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 建社会。
❖ (2)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 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3)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 的时期。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
❖ 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什么能达到中国 文化的颠峰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 一曰“仁者,人也” 。认为“仁”是
❖ 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 二曰“仁”即“爱人” “夫仁者,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 三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四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 (7)宋元时期,重点介绍宋代的雅与俗,宋 元时期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元杂剧的文 化意义;
❖ (8)明清时期,重点介绍明清两朝对古典文 化的大总结。
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
❖ 上古是指几百万年以前,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 史阶段(殷商之前) 。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 我们可以把上古界定为:170万年前至4000多年前 的殷商这段时期。野蛮时期和蒙昧时期不包括在 内。
❖ (3)苗蛮文化集团:主要活动在湖北、江西
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东
部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可归入此文化
区。
伏羲 女娲
第二节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 一、殷商神本文化 商朝是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凭
借商代的甲骨文,人们能够对商朝的历史进行更 多的了解。
历法 天文现象 青铜器 “尊神重巫”
❖ 第四,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 化观念。学术环境活泼浓厚,滋养了不同的文化 学派。
❖ 第五,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 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也进一步促进了当时诸 子峰起,学派林立的局面。
二、百家的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西汉司马谈将诸子百家概括为“儒、墨、道、法、名、 阴阳”六家,刘歆又补充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 形成了十家有影响的学派。“九流十家”
老子的“无为而治”,包含有四个方面的意义。
❖ 一、“无为”,并非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积极 遵道以行。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 二、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老子认为, 只要能顺天之时,随地之利,因人之力,则天下 各尽其用矣。
❖ 三、在政治上,要“为无为,事无事”。无为则 顺道而行,无事则不扰,政简则民安,所以老子 说“以无事取天下”。
物是老子和庄子。 1、老子: 春秋末期陈人
仕于周,曾经做过周天子的征藏史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 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 者,可以为弋,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而上云 天,吾今日见老子,其龙在耶?” (孔子)
《道德经》
2、道家的学派特征
❖ “道本体论” ❖ (1)“道”是万物之本源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当仁,不让于师” “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有教无类” ❖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 “学而优则仕”
(5)在教学方法上
❖ 因材施教 :“求也退,故进之; ❖ 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 循循善诱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
❖ 第一,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 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 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 四夷”的转变。
❖ 第二,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 层迅速崛起。
❖ 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养士之风
❖ 第三,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在相互兼并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 传播和影响,各种不同的新文化应运而生。
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 提倡奋发学习,讲求学习方法 :“我非生而
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 “发奋忘食”, ❖ “学而时习之”, ❖ “温故而知新”
❖ 强调学与见闻结合,学与思结合 :
❖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 之次也。” (《述而》)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 政》)
❖ 母系氏族社会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贯穿 整个新石器时代。
❖ 女娲氏、庖牺氏、神农氏、有巢氏、燧人氏
❖
“三皇 ”
❖ 父系氏族社会是以父亲的血缘关系为中心结 成的原始社会晚期的基本单位。随着男子劳 动地位的改变,使他们逐渐取代了妇女在生 产和生活中的支配地位。父系氏族社会大约 产生于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早期。
(2)“礼”
❖ 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
❖ 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
“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
❖ 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 应的各种伦理关系。在《礼记·哀公问》中, 他明确指出:“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 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 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 也。”
物负阴而抱阳”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 名,非常名;”
❖ 关于“道”就有三家之说,其一是人伦之道; 其二是宗教家的天之道 ;其三是阴阳家的天 道。
❖ 关于“名”有代表的也有二家之说:
❖其一是孔子的“正名论” ;
❖ 其二是郑国邓析的“刑名论”。
❖ 老子的“道”是万有的本原及可视为道 所生的结果之万有的总体,简单说就是 道在一切事物里面,一切事物在道里面。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 一、教学目的 ❖ 依照时代先后,介绍历代文化的发展历程,
让学生从纵向上把握各个朝代文化的特征和 成就。 ❖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胧去脉。为学习中编 内容各专题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
❖ 本章为上编的重点。每一节都有教学重点。
