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柳永词的“世俗化”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柳永词的“世俗化”的表现
作者:李小红
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4期
摘要:词自唐发轫,经五代两宋下迄明清之千余年间,词家辈出,硕果累累。
然而,毁誉并存,极端分歧之最烈者,则首推柳永。
柳永作为北宋第一个专业作词的词人,在北宋词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拟从柳永词的俗情、俗语、俗态三个方面分析柳永词的世俗化的表现。
文章以柳永的词作为讨论重点,以柳永词的“世俗化”为讨论核心,以社会学、心理学为讨论角度,试着对柳永词的世俗化表现作全面的探讨。
关键词:柳永;世俗化;俗语
柳永是北宋最具个性的词人之一,开创了属于他个人的,也属于市井大众的文学天地。
因此,就有了“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之说,足见其词流传之广。
他“奉旨填词”让当时上层文人诧异,让世俗百姓羡慕,让后世钦佩。
他传奇的人生和“世俗化”的词作赢得了掌声,带来了批评,引来了争议。
然而,其中争论最为激烈的则是柳永词的“雅与俗”,雅俗之争的出发点正是柳词的“世俗化”。
因而,柳词的“世俗化”的价值不言而喻。
一、俗态:写尽世俗人间的多姿多彩
对柳永词的分类,大多数学者都比较认同这样的分法,即羁旅行役与抒怀词、歌咏太平之词和妓女词。
这样的分类从内容上包含了柳永词的全部,从总体内容看柳永词已经不再是写皇宫贵族、士人高官而是转向写市井百姓,反映市井人间的千姿百态。
市井丰富多彩的世俗生活为柳永词奠定了“俗”的基调。
表现如下:
都市繁华和承平气象。
柳永一生十载停留在东京,除此之外,众多大城市都留下了柳永的足迹,如洛阳、苏州、杭州等大城市。
不断迁移的都市生活在他词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据统计《乐章集》中描写都会承平的词作约27首,占总词的十分之一左右。
他写东京的词作很多,如入夜还“画鼓喧街,兰灯满市”;“谯门画戟,下临万井,金碧楼台相倚”;“是处楼台,朱门院落,弦管新声鼎沸”。
从这些词中,我们可以看到气势宏伟、接连成片、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街市百姓热闹非凡的生活场景。
另外有写杭州的《望海潮》:“…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嬉嬉钓叟莲娃‟”。
写苏州的《瑞鹧鸪》:“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
触处青蛾画柯,红粉朱楼。
”这些词作都表现出都市的富庶繁华和“朝野多欢”的生活状态,到处呈现出太平盛世的局面。
柳永离开了大都市,他的词中还不时地流露出对都市生活的追忆和留恋。
如“暗寻思,旧追游,神京风物如锦”;“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等词,他留恋着过去的都市享乐生活,并且沉溺其中,即使是回忆也能让他乐开怀。
世俗的享乐早已渗透了柳永的内心,他渴望着这种生活,并且沉溺于这种生活所带来的身体和精
神的刺激。
柳永的都市词“不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去粉饰太平,也不是以豪华生活方式去炫耀富贵气象,而是从平民的真实感受出发,去描绘北宋都市生活的风情画卷,充分体现平民意识”。
意识反映现实,充分证明了柳永词必然反映了市民生活,世俗化注定是其词的一大特色。
节庆欢乐与民俗盛况。
北宋都市文化的繁荣造就了词的繁荣。
柳永创作了大量展现民风民俗的节日词作,元宵节、上巳节、清明节、七夕节、重阳节,“时节相次,各有观赏”。
柳永著有《倾杯乐》来记录元宵节“君民同乐”的盛况,《木兰花慢》来反映清明节的人们游玩的场景,《二郎神》描写了“七夕节”的民间风俗。
柳永的节日时令词描写了现时世界的太平,百姓生活的安乐,民风民俗的独特。
