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态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生态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实验小学课题组*
摘要:语文课堂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教师和学生必须面对的、无法逃避和躲藏的真实生活,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师生生命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的场所,也是教师自身不断发展、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把握语文的命脉,寻找有效的策略,共同追求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习的必然使命。
关键词:生态课堂学生发展对话和谐教育以人为本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正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全球的主题一样,生态平衡、生态和谐也是一个已基本取得全球化共识的当代人类主题,生态平衡或和谐所针对的主要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两者的统一性,主张人应同自然和谐相处。无疑,“生态和谐”教育理念正是这一概念在教育上的移植、借用。早在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Lawrence Cremin就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的概念,并从简单借用生态学概念到消化、吸收、发展,逐渐形成了学科雏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教育学者开始借助于后现代主义的有关思想来审视教育。就教育层面而言,其核心还是诸如"相互依存"、"协同合作"、"伙伴关系"、"灵活性"、"整体性"、"多样性"、"开放性"等教育生态意识观念贯彻其间,从而将教学超载、关系失衡、无视人性、无话语泛滥、权力控制、缺少和谐的课堂改造成为迷人的后现代生态课堂。
反观传统教学,我们往往把人当作社会工具来看待,把课堂作为培养“社会工具人”的“教堂”,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生态实体──教师与学生。郭思乐教授在《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教育中生命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存在这种可能性,使生命调动起自身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生命会从中受到鼓舞,从而收获丰富和充实的人生。”我们的教育必须创造这样一种人的整体生命投入的生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要求,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
?课题组负责人及执笔:姜天生其他成员:周红陈小红
是以生为本的生态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人为本的理念: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强调:应当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接受教育不再只是为了升学和谋生,更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发挥和个人终身学习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学生是有能动性的、有学习愿望的、有实践能力的人,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位,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目标,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思维的参与与内驱力的调动。
2、和谐教育理论:从教育过程的角度看,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基本矛盾,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包括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途径、方法、手段等等)与学生身心发展(发展需求及发展水平)的不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性教育影响力量,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在和谐基础之上能产生“谐振效应”,才能促使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自身最佳程度或最佳状态。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3、后现代教育理论:后现代的教育理论家们强调发展和维护个性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教育方式,反对教条,反对教育预设的终极目标。也就更趋向于一种关注个体生命,强调一种微化与活化的教育。这是一种将教育还给教育也同时还给学生的教育,是一种彻底人性化的教育。教育将不再像过去那样从来没有取得过应有的独立的地位。
4、生命教育观:生命教育观认为教育乃是生命与生命交流之过程。生命教育应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依据生命发展的动力,引导生命走向完整、和谐和无限的境界,保证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促进生命不断超越。而教育,则是生命意义逐渐显现的过程。
三、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实施进行:
(一)、课题研究起始阶段:课题设计与调查研究阶段(2004年6月至12月)
课题设计、立项与开题。调查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弊端,分析产生弊端的原因。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营造学生敢想敢说乐想乐说的氛围和质疑的能力。
(二)、第二阶段(2005年2月至7月):
探索生态课堂构建的模式,撰写阶段性报告。
(三)、第三阶段:总结研究阶段(2005年9月至12月)
主要是对典型案例进行综合、分析,撰写结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养,同时借鉴其它学校的先进经验,及时改进本课题的研究。
(二)、个案法
进行案例研究。树立“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的意识,倡导一线教师进行案例研究,通过记录案例并反思,从中得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结论。每周业务学习时各安排一位教师进行教学案例剖析与反思。
(三)、行动研究法。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使研究成果能够为本学科的教师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生态课堂应是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造的新型的课堂,其核心应是亲和性、融洽性、创造性、自主性、生态有机性受到最大限度的重视和得到最大限度的强化。因此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和谐地发展,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二)生态课堂应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获取知识,展示自我。
(三)生态课堂应是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课堂。因此要引导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生态课堂构建基本过程:
(一)理念的提升—通向课堂生态和谐的基石
1.价值观:学生本位。生态课堂是一种“有人”的课堂环境,它以学生为本位,在设置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力求与学生互通互融,打破原先的隔离,并力求彰显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让环境在每一位学生那里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产生独特的作用。
2.伦理观:尊重学生。学生是整体的人,有学习的能力、有探究的欲望、有创新的潜能、有独立的个性,这就要求一定要尊重和信任学生。要让学生自由地处理一切事物。只有在自由的时空下才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也是生态课堂尊重信任学生的表现。
3.行为观:依靠学生。依靠学生体现了学生与环境的共生,环境育人,人创环境。生态课堂作为一种环境刺激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距离。要缩小这种差异,只能依靠学生,依靠学生自己的参与。在一系列的参与过程中,学生与环境之间的距离感开始缩小,外在的社会规范与学生的天性得以统一。
(二)有效的提问——激活课堂智慧的金钥匙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一堂课的成功与否,问题设计是关键,那么,如何以新课标的理念指导问题设计,让沉闷的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