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知识点(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营养学
绪论
1、动物营养是指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全过程,是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理变化过程的全称。

2、概略养分分析主要测定饲料中的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等六种概略养分。

3、三大有机物: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第一章 动物与饲料
第一节 动植物体与饲料的化学组成
一、动物与植物
1、动植物的代谢特点
·动物代谢特点:异养生物,不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而要依赖于自然界中的有机物。

·植物代谢特点:自养生物,可利用自然界存在的简单无机物合成所需有机物。

2、动物与植物的关系 二、 动植物体的化学组成 (一)元素组成的比较
1、种类基本相同,含量差异较大。

动物的元素含量变异小,植物的变异大。

2、有机元素均以C 、H 、O 、N 的含量最多 ·植物:约占其干物质总重的95% ·动物:约占其干物质总重的91%以上
主要以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形态存在,其中均以碳为最多,氧和氢其次,氮最少。

3、无机元素
·植物:含钾高,含钠低 ·动物:含钠高,含钾低 ·动物含钙、磷高于植物
·微量元素的含量: 相对较稳定 4、元素含量 ① 植物
·元素含量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植物种类不同,元素含量差异大 ② 动物
·一般须从饲料中获得,含量相对稳定。

·动物间差异小 (二)化合物组成的比较
干物质
动植物体 水分
无机物质(粗灰分或矿物质)
有机物质
含氮化合物(粗蛋白质)
无氮化合物
乙醚浸出物(粗脂肪)
碳水化合物
粗纤维
1、水分
①一般情况下,动植物中都以水分含量最高
·植物:变异大
·动物:变异小
②动植物体组织、部位不同含水量不同。

③影响因素不同
·植物:栽培条件、气候、收获期等
·动物:年龄、营养水平、饲料组成、健康状况等
④饲料分类
·按水分多少
>45%:青绿饲料
≤45%:青贮饲料
·按蛋白质多少
≥18%:蛋白质饲料
<18%:粗饲料
2、碳水化合物
①植物:干物质中的3/4
结构物质
贮备物质
②动物:主要为糖元和葡萄糖,<1%
3、蛋白质
①植物:除真蛋白质外
还有非蛋白质含氮物(氨化物)
②动物:干物质中主要为蛋白质,是动物体内的结构物质
主要是真蛋白质及游离AA、激素
无其他氨化物
动物体蛋白质含量高,且蛋白质的品质优于植物蛋白。

③含量
动物体:相对稳定(10-25%)
植物体:蛋白质含量变化大(1-40%)
④合成
植物体:能自身合成全部的氨基酸
动物体:不能全部合成,一部分AA必须从饲料中获得(EAA)。

4、脂类
①动物体
·贮备物质:中性脂肪、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
·常温下呈固态
②植物性
·除中性脂肪、脂肪酸、脂溶性Vit外,该有叶绿素、蜡质、磷脂、挥发油等。

·常温下呈液态
③含量:动物体内含量高于除油料植物外的植物。

5、维生素和矿物质
·植物体:不含维生素A,而含胡萝卜素
·动物体:相反
·植物体:钾、镁、磷较多,钙、钠较少
·动物体:相反
第二节动物对饲料的消化与利用
一、动物消化饲料的方式
(一)消化的概念
动物采食饲料后,经物理性、化学性及微生物性作用,将饲料中大分子不可吸收的物质分解为小分子可吸收物质的过程。

(二)消化的方式
1、物理性消化(又称机械性消化)
①定义:指通过牙齿撕、咬,消化道壁磨压等方式,将食物由大颗粒状态变成较小的颗粒的过程。

②咀嚼、胃肠道蠕动的作用
·使饲料颗粒变小;
·将食物向消化道后端推动,排空;
·刺激消化酶分泌;
③意义:对反刍动物(鹿)应提供充足的反刍时间;各种动物都有不同的最佳饲料粒度。

④特点:无化学性变化,产物不可吸收。

⑤对于各类动物,均不提供粒度过细的饲料,饲料粉碎过细会有以下缺点:
·肠胃蠕动减弱,酶分泌能力下降;
·不利于酶与饲料混合,易形成食团;
·不利于吞咽,可引起呼吸道疾病;
·会使畜舍空气变差,易滋生微生物;
·增加加工能耗。

2、化学性消化
·高等动物特有的消化方式,对非反刍动物尤为重要;
·终产物可以吸收;
·越是高等的动物,消化器官分工越明确,消化酶的种类越多;
·酶的消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不同种类或同一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动物所分泌的酶的种类、数量、活性不同。

