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_深度卷入式引领_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深度卷入式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江苏省镇江市教育局教研室孙国芳
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是教师,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专业引领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它的方式多种多样,教研员及各种教研活动的开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及方式。因此,教研员应站在教育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在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开拓的基础上为教师打开封闭已久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隔阂,为教育实践、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专业支援。
笔者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课题研究为主要载体,“深度卷入”学校、教师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中,与教师间建立共同的目标,合作的机制,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准确的定位,通过互动、对话、交流,实现分享、共同提高。
关键词:深度卷入引领教研员工作方式
“深度卷入式引领”是指教研员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理论权威的形象和工作方式,以平等、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以共同讨论、相互协商、共同制定策略的方式参与到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中,蹲下身子与教师“平起平坐”,在微格的、具体化的主题研究中与教师共同探讨,解决实践操作中的问题,切实提高教师教学研究、实践的能力和课程研究、开发的能力,并以此来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笔者以省级课题《小学科技实践创新基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各实验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来谈谈教研员“深度卷入式引领”的工作方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一、理论引领,布置作业
活动初期,为解决教师对课程设计理论的困惑、盲区,笔者进行了有关课程设计方面的专题讲座。讲座内容主要是课程目标的内涵、国际上对课程目标的分
类,课程目标的表述;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纲要的编制等。笔者要求校本课程也要站在课程的高度,从上至下,不可随意。在讲座以后,还给教师布置了作业,要求教师按照课程设计的流程编写以下项目:课程目标→课程简介→课程纲要→课程依据→课程网络图。如果有可能可以继续编写课程目录单和校本教材的样本。
二、教师畏难,适度调整
(一)教师畏难,认识有误
尽管笔者花了很长时间来讲述课程目标、课程纲要,但教师还是不能充分理解其中的内涵,在听讲座的时候,似乎都听明白了,但真正提笔写的时候,却不知道什么叫课程目标、课程纲要、课程依据,更不知道如何将学校的意图与这些概念进行融合。于是,教师有了畏难情绪:
1、开发课程是专家的事
教师认为课程开发应该是专门的课程研发人员的工作,教师只是实践者。教师上课、带班,补差、清作业等,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来进行这样的研究;另外,更重要的是心里没底气,力不从心,觉得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来开展这样的工作。
教师希望有专家将课程设计好,然后布置工作。一直以来,教师对课程的概念是陌生的:不知道课程为什么这样设计;自己知道做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做;教师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都是茫然的、盲目的。但教师感觉这种做法很容易接受,比较省力——有人带着,我们跟着。不需要花费多少脑筋来思考这些理论上的问题,我们只管将书教好就行了。
2、简单问题复杂化
教师认为即使是开发校本课程,不需要这么复杂,还要写什么简介、课程目标、课程依据、课程纲要,这些内容与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相融。我们只要将所选择的内容进行罗列,编出一套校本教材,带着学生学就行了。
正因为教师有了这些畏难情绪和认识上的误区,所以虽时隔讲座的时间已经4个月,大家还是觉得研究起来非常困难,迟迟动不了笔,迈不开步。
(二)解读作业,降低难度
原先,教师将课程开发等同于编写教材,认为几个教师将要学习的内容、知识按照一定的体系编写一套教材就可以了。但笔者却要求教师自上而下,从课程目标的高度上来开发课程。但一线教师对课程简介、课程论据、课程目标、网状图、目录单等这些课程设计论中的专业术语比较陌生,不能将它们与自己的知识结构相融合,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内涵。于是,笔者又用教师能理解的方式,进行了一次作业解读,降低了教师编写的难度。比如:
课程简介:就是介绍学校需要设计什么样的课程,特点是什么。
课程论据:就是介绍校本课程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设计本门课程的理由,即为什么要设计这门课程。再简单的理解,就是说服别人认可这门课程,值得自己付出时间、精力的理由。可以从三个角度去考虑课程论据:
尽管如此,教师还是觉得有难度,于是,笔者又设计了填空的形式来帮助他们理解,比如:
课程宗旨:(用较为抽象、清晰、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通过课程的学习,知道,能,逐渐养成;了解方法,让学生尝试,逐步学会,形成的情感。
三、因校而异,逐个指导
尽管教师们认为难度较大,笔者还是坚持让教师先将目标定下来,框架搭起来,不能“烂泥萝卜,擦一节吃一节。”以Z学校“地学科普馆”为资源开发的《会说话的石头》的课程目标和J学校《红色的玛瑙——草莓》的课程框架设计为例,可以看出教师在多次的交流、碰撞、借鉴中,经过一次次的修改,做出了一个个“小板凳”——课程设计作业。这些“小板凳”记录着教师研究的痕迹,也记录着教师成长的足迹。
校本课程《会说话的石头》课程目标设计
首次作业:
⑴根据国家的课程标准的设置,我们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我校根据学校、
社会、地域的特点,用镇江具有特色的地质地貌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学习地质科学的兴趣,并认识到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从而知道保护有限资源的道理。
⑵通过课程开发使学生了解本地矿资源,运用地质知识来解释镇江及其辖区的山水、天地、矿产和环保等方面的道理,增强探索、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多方面都得到提高。
⑶校本课程的开发给学生们提供了无限发展与创造的空间,学生成为第一受益人,他们比其他孩子更早地接触地质矿物、地球地貌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彼此交流,把目光关注到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使教育价值达到最大值。
修改建议:将课程简介与课程目标混为一谈。课程目标的表述太复杂,泛化,词不达意。课程目标可以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来设定、表述。)
最终作业:
课程简介:《会说话的石头》是以学校的地矿标本室、家乡的地矿资源为主要研究载体的校本课程。
课程目标:
1、课程宗旨:通过地矿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能够活化课本知识,拓宽学习的视野,初步了解社会、自然,能对人类文明、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初步了解,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⑴了解、认识部分矿石,能分辨常见的矿石,活化课内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
⑵知道地质科学发展史,对矿石开采,科学探测有初步的了解。
⑶学会对矿石进行观察、欣赏,培养艺术鉴赏性。
技能目标:
⑴学会简单的辨别矿石的方法;
⑵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并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