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沧桑与文学记忆_简述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流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沧桑与文学记忆
———简述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流变
康长福
(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山东曲阜,273165)
摘 要:20世纪的乡土中国风云激荡,波澜壮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世纪乡土小说忠实记录了近百年来乡土中国的发展变迁,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迥异的特征。
本文简略梳理了20世纪乡土小说的发展流变历程,将其划分为7个阶段,并对乡土小说在各个阶段的思想内容、价值取向、表现形态、艺术特点和审美风格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和把握,粗线条地勾勒出其近百年来随社会变革而显现的波峰谷底的大致轮廓。
关键词:20世纪;乡土小说;发展流变
中图分类号:I20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44(2002)01—0033—05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档案中,20世纪无疑是最为波澜壮阔、丰富厚重的篇章。
在这一百年里,古老的中华大地遭受了空前的劫难: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得锦绣河山千疮百孔、支离破碎;民族战争和阶级战争的战火燃烧过每一寸土地,千百万人的生命和财产在战火中被付之一炬;频繁降临的自然灾害助纣为虐,使贫瘠的土地雪上加霜;狂热的乌托邦寻梦代价惨重,“十年洗劫”一度将这个古老的民族推向深渊的边缘……这是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百年,是血泪浸泡、多灾多难的百年。
但是,正是在这一百年里,沉睡千年的古老中国从梦中醒来,第一次睁开眼睛打量这个星球上自己以外的世界,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和落后的经济模式遇到了巨大的挑战,陈腐的封建思想和价值观念所维系的专制庙堂开始崩溃,血亲关系和伦理道德所构筑的乡村宗法制体系开始动摇,千千万万“欲做奴隶而不得”的农民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尊严与价值,力争从专制的、阶级的枷锁
中挣脱出来获得自我的解放……这是乡土中国翻
天覆地、沧海桑田的百年,是广大农民觉醒、抗争、奋斗、新生的百年!发韧于五四时期的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历经了这百年的风雨沧桑,浸透着乡土中国这百年来的鲜血与泪水,书写着中国农民为争取“人”的地位而不断觉醒又不断陷入困惑、不断遭受苦难又不断艰难前行的曲折历程和心灵轨迹,记录着乡土中国在血污与泥泞中的挣扎和向现代化迈进的光荣与悲壮,勾画出一幅色彩斑澜的历史画卷,筑起了一座巍峨的世纪纪念碑。
面对近百年来繁若星河的乡土小说作家和浩如烟海的乡土小说作品,认真梳理其发展流变过程,勾勒其波峰谷底的大致轮廓,探究其不同时期所呈现的相异的思想内容、价值取向、艺术特征和美学风格,应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
以时间为线索,20世纪乡土小说的发展大体可分为7个时期:
一、自五四初期至20年代后期 这一时期的
收稿日期:2001-06-06
作者简介:康长福(1964-),男,硕士,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研究。
第18卷第1期 德
州学院学报 V ol.18,N o 11
2002年3月 Journal
of Dezhou U niversity Mar.2002
乡土小说除鲁迅的开创奠基之作外,还有师法鲁迅的青年作家和以文学研究会的部分成员为主的乡土写实派小说,以及以废名为代表的乡土抒情小说。
1918年5月,《狂人日记》在《新青年》上发表,这是鲁迅面向千年乡土中国发出的第一声“忧愤深广”的呐喊,这是新文学第一次以艺术形象揭示“狼子村”里的那些“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贫苦农民的悲惨状况,以及他们“被食”而不自觉并参与“吃人”的精神悲剧;第一次披露了几千年来封建乡土中国的“吃人”历史。
随后,《孔乙已》、
《药》、
《阿Q正传》、
《故乡》、《风波》、《祝福》、
《离婚》等乡土小说一发而不可收,集中地控诉了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礼教道德的罪恶,反映了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迫下,农民的生存艰难和心灵创伤,展现了曾经富饶的乡村的破败萧条。
其冷峻的批判性与深刻的启蒙精神力透纸背,表现出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的先行者的强烈的时代忧患意识和庄严的历史使命感,使乡土小说一经产生就达到了深刻的思想价值与高度的审美价值有机融合的高度,并具有了无可替代的示范性。
以许钦文、王鲁彦、彭家煌、蹇先艾、台静农、裴文中等为代表的一批青年作家,在鲁迅的精神感召和小说创作的影响下,1923年以后,竞相发表了一批反映农村生活,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的小说作品,形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乡土小说的高潮和第一个乡土小说流派,一般称之为“乡土写实派小说”。
他们以现代理性精神回首审视自己所熟悉的故乡村镇,审视他们所熟悉的乡亲故人,一面倾诉着内心的思乡愁绪和怀旧情感,一面以批判的眼光来展示那些残酷、野蛮、愚昧的陈规陋习和农民麻木、苟且、迷信、僵死的灵魂。
残酷的“水葬”(蹇先艾《水葬》)、“村仇械斗”(许杰《惨雾》)、野蛮的“典妻”(许杰《赌徒吉顺》)、愚昧的“冲喜”(台静农《烛焰》)、荒谬的“借种”(彭家煌《活鬼》)、荒诞的“冥婚”(王鲁彦《菊花的出嫁》)……一幅幅令人惊惧的风俗图画,透出深刻的文化批判和文化反思意韵。
