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教育思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
题目人本主义教育思潮课程名称当代西方教育思潮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2012(4)班
姓名金晓东
所在学院人文学院
完成时间:2015 年 1 月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
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金晓东
摘要:
人本主义思潮在欧洲有着悠久而漫长的历史,它是源远流长的人文教育思想特别是人文精神教育在教育思想中的历史呈现。古希腊的民主与理性观念就是古典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大约在14世纪末,人本主义的缕缕春风开始吹向万物复苏的欧洲大地,肇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迅速使人本主义主义思想传统在欧洲大陆生根开花,并以不可阻挡之势在欧美传播。
关键词: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特征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积极意义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消极影响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对我国的影响启示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特征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无论有多少理论形态或派别,但都呈现出共同的理论特征。
都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都主张把人作为教育的始点,中点和终点,教育的目的和过程都应以人性的彰显,人的自由发展为宗旨,人的自由,价值,尊严应受到充分尊重。
都将人的潜能的充分释放和人的价值的自我实现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将学生的主义地位凸显出来,都注重人性的完满和人格的整全,反对把学生当作任意模塑的工具。
都反对单纯的知识教学,强调以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为基础来开发学生的潜能与精神发展,主张课程的设置与教学的目标应从知识的授受转到人性的优化,人生的设计上来,将道德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宗教信仰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其课程观体现出重人生的意义,轻职业或实利教育的内容,知识的选择倾向与人文学科,课程内容具有崇古色彩,课程组织缺乏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
在教学方法上,都反对强制性的方法,注重教育过程的人性化,将自我选择,自我判断作为学生自由发展的基石,侧重学生情意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经验的学习及感受性的训练,主张采用价值澄清法,自我教育法,陶冶教育法,活动教育法,对话法,讨论法等保障学生自由发展的教育方法
在师生关系上,都倡导教学过程中民主,平等,人道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将师生关系视为一种能体现人性色彩,真诚对话,心灵沟通,思想共鸣的“我——你关系”,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成为他自己,使其自己决定自我发展的道路。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积极意义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条令人激动的道路。它紧紧围绕现代社会文化背景特别是科技理性独步青云的时代境遇下人的存在,价值及其实现这一主题,以其独特的人文关怀为教育做出了特色鲜明的筹划;他诸多观点成为人们反思,批判传统教育只忽视人的自由本性与生命活力以及同质化,知识化,标准化,机械化等教育观念的依据;它对积极人生的认肯以及对人的生存意识,自我意识,创造意识,自由选择,个性发展,生命体验等的揭示,无疑对提高人的尊严,促进人的自我生成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迪,对于克服因科技的发展而导致的人的失落,人的危机及其教育的非人化,非人道化等时弊也具有理论警示作用;他对教育过程中的我——你关系及对话式的教育方式的阐释,为开发学生的主体性,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方法论启示;它对教育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挖掘,成为扭转教育理论发展方向的源泉;它对学生经验,情感,意志,直观等的重视,真正将学生推向了教育的本体和核心;它的现实批判精神和对人的关切的“人学”精神,也成为人们赋予教育的永恒的追求;它以健康人为观战对象,着眼于人性光明的一面,将人推向教育舞台的中心,尤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需要,动机理论,为揭示教育过程本本质提供了一个值得参照的图示,而其自我现实理论更是为教育预设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终极目标。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消极影响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也存在着一些理论限度。它所标榜的绝对自由观又是抽象的,思辨的,不现实的。它撇开了人的现实生活条件,把个人选择等同于某种超越时代,历史和社会的个体行为,等同于摆脱一切客观价值标准和文化条件的纯粹主体自我的行为,不能不陷入一种选择的无限可能性与具体的实际选择之无可能性的困惑之中。以存在主义为基础的学校和教育制度,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可能有的是存在主义派的教师或学生个人,这种强烈的反对那种否认他个人自由的势力。这必然妨碍存在主义哲学教育思潮对具体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活动的动作。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对我国的影响启示
我们要重塑我们的教育理念,改革我国的教育体质改革,教育方法等,需要借鉴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以人为本,激发人的潜能,陶冶人的性情,使人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满足国家需要,促进社会发展。我们该以此理念主导教育改革,开展教育活动,编写教材,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
《当代西方教育思潮》唐爱民
杨武能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余谋昌. 生态哲学 [M].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6-256.
[3] 曹南燕,刘兵. 生态女性主义及其意义 [J]. 哲学研究,1996,(5):21-25.
[4] 杨通进. 生态女性主义:精神向度和社会向度 [J]. 广东社会科学,2003,(4):36-40.
[5] Karen J. Warren. The Power and the Promise of Ecological Feminism [J].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1] 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 图书馆目录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15-18.
[2] 袁国忠. 企业数据仓库规划、建立与实现 [M]. 第二版.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20-25.
期刊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 ].刊名,年,卷(期): 起止页码.
[1] 何龄修. 读顾城《南明史》 [J]. 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报纸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N ]. 报纸名,出版日期 (版次).
[1]谢希德. 创造学习的新思路 [N]. 人民日报,1998-12-25(10).
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