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的设计与创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艺术的设计与创新

刘学亮2011302650063

所谓艺术,就是通过创造性思维,使以形象为中心的艺术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艺术性并富有新意;其外延泛指一切艺术创造实践活动的创造性。“创新性”是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发展的本质。当代艺术设计理论方兴未艾,移植与迁移,甚至把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各个学科的理论纳入理论视野,更多意义上的借鉴西方理论,展现出极其丰富多彩的理论景象。多元视野下的艺术设计理论,体现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全新格局。

所以在艺术范畴讨论创新首先是要划清艺术的底线、边界,这是制约艺术创新的最大问题。同时讨论艺术的底线与边界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因为很多功成名就的大艺术家、大思想家早在批判意识形态下的艺术定义时就得出了真知灼见,艺术是不能下定义的;艺术也是不能分类的,对各种艺术作美学分类的一切企图都是荒谬的⋯⋯讨论艺术分类与系统的书籍若是完全付之一炬,并不是什么损失。危险性还在于艺术的观念等外在表象一直是多元、多层次纷繁复杂的运动着,而且艺术的本体也是处在不断蜕变之中。

正因为讨论艺术的边界与底线有很多陷阱与黑洞,所以中国目前又陷入了另一个黑洞,就是用不可知的认识论来对待艺术。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开篇所讲的“艺术”大行其道,这种“创新”简单、快捷、出名快,这种“艺术”自以为是挑战权威,向艺术的最高境界冲刺,实际上

是屡屡挑战人性的底线,挑战法律的底线,挑战的最后是自身的消亡不可持续发展的死胡同。

艺术设计的特征

艺术设计有三个特点: 一是具有社会性, 即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二是要有首创性, 即新奇特, 前所未有; 三是要有艺术美感。设计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满足人们的需求。艺术设计要突破常规。突破和创新必须考虑如下问题: 社会现实已存在什? 它的合理性和存在的意义如何? 人们潜在的需求是什么? 怎样与众不同又合情合理?

打破常规, 追求独特, 创新使设计更有生命力。艺术设计也是视觉艺术的一种, 具有视觉艺术的基本特征, 它的创造和欣赏都必须通过视觉来进行。创造者通过视觉感官并借助于相应的审美手段, 如线条、色彩等, 将审美心理物态化, 创造出物品, 传达审美经验; 而欣赏者或使用者也以视觉方式去接受作品所表达、表现的美学意味, 从而产生审美愉悦, 得到美的满足。设计者将审美因素赋予作品中, 其目的不仅是满足人们对生活的物质需求, 同时还必须满足人们的感官性需求。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但是“艺术设计”本质却是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的综合性外在表现,艺术的形成也是多门学科的全方位融合!对于什么是“艺术设计”,对它的阐释,古今中外从不乏人,我个人认为,所谓“艺术设计”其精神重在两个字——“技”、“意”。

所谓“技”就是一种技法和技巧,这方面的知识可以从书本中得来,从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得来。“熟能生巧”其实就是“技”的最高境界。换而言之,“技”就是可供人们操纵的“方法”,它是不可缺少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知识。

所谓“意”就是对艺术本身的感悟和对生活的体会。从一个角度来说“意”的获取是人生经历的积累,从而总结出来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智慧。欣赏一件艺术品,打动我们的往往是从艺术品中散发出来的“意味”,当然这种“意味”的散发需要“技法”的支持。但是只有“意味”的刺激才能诱导欣赏者的思维,也只有此时,作者的理念才能通过视觉感官进入欣赏者的内心。而欣赏者看到的、感知到的并不是艺术品的创作技法,而是演化成了文化的传承,艺术的流变,智慧的灵光,激扬的豪情,以及对人性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沉思⋯⋯艺术设计中“技”与“意”的完美融合可能就是艺术的极致境界。治学不易,要能悟,悟有顿渐之分,顿是一见即晓,当下即悟,渐就是涵咏玩味,积功既久,忽一旦开窍,洞彻光明。所以说,“悟”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它是建立在人生阅历之上的一种“智慧”。这种“智慧”比“艺术技法”更难得。“技法”只能称为“知识”,然而知识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陈旧、落后,失去现实意义,而“智慧”不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失失去光彩,反而会随着历史的演进,人生的阅历丰富其内涵。

我国教育现状

纵观我国艺术及其教育,事实却不尽如人意,重视“技”,忽视“意”,

存在许多不足。

首先,招生规模大。我国高等院校基本上都已经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并且艺术类的招生规模也非常庞大。近几年来,高校的大众化教育倾向越来越明显,各高校在扩大各学科招生规模的同时,培养了大批的毕业生,虽然规模大但并不表示质量高。这样的“大”直接导致与社会的需求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大量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其次,课程体系的失衡。首先,从总体上看各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方向上应该各有特色,实际上却大同小异;研究型课程少,技能型课程多等问题。其次,各院校的特色课程体系比较单一;缺少实践课程体系的合理运用。这也是许多高校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导致课程体系的失衡,最主要的原因是学院办学理念与发展方向的迷失。现在各个学校的历史、背景不同,占有的各种资源也有所差异。再者,教育环境的不利。在我国的设计产业发展缓慢,企业和设计院校的合作也仅停留在表面上。政策上虽然政府提出了创意产业口号,并建立了许多创意产业园区,但是却收效甚微。例如动画产业,众多的动画公司,却没有真正生产出多少优秀动画作品,多数动画公司入不敷出。当前很多不负责任的设计产品充斥市场,而负面的社会影响也必然反作用于设计教育,良好的企业合作模式在我国还没有完全形成,国内企业也不具备重视艺术设计的远见卓识,很多单位对设计的需要依然停留在美工和技术层面。不少高校教师认为当前国内实习企业的艺术设计素质有待提高,学生去了仅学得一些操作技能。如果我们的设计教育总是避实就虚,那么,我们国家的设计面貌很难

改观。最后,教师队伍发展滞后。国外灵活的师资管理,可以大量聘请有知名度的设计师担任外聘教师,人事问题也相对单纯。而我们的师资力量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往往理论知识要比实践经验丰富,因此我们的教育不得不被限制在理论角度;即使有很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他们的项目也仅等同于一般设计公司,在学术深度和社会影响上还有待提高。

创新之路

艺术发展是一个自我否定、不断扬弃、连续嬗变的运动过程。当一种艺术成为成熟的时尚后,便逐渐趋于保守和僵化,失去创新的活力,逐步缩小了发展的空间,渐渐使受众产生了审美疲劳。这时,全新的艺术就会破壳而出,并逐渐嘹亮高歌。并且,在时代发展深刻影响审美观念变化的同时,审美观念变化也反过来促进了艺术家的艺术创新。

1. 创造性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是艺术创新的基础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中国

的民族传统文化也就是艺术的传统文化,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文化是艺术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艺术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在艺术与文化的相互交融、不断升华中形成了文化所特有的艺术精神。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主要就是贯穿了我国文化艺术传统中的艺术精神。这种艺术精神在我国传统文化主要的心理模式,指导着人们的艺术实践活动,所以要继承“传统”。文化同时又是服务于社会形态的,都随着社会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