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传感信息融合与自动化

多传感信息融合与自动化
多传感信息融合与自动化

 第28卷 增刊2002年12月自 动 化 学 报A CTA AU TOM A T I CA S I N I CA V o l 128,Supp l .D ec .,2002 多传感信息融合与自动化

韩崇昭 朱洪艳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西安 710049)

(E 2m ail :czhan @m ail

.xjtu .edu .cn )摘 要 综述多传感信息融合技术的概念、发展的起因、主要研究内容、现有的理论和方法,同时还就其在工业机器人、汽车自动导航与驾驶、身份识别、多目标跟踪、人工智能等自动化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讨论.作者对于这一新兴研究方向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并就信息融合的一般理论、主要方法论、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信息融合,检测融合,估计融合,图像融合

中图分类号 T P 274

收稿日期 2002204210 收修改稿日期 2002207204

M UL T I -SENS OR INFOR M AT I ON FUSI ON AND AUT OM AT I ON

HAN Chon 2Zhao ZHU Hon 2Yan

(Colleg e of E lectronics and Inf or m ation E ng ineering ,X i ′an J iaotong U niversity ,X i ′an 710049)

(E 2m ail :czhan @m ail

.xjtu .edu .cn )Abstract T he basic concep t of the m ultisenso r info rm ati on fusi on is introduced in th is paper ,including its o rigin ,research fields ,existing theo ry and m ethods .

Its app licati ons in autom ati on area ,such as industrial robo ts ,

autom atic veh icle navigati on and steering ,identity verificati on ,

m ulti 2target track 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tc .are also discussed .T he autho rs visi on the future of the research area and investigate the relevant p roblem s about the general theo ry ,m ain m ethodo logies and existing p roblem s .

Key words Info rm ati on fusi on ,detecti on fusi on ,esti m ati on fusi on ,i m age fusi on 1 什么是多传感信息融合

自然界中人和动物感知客观对象,不是单纯依靠一种感官,而是多个感官的综合.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实际上是通过不同感官获取客观对象不同质的信息,或通过同类传感器(如双目)获取同质而又不同量的信息,然后由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交融,得到一种综合的感知信息.这种把多个感官信息进行交融的过程就是多传感信息融合

(m u ltisen so r info rm ati on fu si on )或称多源信息融合(m u lti 2sou rce info rm ati on fu si on ),见图1.最初,人们把信息融合也称为数据融合(data fu si on )

.

1988年,美国国会军事委员会把数据融

合技术列为其国防至关重要的21项关键技

术之一,且列为最优先发展的A 类.有人统

计,1991年美国已有54个数据融合系统引

入到军用电子系统中去,其中87%已有试验

样机、试验床或已被应用.随着系统论、控制

论、信息论、D em p ster 2Shafer 的证据理论、

Zedeh 的模糊逻辑理论等基础理论,以及计

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高效传感

器技术等实用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融合

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1998年成立的国际信息融合学会(In ternati onal Society of Info rm ati on Fu si on ,简称IS IF ),总部设在美国,每年都举办一次信息融合国际学术大会,系统总结该领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以及介绍该领域最新的进展.美国三军数据融合年会、

SP IE 传感器融合年会、

国际机器人和自动化会刊以及IEEE 的相关会议和会刊等每年也都有有关该技术的专门讨论.

目前普遍接受的有关信息融合的定义,是1991年由美国三军组织——实验室理事联合会JDL (Jo in t D irecto rs of L abo rato ries )提出[1],1994年由澳大利亚D STO (D efen se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 O rgan izati on )加以扩展的[2].它将信息融合定义为一种多层次、

多方面的处理过程,包括对多源数据进行检测、相关、组合和估计,从而提高状态和特性估计的精度,以及对战场态势和威胁及其重要程度进行适时的完整评价.

也有专家认为,信息融合就是由多种信息源如传感器、数据库、知识库和人类本身获取有关信息,并进行滤波、相关和集成,从而形成一个表示构架,这种构架适合于获得有关决策,如对信息的解释,达到系统目标(例如识别、跟踪或态势评估),传感器管理和系统控制等.

我们认为,目前所研究的多传感信息融合,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进行多源信息处理,从而得到可综合利用信息的理论和方法,其中也包含对自然界人和动物大脑进行多传感信息融合机理的探索.研究的重点是特征识别和算法,这些算法导致多传感信息的互补集成,改善不确定环境中的决策过程,解决把数据用于确定共用时间和空间框架的信息理论问题,同时用来解决模糊的和矛盾的问题.

2 多传感信息融合技术发展的起因

促进多传感信息融合理论发展的主要动因之一是现代战争的迫切需要.由于现代武器系统具有机动性高、隐蔽性好、电子对抗性能强等特征,用于侦察和跟踪敌方目标的预警系统必须采用雷达、红外、视频、音频等多传感检测,同时联络各个检测点的不同数据进行融合,着重研究的问题包括可靠准确的目标获取、跟踪、身份识别、智能处理、后勤计划、维修计划、指挥与控制等.尤其是针对敌方巡航导弹和飞机低空飞行的现代空中预警系统通常由雷

811自 动 化 学 报 28卷

达、通信、导航、指挥控制、敌我识别、数据处理和电子对抗等设备构成,具有搜索、监视、跟踪和指挥攻击等多种功能.现代战争要求提供一切获取信息的手段,包括雷达、红外摄像机、光学摄像机、通信设施、计算机网络等,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融合,以得到最佳可利用信息.采用信息融合技术,以达到精确目标获取、识别和跟踪的目的.

促进信息融合理论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现代民用高科技发展的需求.繁忙复杂的现代城市交通和快速便捷的高速公路,以及未来将要出现的自动车辆系统(AV S ),均要求建立智能交通系统(A T S )进行智能监测和控制,同样要求对车辆运行进行交通监视和跟踪,更需要多传感信息融合.未来自动车辆系统异类传感器包括视频传感器、激光扫描仪和雷达传感器等,融合的目的在于把目标输入到路径规划与制导系统中去.自动车辆系统的多传感信息融合,其传感器包括声音传感器、立体摄像机、彩色CCD 摄像机、背部摄像机、激光雷达、检测雷达等.

