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美学角度分析海明威的写作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小说美学角度分析海明威的写作风格
【摘要】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是一位不平凡的语言大师,他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和“在当代风格所发挥的影响”而荣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语言简练,具有电报风格。
其独特的叙事手法被称为“冰山理论”,作品中还大量运用象征来展示深刻的内涵。
本文试图从小说美学的角度分析海明威的作品风格。
【关键词】海明威作品风格电报风格冰山原理象征手法
海明威曾经说过,他总是“试图按照冰山的原理”写作。
他的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说,删除了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把丰富的含义和多样化的形式统一在一个简约的整体结构之中,达到了简约与含蓄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
一、电报风格
电报风格在海明威的小说中无处不在,无论是叙述事实,铺陈景物,对话,还是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可见其痕迹。
《老人与海》的语言是简洁的,而所表达的思想又十分深刻,引人深思。
这样不仅揭示了文体的结构关系,也表现了现代艺术的走向和审美情趣——“越少,也就越多”,即语言的表述方式简练客观而节奏迅速,具有电报风格。
如:“老人清楚,他必须得保持体力,所以就强迫自己吃前一天捕获到的、原打算做诱饵用的金枪鱼。
在右手切鱼、吃鱼的时候,他那只被勒伤的左手开始抽筋,而且,由于那条大马林鱼在抵抗,他必须拼尽全力拉住鱼线,所以那只手搐得像一只爪子。
桑提亚哥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既感到气馁,又忿恨不已,他希望金枪鱼能使他的伤手恢复劲力。
他吃鱼的时候,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想喂一喂那条马林鱼,像对兄弟那样。
”这段描写的是老人在与鱼僵持时的几个简单的动作。
就用词而言,海明威喜欢用动词和名词写作,少用形容词,以增强动感,而且几乎所有的动词和名词都简明、易懂。
他倾向用英语中最核心、最普通的词汇。
海明威的简约写作风格,与他早年所接受的锻炼是密不可分的。
1917年高中毕业以后,他没有上大学,而是到《堪萨斯城明星报》去当了一名见习记者。
该报提倡行文明快有力,句段短小;强调新闻的新意、时效、准确、凝练。
对此,海明威认为:“这是我在学习写作上,得到的最好锻炼,也是写作的重要原则,我永远不会忘记它”。
后来,他又作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驻欧记者在欧洲各地采访、写稿,尤其是1922年热那亚会议期间,他用电报拍发消息,更不得不极力地压缩词语,练就了一种“很简练,没有形容词,没有副词——什么也没有,只有血、骨头和肌肉”的“新的语言”。
无疑,早年当记者的经历,尤其是热那亚会议的实践,对海明威风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冰山原理
关于创作,海明威曾作过这样的比喻:“好的作品要像海上漂浮的冰山,有八分之七应该在水下。
”在这里,海明威所谈的乃是创作艺术手法上的藏露虚实问题。
“水上”为“露”,“水下”为“藏”;“水上”为“实”,“水下”为“虚”。
“冰山理论”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简约的艺术。
即删掉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象中国水墨画技巧,计白当黑,不要铺陈,不要八分之八,而只要八分之一。
英国学者贝茨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文中认为,这种简约在语言上表现为删掉了小说中几乎所有的解释、探讨,甚至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剥下了亨利?詹姆斯时代句子长、形容词多得要命的华丽外衣:“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
”这些英语文学的乱毛中被海明威收拾得最利索的是形容词。
其二,小说家马原认为“冰山理论”的更内在的质素可以概括为“经验省略”。
他指出开始许多评论家把海明威的省略与传统的留空白理论等同起来,以为这是一种含蓄手法的运用,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一个大的失误。
传统的省略方法很类似于删节号的作用,它省略的是情味和韵致;而海明威省略的则是完全不同质的东西——实体经验。
为充分体现“冰山”理论风格,展现作品的内容,海明威既采用了当时西方文坛流行的
“意识流”的手法来构建小说,同时又独创自己的“电报式”的简练语言和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来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引起读者的共鸣。