3、微生物消化
动物消化道的结构决定微生物发酵作用产生的部位:
·反刍动物:主要在瘤网胃进行,主要消化方式,瘤胃是反刍动物主要消化器官。

·单胃动物:主要在大、盲肠进行,消化的辅助形式。

4、特禽的消化特点
·类似于非反刍动物的消化。

·禽类没有牙齿,靠喙采食、撕碎大块饲料。

·口腔:没有乳糖酶。

食物通过口腔进入食管膨大部—嗉囊中贮存并将饲料湿润和软化,再进入腺胃。

·腺胃:消化作用不强。

·肌胃:壁肌肉坚厚,可对饲料进行机械性磨碎,肌胃内的砂粒更有助于饲料的磨碎和消化。

·肠道:较短,饲料在肠道中停留时间不长,所以酶的消化和微生物的发酵消化都比猪的弱。

·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和尿液,通过泄殖腔排出。

二、消化后养分的吸收
1、吸收的概念
饲料中营养物质在动物消化道内经物理的、化学的、微生物的消化后,经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2、吸收方式
3、吸收部位
①大多数动物
·主要在消化道上端,如十二指场、空肠、回肠,大肠也有小部分吸收。

②消化道各部位均可吸收一定量的水和无机盐
·瘤胃:可吸收大部分VFA(75%)和过量的氨;
·单胃动物的胃:只吸收少量水分和无机盐,胃的吸收功能很有限。

三、动物的消化力与饲料的可消化性
(一)消化力与消化性
1、动物的消化力:动物消化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能力。

2、饲料的可消化性:饲料被动物采食后,在消化道内能被消化的性质或程度。

3、饲料的消化率
·饲料可消化养分量占食入养分的百分率。

·是度量动物的消化力和饲料的可消化性的综合指标。

①粪中的养分有两个来源:
⑴饲料中未消化的养分(外源)
⑵内源养分
·消化道分泌的消化液
·肠道脱落细胞
·肠道微生物
②表观消化率与真消化率
·表观消化率:受采食量影响较大,不扣除内源养分,不能真实反映饲料的营养性或可消化程度。

表观消化率=(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粪中某养分)/食入饲料中某养分×100%
·真消化率:扣除内源养分,是饲料的真实消化率,受采食量影响很小。

真消化率=[食入养分-(粪中外源养分-内源养分)]/食入养分×100%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1、动物因素
①种类:不同种类的动物消化器官结构、功能、容积不同对饲料的消化率不同
·粗饲料:差别较大,鹿>兔>特禽>貂狐貉
·精饲料:差异较小
②品种
·高度培育品种对粗饲料消化率极低,耐粗饲性差。

③年龄与个体
·幼小、老龄动物消化率低;
·随着年龄增长,消化器官不断发育、完善,动物对(CF)、EE、CP的消化率提高,但NFE和有机物消化率变化不大;
·随着衰老,消化机能衰退,消化力降低。

④体质
·健康动物的消化力强;
·病态动物消化率低;
·因此,保持动物健康是保证高产的基本条件。

2、饲料因素
①种类
·青绿饲料>干草
·籽实>秸秆
②化学成分
·CP,对鹿影响显著
·CF,貂狐貉
·淀粉:多,鹿对粗饲料的消化率降低
·脂肪:一定量,利于消化
③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⑴定义:饲料本身含有或从外界进入饲料中的阻碍养分消化的成分。

·降低消化率
⑵影响蛋白质消化和利用
·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
·植物凝集素
·酚类化合物
·皂甙、皂苷
·单宁
·胃肠胀气因子等
⑶影响碳水化合物消化和利用
·淀粉酶抑制剂
·酚类化合物
·胃胀气因子等
⑷影响矿物质消化利用
·植酸
·草酸
·葡萄糖硫苷
·棉酚等
⑸影响维生素消化利用
·存在于大豆中的脂氧化酶:能破坏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
·双香豆素:能影响维生素k的利用
·甲基芥子盐吡啶胺:影响维生素b1的利用
·异咯嗪:影响维生素b2的利用
·硫胺素酶、酸败脂肪:也对维生素的消化利用有影响
3、饲养管理技术
①适当合理的加工处理可提高饲料消化率
·精饲料:适当粉碎
·粗饲料:碱化、氨化、微贮、膨化等
②饲料在消化道的停留时间
·延长可提高消化率;
·饲料颗粒化,提高适口性;
·过度粉碎饲料不利于消化(反刍动物)。

