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莱蒙托夫抒情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莱蒙托夫抒情诗《帆》
文学院13级孟涛2013014024
关键词:莱蒙托夫;抒情诗;《帆》
《帆》这首抒情诗的翻译有很多版本,其中以余振的最为著名。

《帆》虽然只有一百二十多个字,却有着开阔的意境、丰富的意象,为我们营造了充满青春与梦想的开阔意境。

在大海的蓝雾里/一片孤帆白晃晃!/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它抛了什么,在可爱的故乡?浪在汹涌,海风在呼啸,/桅杆弓起了腰轧轧响,/唉!———它
不是在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奔他方!下面是比蓝天还清澄的碧波,/上面是金黄色的灿烂的阳光:———/而它,不安的,在祈求风暴,/仿佛在风暴中才有安详!
一、莱蒙托夫的诗歌《帆》的创作背景
《帆》的创作背景至今存还有探究的潜力,对该诗的研究还有深入的空间,在此我找到两种说法,一是这是一首具有十二月党人情怀的渴望自由、渴望风暴的诗人的真实写照。

诗人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沙皇政府追捕,面对黑暗的俄国社会的现实,在民众追求民主、自由的风起云涌的斗争浪潮中,诗人站在彼得堡波罗的海之滨,望着茫茫的大海,思绪万千,写下了这首名诗。

“这个祈求斗争风暴的浪漫主义形象孤帆,是19世纪30年代俄国先进人士叛逆情绪的反映,它鼓舞人们去和黑暗的现实做不妥协的斗争。

”①二是谈到诗的孤独主题,也就都会不可避免地谈到诗人的不幸身世。

陈新宇在其文章中指出“诗人少年时光是在外祖母伊莉莎白与父亲的家庭龃龉和隔阂中度过的(伊莉莎白把失去丈夫和女儿的痛苦转为对外孙畸形的爱”。

②长期的家庭纷争与祖母畸形的爱本就让诗人心情郁闷,加之诗人因为转学而远离恋人——诗
人在彼得堡上大学二年级,远离他出生并喜爱城市莫斯科,此刻他孤独一人站在彼得堡的海滨,遥想故乡。

笔者认为18岁的莱蒙托夫创作《帆》时虽然与十二月党人有一定联系,但并不主要。

尼科列娃也指出: 9月2日,莱蒙托夫寄给洛普辛娜一首在海边写的诗,即《帆》。

诗人独自一人身在他乡,离开了熟悉的土地与心爱的恋人,不禁对前途感到不知所措。

面临大海,看着开阔的海面上漂泊的孤帆,联系到自己的处境,不禁发出感慨:“它寻求着什么,在遥远的异地?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对于前途的迷惘,加之俄国当时政治腐朽黑暗,十二月党人革命失败,作为有思想有文化,受到西欧民主思想的影响,对国内的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极为不满的作者深知前途艰难,作者预料到前路崎岖,发出“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桅杆在弓起了腰轧轧地作响”的隐喻,并在下句对自己的境遇进行解释,并不是远离故乡来追求幸福,也不是要逃避,笔者解读为作者并不情愿离开,然而繁杂的事情迫使作者离开。

然而作者正是青年,充满冲动与激情,并不畏惧未来未卜的前途与困难,此时作者像我国古代大诗人苏轼一般,虽经历困顿但最终会豁达开朗,作者心结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解开,此时的大海也随着诗人的心境豁然开朗,“下面是比蓝天还清澄的碧波,上面是金黄色的灿烂的阳光……”
并凭着一腔热血,向困难发出挑战“而它,不安的,在祈求风暴,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

作者发出要在激烈的斗争中,找到人生价值与乐趣的宣言,找到更高的人生追求。

二、莱蒙托夫的诗歌《帆》的创作特点
笔者主要从艺术特色;诗歌象征性这两点着手来进行赏析。

1.诗歌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主要分析《帆》中的声乐美与色彩美。

由于笔者对俄语一窍不通,但本着对文章完整性的考虑,原文艺术特色中声乐美的赏析均引用马福
珍、麻秀丽两位老师的《论莱蒙托夫<帆>的艺术特色》③。

文中指出《帆》的原文是用四音步抑扬各诗律写成,即用一个轻音音节和一个重音音节有规律的交替的死歌音步的格律写成的,是俄罗斯人民喜闻乐见的诗歌格律,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诗人的情感倾泻与诗歌节奏相应和,心声通过音律和谐的,具有很强音乐行的语言表达出来,声乐皆美,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而诗歌的色彩美,通过诗人细致的笔触生动的传达给读者。

定是一个明朗的天气,高纬度特有的透彻的空气一尘不染,视野开阔。

作者眺望远方,广袤的蓝色天空下明晃晃的一片白帆在碧蓝的海面上,在阳光的照映下闪耀,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也表现出作者孤寂的心境,第二节作者进入了想象空间,在平静中联想到风浪下的勇往直前的白帆,将昏暗的暴风雨大背景与白帆形成更加鲜明的对照,让人感受到白帆的勇气与斗争性。