❖ (1)上古时期重点介绍中国文化的产生背景, 原始观念文化;
❖ “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 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
❖ “恭而无礼则劳(劳累), ❖ 慎而无理则葸(XI3胆怯), ❖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
无礼则绞(扭结)。”
❖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一)儒家 1、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 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
十五岁即“志于学” “三十而立” 五十一岁才 “见用于鲁 ” 五十五岁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 列国生活
2、孔子思想内容
仁
❖ (1)“仁”
义
孔子的“仁”,其内容有四个含义石。
焉”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为政》)。
❖ (3)“中庸” 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
❖ 他赞赏尧所提出的“允执其中”反对“过” 与“不及”。子贡问孔子:“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又问:“然则师 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子路》)。
❖ “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 虞舜)
❖ 禹的时代开始了“夏文化”的进程,其特征 是
❖ (1)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 ❖ (2)农业生产已有相当发展; ❖ (3)私有制确立; ❖ (4)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
来。
五、上古文化分布:
❖ (1)华夏文化集团。包括仰韶 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 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共同祖先。 ❖ (2) 东夷文化集团:大致在今 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 即大汶口、龙山文化和青莲岗文化 江北类型分布区。 后羿 蚩尤
(2)“有”与“无”的辩证统一。
❖ 老子认为,“无”是宇宙万物的原始,“有”就 是天地万物的理由。“无”即中国哲学上所常说 的“气”,“有”即中国哲学上所常说的“理”
❖ (3)“无为而治”的思想 “天道自然”观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 将自化” “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 有不为”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 天下。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 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wenku.baidu.com
❖ 四,掌握了事物发生发展的法则,则能 预见未来,故在政治上“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故不见其为,而事成, 不见其治,而功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 谓的“防患于未然”也。
❖ (4)在认识论上,老子主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3、庄子的社会思想
❖ 庄子否定了世俗中人们关于 人我关系的各种见解。
❖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无我的 境界呢?庄子提出了三个方面:
四、原始社会组织
❖ (1)就婚姻关系而言,在原始社会中先民经 历过以下几个阶段:
❖ 首先是:血亲杂交 ; ❖ 其次是:血缘群婚; ❖ 再次是族外婚 . ❖ ②就氏族关系而言,经过了母系氏族和父系
氏族两个阶段
❖ 母系氏族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 会的基本单位。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妇女在 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
❖ 第一是忘。忘掉世俗的成见,忘掉人世的伦 理道德,忘掉名利和外物,忘掉父母和亲人, 忘掉自我,最后连本身也忘掉。
❖ 第二是守。即要守己之说,守己之意, 守己之神,不予外泄。
❖ 就是指不同事物之间,不是单纯的一方依顺 另一方,而是两方在地位和伦理关系上、责 任和义务上各有不同,甚至在对待事物的观 点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但通过彼此间的谅解 与协调,可以达到关系的和谐与统一。
❖ “和为贵”
(4)“教”与“学”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 。
❖(4)在修身论方面 :设计出一套由小 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邦定国 的方案
❖ 儒家思想学说,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 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为正 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未 艾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一 座桥梁。
(二)道家文化:
先秦时期道家的代表人
❖ “君子欲讷于言 而敏于行。”
❖ “君子耻其言 而过其行”(《宪问》)
3、儒家思想的学派特征
❖(1)在天道观方面 :“天命”与“人 德”相配合
❖(2)在历史观方面 :捍卫三代的典章 文物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 令加以适当的修改
❖(3)在社会伦理方面 :以“仁”释 “礼”试图把社会外在的规范化为个人 内
❖ 大型砍砸器、小型尖状器和
刮削器 能使用天然火
❖ 新石器时代,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中国人 广泛使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
❖ 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铲、石凿和石犁等。 粗糙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
大汶口遗址
三、原始观念文化
❖ (1)自然崇拜:对大自然的崇 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 ❖ (2)生殖—祖先崇拜。 ❖ (3)图腾崇拜: ❖ 在原始观念文化中,原始 艺术也有长足发展,主要艺术 形式是原始彩陶、陶绘、原始 雕刻,原始岩画。
❖ (2)殷商西周时期,重点介绍文化从神本走 向人本,周人的文化维新;
❖ (3)春秋战国时期重点介绍,诸子百家兴起 的原因及其学派特征;
❖ (4)秦汉时期重点是文化的统一和宏阔的文 ❖ 化精神、辉煌的文化成就;
❖ (5)魏晋时期,重点介绍此时的多元文化 (二学二教)及文化成就;
❖ (6)隋唐时代,重点介绍唐文化繁荣的背景 及气魄,唐代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
❖ 一、中国人的起源: 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
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猿人”。
“北京猿人” “山顶洞人”
二、原始物质文化
❖ 原始物质文化是指原始社会人化自然过程中所创 造的实体文化。
❖ 我们可以把原始物质文化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时 代加以介绍:
❖ 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人类历史上从原始群到母系 氏族公社出现的时期 。共经历了大约二三百万 年。主要特征是猿人使用的工具是简单加工的石 块。
古都建筑
❖ 二、周人的文化维新 (1)确立了宗法分封制。
❖ (2)确立了礼制。 ❖ 吉、凶、军、宾、嘉——“五礼”
春秋五礼例宗
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 “轴心时代”,是文化史家借用了德国学者 雅斯贝尔斯提出的概念。其主要含义是当时 诸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 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 中国民族文化从此大致确立了。主要依据有:
