600亿至800亿美元. 从地区经济发展的
角度看,俄国有与中国合作开发的需要,但也始终对中国保持着相当程度的警惕。


俄两国有着长达数千公里的边界,在俄方领土内,远东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口稀少,除了沿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城镇有居民以外,其他地方基本上渺无人烟,
交通极为不便,甚至铁路线上两个车站之间没有可以通行自行车的道路。

就是这些有
限的人口也集中在少数城市中,隶属于政府和文教机关、国营企业和驻军,当地工业
生产能力很小,也缺乏资金、技术和熟练劳动力,日用消费品要靠从俄国中西部运来。

在经济自由化过程中,一方面因为中央政府的能力大为削弱,无暇照顾偏远的远东边
疆区;另一方面,由于远离本国中心地区,远东地区企业过去与俄罗斯内地的经济技
术联系被中断了,当地消费品缺乏,经济萧条。

中俄两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是一个可能
的利益互补的机会。

最近几年中,中俄边境贸易非常活跃,中国的农村劳动力也大量进入俄国的远东
地区种地做工。

中国与俄国接壤的省份,经济都不很发达,对发达国家开放的机会不
多。

为了使本地区民众有机会增加收入,中国的地方政府官员对民众去俄罗斯做生意
或打工一向持乐观其成的态度,给予方便。

既然中国政府不加约束,当地中国民众出
入俄国如入无人之境从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俄国有与中国合作开发的需要,但也
始终对中国保持着相当程度的警惕。

中俄两国有着长达数千公里的边界,在俄方领土内,远东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口稀少,除了沿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城镇
有居民以外,其他地方基本上渺无人烟,交通极为不便,甚至铁路线上两个车站之间
没有可以通行自行车的道路。

就是这些有限的人口也集中在少数城市中,隶属于政府
和文教机关、国营企业和驻军,当地工业生产能力很小,也缺乏资金、技术和熟练劳
动力,日用消费品要靠从俄国中西部运来。

在经济自由化过程中,一方面因为中央政
府的能力大为削弱,无暇照顾偏远的远东边疆区;另一方面,由于远离本国中心地区,远东地区企业过去与俄罗斯内地的经济技术联系被中断了,当地消费品缺乏,经济萧条。

中俄两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是一个可能的利益互补的机会。

四、国际影响
中俄作为互为邻居的大国,中俄关系不仅是地缘政治中的重要因素,双边关系的
走向也势必会影响整个国际格局,也将平衡美国“战略东移”及“重返亚洲”后对华
遏制产生的战略压力。

另一方面,中俄都肩负着各自国家加快现代化进程的使命,俄
罗斯有重振昔日大国地位的愿望,中国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两国领导人都支
持构建多极化的国际体系,都赞同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互相支持和协调。

中俄关系经历
了苏联时期的波折,已经变得更加成熟与自信。

中俄目前存在着一定的贸易失衡现象,这主要是能源为重心的单一贸易模式所造
成的,随着双边投资额的增长,中俄在双边贸易中增加机械、高附加值产品以及高技
术含量产品的份额,中俄贸易模式将更具吸引力。

而俄罗斯力推的“欧亚联盟”,也
会给中国发展带来新的合作机会。

正如李克强副总理访俄前夕在俄媒体上撰文指出的一样,中俄互视对方为机遇,
中俄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普京也呼应说,俄罗斯“经
济之帆”应该乘上“中国风”。

中俄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胸怀,定会为全世
界的稳定、繁荣及和平,作出积极的贡献,中俄关系也将被国际社会视为大国关系的典范。

文献:
【1】 2012年04月28日06:18 中国新闻网新华网2012年04月23日 07:58
【2】沈伟杰:“中国未来的地缘战略之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9期
【3】程广中:“地缘战略规律之思考”,《军事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
【4】李景治、罗天虹等著:《国际战略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半,第32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