用于地球环境观测的遥感技术需要对不同传感手段的数据与信息进行融合,以获取更为精确的定量分析结果.包括卫星雷达、辐射计和光谱成像系统等多传感器可以提供观测对象的各种信息,利用不同尺度和不同层次上的融合技术,可以获得图像级、特征级和决策级的融合结果,从而达到对遥感对象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洞悉.航天飞机合成孔径成像雷达(SA R )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和90年代在NA SA 的航天飞机的搭载下完成了多次绕地球飞行的观测任务,对多种频段和入射角进行了实验,实验完成了以下任务:地质学应用、立体成像、海洋学观测、陆地分类等.

现代空中侦察与预警系统要求对敌方目标进行识别,以便有针对性进行攻防;而现代身份认证系统也要求能对人或物进行识别和辨认.这些都需要多传感信息融合技术的支持.

信息融合是机器人的现代支撑技术之一,它为多传感器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最有效的技术手段.智能移动机器人是高级机器人,而智能移动机器人集人工智能、智能控制、信息处理、图像处理、检测与转换、信息融合等技术为一体,跨计算机、自动控制、机械、电子等多学科,成为当前机器人研究的热点之一.

图像融合与图像重构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目的是要由原始图像得到更多的图像信息.图像融合是遥感地理分布资源信息提取、战场可视化、预警系统、医学三维图像重构、机器人视觉等领域非常需要的先进技术,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方向.现代医学需要虚拟三维造影,同样需要图像信息融合技术的支持,食道壁超声成像信息融合,即利用超声传感形成二维图像,然后利用融合技术使之进行三维重构食道图像,为医疗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

现代工业对象往往要求进行多传感综合监测,包括各种仪表的分布式检测、视频监视和网络化连接,同时对各种传感信息进行融合,完成设备运行故障诊断与报警等.因特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需要在网络安全、运行效率等方面有重大改进,同样需要对大量多传感数据进行挖掘、融合,以获得综合信息.

还有一个促进信息融合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的需要.人和动物的认知机理一直是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的重点.人类需要不断探索自然界生命的奥秘,动物和人类认识客观对象的多传感信息融合机理还远远没有揭示出来.人工智能可以用机器视觉2机器听觉2机器触觉2感知信息融合的全过程来模拟人和动物的认知过程,但也需要建立新的理论框架以描述认知本质.

911增刊 韩崇昭等:多传感信息融合与自动化

3 信息融合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和主要研究内容

在此研究领域开先河者是美国康涅狄格大学(U n iversity of Connecticu t )的国际著名系统科学家Y .B ar 2Shalom 教授.他最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概率数据互联滤波器的概念,这就是数据融合的雏形[3,4].随后由于美国军事研究机构发现对多个连续声纳信号进行概率数据互联滤波之后,可以较高精度检测出敌方舰艇的位置,从而推动了数据融合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并研制成功多个实用的军用信息融合系统.80年代以来,美国相继研究开发了利用信息融合技术进行目标跟踪、目标识别、态势评估及威胁评估的各种军用系统,用于空中拦截、军事指挥等目的.这些系统后来不同程度地都发挥了作用,特别是在海湾战争中对导弹拦截发挥了重要作用.

信息融合理论的方法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信息融合模式

所谓信息融合模式,是指融合的目的、信息源和所采用的方法等.图2是一个典型的模式.在此模式中,融合的目的是进行战场的目标识别、态势评估和冲突评价,同时给出过程优化决策结果;信息源来自国家信息、分布信息和局部信息,以及来自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数据库信息;所采用的方法包括识别方法、评估方法和优化方法等

.

3.2 信息融合类型与系统结构

目前我们研究的信息融合类型如下所述.

1)检测融合(detecti on fu si on ),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多个传感器检测目标以判断其是否存在.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融合规则和量化器映射[5~9].并行分布式贝叶斯检测融合系统在假定各传感器量化规则给定的条件下,最优融合规则是通过优化所谓贝叶斯风险函数得到,并证明是似然比检验.在假定各传感器观测条件独立,给定融合规则单调,且每个传感器的量化器都是二值(0,1)输出时,则最优量化器映射规则仍为似然比检验.

2)估计融合(esti m ati on fu si on ),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多传感器检测信息对目标运动轨迹进行估计[10~16].利用单个传感器的检测和估计可能难以得到比较准确的估计结果,需要多个传感器共同检测(估计),并利用多个检测(估计)信息进行融合,以最终确定目标运动轨

021自 动 化 学 报 28卷

迹.跟踪2融合系统一般由如下功能结构模块构成:传感器检测、标准化、信息关联、航迹更新,以完成跟踪2融合,得到融合输出结果.

3)图像融合(i m age fu si on )

[17,18],主要目的是由原始图像得到更多的图像信息.例如由几个二维图像经融合后得到三维图像;或者利用不同信息源得到的图像,经融合后产生新的图像.图像融合是战场可视化、预警系统、医学图象处理、机器人视觉等领域非常需要的先进技术,其关键问题是融合方法的选择等.图像融合又分为像素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及决策级融合等,使融合图像达到理想的技术要求.

典型的估计融合主要有两种结构:

(i )中心式结构,中心式估计融合系统中各传感器只获取检测信息,并把所有检测信息传送到融合中心,然后由融合中心进行统一处理,得到融合估计结果,此类系统的优点是信息损失小,但通信开销很大;

(ii )分布式结构,分布式估计融合系统中各传感器不仅获取检测信息,同时要分别进行估计,并把所有估计信息传送到融合中心,然后由融合中心得到融合估计结果,此类系统的优点是通信开销很小,但信息损失相对大.

融合系统还有其它的派生结构.

3.3 融合系统的融合策略、信息结构与融合算法

所谓融合系统的策略是指融合中心采用静态算法或动态算法的问题.图3和图4分别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融合策略

.

1)传感器到传感器策略

其策略特征是传感器的估计利用历史信息和检测信息,而融合中心只利用瞬时信息,不利用历史信息.

2)传感器到系统策略

其策略特征是传感器可利用历史信息和检测信息,而融合中心既可利用瞬时信息,也可利用历史信息.

所谓融合系统的信息结构,是指因为时间标准的差异和通信延迟引起融合中心利用信息方式的不同.图5和图6分别给出了同步和异步信息结构的示意图.

1)同步信息结构的特征是,各检测点数据采样严格同步,融合中心严格按每步获得的信息进行融合估计.

2)异步信息结构的特征是,各检测点数据采样异步进行,融合中心按异步获得的信息进行融合估计.