❖ (2)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 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3)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 的时期。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
❖ 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什么能达到中国 文化的颠峰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 一曰“仁者,人也” 。认为“仁”是
❖ 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 二曰“仁”即“爱人” “夫仁者,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 三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四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 (7)宋元时期,重点介绍宋代的雅与俗,宋 元时期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元杂剧的文 化意义;
❖ (8)明清时期,重点介绍明清两朝对古典文 化的大总结。
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
❖ 上古是指几百万年以前,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 史阶段(殷商之前) 。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 我们可以把上古界定为:170万年前至4000多年前 的殷商这段时期。野蛮时期和蒙昧时期不包括在 内。
❖ (3)苗蛮文化集团:主要活动在湖北、江西
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东
部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可归入此文化
区。
伏羲 女娲
第二节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 一、殷商神本文化 商朝是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凭
借商代的甲骨文,人们能够对商朝的历史进行更 多的了解。
历法 天文现象 青铜器 “尊神重巫”
❖ 第四,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 化观念。学术环境活泼浓厚,滋养了不同的文化 学派。
❖ 第五,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 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也进一步促进了当时诸 子峰起,学派林立的局面。
二、百家的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西汉司马谈将诸子百家概括为“儒、墨、道、法、名、 阴阳”六家,刘歆又补充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 形成了十家有影响的学派。“九流十家”
老子的“无为而治”,包含有四个方面的意义。
❖ 一、“无为”,并非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积极 遵道以行。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 二、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老子认为, 只要能顺天之时,随地之利,因人之力,则天下 各尽其用矣。
❖ 三、在政治上,要“为无为,事无事”。无为则 顺道而行,无事则不扰,政简则民安,所以老子 说“以无事取天下”。
物是老子和庄子。 1、老子: 春秋末期陈人
仕于周,曾经做过周天子的征藏史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 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 者,可以为弋,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而上云 天,吾今日见老子,其龙在耶?” (孔子)
《道德经》
2、道家的学派特征
❖ “道本体论” ❖ (1)“道”是万物之本源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当仁,不让于师” “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有教无类” ❖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 “学而优则仕”
(5)在教学方法上
❖ 因材施教 :“求也退,故进之; ❖ 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 循循善诱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
❖ 第一,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 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 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 四夷”的转变。
❖ 第二,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 层迅速崛起。
❖ 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养士之风
❖ 第三,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在相互兼并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 传播和影响,各种不同的新文化应运而生。
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 提倡奋发学习,讲求学习方法 :“我非生而
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 “发奋忘食”, ❖ “学而时习之”, ❖ “温故而知新”
❖ 强调学与见闻结合,学与思结合 :
❖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 之次也。” (《述而》)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 政》)
❖ 母系氏族社会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贯穿 整个新石器时代。
❖ 女娲氏、庖牺氏、神农氏、有巢氏、燧人氏
❖
“三皇 ”
❖ 父系氏族社会是以父亲的血缘关系为中心结 成的原始社会晚期的基本单位。随着男子劳 动地位的改变,使他们逐渐取代了妇女在生 产和生活中的支配地位。父系氏族社会大约 产生于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早期。
(2)“礼”
❖ 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
❖ 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
“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
❖ 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 应的各种伦理关系。在《礼记·哀公问》中, 他明确指出:“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 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 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 也。”
物负阴而抱阳”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 名,非常名;”
❖ 关于“道”就有三家之说,其一是人伦之道; 其二是宗教家的天之道 ;其三是阴阳家的天 道。
❖ 关于“名”有代表的也有二家之说:
❖其一是孔子的“正名论” ;
❖ 其二是郑国邓析的“刑名论”。
❖ 老子的“道”是万有的本原及可视为道 所生的结果之万有的总体,简单说就是 道在一切事物里面,一切事物在道里面。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 一、教学目的 ❖ 依照时代先后,介绍历代文化的发展历程,
让学生从纵向上把握各个朝代文化的特征和 成就。 ❖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胧去脉。为学习中编 内容各专题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
❖ 本章为上编的重点。每一节都有教学重点。
❖ (1)上古时期重点介绍中国文化的产生背景, 原始观念文化;
