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小儿心理、用药护理及护理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小儿心理、用药护理及护理技术
第一节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
一、儿童对疾病的认识
儿童7岁时才会对抽象事物慢慢了解。因此,儿童患病很难理解为什么住院接受治疗的现实及空间、体力活动的限制。
1.运筹前期(2~7岁)此期患儿认为生病是外来的,与自己无关的现象。他们无法从中找出发病的原因,只是能看到目前的状态,不能说出过去与未来发生的事情。
2.具体运筹期(7~11岁)此期,儿童认为生病是外来的,但不能区分病因及致病源,认为道德行为与病因有关,能注意疾病程度,但无法用特别术语描述。
3.形式运筹期(11岁~成人)此期儿童认为疾病与器官的功能不良有关,并且注意到每个人的疾病的不同性。他们认识到心理及态度对疾病发展、疾病的恢复有影响。对疾病的发生及治疗有一定的见解和控制能力。
二、住院儿童主要的压力来源
1.疾病本身给身体带来的痛苦和创伤。
2.住院治疗限制儿童的日常活动及对各种治疗存在的恐惧。
3.对疾病的了解和认识有限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4.身体形象改变所造成的情绪影响。
5.陌生环境使其产生不安全感。
6.离开亲人及接触陌生人。
7.学业中断。
三、各年龄阶段儿童住院的心理反应及护理
1.婴儿
(1)心理反应:婴儿是身心发育最快的时期,对住院的反应随月龄增加而有所不同。
5个月以前的患儿,如生理需要获得满足,入院后较少哭闹,但容易因住院而缺乏外界有益的刺激,感知觉和动作方面的发育受到一定影响。
6个月后婴儿一般能认识自己的母亲,开始懂得认生,对母亲或抚育者的依恋性越来越强。
(2)护理重点:
护理人员应多与患儿接触,呼唤其乳名,满足患儿的生理需要。
在护理中尽量保持患儿住院前的生活习惯,如把患儿喜欢的玩具或物品放在床头或身旁。
对小婴儿要多给予抚摸、怀抱、微笑,提供适当的颜色、声音等感知觉的刺激,协助其进行全身或局
部的动作训练,维持患儿正常的发育。
2.幼儿
(1)心理反应:幼儿对医院环境、生活等各个方面均不熟悉,担心自身安全受到威胁,同时受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的限制,在表达需要、与他人交往上出现困难,感到苦恼。
具体表现为3个阶段:
①反抗:哭闹,采用打、踢、跑等各种行为,寻找父母,拒绝他人的劝阻、照顾;
②失望:因不能找到父母而情绪抑郁,对周围一切事物不感兴趣,此阶段易出现患儿逃避压力常用的行为方式——退行性行为;
③否认:住院时间长的患儿可进入此阶段。
(2)护理重点:
以患儿能够理解的语言讲解医院的环境及日常生活安排,了解患儿需要和要求,运用语言与非语言沟通技巧,多与患儿交谈,以促进患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达到互相理解。
护士要注意自身行为举止,以良好的心态与形象影响患儿。
3.学龄前期
(1)心理反应:学龄前患儿如在住院后与父母分离,同幼儿一样会出现分离性焦虑,但因智力发展更趋完善,故表现态度较温和,如悄悄哭泣、难以入睡,能把情感和注意更多地转移到游戏、绘画等活动中,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2)护理重点:护理人员要关心、爱护、尊重患儿,尽快熟悉患儿。
根据患儿病情组织适当游戏,其目的有二:
一是通过治疗性游戏,以患儿容易理解的语言,讲解所患的疾病、治疗的必要性,使患儿清楚住院治疗不会对自己的身体构成威胁;二是以游戏表达、发泄患儿情感,通过参与愉快的活动,克服恐惧心理,
帮助患儿树立自信心。
4.学龄期
(1)心理反应:
此阶段患儿已进入了学校学习,学校生活在他们心目中占有相当的位置,住院与父母暂时分离并不是焦虑的原因,主要的反应是学校及同学分离,耽误了学习,感到孤独。
因对疾病缺乏了解,患儿忧虑自己会残疾或死亡;
因怕羞而不愿配合体格检查;
也有的患儿唯恐因自己住院给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而感到内疚。
