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和护理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和护理

围手术期体温<36℃称为体温过低[1]。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复杂手术在临床开展,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文献报道[2],术中低体温发生率约为50%~70%。

由于加温设备缺乏和工作人员相关知识的缺乏,致使手术患者的低体温问题长期以来未引起

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视,影响手术患者的安全和康复。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是十

分严重的,低体温可影响凝血功能、药物代谢、肾脏功能和心肌收缩力,增加术后并发症的

发生率,对手术病人的危害较大。针对造成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如何进行有效预防是围手术期

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分析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危险因素,总结护理干预措施。1.手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

1.1麻醉因素:手术时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通过中枢和外周作用降低了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麻醉抑制了血管收缩、寒颤和非寒颤产热机制。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

通过大脑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神经体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但

麻醉剂的使用既损害中枢温度调节,又损害周围温度调节,尤其全身麻醉阻断了身体大部分

的神经传导,有些还能扩张血管,因而机体较难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来调节体温,易受环境温

度影响而出现体温下降[3]。全身麻醉可明显抑制正常的体温自身调节功能,使体热从核心室

向外周室重新分布,是大多数患者低体温的主要原因,区域阻滞麻醉亦抑制体温自身调节功能,但比全身麻醉范围小[4]。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低温干燥的气体直接进入患者肺部,可

增加呼吸道的热量的丢失[5]。肌肉松弛药使全身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消除肌紧张及肌肉运

动的产热.而导致体温下降。

1.2手术室内温度:手术室正常温度应该在22~25℃,相对湿度在50%~60%[6]。如果空调温度设定低于22℃,再加上空气对流速度过快,往往会引发体温过低,老年人及婴幼儿更多见。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中,机体散热大于产热,保暖不够,就易造成体温过低。近年来,随着

无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

控制在22~24℃.由此可见,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的两个因素,会增

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更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降。目前,手术室配有空调设备或空气净化系统

的情况已很普遍。近年来发现[7],室温低于2l℃时,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低体温现象,这是由

于皮肤环境温度差值过大,辐射和对流散热的显著增加。

1.3机体散热因素:术中体表散热主要与以下三方面有关[8]:①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消

毒液的蒸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②由于手术时间较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使水从手术中蒸发,都是重要的散

热原因;③术中反复用冷液体冲洗胸腹腔,病人身体上的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导致机

体热量的散失。

1.4输液输血的因素:大量快速输注冷晶体或库血可使体温下降。在室温下输入l u 4℃冷冻

库血或1 L冷晶体液可使体温下降0.25℃-0.5℃,500 ml库存血在5~l0 min被输入人体会使

体温降低0.5~l℃。因此,大量输入未复温的液体或血液可明显降低机体温度。尤其是失血

性休克或术中需要大量输液输血的危重患者,由静脉快速输入大量与手术间等温的液体或库

存血,则对患者机体中体液产生“冷稀释”作用。

1.5年龄因素:老年人易发生体温调节障碍,老年人肌肉量减少,静息肌张力降低,体表面

积与体重比升高,皮肤血管收缩反应减退及心血管储备下降,机体每小时热量产生少,麻醉

后体温丧失快。因此,老年病人更容易发生围术期低体温。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不完善,且因其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大,呼吸道水分丢失多,代谢率低,皮下组织薄及寒冷反应弱,特别易致低体温。

2.护理措施

2.1手术前评估和预热:加强手术前的心理疏导,有助于预防低体温。为了更好了解病人的

病情,实施人性化的护理,手术室护士应参与术前讨论,了解病人的病情,对病人进行综合

评估,针对性地制定术中护理方案。根据病人病情、年龄、手术种类、胸腹腔内脏暴露的面积、手术时间、及皮肤的完整性(如烧伤、皮炎、皮疹、褥疮)等来评估手术期间是否有体

温下降的可能和下降的程度,并制定保温措施,记录基础体温。

2.2保持适宜的手术室环境温度,注意保暖: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切口的大小,手术时间的

长短,麻醉方法和药物的使用及空气的对流是护理人员无法干预的,只有室温和输液温度可

以适当地进行调整。一般认为室温保持在24℃~25℃,相对湿度40%~50%为宜,对于新

生儿及早产儿,室温保持在27℃~29℃。但升高的室温令手术室工作人员感觉不适,尤其是

手术室内温度比环境温度高2℃~4℃时,且有增加感染的可能性。在患者入手术室前要提前30min开启空调,保持室温在22℃~24℃,对于老人和小儿等应适当提高室温。在消毒和铺

巾时动作应迅速,提高室温至27℃~28℃,待铺好手术巾后再恢复至正常室温。室内温度是

体热损失的决定因素,在适宜的室温中,患者可感到舒适、安宁,减少消耗,并降低肾脏负担。对非手术区域的四肢、躯干,用棉被、棉垫遮盖、保暖,以减少散热。

2.3使用加温装置:术中输入的液体用水温箱加温至37℃,接近正常体温,可以减少热量的

散失,同时不会增加机体代谢,有利于保持体温的恒定。胸、腹腔冲洗液应加热。有研究表明,在肩关节镜手术中,使用室温冲洗液与使用加温至37℃~39℃的冲洗液比较,使用加温

的冲洗液明显减少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手术期间应用热盐水纱布垫盖在

浆膜面上,切口手术巾的血液及时吸引并用于暖纱布覆盖,切口周围保持清洁。研究表明,

将库存血加温到37℃,红细胞完整性不受影响,血清钾和游离血红蛋白含量不会明显增加。

目前普遍应用的是加温输液器、温箱。对于手术时间长、胃肠管等腹腔脏器长时间暴露者,

术中使用温热盐水纱布覆盖肠管;需行腹腔冲洗者,使用温热液体冲洗体腔等,以减少体热

的散失。冲洗时避免切口周围敷料、手术床的潮湿,亦能有效预防低体温的发生。

2.4加强术中体温监测,及早发现低体温:对于全身营养状况差、老人、小孩、危重、施行

全身麻醉等患者进行手术时,术中应常规进行体温监测。尽量采取多种保温措施维持其中心

温度在36℃以上。手术中常用的中心体温测量部位是鼻咽部、鼓膜、食管和直肠。新生儿和

早产儿在手术台上使用恒温电热毯,如无恒温电热毯,必要时可用棉垫包绕四肢来预防患儿

体温下降。老年人最好采取综合性保温措施维持围手术期体温稳定,

综上所述,手术期间低体温的发生率仍然很高,低体温造成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与围术

期心肌缺血、凝血疾病和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相关,并可延迟拔管和延长PACU滞留时间,增

加住院费用。对于患者预后有很大影响。低体温是围术期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积极有

效的体温监测、预防和治疗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围术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徐启明.临床麻醉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46-147.