黄裳在《书乐章集后》称:“予观柳氏乐章,喜其能道嘉佑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
”从这句话中更见柳永词内容之广。
如果都市词只是代表柳永词“世俗化”转型的开始,那么时序节日词就是柳永词与“市井百姓”的亲密接触,也正式确立了柳永词“世俗化”的身份。
世俗女子的俗情俗态。
柳永的歌妓词代表着柳永词“世俗化”的大部分内容。
柳永现存的212首词中,据统计其中吟咏佳人或歌妓的词作约有103首之多,几乎占全部词的一半。
也有人认为柳永词中有149首歌妓词,数据的不同,主要原因是有一些词界限比较模糊,很难说清楚它是不是属于歌妓词,因此出现了不同的数据版本。
柳永笔下的歌妓舞女,展现出一幅幅原生态的男欢女爱图景。
就因为此类词使用了大胆而露骨的写作方式,使柳永的词作和人格评价受到影响。
从总体上来看,柳永的歌妓词主要有三个特点:一、量大,柳永这类词数量之多,占柳永词总数的一半以上。
二、语俗,柳永的歌妓词写法比较露骨,多用俚语、俗词。
三、情真。
柳永仕途失意,在风月场所寻找精神寄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柳永没有自身地位的优越感,能以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视角看待歌妓舞女,走进他们的生活和内心。
柳永“能为妓女设身处地甚至直接用妓女的声口,替她们倾诉内心的愿望与不平”。
这些都说明柳永为世俗女子喧声代言。
二、俗情:抒尽市井人间的痴态狂情
柳永身处秦楼楚馆,定会受到世俗大众的审美方向和精神生活的影响,市民意识、市民生活、市民情调理所当然的进入柳永词中。
描写市民大众的情,柳永词不可避免的打上了“俗情”的烙印。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俗情描写之深。
柳永自称是“才子词人”,其实就是以填词为职业。
在柳永以前,倚声填词只是伶工和一些士大夫趁兴而作。
柳永在做官之前,大部分生活来源都靠填词获得,或歌妓直接资助,或教坊为求其词给予的报酬。
柳永以这样的身份进行填词,面对的又是世俗大众,从作者自身和接受者两方面看,柳永的情词自然与众不同。
我们主要以柳永的艳情词为对象,分析柳永艳情词的独特之处。
柳永的艳情词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描写:一、以柳永自己的情感为出发点,指向歌妓。
这类词的数量很多,“柳永词中有134首词使用…男思女‟的模式来写男女爱情的,其中直露地描写
男女艳情的词作有14首,其余的120首爱情词则侧重于从精神层面发抒对女性的珍爱相思或对偎红依翠的追想留连”。
具有代表性的如《两同心》中“锦书断、暮云凝碧。
想别来,好景良时,也应相忆”;《女冠子》“相思不得长相聚。
好天良夜,无端惹起,千愁万绪”等句子。
这类词主要写离别后无尽的相思、怀念的痛苦。
所思之人应该都是青楼女子,“俗”是不可避免的。
二、以歌妓为主体,指向她们所思之人。
柳永不只是关注歌妓的俗情媚态,更关注她们的内心。
能设身处地为她们着想,也就是“男子作闺音”,替妇人代言。
如《锦堂春》、《定风波》。
这两种方式构成了柳永与众不同的世俗情爱观。
即使柳永后来做了官,不再与秦楼楚馆为伍,但是他所写之情仍然是直白袒露的男女俗情,特别是他与风尘女子的温情缠绵,更是不厌其烦的重复抒写,他的情感归结点注定落在与风尘女子的恋情上。
这足以看出柳永写俗情之挚深。
第二,俗态描写之露。
描写歌妓的体态之作并不在少数,而像柳永这样大胆描写的人确实不多。
其语言直露、粗俗,主题狭隘、低俗,对其词评价不高者多是由于此类作品。
柳永不仅有对歌妓进行全面描写的《柳腰轻》等作品,还有对歌妓身体的某些部位进行专门描写:专门描绘女子腰肢,如“楚腰纤细正笄年”;“世间尤物意中人,轻细好腰身。
”专门描绘女子肌肤,如“腻玉圆搓素颈”;“如削肌肤红玉莹。
”柳永专门变动词句重复描写歌妓的俗态,凸显了柳永的“恋妓”情节,也昭示着这类词主题思想的狭隘与低俗。
三、俗语:描尽世间俗子的俗情俗态
柳永词的“世俗化”除了表现内容的“俗”,在语言上更“俗”。
语言是文学作品传播的介质,接受者首先接触的就是语言,对作品的第一印象也来自于语言。
柳永词大量使用口语、俗语,满足世俗大众的审美趣味和接受水平。
表现如下:
直接使用俗字俗词。
直接使用俗词俗语是柳永词的一大特色,很多学者对此都有研究,并且还有人对此做过统计。
