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之素材积累与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佳作欣赏:
撕下虚假面具,还我美丽姿态
“咔擦!”拍下一张“美图”后,人们习惯性地开启美化软件让自己美若天仙,好让众人按“赞”。近日“反美颜”软件的出现在逐步还原真实,对此,我拍手称快。铺天
盖地的“美图”正悄然改变着社会,我不得不说,不必过分追求流露于外在的美丽,真实
的姿态与内心的善良方是真正的美!
追求美丽并试图用软件美化自己,折射出当下人们的自卑感与对美丽含义的粗浅化理解。
古语有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本性,这是正常之事。但是,过分追求完美便是对美的扭曲。人们总是对自己容颜过分吹毛求疵,原是五官端正,站在镜子面前
就只有赤裸裸的“丑”。这真的是丑吗?显然不是。人们眼中的美是流露于外在,特别是
看到韩国小姐选美中对“千人一面”的美女表示赞叹,并以此把美丽标准化,使自己可更
靠近所谓“美丽”。因此,美图软件的流行,无不印证了人们既缺乏自信又歪曲美丽的心理。
一张让人垂涎的图片,不仅让人有被欺骗的可能,更使人与人交际时“信任薄膜”被撕破,情感上更加淡漠。
美图看似能让人心情愉悦,美化生活,实则掩盖事实。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网络诈骗层出不穷,在很大程度上,美图是祸首。不知有多少人败在“美女”的“石榴裙”下,不知又有多少人陷入了“温柔陷阱”。人们单凭相貌定优劣,并因为“美图”而人财尽失。这,无不挑战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底线。挂着美丽却虚假的面具在虚拟世界中生活,这让
普通人不得不怀疑对方,并设下心墙,人们因为美图而相互认识,可又会因美图而使情感
更淡漠。美图已使社会病态加重,难道我们还要使彼此信任与情感进一步缺失吗?
卸载美图软件吧,美应由内心发出,与其追求自欺亦欺人的美,不如把注意力转至内心修养之中。
相传黄帝之妻丑陋无比,却通晓农业生产,最终成黄帝“贤内助”;钟无艳虽外表丑陋,
却用贤良相夫教子,助齐宣王成就霸业;《巴黎圣母院》的卡西莫多亦是丑陋,可内心善
良感动一代又一代读者。外在的美只是空中楼阁,内心之美方是生活良药,使自己更加优秀。钟无艳等真正地诠释了美的内涵:只有真与善,人才可自信。才配美丽标签。
我们这个社会并不缺美女帅哥,缺的是内心向善、真诚待人的美人。与其在镜子前愁眉苦脸,不如早日撕下虚伪的面具,还原真实之美的姿态吧!
[得分]56
[评语]文章审题准确,观点鲜明。呼吁人们卸载美图,抛弃虚假,还原真实。提倡人们注
重内心修养,追求真与善,做一个内心向善,真诚待人的真美人。文章从现象到本质,层
层深入论证,例证有力,立意高。语言流畅,卷面美观。
一.作文材料是否达到丰富,具体表现为三条标准要求:
1.材料角度多样
运用材料视角有多样性,如古今中外、事实理论、人文经济等多种不同视角素材能巧妙运用。
2.材料方式多种
运用材料呈现方式有多种,如有正面陈述,有侧面印证,有反面例证等。
3.材料详略恰当
运用材料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层次感强,衔接自然,组合恰当。
二.阅卷老师手记
1.(1)用材料支撑文章,切勿空洞说理。
在评卷过程中发现大量作文,文中没有引用一则材料,都是自己在凭空说理,有的甚至都上升到了哲学高度,唯物论辩证法都出来了,对哲学理论大段引用,来论证“光明”和“阴影”的关系,把高考作文俨然当做了政治论述题,这是考场作文的禁忌。这样的作
文用专家老师的话说就是标准的缺少“感悟和联想”,没抓住作文写作的要求。如果立意
正确、语言流畅的话,可以打到二等偏下。
(2)注重素材积累,避免选材“撞车”。
山东卷的作文题目新颖度不高,虽然大家都有话可说,可大都老生常谈,难出新意。于是导致一些老掉牙的素材重新粉墨登场:史铁生、霍金、张海迪等摇着轮椅唱着生
命阴晴不定的歌谣;海伦•凯勒、贝多芬、邰丽华等摸着盲文,打着哑语诉说着人生的执著与永恒;司马迁遭受的难以启齿的侮辱被众多学子不留情面地反复咀嚼品味。另外,李白、苏轼、丛飞、朱邦月等素材也频频出场。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二类文中作文材料的“撞
车率”达到75%以上。如此一来,文章想得高分实在太难。大家在平时学习中的阅读积累
应该引起自己的高度重视,尤其到了高三下学期,偶尔上上阅读课还是非常必要的,缺少
源头活水,难取甘洌清泉。
2.简陋寒伧,缺少素材意识。
从一篇文章的构成来说,文章所选用的材料才是文章的血肉,是文章的神,只有材料精彩了,文章才能形神兼具,血肉丰满,生动感人。
但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在高考的作文中,考生表现出的素材的匮乏令人咋舌。概括起来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缺乏细节,不够生动。