[2] Burger L,Fitzpatrick J.Prevention of inadvertent 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J].Br J Nurs,2009,18(18):1114,1116-1119.

[3] 刘惠玲,吕江宏,何富霞.全麻术中并发体温过低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甘肃中医,2009,22(1):58-59.

[4] Sessler DI.Temperature monitoring and perioperative thermoregulati

on[J].Anesthesiology,2008,109:318-338.

[5] Medell JH,Gravenstein N.Morey TE.Body temperature change During anesthesia for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implications for quality incentives in anesthesiology[J].Anesthesia & Analgesia,2008,107(5):1618-1620.

[6]魏革,刘苏君.手术室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6-7.

[7]普鹰,王国英,龚锦.腹腔镜手术中保温的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09,9(5):60-62.

[8]张颖.预防手术中低体温的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8,22(6A):1413-1415.

导致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因素及防护措施

导致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因素及防护措施 围手术期低体温是麻醉和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一般将中心体温34℃-36℃称为轻 度低体温,在实施外科手术的病人中50%-70%可发生轻度低体温[1]。低体温的益处早已得到 临床的普遍关注,如低温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氧耗,增加组织器官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等,然而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往往被人忽视。本文将讨论导致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因素及危害,以便引起对低体温危害性的足够认识,加强体温监测,及时采取有效防御措施。 1 围术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1.1手术因素 术前禁食,热能供应不足,穿着单薄的病号服在术前等待时已经发生未留意的低体温状态, 以及应用术前药抑制体温调节。 低温环境手术时为使穿隔离衣的工作人员舒适,室温设定往往较低,病人身上的热量辐射到冰凉的手术间墙壁上,以及冰冷的皮肤消毒液可引起大量的蒸发散热,这些都将导致病人体 温下降。 体腔暴露和冲洗据林丽红等报道[2]腹腔暴露与围手术期低体温密切相关。长时间手术、大 范围暴露胸腹腔可导致大量蒸发散热,体腔及伤口冲洗、湿冷纱布垫的填压止血等进一步造 成蒸发、对流及传导散热。 大量输血输液由于手术时间长,以及大量失血或休克时需快速输入大量的液体及冷库血将会导致不可逆性低温及低温性凝血障碍。 1.2麻醉因素 麻醉方法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通过对中枢及外周神经的双重影响而削弱了机体对体温的调节作用。硬膜外麻醉阻滞了身体一半以上的感觉、运动传导,导致肌肉运动及张力减低而减 少产热,同时部分交感神经被阻滞,阻滞区域血管扩张使散热增加,来自冷感觉传入信号也 被阻断,抑制体温调节。 麻醉药麻醉药可使外周血管舒张而增加辐射、传导及蒸发散热。麻醉药潜在的抗交感反应会阻止低温的反应,同时肌肉松弛阻碍产热,降低肌张力并消除寒颤反应将加重热量丢失。 1.3年龄因素 老年人易发生体温调节障碍:老年人肌肉量减少,静息肌张力降低,体表面积与体重比升高,皮肤血管收缩反应减退及心血管储备下降,机体每小时热量产生少,麻醉后体温丧失快。 新生儿存在体温调节障碍,且因其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大,呼吸道水分丢失多,代谢率低, 皮下组织薄及寒冷反应弱,特别易致低体温。 2 低体温的危害 血液系统改变:随着温度的下降血容量及血液成分均有所改变[3]。液体从血管中转移至组织间隙,使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使血流减慢,并淤滞在末梢血管床中,血液粘滞度上升易致 广泛的微血栓,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均减少,凝血功能降低,后果严重。此外低体温时白细 胞数量减少、趋化和吞噬能力明显受损,容易导致感染[4]。 代谢影响尽管低体温时人体可通过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对氧的需求,但低体温引起的氧传送能力下降仍可导致机体严重缺氧。低体温时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左移,氧与血红蛋白亲和 力增高,使组织获氧困难,易致酸中毒。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及护理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及护理 标签:手术病人;低体温;预防;护理 围手术期低体温是指人体在麻醉和手术期出现的非控制性体温下降的现象,是麻醉和外科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有研究显示大约有50%的手术病人中心体温低于36℃,33.3%病人中心体温< 35℃[1]。低体温会对机体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减慢药物代谢导致麻醉苏醒延迟,呼吸抑制、循环功能抑制导致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出血量增多,免疫功能抑制导致术后感染,术后寒战导致组织耗氧增加组织缺氧等等。维持患者手术过程中体温恒定是降低术中、术后和麻醉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1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原因 1.1 心理因素病人因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 1.2 环境温度过低手术室的适宜温度为22℃~25℃。暴露的体表面积越大,经皮肤丧失的热量越多,这是由于皮肤和环境温度差值过大,辐射和对流散热显著增加。 1.3 气管插管和麻醉剂的影响当气管插管后,气体不经鼻腔上呼吸道的加温加湿作用,低温干燥的气体直接进入肺内,可使中心体温下降约1~2℃[2]。麻醉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肌松药使全身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消除了肌紧张及肌肉运动的产热而导致体温下降。 1.4 输液输血对体温的影响手术过程中患者输入大量与手术间等温的液体或血液,有冷稀释作用,可导致机体温度下降。 1.5 手术因素:胸、腹部手术术野消毒范围广,面积大,因消毒液挥发带走体内大量热量,手术时间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腹膜等腹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患者身体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也可导致机体温度下降。 1.6 患者自身因素:患者如果自身体质较差,对于冷刺激敏感性强,术前禁食使机体释放化学能减少,慢性消耗性病人的体温调控能力不足,机体代谢率下降,易引起体温下降。 1.7年龄对体温的影响小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健全,体温易随室温下降而下降,如1岁婴儿常温下手术1 h体温可下降0.5℃,手术2 h体温可下降3~4℃[3]。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体温调节功能差,体温下降的发生率也较高。 2 保温及预防措施