典型的线性估计融合算法有最佳线性无偏估计(B est L inear U nb iased E sti m ati on ,121增刊 韩崇昭等:多传感信息融合与自动化

221自 动 化 学 报 28卷

BLU E)算法和加权最小二乘(W eigh ted L east Squares,W L S)算法等.X.Rong L i和笔者等关于W L S与BLU E算法在一定条件下等价的结论和线性估计融合统一算法的研究,对线性融合算法研究有重要意义.

目前比较有影响的算法是基于期望最大化(E M)的融合估计算法,以及与之有关的非线性估计算法.

4 未来的几个重要研究方向

1)可能性理论(po ssib ility theo ry in info rm ati on fu si on)[19].就是当部分信息的不精确性能够用可能性分布来描述时,用模糊集理论的观点来处理信息融合问题.不精确信息融合是与估计问题相区分的.这种方法可以用于传感器融合、专家意见集结以及数据库组合等方面.

2)随机集理论(random set theo ry)[20].在研究多假设跟踪算法时,已经在多目标跟踪和随机集理论之间建立起联系.一般多目标跟踪问题可以用随机有限集合来构造,多目标状态估计问题就可以描述成特殊的随机集估计问题.

3)证据推理理论(eviden tial reason ing app roach fo r info rm ati on fu si on)[21,22].由

D em p ster2Shafer建立的证据理论是一种数学理论,可以进行不确定性推理,从而可以给出一种解决不确定数据结合的方法.因此,这种方法已经在评估过程中成为多传感数据融合的基本方法.但是此方法仍然存在计算困难的缺点.

4)信息矩阵滤波器对跟踪融合的评价(evaluati on of track fu si on w ith info rm ati on m atrix filter)[23].对跟踪融合或状态估计融合有三种评价方法:加权协方差法、信息矩阵法和伪测量法.对于具有反馈或不具有反馈的递阶式融合结构,融合稳态的协方差的解析解可以得到.这样可以分析跟踪融合的内部机理,而且可以大大简化对融合性能的评价.

5)基于多模型的目标跟踪(target track ing based on m u lti2m odel app roach)[24].由于目标不可能始终按照一个模型运动,多模型(MM)方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若选择的模型构成的集合太大,一般很难使用.现在常用的方法是模型集自适应方法,即在线自适应地选择合适的模型集,从而大大提高效率.最新的有基于模糊Kal m an滤波的模型集自适应算法等.

6)分布式置信融合(distribu ted belief fu si on)[5~8]就是建立一种逻辑,它对具有不同程度可靠性的代理的置信进行组合.这个逻辑是通过联合多代理认知逻辑和多传感推理系统而得到的.对于各代理可靠性序列是用模式算子表示的,所以可在不同情况下用组合信息进行推理.此处存在不同的策略,最终将形成不同的结果.

7)多传感目标跟踪的混合状态估计(hyb rid esti m ati on fo r m u ltisen so r target

track ing )[25].所谓混合状态滤波算法,即利用扩展卡尔曼滤波处理同时兼有连续和离散变量的动态系统状态估计问题.该方法已经用来估计运动车辆的跟踪问题,连续变量描述车辆的运动过程,离散变量描述车辆的开停;多传感包括运动目标检测器(M T I )和多孔径成像雷达(SA R )的不同检测信息.

8)传感器管理.在多传感信息融合系统的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融合中心的融合规则的优化设计,同时也要对各个传感器源进行优化调度,使每个传感器资源能够得到最充分合理的利用,并实现整个传感器组最优的总体性能.为构成多传感器协同工作的互补体系,必须依靠某种优化准则来管理这些传感器,以获得最优的数据采集功能.主要内容应包括传感器性能预测,传感器时空作用范围控制准则,传感器对目标分配的优先级技术等,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性能,从而使其操作成本降到最低.

5 结论与展望

信息融合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对于高技术发展,揭示人类和动物认知机理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更离不开信息融合技术.

我国在信息融合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但研究进展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尚有很大差距.许多大学和研究所都有专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力量分散,没有提出比较明确的研究目标.在多目标跟踪、武器制导等领域采用的方法比较传统,缺乏新理论和新方法的支持.因此,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基本上处于跟踪阶段.

我们认为,在未来的十年内,信息融合这一新兴科学领域将会有很大的发展,不仅在方法论的基础研究方面会不断有所突破,而且在应用方面会成果层出不穷.我们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更应该注重把最新理论成果应用于工程实际,这对我国国防建设和高技术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接近或赶上国际研究水平,为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JDL ]U S D epartm ent of D efense .D ata fusi on subpanel of the j o int directo rs of labo rato ries .T echnical Panel fo r C 3,“D ata fusi on lexicon ”,19912

D STO (D efence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 O rganizati on )D ata Fusi on Special Interest Group ,D ata fusi on lexicon .D epartm ent of D efence ,A ustralia ,19943

Bar 2Shalom Y ,T se E .M ultitarget track ing in a cluttered environm ent w ith p robabilistic data associati on .A u to m atica ,1975,451~4604

Bar 2Shalom Y .Extensi on of the p robabilistic data associati on filter in m ultitarget track ing .In :P roc .of the 5th Symp.on N onlinear E sti m ati on,1974.16~215

X iang M ,H an C Z .D istributed detecti on under bayesian criteri on :Part I 2parallel structure .In :P roceedings of the 4th A nnual Conference on Info rm ati on Fusi on ,M ontreal ,Q uebec ,Canada :2001,1:1~176

X iang M ,H an C Z .D istributed detecti on under bayesian criteri on :Part II 2serial structure .In :P roceedings of the 4th A nnual Conference on Info rm ati on Fusi on ,M ontreal ,Q uebec ,Canada .2001,1:1~257X iang M ,H an C Z .Global op ti m izati on fo r distributed and quantized bayesian detecti on system .In :P 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 onal Conference on Info rm ati on Fusi on ,Paris :2000

3

21增刊 韩崇昭等:多传感信息融合与自动化

421自 动 化 学 报 28卷

8X iang M,H an C Z.Global op ti m izati on fo r distributed detecti on system under the constraint of likelihood rati o quantizers.In:P roceedings of the3rd Internati onal Conference on Info rm ati on Fusi on,Paris:2000

9Chair Z,V arshney P K.Op ti m al data fusi on in m ulti p le senso r detecti on system s.IE E E T rans.on A ES,1986,22

(1):

10H an C Z,W ang J,L i X R.Fused state esti m ati on of linear continuous2ti m e system s w ith m ultisenso r asynch ronous m easurem ents.In:P roceedings of the4th A nnual Conference on Info rm ati on Fusi on,M ontreal,Q uebec,Canada.