❖ “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 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
❖ “恭而无礼则劳(劳累), ❖ 慎而无理则葸(XI3胆怯), ❖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
无礼则绞(扭结)。”
❖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一)儒家 1、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 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
十五岁即“志于学” “三十而立” 五十一岁才 “见用于鲁 ” 五十五岁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 列国生活
2、孔子思想内容
仁
❖ (1)“仁”
义
孔子的“仁”,其内容有四个含义石。
焉”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为政》)。
❖ (3)“中庸” 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
❖ 他赞赏尧所提出的“允执其中”反对“过” 与“不及”。子贡问孔子:“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又问:“然则师 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子路》)。
❖ “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 虞舜)
❖ 禹的时代开始了“夏文化”的进程,其特征 是
❖ (1)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 ❖ (2)农业生产已有相当发展; ❖ (3)私有制确立; ❖ (4)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
来。
五、上古文化分布:
❖ (1)华夏文化集团。包括仰韶 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 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共同祖先。 ❖ (2) 东夷文化集团:大致在今 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 即大汶口、龙山文化和青莲岗文化 江北类型分布区。 后羿 蚩尤
(2)“有”与“无”的辩证统一。
❖ 老子认为,“无”是宇宙万物的原始,“有”就 是天地万物的理由。“无”即中国哲学上所常说 的“气”,“有”即中国哲学上所常说的“理”
❖ (3)“无为而治”的思想 “天道自然”观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 将自化” “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 有不为”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 天下。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 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wenku.baidu.com
❖ 四,掌握了事物发生发展的法则,则能 预见未来,故在政治上“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故不见其为,而事成, 不见其治,而功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 谓的“防患于未然”也。
❖ (4)在认识论上,老子主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3、庄子的社会思想
❖ 庄子否定了世俗中人们关于 人我关系的各种见解。
❖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无我的 境界呢?庄子提出了三个方面:
四、原始社会组织
❖ (1)就婚姻关系而言,在原始社会中先民经 历过以下几个阶段:
❖ 首先是:血亲杂交 ; ❖ 其次是:血缘群婚; ❖ 再次是族外婚 . ❖ ②就氏族关系而言,经过了母系氏族和父系
氏族两个阶段
❖ 母系氏族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 会的基本单位。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妇女在 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
❖ 第一是忘。忘掉世俗的成见,忘掉人世的伦 理道德,忘掉名利和外物,忘掉父母和亲人, 忘掉自我,最后连本身也忘掉。
❖ 第二是守。即要守己之说,守己之意, 守己之神,不予外泄。
❖ 就是指不同事物之间,不是单纯的一方依顺 另一方,而是两方在地位和伦理关系上、责 任和义务上各有不同,甚至在对待事物的观 点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但通过彼此间的谅解 与协调,可以达到关系的和谐与统一。
❖ “和为贵”
(4)“教”与“学”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 。
❖(4)在修身论方面 :设计出一套由小 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邦定国 的方案
❖ 儒家思想学说,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 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为正 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未 艾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一 座桥梁。
(二)道家文化:
先秦时期道家的代表人
❖ “君子欲讷于言 而敏于行。”
❖ “君子耻其言 而过其行”(《宪问》)
3、儒家思想的学派特征
❖(1)在天道观方面 :“天命”与“人 德”相配合
❖(2)在历史观方面 :捍卫三代的典章 文物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 令加以适当的修改
❖(3)在社会伦理方面 :以“仁”释 “礼”试图把社会外在的规范化为个人 内
❖ 大型砍砸器、小型尖状器和
刮削器 能使用天然火
❖ 新石器时代,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中国人 广泛使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
❖ 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铲、石凿和石犁等。 粗糙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
大汶口遗址
三、原始观念文化
❖ (1)自然崇拜:对大自然的崇 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 ❖ (2)生殖—祖先崇拜。 ❖ (3)图腾崇拜: ❖ 在原始观念文化中,原始 艺术也有长足发展,主要艺术 形式是原始彩陶、陶绘、原始 雕刻,原始岩画。
❖ (2)殷商西周时期,重点介绍文化从神本走 向人本,周人的文化维新;
❖ (3)春秋战国时期重点介绍,诸子百家兴起 的原因及其学派特征;
❖ (4)秦汉时期重点是文化的统一和宏阔的文 ❖ 化精神、辉煌的文化成就;
❖ (5)魏晋时期,重点介绍此时的多元文化 (二学二教)及文化成就;
❖ (6)隋唐时代,重点介绍唐文化繁荣的背景 及气魄,唐代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
❖ 一、中国人的起源: 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
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猿人”。
“北京猿人” “山顶洞人”
二、原始物质文化
❖ 原始物质文化是指原始社会人化自然过程中所创 造的实体文化。
❖ 我们可以把原始物质文化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时 代加以介绍:
❖ 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人类历史上从原始群到母系 氏族公社出现的时期 。共经历了大约二三百万 年。主要特征是猿人使用的工具是简单加工的石 块。
古都建筑
❖ 二、周人的文化维新 (1)确立了宗法分封制。
❖ (2)确立了礼制。 ❖ 吉、凶、军、宾、嘉——“五礼”
春秋五礼例宗
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 “轴心时代”,是文化史家借用了德国学者 雅斯贝尔斯提出的概念。其主要含义是当时 诸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 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 中国民族文化从此大致确立了。主要依据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