围手术期低体温及其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919011234.html, 围手术期低体温及其护理 作者:周明珍温丽娟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8期 【摘要】围手术期低体温是外科患者在手术期间常见的护理问题,是一种常见的麻醉和外科并发症。本文综述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原因、围手术期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止术中病人低体温的护理。 【关键词】围手术期;低体温;护理 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产热和散热间的动态平衡维持正常体温,而围术期由于各种原因使该平衡破坏。人体体温调节系统通常将中心体温设定在37℃,而术中低体温是指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体核体温低于36℃以下,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可达50%-70%。围手术期的低体温可导 致多种并发症发生,如导致麻醉药物代谢减慢、凝血障碍、免疫功能抑制、心肌缺血、术后渗血量增多、术后切口感染和住院时间的延长等应引起重视。 1 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原因 1.1心理因素患者因恐惧、紧张、焦虑等精神因素,对外界事物反应加强,会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了回心血量和微循环灌流量,过于紧张焦虑的患者容易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低体温。 1.2室温手术室环境的温度通常控制在22-24℃,室温 1.3手术床、棉被手术病人躺在太凉的手术床或盖太凉的棉被可通过传导作用丧失体内热量。 1.4通风设备气流的交换室内通风设备通过对流散热的比例高达61%,蒸发散热为19%。 1.5麻醉及麻醉用药的影响麻醉剂对体温调节抑制作用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通过大脑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神经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但麻醉剂的使用既损害中枢温度调节,又损害周围温度调节。 1.6输液和输血术中病人输入大量低温的液体或快速输注大量冷藏库血,则对病人机体中液体造成“冷稀释”作用,从而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1.7皮肤的暴露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皮肤是体内热量散发的主要部位,手术过程皮肤消毒时裸露皮肤面积较大、碘酒酒精涂擦病人皮肤上的挥发作用、使用冷液体冲洗体腔、大手术胸腹腔长时间暴露等,使外周血管出现收缩反应,热量丢失,体核温度可下降至33-35℃之间。这是手术导致体内热量散失的重要原因。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与预防.doc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与预防 人的正常体温在健康状态下一般波动在36.5℃ -37.5℃之间,是一个相对恒定的值,它是靠人体下丘脑中的体温中枢调节人体产生的热量与散发的热量保持平衡。而在手术间中由于各种原因破坏了这种平衡,而出现了低体温(34℃-36℃)。有研究显示:大约50%手术患者体温低于36℃,33.3%的患者低于35℃。术中发生低体温对患者的危害非常大,现就患者发生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危害及预防综述如下。 1 低体温的原因 1.1 个体因素:术前患者禁饮禁食,灌肠及疾病本身等因素可能导致患者体质下降,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应急情况下产热率往往不如散热率高,易导致机体散热加快[1]。老年人及小儿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在手术中发生低体温。 1.2 麻醉药物: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是靠下丘脑来调节的,可以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而麻醉剂对体温中枢的自我调节有抑制作用。有研究表明,全身麻醉时,全麻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对低温反映的阈值降低约 2.5℃[2]。有学者提倡将中心体温>35.5 ℃作为病人搬出术后恢复室

的指标之一[3]。 1.3 环境温度:无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净化手术室也相当普遍,手术室环境温度一般控制在 22-24℃。研究显示,当手术室温度小于21℃时,则体温易低于36℃。有相关文献研究,体温下降的幅度与手术室环境温度相关[4]。 1.4 输血、输液及大量使用冲洗液:手术时输入大量与室温相同的液体与库存血或大量使用室温下的冲洗液,会达到“冷稀释”的作用,造成低体温的发生。 1.5 皮肤暴露:患者进入手术室在手术开始前,皮肤暴露时间过长,加之大面积消毒,给病人的保暖不到位,消毒液挥发带走热量,患者易出现寒战和低体温的发生。 2 低体温的危害 2.1 增加手术切口的感染率:低体温导致血管收缩,降低了组织的氧含量和灌注量,同时降低了中性粒细胞的活性,使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灭作用减弱,导致伤口感染率增加。 2.2 影响机体凝血功能:手术过程中轻度低体温可阻断血栓素A2的释放使血小板功能降低,降低凝血酶的活性,导致手术中出血量增加和对输血的需求

手术中低体温症的预防措施

手术中低体温症的预防措施 手术过程中使用的麻醉药物也是导致术中低体温的原因之一。麻醉药物会抑制机体的新陈代谢,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敏感性,使机体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从而导致体温下降。特别是使用挥发性麻醉药物,如异氟醚、七氟醚等,更容易引起低体温,因为这些药物具有强烈的降温作用。 2术中低体温的预防措施 2.1保暖措施 术前准备时,要让患者穿上保暖的衣服和被子,以保持体表温度。手术室内要保持适宜的温度,一般为22-26℃,相对湿度为50%-60%。手术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保暖,可以使用加热毯、暖风机等保暖设备,以维持患者的体温。 2.2液体管理 术前和术中要注意补充患者的液体,尤其是温暖的液体,如温盐水、温生理盐水等。术中输液要控制速度,避免过快输液导致体温下降。 2.3麻醉管理 手术中应尽量减少挥发性麻醉药物的使用,可以选择静脉麻醉药物,如异丙酚等,减少机体的降温作用。麻醉医生要根

据患者的情况,调整麻醉深度,避免过度麻醉导致机体产热减少。 2.4监测体温 术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及时发现低体温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使用体温探头、耳温计等设备监测患者的体温。 总之,术中低体温对患者的危害十分严重,手术团队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 麻醉药物会抑制中枢用于维持正常体温的自我调节系统。肌松药会消除肌震颤,阻碍产热。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在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的控制下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但全身麻醉时,全麻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对低温反应的阈值降低约2.5℃。因此,麻醉后,患者的体温呈现下降的 趋势。气管插管后,低温干燥的气体直接进入肺内,使中心体温下降1℃~2℃。 手术室建筑设施的发展,如空气净化层流设备,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手术室的温度过低,会导致病人体热过度散失。因此体温下降的幅度与手术室环境温度有关。