2001,2:13

11L i X R,H an C Z,W ang J.D iscrete2ti m e linear filtering in arbitrary no ise.In:P roceedings of the39th IEEE Conference on D ecisi on and Contro l,Sydney,A ustralia:2000.12

12L i X R,H an C Z,W ang J.R ecursive s moo th ing and p redicti on fo r linear discrete2ti m e system s in arbitrary no ise.

In:P roceedings of the39th IEEE Conference on D ecisi on and Contro l,Sydney,A ustralia:2000

13L i X R,Zhu Y M,H an C Z.U nified op ti m al linear esti m ati on fusi on,Part I:U nified models and fusi on rules.In: P roceedings of the3rd Internati onal Conference on Info rm ati on Fusi on,Paris:2000

14L i X R,W ang J.U nified op ti m al linear esti m ati on fusi on,Part II:D iscussi ons and examp les.In:P roceedings of the3rd Internati onal Conference on Info rm ati on Fusi on,Paris:2000

15韩崇昭,王 洁,李晓榕.一般相关量测噪声线性系统的递推状态估计.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0,34(8):

16韩崇昭,王 洁,李晓榕.一般相关量测噪声下线性系统的平滑估计算法.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0,34(9):

17Ro ss W D et al.M ulti2senso r3D i m age fusi on and interactive search.In:P roceedings of the3rd Internati onal Conference on Info rm ati on Fusi on,Paris:2000

18V andenE lsen P A.A utom atic registrati on of CT and M R I brain i m ages using co rrelati on of geom etrical features.

IE E E T rans on M ed ical Im ag ing,1995,14(2):384~396

19D ubo is D,P rade H.Po ssibility theo ry in info rm ati on fusi on.In:P roceedings of the3rd Internati onal Conference on Info rm ati on Fusi on,Paris:2000

20M o ri S.R andom sets in data fusi on:Fo rm alis m to new algo rithm s.In:P roceedings of the3rd Internati onal Conference on Info rm ati on Fusi on,Paris:2000

21Fouque L et al.A n evidential m arkovian model fo r data fusi on and unsupervised i m age classificati on.In: P roceedings of the3rd Internati onal Conference on Info rm ati on Fusi on,Paris:2000

22Cho lvy L.A pp lying theo ry of evidence in m ultisenso r data fusi on:A logical interp retati on.In:P 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 onal Conference on Info rm ati on Fusi on,Paris:2000

23Chang K C.Evaluating h ierarch ical track fusi on w ith info rm ati on m atrix filter.In:P roceedings of the3rd Internati onal Conference on Info rm ati on Fusi on,Paris:2000

24B lom H A P,Bar2Shalom Y.T he interacting m ulti p le model algo rithm fo r system s w ith m arkovian s w itch ing coefficients.IE E E T rans.A u to m.Control,1988,33(8):780~783

25Co ralupp i S et al.A hybrid2state esti m ati on algo rithm fo r m ulti2senso r target track ing.In:P roceedings of the3rd Internati onal Conference on Info rm ati on Fusi on,Paris:2000

韩崇昭 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78~1981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自动控制专业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1年至今在西安交通大学工作.现任控制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同时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陕西省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是随机控制与自适应控制、工业过程控制与优化、非线性频谱分析,以及决策理论与决策支持系统等,近年来主要从事信息融合理论研究.发表论文120多篇,出版著作6本.曾参与和主持多项重大科研项目,有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朱洪艳 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领域为最优控制、多目标跟踪、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综述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综述 作者:吴秋轩, 曹广益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上海,200030 刊名: 机器人 英文刊名:ROBOT 年,卷(期):2003,25(z1)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5条) 1.周锐;申功勋;房建成基于信息融合的目标图像跟踪 1998(12) 2.张尧庭;桂劲松人工智能中的概率统计方法 1998 3.何友;王国宏;彭应宁多传感器信息融合 2000 4.罗志增;叶明Bayes方法的多感觉信息融合算法及其应用[期刊论文]-传感技术学报 2001(03) 5.张文修;吴伟业;梁吉业粗糙集理论与方法 2001 本文读者也读过(8条) 1.臧大进.严宏凤.王跃才.ZANG Da-jin.YAN Hong-feng.WANG Yue-cai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综述[期刊论文]-工矿自动化2005(6) 2.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应用[期刊论文]-电子与信息学报2001,23(2) 3.赵小川.罗庆生.韩宝玲.ZHAO Xiao-chuan.LUO Qing-sheng.HAN Bao-ling机器人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研究综述[期刊论文]-传感器与微系统2008,27(8) 4.范新南.苏丽媛.郭建甲.FAN Xin-nan.SU Li-yuan.GUO Jian-jia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综述[期刊论文]-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5,19(1) 5.咸宝金.陈松涛智能移动机器人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应用研究[期刊论文]-宇航计测技术2010,30(2) 6.韩增奇.于俊杰.李宁霞.王朝阳信息融合技术综述[期刊论文]-情报杂志2010,29(z1) 7.肖斌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学位论文]2008 8.丁伟.孙华.曾建辉.DING Wei.SUN Hua.ZENG Jian-hui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移动机器人导航综述[期刊论文]-传感器与微系统2006,25(7) 引证文献(2条) 1.武伟.郭三学基于多传感信息融合的轮胎气压监测系统[期刊论文]-轮胎工业 2006(5) 2.魏东.杨洋.李大寨.宗光华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机器人微深度环切[期刊论文]-传感器技术 2005(11)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e99637041.html,/Periodical_jqr2003z1037.aspx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