乡土抒情小说是20年代乡土小说大潮中的另一翼,主要以废名为代表,与写实派乡土小说冷峻坚实的格调不同的是,抒情派乡土小说对乡村的观照似雾里看花,用一种非写实、非浪漫的淡薄的现实主义与素雅的浪漫主义笔触,谱写了一首首清新素朴、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吟唱出对“故园旧土的隐隐深情”和对古老淳朴的民间文化的热爱。
乡土抒情派小说30年代有较大的发展,京派小说中的乡村叙述可以看作是该流派的延续,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芦焚的河南果园城世界、萧乾的北京城根的篱下世界,甚至萧红的童年的“呼兰河”记忆,都显现出古老乡土大地上的人性美、人情美及田园气息。
二、20年代末至30年代后期 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盛况空前,普罗作家率先以“阶级意识”引燃了奔涌的地火,感受和记载着“咆哮了的土地”。
接着左翼小说家们用犀利的手术刀深入乡村原野,剖析着农民经济破产、“丰收成灾”的根源,剥离出伦理关系、宗法制度分崩离析的原因,呼唤欲来的《山雨》(王统照)。
饱尝亡国之苦、满怀去乡之愁、流亡关内的东北作家群,将黑土地上的鲜血与烈火、灾难与泪水诉诸笔端,展示出东北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作家自觉地用阶级的目光审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国民党黑暗腐败统治下的畸形中国乡土世界,第一次表现和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发动、组织和领导,预示出中国农村和农民未来的出路和前景,使乡土小说具有了高度的政治价值和社会宣传鼓动效用,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在审美风格与艺术特征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巨大的变化。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特别是普罗乡土小说,对于40年代乃至70年代中期的乡土小说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末 这是中国乡土小说创作的一个繁荣时期,也是乡土小说与社会变革结合得最紧密的时期。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
是跪着生还是站着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做出的选择。
“国家不幸诗家幸”,战争为中国文学的兴盛提供了契机,激发出作家的炽热欲燃的爱国热情,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民族责任感,乡土小说自此走向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七・七”事变后仅两个月,《七月》就浴着抗日初起的战火而出生,形成了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硝烟炮火的七月派小说流派,成为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史上意义重大、价值独特的文学存在。
(就现有的
43 德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8卷
乡土小说的研究论著或学术文章中,还少有人将七月派乡土小说纳入整个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总体框架和研究范畴中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我们认为,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史上如果没有七月派乡土小说浓墨重彩的一章,无论如何都是不完整的)。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把五四以来形成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新文学推向辽阔的乡村大地,广大作家走出书斋,走向边远的山村边寨,和广大农民生活、战斗在一起,认识到他们在争取民族解放、阶级解放和自身解放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塑造了千千万万个王哑巴(姚雪垠:《差半车麦秸》)式的中国农民,是如何在战争中不断革除自己的头脑中的不良思想和身上的落后习气,勇敢投入战斗的形象,谱写了乡土大地上农民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的赞歌。
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辟出乡土小说创作的新天地,对乡土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使乡土小说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和超越。
立足乡土,关注农民不仅是作家的社会责任,而且是政治任务。
主体的自觉与革命的要求高度结合起来,造成了40年代以来解放区乡土小说的新气象。
一批成长于乡间的本土作家脱颖而出,大放光彩。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
《李有才板话》、
《李家庄的变迁》,孙犁的《荷花淀》等已成为乡土小说的经典之作。
此外,马烽、西戎、孙谦、柳青、于黑丁、李束为、胡正、袁静、孔厥、康濯、王林等也各有佳作。
另一批是来自国统区的作家,他们本来就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文学功底,并且有较长时间的创作实践,一旦转变了观念,确定了方向,实力便显示出来。
丁玲、欧阳山、周立波、草明等人的乡土小说,一方面变换着自己的口味和腔调,在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方向上努力,一方面保留着知识分子的思考,弥补了本土作家乐观有余、理性批判精神稍弱的不足。
应当说丁玲表现的最为典型,她“没有被这种感情存在的海洋所掩没”,而“有和他们的生活内容搏斗的批判的力量”(胡风语)。
活跃在解放区的两支乡土小说作家队伍,各有千秋,交相辉映,共同铸就了40年代乡土小说的辉煌。
四、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前十七年乡土小说”。