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护理

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护理 术中低体温可能会导致围手术期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恢复情况。因此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术中低体温的护理。在手术期间,患者适当的体温下降,能够降低机体组织代谢,从而增强人体对损伤的耐受性,进一步保护机体。但若人体体温下降过度,可能会增大患者伤口感染、酸中毒的发生风险,引发凝血功能障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直接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通过了解患者手术中体温过低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防止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1. 手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原因分析 人体通过体温调节系统实现产热和散热,以此来保持人体动态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的体温。人体在接受手术时,低体温出现的原因,多数是由于患者自身因素、环境温度、麻醉剂以及术中保暖措施不到位等。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心理因素,会增强患者对冷刺激的敏感性,从而影响回心血量,出现低体温的情况。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能穿着过多的衣物,因此暴露部位较多,再加上手术时间过长,手术室的温度较低,可能会使患者体热过度散失。现阶段手术室采用空气净化层流设备,能够提高室内温度。 胸腹腔大手术时,手术切口会直接将患者体内器官暴露,在手术中使用未加温的清洗液,也会加快人体散失热量的速度。而大量低于体温的液体的使用,不仅会导致患者体温降低,还有可能会使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 手术中使用的麻醉药物能够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影响患者的体温情况。 由于医护人员缺少患者保暖意识,在将患者送入移出手术室的过程中,保暖工作不到位,也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低体温。

二、术中低体温对术后康复的影响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低体温情况的出现,可能会加重机体应激反应,从而增 加术后感染风险,延长麻醉清醒时间,容易出现脑供血不足,降低患者的免疫力。 机体代谢率及需氧量与体温有一定关联,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会降低机体代谢 率和氧的供给,导致患者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诱发心脑血管系统并发症,当人体处于低体温时,交感神经过于兴奋,使人 体心率加速,心脏做功增加,从而加重心肌缺血症状,引发心律失常。低体温时 也会导致人体脑血管收缩,从而减少脑血流量,损害患者的神经功能,致使患者 出现意识障碍。 三、预防术中患者低体温的护理 1.做好术前评估 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病史,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特点。同时做好术前评估工作,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预测术中低体温的可能性,进一 步分析影响患者低体温的因素。医护人员不能忽略患者心理状况,采取有针对性 的护理方法,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以免患者因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而增 加术中低体温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2.做好手术的保暖工作 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的保暖工作,提高自身的患者保暖意识。在接送患者过 程中,给予患者盖好被子,保暖。在手术过程中,在保证手术视野的前提下,给 予患者遮盖保暖,以免发生低体温情况。 3.规范手术室的温度 手术室的温度不宜过高,以免手术医生太热而出现身体不适,影响手术安全。室内温度过高也会为细菌繁殖提供条件,容易发生患者伤口感染。因此,应合理 控制手术室的温度,按照规范保持室内温度,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半小时开启空

防止手术患者低体温护理指引

预防手术患者低体温的护理指引 1、概述 术中低体温是指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中心体温低于36℃以下,围手术期低体温是麻醉和外科常见的并发症,如果不采取护理措施干预,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可达50—70%,其中1/2病人术中体温<36 ℃,1/3病人术中体温<35 ℃。2、护理目标 预防或减少手术病人低体温的发生。 3、护理措施 3.1 评估低体温发生的原因,对每个病人进行风险评估。 3.2 患者入手术室前的体温需保持在正常的体温范围内,冬天季节宜对使用的接送车床、盖被和手术床做好预先加温的工作。 3.3调节合适的室温,随时注意调节室温,病人入室时的温度宜为24 -25℃,术中保持22-24 ℃,不能过低。 3.4做好体温的监测,术中密切观察手术患者的体温变化,确保体温保持在36 ℃以上。 3.5覆盖体表防止暴露皮肤,应及时给患者盖被和穿衣,术中保持手、脚、颈等非手术部位的覆盖。保持体表覆盖物的干燥,包括手术切口铺巾、病人衣服等。 3.6输注液和冲洗液加温,输入液体使用输液加温泵或干热恒温箱、干热恒温柜和电热恒温浴锅(箱)等加温至36~37 ℃方可使用。如非手术特殊需要,手术创面、切口、体腔冲洗液宜加温至37~38 ℃后,方可使用。新鲜全血和成分血应严格掌握温度,以37℃左右为宜。 3.7正确使用保温仪器设备 术中能给患者直接保暖的仪器设备多种多样。如加压充气式保温毯、加温床垫(循环水变温毯、立体加热垫)、保温暖水袋、保湿加温气道过滤器等。其中加压充气式保温毯具有使用方便、安全、有效等特点可对体温下降的危害有起到预防作用。 4、护理评价