0前言 移动机器人的定位问题是提高移动机器人自主能力的关键问题之一。具体来说,定位是利用先验环境地图信息、机器人位姿的当前估计及传感器的观测值等输入信息,经过一定的处理和变换,产生更加准确地对机器人当前位姿的估计。机器人的定位方式有很多种,如,基于光电寻线的定位、基于声纳的机器人自主定位、基于全景视觉的定位及基于激光测距的定位等。可以看出:机器人的定位方式取决于所采用的传感器。目前,在移动机器人上使用较多的传感器有视觉传感器、里程计和惯导系统、超声传感器、激光测距仪、GPS 定位系统等。其中,视觉传感器具有信息量大、感应时间短的优点,但往往获得的数据噪声大、信息处理时间长;激光传感器在测距范围和方向上具有较高的精度,但价格昂贵;超声波传感器虽然角度分辨力较低,但它处理信息简单、成本低、速度快,因此,在自主移动机器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里程计是一种相对定位传感器,它通过累计计算得到定位信息,缺点是存在累计误差问题,因此,可结合绝对定位传感器,如超声传感器等,提供较准确的定位。各传感器都有它自己的局限性,因此,移动机器人往往同时装备多种传感器,各自提供关于机器人定位的消息。目前的趋势是:根据传感器的可靠性。使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来测量相关数据。本文采用扩展卡尔曼滤波( EKF) 技术,将里程计和超声波传感器所提供的数据进行融合定位。 1 机器人运动模型的建立 由于移动机器人机构复杂,为了便于构造运动学模型与规划控制机器人的位姿,本文选择两轮驱动小车作为运动平台。将整个机器人本体看作一个刚体,车轮视为刚性轮,并在运动不是太快而转弯半径较大时,不考虑车轮与地面侧向滑动的情况,其简化运动学模型如图1 所示。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论文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论文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 术论文阐述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定义、原理、分类和结构,分析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特点及其研究方向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论文【1】关键词: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研究方向 1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定义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也称为信息融合或数据融合,指的是对不同知识源和多个传感器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消除多传感器信息之间可能存在的冗余和矛盾,利用信息互补,降低不确定性,以形成对系统环境相对完整一致的理解,从而提高智能系统决策和规划的科学性、反应的快速性和正确性,进而降低决策风险的过程。 由其定义可见,多传感器信息融合避免了单一传感器的局限性,可以获取更多信息,得出更为准确、可靠的结论。 2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原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功能。如果把单传感器信号处理或低层次的数据处理方式看作是对人脑信息处理的一种低水平模仿,那么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就是对人脑信息处理的一种高水平模仿。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基本原理就像人脑综合处理信息的过程一样,它充分利用多个传感器资源,通过对这些传感器及其观测信息的合理支配和使用,把多个传感器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冗余或互补信息依据某种准 则来进行组合,以获得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或描述[1] 。 3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分类 信息的数据融合是对多源数据进行多级处理,每一级处理都代表了

对原始数据的不同程度的抽象化,它包括对数据的检测、关联、估计和组合等处理。信息融合按其在传感器信息处理层次中的抽象程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像素层融合、特征层融合及决策层融合[2] 。 3.1 像素层融合它是最低层次的融合,是在采集到的传感器的原始信息层次上(未经处理或只做很少的处理)进行融合,在各种传感器的原始测报信息未经预处理之前就进行信息的综合和分析。其优点是保持了尽可能多的战场信息; 其缺点是处理的信息量大,所需时间长,实时性差。 3.2 特征层融合属于融合的中间层次,兼顾了数据层和决策层的优点。它利用从传感器的原始信息中提取的特征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也就是说,每种传感器提供从观测数据中提取的有代表性的特征,这些特征融合成单一的特征向量,然后运用模式识别的方法进行处理。这种方法对通信带宽的要求较低,但由于数据的丢失使其准确性有所下降。 3.3 决策层融合指在每个传感器对目标做出识别后,将多个传感器的识别结果进行融合。这一层融合是在高层次上进行的,融合的结果为指挥控制决策提供依据。 决策层融合的优点是:具有很高的灵活性,系统对信息传输带宽要求较低; 能有效地融合反映环境或目标各个侧面的不同类型信息,具有很强的容错性;通信容量小,抗干扰能力强; 对传感器的依赖性小,传感器可以是异质的; 融合中心处理代价低。 4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融合结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通常是在一个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汇总

一、背景介绍: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是一种信号处理、辨识方法,可以与神经网络、小波变换、kalman 滤波技术结合进一步得到研究需要的更纯净的有用信号。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涉及到多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如信号处理、估计理论、不确定性理论、最优化理论、模式识别、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等。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比较确切的定义可概括为:充分利用不同时间与空间的多传感器数据资源,采用计算机技术对按时间序列获得的多传感器观测数据,在一定准则下进行分析、综合、支配和使用,获得对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与描述,进而实现相应的决策和估计,使系统获得比它的各组成部分更充分的信息。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通过对多个传感器获得的信息进行协调、组合、互补来克服单个传感器的不确定和局限性,并提高系统的有效性能,进而得出比单一传感器测量值更为精确的结果。数据融合就是将来自多个传感器或多源的信息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综合以完成所需的决策和估计任务而进行的信息处理过程。当系统中单个传感器不能提供足够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时就采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数据融合技术扩展了时空覆盖范围,改善了系统的可靠性,对目标或事件的确认增加了可信度,减少了信息的模糊性,这是任何单个传感器做不到的。 实践证明:与单传感器系统相比,运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在解决探测、跟踪和目标识别等问题方面,能够增强系统生存能力,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鲁棒性,增强数据的可信度,并提高精度,扩展整个系统的时间、空间覆盖率,增加系统的实时性和信息利用率等。信号级融合方法最简单、最直观方法是加权平均法,该方法将一组传感器提供的冗余信息进行加权平均,结果作为融合值,该方法是一种直接对数据源进行操作的方法。卡尔曼滤波主要用于融合低层次实时动态多传感器冗余数据。该方法用测量模型的统计特性递推,决定统计意义下的最优融合和数据估计。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虽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有效的融合算法,但在不少应用领域根据各自的具体应用背景,已经提出了许多成熟并且有效的融合方法。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常用方法基本上可概括为随机和人工智能两大类,随机类方法有加权平均法、卡尔曼滤波法、多贝叶斯估计法、产生式规则等;而人工智能类则有模糊逻辑理论、神经网络、粗集理论、专家系统等。可以预见,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新概念、新技术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数据融合存在的问题 (1)尚未建立统一的融合理论和有效广义融合模型及算法; (2)对数据融合的具体方法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 (3)还没有很好解决融合系统中的容错性或鲁棒性问题; (4)关联的二义性是数据融合中的主要障碍; (5)数据融合系统的设计还存在许多实际问题。 二、算法介绍: 2.1多传感器数据自适应加权融合估计算法: 设有n 个传感器对某一对象进行测量,如图1 所示,对于不同的传感器都有各自不同的加权因子,我们的思想是在总均方误差最小这一最优条件下,根据各个传感器所得到的测量值以自适应的方式寻找各个传感器所对应的最优加权因子,使融合后的X值达到最优。