新生的共和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古老的乡土中国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广大农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题材内容。
翻身后农民对精神文化的巨大需求,也极大地刺激了作家的创作热情。
乡土小说从未像这个时期那样作家队伍剧增、作品数量惊人。
先是一批反映农村变革新气象、农民精神新风貌的乡土小说显示出最初的实绩,如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高晓声的《解约》、马烽的《结婚》、康濯的《春种秋收》、秦兆阳的《偶然听到的故事》等,真实描绘了翻身农民挣脱封建残余思想的束缚,追求民主自由新生活的斗争和努力,展现了农村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变化,记录了新一代农民的成长,歌颂了新的时代、新的生活。
自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开始,反映农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运动的小说成了乡土小说的主潮,表现农村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两条路线、两种思想、两个阶级的斗争成了乡土小说的主题,人为夸大的变天与反变天、复辟与反复辟、反攻倒算与巩固政权的阶级斗争,让和平时期的乡土小说带有了刀光剑影的刺激性。
如果说《桥》(刘澍德)、《铁木前传》(孙犁)、《三里湾》(赵树理)、
《山乡巨变》(周立波)等作品火药味还不太浓的话,到了《创业史》(柳青)、
《艳阳天》(浩然)、
《风雷》(陈登科)等作品,阶级斗争已经到了你死我活、刺刀见红的程度了。
尽管这类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真实纪录了农民对土地公有制集体化道路的怀疑、观望、消极的态度,表现了他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摇摆不定、步履蹒跚和思想斗争及内心痛苦,但是,创作中观念先行、歪曲现实的痕迹十分鲜明,模式化、公式化、程序化的弊端也显而易见。
这一时期乡土小说的另一个流向是对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再现。
昨日的血与火时时浮现在他们的眼前,枪炮声仍频频回响于他们的耳畔,战友的英姿常常在他们的脑海中出现,使他们产生出一种难以抑制的表现冲动和创作欲望。
安定的生活环境为他们提供了将愿望化为现实的可能,梁斌的《红旗谱》、峻青的《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的《百合花》、冯德英的《苦菜花》、孙犁的《风云初记》、
《山地回忆》、柳青的《铜墙铁壁》等,再现了革
53
第1期 康长福:百年沧桑与文学记忆
命战争中农民的英雄形象,歌颂了农民的崇高精神风范和美好情操,让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历史充盈到乡土小说的艺术殿堂中。
五、66年至76年“十年文革”时期 始自40年代解放区的文学对政治的迎合和政治对文学的干预不断发展强化,终于导致了政治对文学的否定和文学对政治的屈从。
“十年文革”期间,整个文坛一派荒芜调零,阴谋文学肆虐,艺术之神匿迹,乡土小说的发展遭受严重挫折。
在“根本任务论”、
“主题先行论”、
“三突出”、
“三陪衬”等极左文艺理论指导下,出现了《金光大道》、
《百合花》、
《万年青》、
《春潮急》等带有严重思想缺陷甚至方向性错误的乡土小说,以及完全为林彪四人帮政治野心服务的“阴谋小说”———《虹南作战史》等思想扭曲、艺术失败的作品。
历史不会留下空白,我们不能因它的不光彩而遮掩起来。
否则,我们将无法解释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发展的历史逻辑性,也将割裂了它的完整性。
六、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 这是乡土小说恢复生机、再次繁荣的时期。
1976年10月的惊雷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惨遭蹂躏、满目疮痍的乡土大地上春潮奔涌,饱尝极左之苦、倍受现代迷信奴役的中国农民开始解放思想、重获新生。
乡土小说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徘徊不前之后,又一次青春焕发、饮誉文坛。
“文学是人学”的文学观念的重新确立和现实主义传统的复归,使乡土小说首先在社会学层面上获得突破。
《月兰》(韩少功)、
《阴影》(左建明)、
《笨人王老大》(锦云、王毅)、
《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张贤亮)、
《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叶蔚林)、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等小说发出了血与泪的控诉,揭示了农民心灵与肉体上的“伤痕”;《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一弓)、
《心香》(叶文玲)、
《李顺大造屋》、
《陈奂生上城》(高晓声)、
《芙蓉镇》(古华)等小说对中国农民的多灾多难进行了政治反思和文化反思;《乡场上》(何士光)、
《内当家》(王润滋)、
《黑娃照相》、
《春妞和她的小戛斯》、
《流星在寻找失去的轨迹》(张一弓)、
《单家桥的闲言碎语》(潮清)、
《燕赵悲歌》(蒋子龙)、
《小月前本》、
《鸡窝洼的人家》、
《腊月?正月》(贾平凹)等小说展示了在改革开放后古老乡土上升腾起的
希望;《人生》(路遥)、
《秋天的思索》、
《秋天的愤怒》、
《古船》(张炜)、
《海祭》、
《鲁班的子孙》(王润滋)、
《老霜的苦闷》、
《老人仓》(矫健)等小说对改革中出现的人性丑恶,历史进步与道德进步的二律背反等问题进行了严肃的思考……还有一支颇有锐气和实力的生力军,那就是崛起于新时期的知青乡土小说创作。
《世界》(晓剑、严亭亭)、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晓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
《黑峻马》(张承志)、
《桑树坪纪事》、《桑塬》(朱晓平)等作品,为新时期的乡土小说画廊增添了新的景观。
七、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初步确立,商品意识不断强化,文学失去了往昔的轰动效应,进入了一个流派林立、价值多元、没有主潮的发展时期,乡土小说也进入了20世纪中最为特殊的一个历史时期。