能有效预防或减少低体温的发生。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和护理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和护理 围手术期体温<36℃称为体温过低[1]。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复杂手术在临床开展,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文献报道[2],术中低体温发生率约为50%~70%。 由于加温设备缺乏和工作人员相关知识的缺乏,致使手术患者的低体温问题长期以来未引起 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视,影响手术患者的安全和康复。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是十 分严重的,低体温可影响凝血功能、药物代谢、肾脏功能和心肌收缩力,增加术后并发症的 发生率,对手术病人的危害较大。针对造成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如何进行有效预防是围手术期 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分析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危险因素,总结护理干预措施。1.手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 1.1麻醉因素:手术时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通过中枢和外周作用降低了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麻醉抑制了血管收缩、寒颤和非寒颤产热机制。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 通过大脑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神经体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但 麻醉剂的使用既损害中枢温度调节,又损害周围温度调节,尤其全身麻醉阻断了身体大部分 的神经传导,有些还能扩张血管,因而机体较难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来调节体温,易受环境温 度影响而出现体温下降[3]。全身麻醉可明显抑制正常的体温自身调节功能,使体热从核心室 向外周室重新分布,是大多数患者低体温的主要原因,区域阻滞麻醉亦抑制体温自身调节功能,但比全身麻醉范围小[4]。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低温干燥的气体直接进入患者肺部,可 增加呼吸道的热量的丢失[5]。肌肉松弛药使全身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消除肌紧张及肌肉运 动的产热.而导致体温下降。 1.2手术室内温度:手术室正常温度应该在22~25℃,相对湿度在50%~60%[6]。如果空调温度设定低于22℃,再加上空气对流速度过快,往往会引发体温过低,老年人及婴幼儿更多见。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中,机体散热大于产热,保暖不够,就易造成体温过低。近年来,随着 无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 控制在22~24℃.由此可见,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的两个因素,会增 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更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降。目前,手术室配有空调设备或空气净化系统 的情况已很普遍。近年来发现[7],室温低于2l℃时,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低体温现象,这是由 于皮肤环境温度差值过大,辐射和对流散热的显著增加。 1.3机体散热因素:术中体表散热主要与以下三方面有关[8]:①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消 毒液的蒸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②由于手术时间较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使水从手术中蒸发,都是重要的散 热原因;③术中反复用冷液体冲洗胸腹腔,病人身体上的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导致机 体热量的散失。 1.4输液输血的因素:大量快速输注冷晶体或库血可使体温下降。在室温下输入l u 4℃冷冻 库血或1 L冷晶体液可使体温下降0.25℃-0.5℃,500 ml库存血在5~l0 min被输入人体会使 体温降低0.5~l℃。因此,大量输入未复温的液体或血液可明显降低机体温度。尤其是失血 性休克或术中需要大量输液输血的危重患者,由静脉快速输入大量与手术间等温的液体或库 存血,则对患者机体中体液产生“冷稀释”作用。 1.5年龄因素:老年人易发生体温调节障碍,老年人肌肉量减少,静息肌张力降低,体表面 积与体重比升高,皮肤血管收缩反应减退及心血管储备下降,机体每小时热量产生少,麻醉 后体温丧失快。因此,老年病人更容易发生围术期低体温。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不完善,且因其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大,呼吸道水分丢失多,代谢率低,皮下组织薄及寒冷反应弱,特别易致低体温。 2.护理措施 2.1手术前评估和预热:加强手术前的心理疏导,有助于预防低体温。为了更好了解病人的 病情,实施人性化的护理,手术室护士应参与术前讨论,了解病人的病情,对病人进行综合

心血管手术患者低体温预防及其相关护理措施

心血管手术患者低体温预防及其相关护 理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对于心血管手术的患者术中低体温预防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心血管手术者100例,按照随机数 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观察组采取一 般护理及低体温预防护理,比较两组手术期间的体温水平及低体温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开始5min、手术开始180min、手术缝皮时体温均是高于 对照组(P<0.05);观察组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 血管手术中,做好低体温预防措施提高复温后体温的恢复及持续稳定,降低低体 温发生率。 【关键词】心血管手术;低体温;预防;护理措施 体温是人体主要生命体征之一,正常情况下体温在相对恒定的水平,而体温 过高或者过度都预示者机体存在一些疾病[1]。对于手术治疗尤其是心血管手术的 患者,术中低体温会对手术的顺利进行造成影响,需要采取合理方法进行预防, 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2]。本次研究中,分析针对心血管手术低体温预防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5月-2022年8月择期行心血管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具有良好手术指征,临床资料完整并且无精神疾病,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血液疾病者,贫血者或者中途转院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原则,分成观 察组与对照组,各组50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43~74岁,平均(63.12±2.48)岁。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1~74岁,平均 (62.88±2.52)岁。两组性别及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中低体温干预措施新进展

手术中低体温干预措施新进展 手术中低体温是指手术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体温降至正常体温以下的状态。低体温可能 会导致许多并发症,包括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术后感染率、加重术后疼痛等问题。如何有 效地预防和干预手术中低体温就成为了术前准备和围手术期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关于手术中低体温的预防和干预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本 文就介绍一些关于手术中低体温干预措施的新进展,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一、提前预防和干预低体温 要在手术前就进行预防和干预,避免术中体温过低。在术前准备工作中,医生应该对 患者的基础体温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体温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手术前的体温干预。对 于体温不稳定的患者,可以考虑提前进行保温措施,如加强衣物、提供热饮等来提高体 温。 术前进行贫血纠正。贫血会影响患者的机体代谢和体温调节,增加患者术后低体温的 风险。在手术前对患者的贫血状况进行评估,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如输血、红细胞生成素 治疗等,来提高患者贫血的状况。 还要对体温监测仪器进行定期校准,以保证手术中体温监测的准确性。对于长时间手 术和高风险手术的患者,可以考虑在手术过程中持续监测术中体温,及时发现并纠正低体温,以防止低体温带来的各种并发症。 二、术中有效保温 术中有效的保温是防止低体温的关键。目前,术中常用的保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预热患者、使用保温毯、改进手术室环境等。 预热患者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一种保温措施。预热患者在手术前15-30分钟应在手术室 内进行预热,采用温水袋、热毯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全身或局部的预热。预热可以提高患者 的体温,减少术中体温下降的风险。 使用保温毯也是一种常用的保温措施。术中可以采用一次性的保温毯,覆盖患者的身体,以减少术中体温的散失。手术室内的环境温度也要进行调整,保持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以减少环境对患者体温的影响。 三、术后及时复温 在手术结束后,及时进行术后复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术后复温是指在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复温处理,提高患者体温,减少术后低体温对患者的影响。目前,一些新型的 复温方法也在不断被应用和探索。

术中低体温护理措施

术中低体温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干预措施: 1、术前告知患者及家属,目前的体温保护措施能够缓解体温降低; 2、术前评估患者低体温风险,采用围手术期低体温风险概率评分表; 3、术前预保温:术前体温<36℃,实施主动加温;维持环境温度(手术室或患者等候区)为24℃ ~26℃、湿度40%~60%,减少皮肤散热,减少对皮肤的冷刺激;保持患者良好的热舒适感主诉;在麻醉诱导前使用压力暖风毯等加温设备进行加温保护;输注超过500ml的液体及冷藏血制品需使用恒温箱加温至37℃后使用;腹腔冲洗液建议加热至 38~40℃; 4、患者术中所用输液体、冲洗液等均恒温箱加温至37℃后使用。并将挥发性的消毒液替换成医用无发挥性的消毒液,以减少消毒过程中挥发带走患者身体热量,同时在手术进行过程中尽量缩短消毒时间,减少患者的皮肤外露。 5、应用湿热交换器来保持全身麻醉患者中呼吸道内恒定温度和湿度,从而预防通过呼吸道大量散热,在