由于此阶段患儿自尊心较强,独立意识增加,所以,尽管他们的心理活动很多,但表现比较隐匿,努力做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来掩盖内心的恐慌。
(2)护理重点:
护理人员要与患儿开诚布公地交谈,介绍有关病情、治疗和住院的目的,解除患儿的疑虑,取得患儿的信任;协助他们与同学保持联系,了解学校及学习情况;与患儿共同计划一日生活安排,根据病情组织多种活动,鼓励患儿每日定时学习;进行体格检查及各项操作间,要采取必要的措施维护患儿的自尊;提供自我护理和个人卫生工作的机会,发挥他们的独立能力。
第二节小儿用药的护理
小儿体格和器官功能等各方面多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时期,对药物的反应与成人有所不同,如对镇静催眠剂、洋地黄类、阿托品、磺胺类、激素等耐受性大,而对吗啡和中枢兴奋型药物比较敏感,应用酸碱类药物较容易发生酸中毒或碱中毒,在应用利尿剂后极易产生低钠血症或低钾血症。
应用大量或多种抗生素时,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的紊乱。
如氯霉素可导致“灰婴综合征”。在用药时,必须注意小儿的这些特点。
一、药物的选择
1.抗生素
是小儿临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首先要掌握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其次考虑到抗生素的吸收、分布等特性,根据其药物的性质确定治疗方案。
抗生素联合应用时,应有明确的适应证。
抗生素亦存在一些毒副作用,如氯霉素可抑制造血功能,链霉素能损害听神经等。
较长时间应用抗生素,容易造成肠道菌群失调,甚至引起真菌和耐药性细菌的感染。
2.解热药物
小儿疾病过程中,临床症状多有发热表现,常用解热药物有水杨酸类、对乙酰氨基酚类的退热药物。
解热作用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使前列腺素合成减少,使体温降至正常。
解热药物可反复应用,但剂量不可过大,用药后应注意观察患儿的体温和出汗情况,及时补充液体。
婴儿期发热时,应多采用物理降温措施,而不宜过早、过多地应用解热药物。
3.镇静、催眠、抗惊药物
分两种:巴比妥类、非巴比妥类。
巴比妥类药物作用特点可能是抑制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的传导功能,减弱传导系统对大脑的影响,使皮质抑制过程扩散而导致睡眠。
催眠药能使患儿进入近似睡眠状态,大剂量时可直接抑制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起到抗惊厥作用。
在患儿高热、烦躁不安、惊厥时,选用镇静、抗惊厥的药物,使其安静休息,解除惊厥。
常用药物有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地西泮等。应用镇静、催眠、抗惊厥药物时,应控制剂量,防止中毒。
同时,多数药物都是通过肝脏代谢,少数以原形经肾脏排泄,因此,肝、肾功能障碍时,应慎用或禁用。
4.呼吸系统药物
目前人类疾病以呼吸系统疾病最为常见,小儿发病高
婴幼儿患呼吸道感染时,除适当选择抗生素外,应根据病情选择祛痰、镇咳、平喘药物。
祛痰药物能稀释痰液,使之易于咳出;
镇咳药物能抑制咳嗽反射的任何一个环节,产生镇咳作用;
平喘药物能作用于诱发哮喘的不同环节,缓解或预防哮喘的发作。
咳嗽时,一般不用镇咳药,而应用祛痰药或雾化吸入法稀释呼吸道的分泌物,配合体位引流排出痰液。
哮喘患儿使用氨茶碱药物平喘时,应注意该药的副作用,静脉输注过快或浓度过高时,可兴奋中枢和循环系统,引起头晕、心悸、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易致新生儿及小婴儿惊厥。
5.消化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分三类:
①健胃药,其特点为使消化液分泌增加,改善食欲,促进肠蠕动。常见药物有小儿消食片、好娃友等。
②助消化药,该药物多为生理成分,起替代作用,有助于蛋白质、脂肪、淀粉的分解、转化。常见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