它不再风光无限地是文坛上的聚光点,也不再是创作领域中的“大哥大”,相反,表现现代都市生活的城市文学却成为文坛上新的闪光点。
然而,乡土小说的相对沉寂并不等于匿迹,农村、农民从来没有在作家的视野中淡出,乡土小说创作以一种更为厚重、平稳、扎实的态势执着地前行,向纵深挺进。
《爸爸爸》(韩少功)、
《小鲍庄》(王安忆)、
《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刘恒)、《厚土》(李悦)、
《黑风景》(杨争光)等乡土小说,不仅叛离了表现时代或社会主题的传统模式,进而有意识地淡化了现实功利性,淡化甚至消泯了人的阶级性、政治性等社会属性,而且深入挖掘人本身,突出表现人性、心灵、本能及其文化意义,进而把人作为类的存在而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哲学层面上的探讨,使乡土小说完成了由社会学层面到人类学、文化学、哲学层面上的飞跃。
时光逼近世纪末,乡土小说的多元与无序格局更为突显,陈忠实等人对乡土历史的回顾反思与何申等人对现实农村的关注同样是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使然;曹乃谦等人对农民国民性的剖析批判并不妨碍张宇等人在那里真诚讴歌“乡村情感”;谭文峰《走过乡村》后对现存阴暗面的愤怒与迟子建在《亲亲土豆》、
《雾月牛栏》中对农村人与人之间真挚情谊与美好人性的赞叹并行不悖;刘玉堂以民间文化的目光温情脉脉地打量着“钓鱼台”与韩少功学者式地将马桥
63 德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8卷
及其人物“词典”化,在揭示农民心态上殊途同归……总之,这一时期,乡土小说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多元化、复杂化局面。
这是文学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也是乡土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
这不仅是近百年来乡土小说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基础上的一次自我超越,而且预示出下一个世纪乡土小说的走向和趋势、前景与未来。
20世纪的光荣已成往昔,新世纪的梦想正在孕育。
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苍茫暮霭与旭日新
辉中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时候,不禁为古老的乡土中国百年来所经历的血泪苦难、风雨沧桑而感慨,也为乡土小说近百年来苦难历程的悲壮和在苦难中铸就的辉煌而震撼。
回首它踏过的泥泞与血污,考察其留下的或深或浅、或正或斜的足迹,既是为20世纪乡土中国的变迁整理文学档案,也是为20世纪中国农民的奋斗留影作传,同时也是为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发展总结经验教训和奠定基础。
G reat social changes and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ocal novels in the 20th century
KAN G Chang -fu
(Chinese Department of Qufu Teachers ’University ,Qufu Shandong 273165,China )
Abstract :Great changes took place in 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The local novels ,whose features were widely differ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that century recorded th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The thesis briefly analyses the course of those novels ’changes and regards the course as seven phases.Mean 2while ,it roughly outlin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novels by dealing with their ideological contents ,val 2ues ,forms ,artistry and aesthetic styles.
K ey w ords :the 20th century ;local novel ;development
(上接第32页)
The trend and error of present Chinese poems
———Comments on “2000Chinese Poems Chosen ”
J I Gui -qi
(Chinese Department ,Dezhou University ,Dezhou Shandong 253023,China )
Abstract :The essay summarizes present writing condition of Chinese poems by giving an example that is ”2000Chinese Poems Chosen ”and directs six problems of the appearance in present writing of Chinese po 2ems :1\varied and secular theme.2\extreme individual expression of emotion.3\excessive philosophic flavour in poems.4\appling language as one pleases.5\prosize poetic form and retrograde music.6\lowering poetic mood and great poems disappear.These problems show the error in the artistic exploration of Chinese poems.
K ey w ords :Chinese poem ;present ;phenomenon ;exploration ;error
73第1期 康长福:百年沧桑与文学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