提高患者舒适度的同时也预防术中低体温。 6、术中加强对患者的体温进行监测,并观察患者由低体温引发的应激反应。 术中护理干预措施: 1、术中强化保暖措施:常规记录患者体温,做好被动隔离保存热量,减少术野暴露;在主动加温后方可调节环境温度; 2、应用湿热交换器来保持全身麻醉患者中呼吸道内恒定温度和湿度,从而预防通过呼吸道大量散热,在提高患者舒适度的同时也预防术中低体温。 术中护理干预措施 3、心理护理:患者的轻度低体温与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反应有关。每位患者进入手术间后,播放轻柔愉悦的音乐,言语轻柔的向患者自我介绍,寻求患者的需求;介绍成功的手术病例,给予心理支持,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及恐惧等心理反应,从而以良好的心态完成手术;手术进行前的各种心理干预,患者的精神因素导致冷刺激的阈值上升,低体温发生率下降。 4、被动复温法,被动保温部位分为四肢、躯干、头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及护理体会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及护理体会 摘要:利用科学的方式预防患者术中低体温现象的发生,有利于保障患者术 中体温的稳定性,提升患者手术过程的安全性,从而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良好 的保障作用。为此,本文结合引发术中低体温现象的相关原因,详细的分析了术 中低体温现象的预防措施,由此为术中低体温现象的相关研究提供部分理论参考。 关键词:手术治疗;术中低体温;引发原因;预防措施 1引发原因 1.1患者自身方面 首先,患者手术前通常会被禁饮禁食,所以会导致患者的机体能力下降,体 温调节能力也随之下降,在手术紧张与恐惧心理的影响下,患者极易出现低体温 现象。其次,针对患者而言,手术属于一种应激原,会导致患者的产热率低于散 热率,所以机体散热会加快,从而出现低体温现象。再次,由于衰老时人体的机 体成分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有机成分会出现下降情况,机体水的含量会减少,所 以机体热储降低进而导致手术时出现低体温现象。 1.2麻醉方面 使用麻药会导致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受到抑制,由此出现术中低温现象。主要 是因为麻醉药物会导致周围血管扩张增加散热情况,而肌松药通过消除人体肌震 颤阻碍热量的产生,从而引发术中低体温现象。 1.3低温环境方面 室内空气对流的速度过快,也会加速患者机体的散热速度,从而出现术中低 体温现象。如果手术室的室温过高,则会增加细菌繁殖的概率,同时也无法为医 护人员的工作提供理想的环境。所以,手术室的室温都相对较低,在使用层流设 备的条件下,手术室的对流散热比例会升高,进而引发患者出现低体温现象。

1.4“冷稀释”的影响方面 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会输入大量的液体药物,这些液体药物的温度与手术室的室温是大致相同的,所以液体药物则对患者的体温产生了“冷稀释”作用,由此加速了患者低体温现象的发生。例如,患者手术过程中输血,而患者所输入的血大部分都是在血库低温保存的,血库的室温要明显低于人体体温,所以输入患者的身体后容易引发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低体温症状。 1.5机体散热方面 手术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挥发性消毒液,从而在消毒液蒸发作用的影响下使得患者体内的热量被带走,由此出现低体温现象。此外,在手术过程中的冲洗操作,患者器官暴露等环节,都会使得患者机体的热量出现流失现象,同时受患者机体额外热量消耗的影响,患者自身的体温则会逐渐下降。 2预防及护理体会 2.1强化心理护理 首先,在手术前,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利用亲切耐心的态度有效的提升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从而实现缓解患者术前紧张与焦虑的心情。其次,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要确保各项保温措施运行的有效性,并结合患者的具体体温检测结果对保温措施进行调整与优化,从而保障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 2.2落实术前评估分析 在患者手术的前一天,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各项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与综合评估,例如身体情况,病情等,并结合手术方案开展患者术中低体温的预防。如果患者术中低体温现象预估的发生概率较高,则要高度重视预防措施的可行性与针对性,从而保障术中低体温现象的有效预防。 2.3保障热量散失控制措施的科学性与全面性 2.3.1术前

围手术期体温管理

围手术期体温管理 围手术期体温管理 病人在手术过程中易发生低体温这一现象容易被医务人员所忽略,有研究显示大约50﹪的手术病人中心体温低于36℃,33.3﹪的病人中心体温<35℃,而人体体温调节系统通常将中心体温调节恒定在37℃。全麻手术超过3小时、一般手术超过2小时,容易出现术中低体温。术中低体温对病人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针对造成术中低体温的原因进行有效预防是围手术期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的危害 1.增加伤口感染率轻度的体温降低也可直接损害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并减少多核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的移动。此外,低体温可减少皮肤血流和氧供,并抑制组织对氧的摄取。研究发现,围手术期低温还与蛋白质消耗和骨胶质合成减少有相关性。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围手术期低温病人伤口感染率增加。 2.影响凝血功能体温降低可使循环血流速度减慢,血中血小板数减少,降低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因子的活性,血细胞聚集度升高,并且具有激活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作用。出血时间与皮肤温度成反比,严重低温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 3.影响机体代谢体温每升高10℃,机体代谢率增加一倍,每下降10℃,代谢率下降一半。适度体温降低可以降低细胞耗氧,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能力,因而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4.增加心血管并发症低温下肺血管对缺氧的反应性降低,通气/血流比(V/Q)比例失调而导致缺氧加重。研究发现术中低体温的病人术后心肌缺血的 发生率是术中体温正常的3倍。同时,研究表明,低温可引起低钾,而且一定范围内体温的降低与血清钾的降低成正比。低钾是导致室速,室颤等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严重时还可能引起心衰。低温还可降低心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其次,低温 引起的寒战也显著增加丁围手术期氧耗和二氧化碳的生成,寒冷引