这指的是记叙类文章。这类文章,记叙功底尚可,记叙六要素明确,但缺乏一些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材料,人物形象不鲜明,语言表达不生动,故事情节一般化,距离一类文
的要求甚远。若能适当加以指点,在细节故事上稍加展开,有望进入一类文章。
(2)一事到底,材料单薄。
与平时作文中泛泛而谈比较相似的是,不少考生由于缺乏积累或者考场中想不起来素材,通篇只运用一个材料(这个材料往往即是话题中的材料)。这类文章,有的考生语言
功底尚可,分析能力也可以,只得了二、三类文的分数,非常可惜。其补救办法是怎样把“有限”转化为“无限”,充实文章的材料,丰富文章的内容。
(3)材料堆砌,不会分析。
与材料单薄相反,不少考生以为,多运用一些材料,文章内容才算充实。于是,他们在作文中堆砌了大量的材料,却不懂得去分析所运用材料与文题要表达的观点存在怎样
内在的逻辑联系,结果材料是材料,观点是观点,如同水与油,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材料变成了展览品,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通过对阅卷老师手记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评定“丰富”分数是与其他标准联系综合进行的:
①材料要服务中心,
②材料的丰富性,
③材料的新颖性。
另外,对议论文来说,材料丰富更多关注材料的典型性;对记叙文来说,材料丰富更多关注细节描写。
三.如何使文章内容充实
就考场作文看,“内容”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空洞无物,内容单薄,或偏离题意,华而不实,堆砌材料,能够有力地表现和说明中心的材料太少,还有就是材料不典型、不
新鲜,不管写什么题目都是那几个“永恒”的例子,有时还缺少内在联系,突兀孤立,甚
至错误疏漏。
解决问题的根本渠道在于日常学习的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现实生活,广泛积累第一手写作材料;多读书,读好书,积累第二手写作材料。有了充足的下炊之米,不
愁做不出香喷喷的米饭。但除积累的功夫之外,考虑考场作文的特殊情况,我们还可从以
下几点入手解决“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1.发挥联想和想象,激活写作素材——数量丰富
面对一道作文命题,有时总感觉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这种现象,有人归之为词汇缺乏,遣词造句能力不足。其实,这主要还是因为写作者不会在已有积累的基础上发挥联
想和想象的缘故,致使积累的材料遗憾地沉睡不醒,不能及时为自己所用。
那么,这样的联想和想象从何而来?我们说,在审清题意、确定写作方向的前提下,不妨这样去激发自己的联想:
(1)抓住“相似”的特点展开联想。也就是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引起跟它在性质或形态上有某种相似的事物的联想。如由波浪想到柔软的丝绸,由大花猫想到老虎,由天上的白云
想到地上的棉花等,由此及彼,自然而然。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就是抓住街灯和明月
的相似之处,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从明星写到街灯,通过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寄托了作者反抗传统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抓住事物的相似之处来展开联想,不愁作文会内容单薄。
(2)从“相近”、“相关”的方面去联想。也就是作者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时间或空间上有相近或相关关系的其他事物的联想。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由人间独酌,起舞弄清影写起,联想到人的悲欢离合,就是由相近、相关的事物而引起的。(3)朝着“相对”、“相反”的方向去联想。也就是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发起与它在性质或特点上有相对或相反事物的联想。如曹植的《七步诗》,就是较好运用了这一手法,设置了“豆萁煮豆”这一特写镜头,表达出了兄弟相残的主旨,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