③饲养水平
·定义:指实际饲喂量相当于维持饲喂量的倍数。

·随饲养水平提高,饲料流通速度加快,消化率下降。

④饲料搭配技术与养分平衡状况
·平衡设计日粮可提高消化率,添加酶制剂可提高消化率。

⑤饲喂技术:少量多餐、潮拌料饲喂、鹿TMR技术、投喂时间(特别是高温季节)。

⑥畜舍环境:适温和良好通风、饲养密度等。

⑦饲料添加剂:适量的抗生素、酶制剂、益生素等可增强动物消化力。

第二章水的营养
第一节水的测定和作用
一、水分的变化规律
1、植物
·植物体水分含量在5%~95%之间。

·不同种类植物含水量不同。

一般水生>禾本科、豆科>植物籽实。

·同一植物不同生长期、不同栽培条件下含水量不同。

2、动物
·动物体含水量变化不大,占体重50%左右。

·随年龄、营养状况、品种不同而有差异,但变化不大。

·一般幼畜含水量高,随着年龄增长,含水量下降;动物越肥,含水量越少。

二、水的测定
①饲料中的两种状态
·游离水(自由水):含于动植物体细胞间,与细胞结合不紧密,容易挥发的水。

·结合水(束缚水):与细胞内胶体物质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胶体水膜,难以发挥的水。

②饲料概略养分分析将总水分分为:
⑴初水:即自由水、游离水或原始水分。

·指新鲜饲料在60-65℃烘箱内烘一定时间,在室温下冷却并达到恒重时,所失重量即为初水。

·初水含量=(鲜饲料重-风干饲料重)/鲜饲料重×100%
⑵吸附水:即结合水或束缚水。

·风干饲料在100-105℃烘箱中烘干一定时间,在干燥器中冷却并达到恒重时,所失重量为吸附水。

·吸附水=(风干饲料量-烘干后饲料量)/风干饲料重×100%
⑶干物质:除去水分剩余的部分,是比较各种饲料所含养分的基础。

三、水的生理作用
1、作为细胞结构物质
·早期发育的胎儿含水高达90%以上;
·初生幼畜达80%;
·成年动物50-60%。

2、溶剂作用
·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运必须在溶于水后才能进行;
·水是机体消除代谢产物所必需的。

3、媒介作用
·水参与很多化学反应,如水解、水合、氧化还原、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细胞的呼吸过程等;
·动物体内所有的聚合和解聚合作用都伴有水的结合或释放。

4、调节体温
·由于水的比热容大,机体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降温而迅速降低体温;
·超出维持体温所需的热量需要,会及时通过辐射、传导、蒸发等方式释放体外。

5、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动物机体中的体液构成机体的内环境
6、润滑作用:以水为基础的体液有润滑作用。

第二节动物体内水的平衡及调节
一、动物体所需水的来源
1、饮水(动物种类、生理状态、生产水平、饲料组成、环境温度等)
2、饲料水(因饲料不同而异)
3、代谢水(有机物代谢产生,占5%-10%)
·不同养分在体内代谢产生的代谢水不同,蛋白质在氧化、运输和排泄时需要较多的水,所以短期缺水时,蛋白质氧化(分解)对保持体内水分平衡不利。

·不同性质的饲料产生的代谢水也不同:因其所含营养物质不同,导致产生代谢水含量不同。

·不同种类的动物,代谢水的重要性不同。

二、动物体水的去路
1、粪便排出(主要去路)
①因动物而异
·反刍动物由粪中排出水较多
②饲料性质影响粪中排水量
③人为调控对粪便含水量影响不大
2、尿液排水(主要渠道)
·受摄水量影响较大;
·肾脏对水的排泄有很大的调节能力,一般饮水越少,环境温度越高,动物活动量越大,由尿中排出的水越少。

·饲料中蛋白质、矿物质过高,饲料中含有毒素(霉变、氧化、ANFs)、抗生素类药物等,饮水量和排尿量增加。

·不同动物由尿排出的水分不同。

3、呼吸(随气温体重变化而异)
·通过呼吸水分的损失是体温调节中散热的主要方式。

4、皮肤蒸发、出汗排水(与环境温度有关)
5、随产品排水
第三节动物的需水量及饮水品质
一、影响动物水需要量的因素
1、动物种类
·大量排粪需水多
·反刍>哺乳>鸟类>骆驼
2、生产性能
·产奶阶段需水量最高,产蛋、产肉需水相对较低。