围手术期低体温预防的护理

围手术期低体温预防的护理 围术期低体温是麻醉和外科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显示,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50%~70%。人体核心体温的正常范围为36.5℃~37.5℃ 。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产热和散热间的动态平衡维持正常体温,而围术期由于各种原因使该平衡破坏,常导致病人处于轻度低体温(核心温度34.0℃~36.4℃)的状态,围术期低体温对机体各系统有诸多不利的影响。以往护理人员对低体温重视不足,但是近年来围术期低体温病人的保温护理已成为护理研究的热点之一。 1低体温对手术病人的影响 1.1正面影响如降低机体代谢率、增加组织器官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低体温对感染病人可预防恶性高热等。 1.2负面影响 1.2.1 影响凝血功能围术期体温降低显著增加了失血量和对输血的需求,轻度低温可使血液丧失增加30%,并显著增加异体输血量。 1.2.2增加切口感染率术中温度低于35℃,伤口的感染率增加3倍,住院时间延长约20%。 1.2.3加重代谢紊乱机体在34℃时,记忆力减退消失,低体温病人 ( 34.8℃±0.6℃) 的平均出手术恢复室时间较正常体温病人(36.7℃±0.6℃)延长40 min。 1.2.4 增加心血管并发症围术期低体温还会增加循环血中儿茶酚胺的水平,导致病人出现高血压及全身血管收缩反应,从而增加病人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几率。

1.2.5降低机体免疫力侵入人体的细菌及病毒要由体内的白血球来对抗,但每当体温降低1℃,白血球所提供的免疫力便会减少37%,从而使病人抵抗力下降。 1.2.6 其他不良影响在围术期未作有效保温时,寒战发生率约67%。低温还可导致呼吸抑制、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2 引起病人围术期低体温的相关因素 2.1 手术前后相关因素 2.1.1 心理因素患者因恐惧等精神因素,对外界事物反应加强,会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了回心血量和微循环灌流量,容易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低体温。 2.1.2保暖措施不力病人在转运过程中保暖措施不利,麻醉复苏时保暖措施不利。 2.2手术中相关因素 2.2.1环境温度影响一般手术室的温度控制在22℃左右,对于病人来说,皮肤温度与环境温度相差过大,使辐射和对流散热明显增加,再加上麻醉药导致的体温调节机制受损,很容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出现围术期低体温。 2.2.2输入大量室温液体手术过程中,常会给病人输入大量室温温度的液体,这样能明显降低机体温度。 2.2.3麻醉全身麻醉病人体温在手术40min左右时降至最低。麻醉损害了机体体温调节机制,是导致手术病人发生围术期轻度低体温的最重原因之一。 2.2.4年龄因素儿童由于体表面积相对体重大,且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老年患者(年龄>60岁)自身体质较差,对于冷刺激敏感性较大,易引起体温下降。 3 综合保温措施

围术期轻度低体温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围术期轻度低体温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手术病人在围术期发生轻度体温降低十分常见,这来源于麻醉引起的体温调节紊乱以及手术室的寒冷环境。通常将轻度低体温定义为核心温度34~36℃。低体温可以引起许多并发症,应该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对其进行防治。 1. 围术期轻度低体温形成机制 核心温度是最重要的体温。体温调节反应80%由核心体温决定,许多低体温并发症也主要由其决定。两个因素决定核心体温降低的程度:一,麻醉本身。麻醉药会抑制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将血管收缩的阈值降低2-4℃。二,核心与外周组织的温差。核心向外周的热量转移即再分布幅度与其直接相关。 低核心温是热量由核心向外周再分布的结果。全麻后病人的氧耗量和产热量显著降低,核心温度也降低(热含量减少),而肢体温度却上升(热含量增加),这显然是体内热量再分布的结果。外周组织温度由病人所处的环境温度和血管舒缩状态决定。血管收缩会将代谢产热保留在核心室内,因此术中使血管舒张会加速降温。由于皮肤或核心温降低会引发体温调节防御反应,所以很难为非麻醉病人降温。儿童降温和复温均比成人快,因为其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较大。 2. 低体温并发症 围术期轻度低体温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如术后寒颤、增加心脏事件、手术切口感染、延长麻醉后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增加术中失血量和异体输血量、改变药物代谢动力学等等。

心肌梗死是围术期致死的首要原因之一。核心体温降低1.3℃时病人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会升高3倍。寒冷会使老年人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上升1/3,这会增加心脏应激性,诱发室性心率失常的发生。 寒颤使机体产热增加,是机体对低温的保护性反射。麻醉本身和绝大多数麻醉药都可降低寒颤阈值。正常时寒颤的阈值是35.7±0.4℃;而硬膜外麻醉下是35.4±0.5℃。寒颤虽然会引起不适,但并不会直接引发心肌缺血或梗死。一是因为高龄削弱了体温调节反应,所以老年人很少寒颤。二是寒颤似乎并不是引起术后低氧血症的重要原因,低氧本身反而会抑制寒颤。奈福泮(Nefopam)和可乐定具有预防和治疗寒颤的作用[1]。 体温通过三条途径影响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凝血酶功能、纤溶状态。低体温时血小板数量仍可保持正常,但功能却受到了抑制,这可能由血栓素A2的释放减少所致。低体温时标准凝血试验保持正常,如PT和APTT。因为这些试验通常在37℃下进行,不受病人体温影响。如果在病人实际体温下进行,那么凝血试验结果就会因为低体温而延长。 伤口感染是手术和麻醉的严重并发症,它会延长住院时间并增加住院费用。低体温通过两种方式促使切口感染:第一,低体温引发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显著降低皮下氧张力,组织缺氧间接抑制中性粒细胞功能,从而增加切口感染机率;第二,低体温直接抑制免疫功能,包括T-细胞介导的抗体的产生以及中性粒细胞非特异性氧化杀伤细