信息融合技术

信息融合技术 1引言 融合(Fusion)的概念开始出现于70年代初期,当时称之为多源相关、多源合成、多传感器混合或数据融合(Data Fusion),现在多称之为信息融合(Information Fusion)或数据融合。 融合就是指采集并集成各种信息源、多媒体与多格式信息,从而生成完整、准确、及时与有效的综合信息过程。数据融合技术结合多传感器的数据与辅助数据库的相关信息以 获得比单个传感器更精确、更明确的推理结果。经过融合的多传感器信息具有以下特征:信息的冗余性、互补性、协同性、实时性以及低成本性。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与经典信号处理方法之间存在本质 的区别,其关键在于信息融合所处理的多传感器信息具有更 为复杂的形式,而且可以在不同的信息层次上出现。 2信息融合的结构模型 由于信息融合研究内容的广泛性与多样性,目前还没有 统一的关于融合过程的分类。 2、1按照信息表征层次的分类系统的信息融合相对于信息表征的层次相应分为三类:数据层融合、特征层融合与决策层融合。 数据层融合通常用于多源图像复合、图像分折与理解等方面,采用经典的检测与估计方法。特征层融合可划分为两大

类:一类就是目标状态信息融合,目标跟踪领域的大体方法都可以修改为多传感器目标跟踪方法;另一类就是目标特性融合,它实质上就是模式识别问题,具体的融合方法仍就是模式识别的相应技术。 决策层融合就是指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观测同一个目标,每个传感器在本地完成处理,其中包括顶处理、特征抽取、识别或判决,以建立对所观察目标的初步结论。然后通过关联处理、决策层触合判决,最终获得联合推断结果。 2、2JDL模型(Joint Directors of Laboratories, JDL)与λ-JDL模型该模型将融合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信源处理,第一层处理(即目标提取)、第二层处理(即态势提取)、第三层提取(即威胁提取)与第四层提取(即过程提取)。模型中的每一个模块都可以有层次地进一步分割,并且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它们。 λ-JDL模型为JDL模型的简化,把0层包含进了1层, 4层融入其她各层中。 2、3按照数据流融合的位置进行分类多传感器融合系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在何处对数据流进行融合。按照融合位置的不同可以将融合结构分为以下三种类型:集中式融合、分布式多传感器融合与无中心融合结构。对于特定的信息融合应用不可能找到一种最优的融合结构,结构的选择必须综合考虑计算资源、可用的通信带宽、精度要求、传感器能力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 摘要:介绍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的历史与研究现状,给出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实现方法,最后给出应用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1 引言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是信息领域一个前景广阔的研究方向,世界各国都有学者和技术人员在开展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我国对数据融合方面的研究也日益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已将其列入重点支持项目,因此,对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进行学术与工程应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是对多种信息的获取、表示及其内在联系进行综合处理和优化的技术。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从多信息的视角进行处理及综合,得到各种信息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从而剔除无用的和错误的信息,保留正确的和有用的成分,最终实现信息的优化,它也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观念。数据融合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信息处理理论,涉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人工智能和计算机通信等众多的领域和学科[2]。 本文介绍数据融合技术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描述数据融合技术的几种典型实现方法,给出数据融合技术的主要应,最后对数据融合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论述。 2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概述 2.1 数据融合的定义 数据融合也称为信息融合,它的定义有很多。Mango lini将数据融合定义为:一套利用具有不同性质的各种源数据的方法、工具、方式,目的是提高所需信息的质量,此定义着重于融合的方法。Hall 和Llinas的定义是“数据融合技术是将来自多传感器和相关数据库的有关信息进行综合,以得到精度上的改善和更加具体的推断,而这些也可以通过单个传感器来得到”。这种定义虽然提到了数据信息的质量,但是仍注重于方法。美国国防部定义为“数据融合是一个多级、多方面的过程,这个过程处理自动识别、连结、相关、估计以综合多源数据和信息.。”这一定义简单地说就是“处理自动识别、连结、相关、估计

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智能机器人

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智能机器人 院-系: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专业: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年级: 2011 级 学生姓名:朱丹 学号: 2011204082 任课教师:黄国勇 2011年11月