3、环境因素:气温
·气温:高于30℃,需水量明显增加,低于10℃,相反。

·湿度:相同温度下,湿度越大,需水越少。

4、饲料或日粮组成
5、饲料的调制类型
粉料>干颗粒>膨化料
二、水分与饲料品质间的关系
1、饲料含水量越高,CP、能量越低,营养价值越低;但秸秆类则另当别论。

2、水分含量越高,饲料越易腐烂,即越易发生氧化反应。

3、饲料水的营养价值低于饮水的营养价值,所以应通过饮水满足动物对水的需要。

第三章蛋白质的营养
第一节蛋白质的组成及营养作用
一、基本概念
1、蛋白质(protein):是指由AA组成的一类数量庞大的物质的总称。

2、CP
·饲料中含氮化合物的统称为CP。

·包括真蛋白质和NPN 。

·NPN 包括游离氨基酸、硝酸盐、胺等。

3、CP 测定
·测定粗蛋白采用凯氏定氮法。

·CP 含量=饲料样品含氮×6.25/饲料样品重×100%,6.25为蛋白质的换算系数,表示饲料样品中粗蛋白的平均含氮量为16%。

二、蛋白质的组成 1、AA 组成
AA 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2、AA 的类型
·除Met 外,L-AA 生物学效价大于D-AA 。

·大多数D-AA 不能被动物利用或利用率很低。

三、蛋白质分类及性质
1、分类
① 纤维蛋白
·包括胶原蛋白、弹性蛋白、角蛋白;
·消化利用率较低,AA 组成不好(含有大量羟脯aa 、羟Lys ),酸、碱、膨化或水解处理后可提高利用率。

② 球状蛋白
·包括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醇溶蛋白、组蛋白、鱼精蛋白等; ·利用率很高;
·AA 组成较纤维蛋白好; ·成本较高。

③ 结合蛋白
·是蛋白质结合一个非aa 的辅基;
·如核蛋白、磷蛋白、金属蛋白、脂蛋白、糖蛋白等。

2、蛋白质的性质 ① 酸碱两性
·不同蛋白质等电点不同; ·在等电点易生成沉淀。

② 缓冲和维持渗透压
·两性特征使蛋白质可作为体内很好的缓冲剂;
·分子量大、离解度低,对维持渗透压有一定作用。

③ 变性:一定程度的变性有利于消化 四、蛋白质的营养生理功能
1、机体和畜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蛋白质 纤维蛋白
球状蛋白 结合蛋白 胶原蛋白
弹性蛋白 角蛋白
清蛋白、球蛋白
谷蛋白、醇溶蛋白 组蛋白、鱼精蛋白
核蛋白、磷蛋白
金属蛋白、色素蛋白 糖蛋白、脂蛋白
2、机体更新的必需养分;
3、体内功能物质的主要成分;
4、提供能量、转化为糖和脂肪
一般发生于:
·饲料营养不足,能氮比过低;
·CP含量或摄入过多;
·饲料的AA组成不平衡。

第二节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一、单胃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1、消化
·起始于胃,终止于小肠;
·主要在胃和小肠上部, 20%在胃,60-70%在小肠,其余在大肠。

2、氨基酸的吸收
·部位:小肠上2/3部位
·方式:主动吸收
·载体:碱性、酸性、中性系统
·顺序:L-AA>D-AA,Cys>Met>Trp>Leu>Phe>Lys≈Ala>Ser>Asp>Glu
·大约1/3的氨基酸以游离氨基酸的形式吸收,大约2/3的氨基酸以肽的形式吸收。

·肠道吸收的氨基酸除来自饲料的部分外,还有部分来源于肠道消化道黏膜脱落细胞、消化腺分泌物及微生物蛋白质降解产生的氨基酸,这部分氮或氨基酸被称为内源性的代谢粪氮或氨基酸。

3、肽的吸收:2~3个肽键的寡肽吸收速度比氨基酸快。

4、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因素
①动物因素
②饲粮因素
③其它
·饲料加工(热损害)
·饲养管理(补饲、饲喂次数、饲喂量)
·影响吸收的因素(AA平衡、肠粘膜状态)
二、反刍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1、瘤胃氮素循环:瘤胃中多余的NH3会被瘤胃壁吸收,经血液运送到肝脏,并在肝脏转成尿素。