围手术期“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以及防范措施

围手术期“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以及防范措施 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发生低体温这一现象,易被医务人员忽视。有文献报道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为50%~70%,一般全麻手术>3小时,其他麻醉手术超过2小时易出现低体温,术中出现低体温对病人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进行有效的预防是围手术期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术中低体温發生的原因 手术室的低温环境:手术室温度应在22~24℃,当室温<21℃时病人出现低体温,外科医生要求的较低室温、层流手术室空气的快速对流都可造成低体温。 麻醉剂的应用:围手术期使用所有的麻醉剂均可影响体温调节,机械的通气吸入干冷气体也会引起体温下降。 机体散热:使用挥发性的消毒液消毒皮肤、手术时间长、体表暴露面积大、大量盐水冲洗腹腔均可引起体温下降。 输液和输血:大量快速输注冷晶体或库存血,对病人机体造成冷稀释后体温下降。 自身因素:儿童、老人易发生体温下降,病人紧张及术前禁食水能增加对冷刺激的敏感,引起低体温。 手术低体温的危害性 增加伤口感染率:低体温直接损害机体免疫功能,主要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作用,并减少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移动;同时减少皮肤血流和氧供,抑制组织对氧的摄取,增加伤口的感染率。 影响凝血功能:出血时间与皮肤的温度成反比,出血量与伤口的温度成反比,严重的低温可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 寒战发生率增加:人体的中心体温接近37℃,患者中心体温降低1℃,就出现寒战。寒战增加围手术期的氧耗和二氧化碳的生成,还可引起心脏传导阻滞的加剧和心肌收缩力降低会因吸入麻醉剂而加重;寒战增加患者的不适感和伤口疼痛。 增加心血管并发症:低体温时肺血管对缺氧的反应性降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而导致缺氧加重。术中低温的患者术后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是术中正常体温的3倍;当中心体温低于正常的37℃时,室速和心脏异常的发生率增加2倍。 其他:延缓术后的恢复,延长住院时间等。

围术期小儿低体温处理

围术期小儿低体温处理 (一)围术期低体温的常见原因 1.麻醉因素 手术时全身麻醉或区域阻滞麻醉均可能通过中枢(大脑、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和外周作用降低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麻醉药物可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作用于体温调节系统某个或多个环节,进而使体温发生明显变化。 (1)全身麻醉: 麻醉药物抑制血管收缩,使热量丧失;温度感觉传入阻滞使中枢体温调节受到抑制;由于中枢对体温变化的敏感性下降,各器官的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麻醉期间,患者体温调节阈值发生改变,下丘脑体温调定点下移,冷反应阈值自37℃降至34.5℃;肌松药可通过降低肌肉张力和抑制寒战,削弱机体的御寒反应,产热减少;吸入麻醉药的肌松作用也可阻碍患者的产热过程。 (2)区域阻滞麻醉: 由于阻滞区域内肌肉松弛、血管扩张,热量丢失增加;阻滞运动神经减少肌肉运动和张力,使寒战产热减少;椎管内注射局麻药或镇痛药可降低脊髓温度调节中枢的作用,末梢温度感受区也被局部或区域阻滞麻醉阻断,大多数患者手术中体温会有下降趋势。 2.低温环境

手术室温度尤其儿童周围环境的温度是决定小儿体温的重要因素。健康清醒人在28℃环境温度下,基础产热率与散热率维持平衡。由于医患对室温要求的差异,室温调节不当或不及时,会使手术室内温度较低而影响患者体温。如在室温21℃时手术医师感觉比较适宜,但麻醉下的患者此时的散热将明显增加,体温往往低于36℃。患者的体温通过空气对流散热而下降;若空调的冷风对着患者,则将加速热量的丢失。在使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的手术室,室温应控制在22~24℃为宜。 3.体表散热 手术中体表散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手术初期,由于身体暴露消毒、等待铺巾等操作过程中得不到充分保暖,丢失热量较多;②使用冰冷、潮湿的挥发性消毒液进行术前皮肤消毒,消毒液的蒸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患者体温迅速下降;③手术中反复使用大量未加温的生理盐水冲洗胸、腹腔,加之冲洗液浸湿部分患者身体上的覆盖巾单,液体可带走大量体热;④术中体腔开放,如胸、腹腔手术,手术切口大,肠管、腹膜及胸腔内脏器长时间暴露于环境温度下,通过对流、传导、蒸发及辐射的方式丢失热量,致使患者体温降低,据统计下降幅度可达0.6~1.7℃;⑤新生儿因头部不成比例的较大,因而通过头部散热较成人为多,成为高危因素之一。 4.“冷稀释”作用 手术中输注大量温度较低的液体,特别是输入大量库血,可明显

围手术期大面积烧伤病人低体温的预防和护理

围手术期大面积烧伤病人低体温的预防和护理标签:大面积烧伤低体温原因预防护理 通过分析影响手术患者体温的各种因素,采取提高手术室室温、术中使用冲洗液加温、术中输液适当加温、尽量减少库存血输入、提高手术配合度、缩短手术时间、给予病人心理安慰等方法,最大程度预防和处理围手术期低体温,减轻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创面愈合及病情平稳。 大面积烧伤病人需要早期行切/削痂手术以去除坏死组织,维持病情平稳。但是由于全身麻醉、术中患者暴露面积大、手术时间长、反复大量消毒液冲洗、大量液体与库存血输入等原因,大面积烧伤病人围手术期低体温常有发生。围手术期低体温影响术后恢复及促进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大面积烧伤患者围手术期采取多种措施保持体温尤为重要。 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易致术中低体温。 体温是生命的重要指征,体温的维持对人体各项机能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温度在34℃-36℃认定为低体温,有文献报道50℃-70℃的手术病人出现低体温石麻醉和外科围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大量研究显示,低体温科引起麻醉药物代谢减慢,粘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抑制,增加术后渗血和感染机会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以往护理人员对低体温重视不足但是近年来围手术期低体温病人的保温护理已成为护理研究的热点之一,现对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原因,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及预防低体温发生的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一引起围手术期低体温的相关因素分为: 1、心理因素紧张是人体在精神及肉体两方面对外界事物反应的加强,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病人因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易致术中低体温。 2、年龄因素年龄是影响围手术期体温的一个重要因素,青春期正值发育旺盛期,体温控制不稳定;老年人皮下脂肪少,血液循环慢,新陈代谢低,导致体温偏低,对温度变化敏感度差;小儿由于体表面积相对体重大,且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3、麻醉因素:全身麻醉药物、镇静药、肌肉松弛药等可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体温调定点下移,机体产热减少,体温下降,机体对体温下降到新的调定点后才能做出调节反应。全身麻醉患者的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 4、环境因素:据报道[1],手术室温度低于21℃时,一般病人均有体温降低。室温在21℃-24℃时,30%的患者可发生低体温。室温在26℃-30℃时,低体温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