如“表明时间关系的…渐‟字,出现了约40次,…正‟字出现近20次。
表空间方位的…对‟字、…向‟字、…望‟字各出现20余次,…临‟字也出现10余次。
柳词中明确表示时空的词本已很多,如…当初‟一类的词出现过20余次,…今日‟一类的词出现过10余次。
”又如“常用副词…恁‟出现了58词,…争‟出现36次。
”这些字本就极俗,在柳永词中却反复出现,更增加了柳永词的俗味。
“柳永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
诸如副词…恁‟、…怎‟、…争‟等,代词…我‟、…你‟、…伊‟、…自家‟、…伊家‟、…阿谁‟等,动词…看承‟、…都来‟、…抵死‟、…消得‟等,柳永词都反复使用。
…凡有井水饮处,能歌柳词‟,与柳词语言的通俗化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现列举几例:人人:“有个人人真攀羡”;“有个人人飞燕精神。
”伊:“留取帐前灯,时时待看伊娇面”;“以此萦牵,等伊来,自家向道。
”柳永用俗语抒写世俗生活的题材,这不仅迎合了受众和时尚的需要,也促进了柳永词的传播,更从词的语言上增加了柳永词的“俗”味。
化雅为俗呈词优。
古人写诗、写词以含蓄典雅为美,而柳词却以“化雅为俗”呈现词的美。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以“平常语”化用典故。
柳永现存212首词中,用典约80多个,典故出处主要涉及《汉书》《史记》《诗经》等历史性的著作。
如《少年游》“一笑一倾城”,此
句用典出自《汉书·外戚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瑞鹧鸪》“寿阳妆罢无端饮,凌晨酒入香腮”,词句用典出自《翰苑新书》“南朝宋武帝女,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着其额,成五出之花,因防之为梅花妆”。
这些化用的句子语言直白,内涵深厚,即使不知道典故的出处,亦能明白词句的意思。
二、化用前人诗句。
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直接套用。
如《木兰花慢》“念对酒当歌”化用曹操《短歌行》中“对酒当歌”;《倾杯乐》“泪流琼脸,梨花一枝春带雨”化用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二是融会点化,脱胎换骨。
如《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里的“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倾杯乐》“悲莫悲于轻别”化用屈原《九歌·大司令》“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以这种形式化用的词句已经脱离了原来的诗句形式,但是能从大体意义上分别出化用词句的出处。
柳永以“平常化”的语言化用典故,套用别人诗句,使其词更加通俗化、平民化、世俗化,符合市井大众的审美要求和理解难度。
柳永是上层精英文化和下层世俗文化不断撞击所形成的异类文人。
因此,柳词的“世俗化”是柳永同种异类的艺术人生最精彩的诠释,也是柳永特立独行的性格标榜,更是北宋市井生活风貌的完美展现,因而,柳永词所包含的内容之广自不在话下。
北宋的社会现实,柳永的生活经历,造就了柳永词别一样的美。
参考文献:
[1] 叶嘉莹.柳永词新式辑评[M].北京:中华书局,2005:1-589.
[2] 杜若鸿.柳永及其词之论衡[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2-47.
[3] 裴军.柳永词的市民意识浅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23):101.
[4] 赵仁珪.宋词结构的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03):77.
[5] 罗嘉惠.都市与市民文学[J].广东社会科学,1992(0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