海明威擅长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如在“A Farewell to Arms”中,当爱妻凯瑟琳推入产房后,亨利的内心世界的状态“And what if she should die ? She won’t die …she won’t die …she can’t …she c an’t die whywould she die ? …But what if she die ? …she can’t die …But would she shoud die …what if the should die ?”简练的文字描写揭示着痛苦不安、担心和企盼不断折磨着亨利。
此外,亨利内心活动在他两次往返于医院和酒馆间体现也很明显。
如他在途中遇见一条狗时的心态描述,使读者和人物的境遇紧密相连。
“…a dogwas nosing at oneof the cans“what do you want ?”I asked and looked in the can to see if there was anything I could pull out for him.there was nothingon top but coffee grounds, dust and some dead flowers …“There isn’t anything, dog” I said …”
三、象征手法
冰山漂流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上,壮观而雄伟,令人望而生畏。
然而八分之一露于水面的朴素却蕴藏八分之七的雄壮美丽。
它的象征清晰而深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海明威善于依据作品内容运用象征手法来展现主体。
所谓象征手法, 指的是“用事物、符号、记号等表现或象征某种意义”。
采用象征手法的目的是把人们的视线从外部物质世界引向内部精神世界。
这些“事物、符号记号”往往用来暗示作品的主题和事物的发展,表达作者隐蔽的思绪和抽象的人生哲理。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通过局部修辞手段的象征手法来赋予这部小说象征性:
1、故事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生命英雄”的象征。
他敢于向人生的种种磨难宣战,向人生命的极限挑战并超越它。
在与大海、大马林鱼和鲨鱼的较量中,他以
自信、勇敢、强悍的英雄形象奏响了一曲深沉低回的大提琴协奏曲。
2、大海象征人生的搏斗场,是人类社会的剪影。
海明威并不只是对大海作客观的描写,许多地方是通过老人圣地亚哥带有倾向性的默想、回忆、自言自语等形式叙述出来的。
那有毒的水母是海里最狡猾的生物,但却是海龟的美食,还有那“在阳光下闪出银白色光的金枪鱼跳得很远地捕食小鱼”,小鸟被老鹰追捕时发出“微弱而凄惨的叫声”,这一巨型画卷所展现的是自然界中永恒的弱肉强食生存斗争的景象。
这象征着当时的美国社会,有势力者高高在上,为所欲为,而芸芸众生则在社会底层受愚弄,遭鱼肉。
3、鲨鱼代表一切破坏性的力量,是掠夺成性、制造灾难,阻止人们达到理想境界的各种破坏性恶势力的象征。
4、作者通过多处象征性描写,有意识地把老人比作基督的化身。
在故事的全过程中,老人经历了两次被钉十字架的过程。
如,当老人圣地亚哥看到星鲨时,不禁“啊”了一声。
作者描述道:“这个词儿是没法翻译的,也许不过是一声叫喊,就像一个人感到钉子穿过他的双手,钉进木头时不由自主地发出的那种喊叫声”。
再如《白象似的群山》写的是一男一女作堕胎手术的途中在一个火车站旁边的酒吧间小憩的生活片断。
小说中,尽管海明威不动声色,但仍可看出,那男子的一言一行无不出于敷衍,他内心中对女子是虚假冷漠的。
可以说,小说表层内容所显示的,是他们之间的貌合神离,正如小说中的这样一个“定格”: “他们在桌边坐下。
姑娘望着对面干涸的河谷和群山,男人则看着姑娘和桌子。
” 尽管他们在表面上、行动上是形影相跟,但内心世界却存在一片无法联通的空白。
心中各有所思,对话总不投机。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西方现代文学热衷于表现冷模、残酷、自我中心、人与人无法沟通思想感情的可怕图景。
海明威在这个短篇中要表现的正是这一主题,那女子感到、看到、并一再提到的“白象似的群山”,正是横亘于他们之间的心理空白的象征。
正是这些象征手法的使用,把读者带入一种若明若暗、扑朔迷离的意象之境,引向广域的艺术想象空间,给作品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四、结语
海明威在他的作品中使用电报风格、冰山风格、象征手法的运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经验参与,使读者觉得作家很信任自己的理解力和经验能力。
在这个意义上,海明威等于把冰山的八分之七空在那里让读者自己凭经验去填充。
而以往的小说家如果是现实主义者就把什么都告诉你,喋喋不休,不厌其烦,不留空白;如果是浪漫主义者就拼命调动读者的情绪,拼命煽情。
海明威也在调动,他调动的则是经验。
这就是一种新的小说美学。
笔者认为深入阐发它的美学层次的内容还需要继续思考。
但起码可以说,这种手法的运用涉及的决不仅仅是个“简洁”的问题,它还关涉着对世界的认知与呈示问题,关涉着小说家对生活中的情境和境遇的传达方式问题,从中生成一种小说的情境美学。
参考文献:
[1] Scott Donaldson. Ernest Hemingway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12.
[2] 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5.
[3] 戴金喜:《论海明威独特的文体风格》,《南平师专报》,2006 年
[4] 董衡. 海明威谈创作.[M] 上海: 上海三联出版社,1985: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