摘要 机器人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是当今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传感器是连接机器人智能处理过程与外界环境的重要纽带,一般智能机器人都配有数个不同种类的传感器。本文主要分析了多传感器系统在机器人当中的重要性和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基本原理,并探讨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在智能机器人中的应用。 关键词:智能机器人、多传感器、信息融合 引言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与传统机器人的结合构成了智能机器人。要使机器人拥有智能,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首先必须使机器人具有感知环境的能力。用传感器采集环境信息加以综合处理,控制机器人进行智能作业,更是机器人智能化的重要体现。在以往机器人智能领域的研究中,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研究和开发机器人的各种外部传感器上。尽管在现有的智能机器人和自主式系统中,大多数使用了多个不同类型的传感器,但并没有把这些传感器作为—个整体加以分析,更像是—个多传感器的拼合系统。虽然在各自传感器信息处理与分析方面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忽视了多传感器系统的综合分析,对提高智能系统的性能带来了不利影响,效率低下而且速度缓慢。 因此,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较之单一传感器有非常大的数据准确度的优势,已经成为现在机器人研究领域的关键技术。 一、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基本原理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功能。人类本能地具有将人体的各种功能器官(眼、耳、鼻、四肢)所探测的信息(景物声音、气味和触觉)与先验知识进行综合的能力,以便对周围的环境和正在发生的事件做出估计。这一处理过程是复杂的,也是自适应的,它将各种信息(图像、声音、气味、物理形状、描述)转化成对环境的有价值的解释,这需要大量不同的智能处理,以及适用于解释组合信息含义的知识库。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实际上是对人脑综合处理复杂问题的一种功能模拟。在多传感器系统中,各种传感器提供的信息可能具有不同的特征:时变的或者非时变的;实时的或者非实时的;快变的或者缓变的;模糊的或者确定的;精确的或者不完整的;可靠的或者非可靠的;相互支持的或互补的;相互矛盾的或冲突的。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基本原理就像人脑综合处理信息的过程一样,它充分地利用多个传感器资源,通过对各种传感器及其观测信息的合理支配与使用,将各种传感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互补与冗余信息依据某种优化准则组合起来,产生对观测环境的一致性解释和描述。信息融合的目标是基于各传感器分离观测信息,通过对信息的优化组合导出更多的有效信息。它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多个传感器共同或联合操作的优势,来提高整个传感器系统的有效性。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综述(论文)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综述 内容摘要: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理论和方法已被应用到许多研究领域。本文主要对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模型与结构、信息融合的主要技术和方法、信息融合理论体系以及信息融合技术的应用等内容进行了概要介绍和展开了综述。 关键词: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综述 随着传感器技术、数据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并行计算的软硬件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已受到了广泛关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首先广泛地应用于军事领域,如海上监视、空-空和地-空防御、战场情报、监视和获取目标及战略预警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传感器信息融合至今已形成和发展成为一门信息综合处理的专门技术,并很快推广应用到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自动控制、交通管理和医疗诊断等多种领域。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并在工程上开展了多传感器识别、定位等同类信息融合的应用系统的开发,现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1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概念 在信息融合领域,人们经常提及“多传感器融合”(multi-sensor fusion)、“数据融合”(data fusion)和“信息融合”(information fusion)。实际上它们是有差别的,现在普遍的看法是,多传感器融合包含的内容比较具体和狭窄,至于信息融合和数据融合,有一些学者认为数据融合包含了信息融合,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信息融合包含了数据融合,而更多的学者把信息融合与数据融合的当作同一概念看待,在不影响应用的前提下,二种提法都是可以的。因此本文统一使用信息融合这一提法。信息融合有多种定义方式,作者认为比较确切的概念为:充分利用不同时间与空间的多传感器信息资源,采用计算机技术对按时序获得的多传感器观测信息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综合、支配和使用,获得对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与描述,以完成所需的决策和估计任务,使系统获得比它的各组成部分更优越的性能。 2 信息融合的模型和结构 2.1 信息融合的模型 信息融合绝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根据具体问题及其特定对象建立自己的融合层次,针对其在军事上的应用将信息融合划分为检测层、位置层、属性层、态势评估和威胁估计;根据输入输出数据的特征提出了基于输入/输出特征的融合层次化描述等。可见,信息融合层次的划分没有统一标准,根据信息表征的层次,我们将信息融合划分为像素层、特征层和决策层,分别称为像素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1]。一个给定的信息融合系统,可能涉及多个级别数据的输入。 (1)像素级融合见图1,这是最低层次的信息融合。在这种方法中,匹配的传感器数据直接融合,而后对融合的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特征说明。传感器的信息融合之后,没有单个处理的信息损失,识别的处理等价于对单个传感器的处理。该层次的信息融合能够提供其它层次上的融合所不具备的细节信息,因此,像素级多传感器处理提供一种最优决策和识别性能。但是,像素级融合要求精确的传感器配准和宽的传输带宽。 (2)特征级融合见图2,这是中间层次的信息融合。在这种方法中,每个传感器观测目标,并对各传感器的观测进行特征提取(如提取形状、边沿、方位信息等),产生特征矢量,而后融合这些特征矢量,并做出基于联合特征矢量的属性说明。在特征级融合中,各个源提供的特征矢量融合到一个综合的特征矢量中,这种融合是比较简单的,该层次的信息融合是像素级融合和更高一级决策级融合的折衷形式,兼容了两者的优缺点,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许多情况下是很实用的。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综述

1.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概念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是指综合来自多个传感器的感知数据, 以产生更可靠、更准确或更精确的信息。经过融合的多传感器系统能完善地、精确地反映检测对象特性, 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 提高传感器的可靠性。经过融合的多传感器信息具有以下特性: 信息的冗余性、信息的互补性、信息的实时性和信息的低成本性。 2.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分类 按融合判断方式分类 (1) 硬判决方式 硬判决方式设置有确定的预置判决门限。只有当数据样本特征量达到或超过预置门限时,系统才做出判决断言;只有当系统做出了确定的断言时,系统才向更高层次系统传送“确定无疑”的判决结论。这种判决方式以经典的数理逻辑为基础,是确定性的。 (2) 软判决方式 软判决方式不设置确定不变的判决门限。无论系统何时收到观测数据都要执行相应分析,都要做出适当评价,也都向更高层次系统传送评判结论意见及其有关信息,包括评判结果的置信度。这种评判不一定是确定无疑的,但它可以更充分地发挥所有有用信息的效用,使信息融合结论更可靠更合理。 按传感器组合方式分类 (1) 同类传感器组合 同类传感器组合只处理来自同一类传感器的环境信息,其数据格式、信息内容都完全相同,因而处理方式相对比较简单。 (2) 异类传感器组合 异类传感器组合同时处理来自各种不同类型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优点是信息内容广泛,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实现全源信息相关,因而分析结论更准确、更全面、更可靠,但处理难度则高很多。 3.信息融合的系统结构 信息融合的系统结构研究包含两部分, 即信息融合的层次问题和信息融合的体系结构。融合的层次结构主要从信息的角度来分析融合系统, 信息融合的体系结构则主要是从硬件的角度来分析融合系统。 (1)信息融合的层次 信息融合系统可以按照层次划分, 对于层次划分问题存在着较多的看法。目前较为普遍接受的是层次融合结构, 即数据层、特征层和决策层。 数据层融合是指将全部传感器的观测数据直接进行融合, 然后从融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概论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概述 摘要:传感器信息融合,是对多种信息的获取、表示及其内在联系进行综合处理和优化的技术。单一传感器只能获得环境或被测对象的部分信息段,而多传感器信息经过融合后能够完善地、准确地反映环境的特征。信息融合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信息电子学、计算机科学、自动化等领域,下面从五个方面做概述。 关键词:多传感器;信息融合 1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基本原理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功能。人类本能地具有将身体上的各种功能器官所探测到的信息(景物、声音、气味和触觉等)与先验知识进行综合的能力,以便对他周围的环境和正在发生的事件作出估计。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基本原理就像人脑综合处理信息的过程一样,它充分地利用多个传感器资源,通过对各种传感器及其观测信息的合理支配与使用,将各种传感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互补与冗余信息依据某种优化准则组合起来,产生对观测环境的一致性解释和描述。 信息融合的目标是基于各传感器分离观测信息,通过对信息的优化组合导出更多的有效信息。它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多个传感器共同或联合操作的优势,来提高整个传感器系统的有效性。 2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几种方法 2.1 卡尔曼滤波(KF) 该方法用测量模型的统计特性,递推决定统计意义下最优融合数据合计。如果系统具有线性动力学模型,且系统噪声和传感器噪声可用高斯分布的白噪声模型来表示,则KF 为融合数据提供惟一的统计意义下的最优估计,它的递推特性使系统数据处理不需大量的存储和计算。 KF分为分散卡尔曼滤波(DKF)和扩展卡尔曼滤波(EKF)。DKF可实现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完全分散化,其优点是,单个传感器节点失效不会导致整个系统失效。而EKF 的优点是,可有效克服数据处理不稳定性或系统模型线性程度的误差对融合过程产生的影响。 2.2 人工神经网络法