第三节作者又回到现实,开始期待这暴风雨快些来临吧。

诗歌一气呵成、气吞山河,让读者心境随着作者的心境豁然开朗起来。

2.诗歌的象征性
《帆》创作时是十二月党人失败后俄国反动势力猖獗、革命党人情绪低落的时期,这对《帆》的创作很大的影响。

诗歌中流露出一种孤独、伤感的情绪,但同时也饱含着作者不惧困苦,对前途未来充满向往与激情。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他难以言喻的复杂的感情,把抽象的意识与情绪,把青年莱蒙托夫对于生活、前途认识的不确定性,都隐含在具体的自然形象之中,构成了一种朦胧的诗境美。

尼科列娃指出: “9月2日,莱蒙托夫寄给洛普辛娜一首在海边写的诗,这首诗是诗人激荡不安的心灵的绝妙形象。

”的确如此。

④全诗共描绘了“雾海孤帆”“怒海风帆”“晴海扬帆”三种画面。

在第一节诗中,诗人写孤帆在淡蓝色的云雾笼罩的大海上“闪着白光”漂泊着,它去寻求什么,它在故乡抛下什么,诗人没有直接回答。

但在朦胧的诗意中,我们仍然能把握住诗人的暗
指:诗人是以孤帆在雾海上的航行,象征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境遇与强烈的孤独感。

第二节中,诗人描绘了在狂风暴雨中勇敢航行的孤帆。

写出作者在动荡黑暗的时代背景中,不甘沉默,不甘屈服,敢于行动的形象。

那进取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也在诗的叙述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第三节,诗人描绘了白帆在碧海蓝天下“不安的,在祈求风暴”它象征地表达了青年诗人渴望行动,渴望创造象征意义超越了个人超越了时代,概括了一切时代渴望冲破平庸与空虚的宁静生活,力求有所行动有所创造的人们的共同特征。

也是诗人对现实状况的不满,渴盼着暴风语的来临,渴盼战斗与变革的思想情感,可以与高尔基的《海燕》相比较理解。

三、莱蒙托夫的诗歌《帆》的思想情感
《帆》这首诗展示了一种离开家园,抛弃一切世俗羁绊去求索真理的飘泊意识。

诗人歌颂了向往自由、不懈追求的志向与灵魂。

这一创作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时代决定的,也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

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失败结束了俄国精英知识分子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政治幻想,也标志着另一个“黑暗时代”的开始。

沙皇尼古拉一世将俄罗斯变成了一座森严的兵营,秘密警察无孔不入使人人自危。

在这样紧张的社会氛围中,怀有进步、自由思想的贵族爱国青年英雄无用武之地,面对天赋白白被浪费,生命一步步被窒息,很多知识分子、爱国青年都纷纷踏上流亡之路。

而莱蒙托夫的选择却是奋起抗争。

他的灵魂深处具有叛逆、否定、愤世嫉俗的个性,使作者成为一个反抗沙俄黑暗统治,不断斗争的爱国志士。

四、莱蒙托夫的诗歌《帆》的文化内涵
笔者本着对诗歌的进一步深入发掘的想法,查阅相关文献得到如下内容。

莱蒙托夫诗歌中几乎所有的抒情主人公都是这类充满漂泊意识,一个人孤独上路、漂泊不定的俄罗斯青年。

他们的精神家园被镇压十二月党人起义的隆
隆炮声。

他们的智力与激情被白白浪费,只好离开这充满思想奴役的故园,去飘泊。

诗人这一漂泊意识在其整个诗歌创作中都是十分典型的,它除了揭示出19世纪30年代俄国知识分子一种特殊年代的特殊精神状态外,也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俄罗斯民族文化基因中叛逆、骚动与不安分的生命天性。

在他们的血液中天然具有一种厌弃周围现实、走入旷野的流动欲望。

家庭巢穴之类的小天地束缚不了他们。

而俄罗斯广袤的大地又为这种漂泊提供了最广阔的地域前景。

一代又一代俄国知识精英、文化人无疑继承了这一民族流动性的特点,为探索“俄罗斯真理”而自愿放逐自己,去追逐着遥远的地平线,踏上的是一条永无止境的精神苦旅。

莱蒙托夫的诗歌宇宙观形象地表达了俄罗斯传统民族文化精神中这一充满浪漫主义品格的“漂泊意识”。

⑤这一主题为诗人同时代许多作家所继承,后成为俄罗斯文学的一个重要创作主题。

参考文献:
①:《简明俄国文学史》李兆林徐玉琴编著
②:重新解读莱蒙托夫的抒情诗《帆》陈新宇
③:论莱蒙托夫《帆》的艺术特色马福珍,麻秀丽
④试论莱蒙托夫抒情诗中的象征诗曾思艺
⑤漂泊的诗魂——莱蒙托夫诗歌宇宙观探析季明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