多传感信息融合技术报告

燕山大学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报告 年级专业:测试计量技术17班 学生姓名:李群朱彩云杨雪莹 孙东涛李永发郭文龙 完成日期:2015年12月30日

目录 摘要 (1) 1多传感信息融合技术的基本原理 (2)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1.2 研究现状 (2) 1.2.1传感信息融合算法现状 (3) 1.2.2 传感信息融合模型现状 (4) 1.2.3 发展趋势 (5) 2 多传感信息融合技术理论知识 (5) 2.1 基本原理 (5) 2.2 多传感信息融合技术的体系构架 (6) 2.3 信息融合的主要技术 (7) 2.3.1 基于模糊理论的传感信息融合 (7) 2.3.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传感信息融合 (7) 2.3.3 基于D-S理论的传感信息 (8) 3 多传感信息融合技术的应用 (9) 3.1 在军事上的应用 (9) 3.2 在民用领域的应用 (9)

摘要 多传感信号融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来自传感器或多元的信息和数据,在一定的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和综合,以完成所需要的决策和估计而进行的信息处理过程。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是用于包含处于不同位置的多个或者多种传感器的信息处理技术。随着传感器应用技术、数据处理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工业化控制技术的发展成熟,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已形成一门热门新兴学科和技术。我国对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已经在工程上已应用于信息的定位和识别等。而且相信随着科学的进步,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会成为一门智能化、精细化数据信息图像等综合处理和研究的专门技术。 本文主要介绍多传感信号融合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现状以以及多传感信号融合技术在军事和民事上的应用。 关键字:融合,多传感,信息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实例

传感器作业 学号:20103074 姓名:李文博 班级:自动化1006班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 1.我国林业作业装备研究现状 我国有近4000万公顷的人工林面积[15],现有的人工林是以速生丰产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再过2-3年人工林将逐步进入成熟林,依靠传统的人工抚育和采伐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林业生产的需要,未来的林业生产也要由劳动力集约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变,以增加单位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增加林区农民收入,这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方面;此外,人工林的抚育也具有季节性和应急性,在最佳的季节完成除草、间伐、整枝和应急性病虫害防治及运输,必须通过机械化提高效率,对于抚育间伐材的搬运和大中径材的整枝抚育作业,人工无法高质、高效地完成有关作业,需要机械化装备以实现安全高效地作业。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北京林业大学正在研制适合我国主要人工林的集约化抚育、采伐多功能联合作业技术成套装备。 图1 林木采育联合作业机的总体图 图2 林木采育联合作业机虚拟设计图

2.信息融和在林业装备中的应用 多功能林木采育作业关键技术装备在高度非结构化环境下工作理论上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机器自主行走、机器视觉对图像的三维深度信息、方位、动态响应和暂不可视信息的获取和解释,机械臂和末端执行器对视觉传感器解释信号的理解等都需要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的支撑。 2.作业装备的半自主导航 为了适应作业环境的变化,该装备拟配置适合我国缓坡地人工林的小转弯半径轮式车辆底盘,以及适合我国陡坡地人工林的可伸缩的仿生式履带式车辆底盘,同时利用分布式多传感器系统及其信息融合技术,辅助驾驶员实现半自主导航。该装备可以利用自身的测距装置,如超声波和远红外传感器等,测量其与预先设定的目标之间的距离,利用CCD传感器获取周边环境及边界信息,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通过信息融合技术对多个传感器反馈信息进行综合决策,形成对环境某一方面特征的综合描述,推算出自身的位姿,完成行走机构的半自主导航。 3.1 目标的识别与定位 所谓三维视觉信息包括从摄像机到物体之间的距离、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各物体之间的关系等。根据人工林作业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该装备主要采用当前高度实用的关节型机械臂作为本体结构,获取对象的位姿,经过运动规划和运动学反解,求出关节空间的运动解来控制关节电机的运动。因此,对于机械臂的视觉系统而言,不仅要探测到目标的存在,还要计算出目标的空间坐标。获取对象三维坐标的方法有两种[16] :多目立体视觉,融合多个摄像机观察到的目标特征,重构这些特征的三维原像,并计算出目标的空间坐标;结构光法,选择激光、微波或超声波等光源,采用光栅法、移动投光法获取距离图像和反射图像,经联合分析测出物体的形状和空间分布。如果能利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将二者结合起来,由视觉系统获取原始平面图像,计算其形心坐标,再利用结构光法测量目标的深度信息,就能够实现更精确的路径规划和自主避障。 3.2 执行机构的柔顺控制 根据不同作业对象的物理特性,应采取不同的抓持专用机构。这些机构主要包括判断模块、状态识别模块、控制模块和反馈控制模块。在判断模块和状态识别模块中,目标定位主要依据分布式视觉传感器和接近觉传感器的信息融合;抓取状态的判断是通过于将分布式触觉传感器、节力矩传感器和关节角度传感器的输出融合起来,得到腕部力矩的变化量、抓取力的变化量、滑动量和抓取位置的变化量,从而实现对目标的稳定抓取。

一种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故障诊断方法.

第 4卷第 1期智能系统学 报Vol . 4№ . 12009年 2月 CAA I Transacti ons on I ntelligent Syste m s Feb . 2009 一种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故障诊断方法 马大中 , 张化光 , 冯健 , 刘金海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辽宁沈阳 110004 摘要 :, 进行诊断 . 增加系统判断的准确性 . . 关键词 :D 2S 证据理论 ; ; :. :167324785(2009 0120072204 A fault di a gnosis method based on multi 2sensor i n for mati on fusi on MA Da 2zhong, ZHANG Hua 2guang, FENG J ian, L IU J in 2hai (College of I nfor mati 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4, China Abstract:A t p resent, there are high m isinf or mati on rates and m issing report rates in leakage testing and warning syste m s f or oil and gas p i pelines . Thus, a method using multi 2sens or inf or mati on fusi on t o conduct diagnosis was p r oposed in this paper . I n the p r ocess of inf or mati on fusi on, we t ook advantage of weighted fusi on t o increase the accuracy of syste m judg ment, since the characteristic para meters of different sens orswere distinct . Experi m ental re 2sults show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 . Keywords:D 2S evidence theory; fault diagnosis; multi 2sens or; infor mati on fusi on 收稿日期 :20082112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