所生成
的尿素一部分可经过唾液和血液返回瘤胃,再次被瘤胃微生物分解产NH3。

这种NH3和尿素的生成的不断循环,称为瘤胃氮素循环。

2、瘤胃的Pr消化吸收特点
①在瘤胃内微生物合成饲料中不曾有的支链AA
·蛋白质营养实质上是瘤胃微生物营养
②反刍动物本身所需AA(小肠AA)来源
·MCP :可以满足动物需要的50~100% ·UDP(RUP):是高产时的必要补充 ·内源蛋白:质量少且较稳定 ③ 瘤胃中的微生物
少量Pr 即可满足微生物的需要,这是瘤胃微生物利用尿素等NPN 的生物学基础。

④ MCP 品质与豆粕(饼)、苜蓿叶蛋白质相当,略次于优质的动物蛋白质,但优于大多数谷物蛋白。

⑤ 大量RDP 在瘤胃中分解,存在能量和蛋白质的损失。

⑥ 饲料蛋白的降解率差异很大,适当加工处理可降低降解率,并可能提高UDP 的小肠利用率(如加热、甲醛包被、缓释等措施可提高UDP 利用率)。

⑦ NPN 在瘤胃中集中、急剧分解不仅有氮素损失,且可能造成中毒。

⑧ 对反刍动物补充AA 、Pr 的效果一般不如单胃动物明显,其效果取决于过瘤胃的数量以及过瘤胃AA 在小肠的消化、吸收。

3、小肠中蛋白质的去向
第三节 反刍动物NPN 营养
一、饲喂NPN 的目的
1、补充日粮CP 不足,提高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2、在一定范围内代替高价格蛋白质饲料,在不影响或提高生产性能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3、用于平衡日粮中RDP 与UDP 的比例。

充分发挥瘤胃微生物的功能。

二、 影响NPN 利用率的因素 NPN 合成MCP 的过程
尿素 NH 3 + H 2O + CO 2
(CH 2O )n VFA+酮酸+ATP
NH 3+酮酸(碳架)+ATP (能源) MCP 1、日粮能量及其有效性 ① 能量的含量
提高日粮中有效能的数量,可增加MCP 的合成量。

② 能量的有效性(同步性) 同步释放:
·调整饲料的饲喂顺序 ·选择不同的能量饲料
·对NPN 及能量饲料进行加工处理
每100g 尿素至少要有1kg 易发酵的糖,其中2/3是淀粉,1/3是可溶性糖。

微生物
微生物
微生物
2、日粮蛋白质的含量组成及降解度
保证最佳的瘤胃NH3浓度,是获取的最大MCP合成量的关键。

①日粮CP浓度
·可饲用/添加的NPN数量越少,牛羊对NPN的利用率越低;
·随日粮中天然蛋白质含量的增加,瘤胃NH3浓度升高,此时添加NPN仅可增加尿氮的排出,使NPN的利用率很低;
·基础日粮中CP越少,饲用/添加NPN效果越好,日粮CP超过12~13%时,NPN的使用效果很差或不能使用NPN。

②日粮CP的降解度
·降低日粮CP降解度,可增加UDP、提高NPN的利用率。

③日粮中NPN浓度
·随日粮中NPN用量的增加,瘤胃中NH3浓度直线上升,NPN的利用率下降;
·牛羊采食新鲜牧草(尤其豆科牧草)、青贮料或氨化秸秆时,NPN的含量较高,此时可饲用的NPN很少或不能再添加NPN。

④氨基酸
·有些AA可促进尿素的利用,有些对尿素的利用不利;
·日粮中含合适比例的AA,细菌的生长率较高,AA含量过高反而不利。

3、其他因素
①瘤胃pH值
·偏碱性:多以游离态NH3存在,瘤胃壁对NH3的吸收能力增强,易造成氮素损失和氨中毒;
·偏酸性:多以NH4+存在,胃壁对NH4+的吸收能力降低。

有较多NH4+用于合成MCP。

②脂肪酸
·反刍动物常用的是异位酸:异丁酸、异戊酸、α-甲基丁酸;
·脂肪酸是微生物合成AA的基本碳架;
·脂肪酸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

纤维素分解菌的生长需要,许多瘤胃细菌生长需要乙酸。

③矿物元素
·矿物元素是微生物生长所必需;
·有些是MCP的组成部分;
·一般应保持日粮N:S为10-14:1。

④其它
·增加饲喂次数
·瘤胃排空调控
三、改善NPN利用率的措施
1、抑制瘤胃微生物脲酶的活性
2、颗粒凝胶淀粉尿素(Starea)
3、尿素衍生物
4、包被尿素
5、尿素盐砖
第四节单胃动物蛋白质营养
一、氨基酸的营养生理作用
1、合成蛋白质——Lys的作用几乎全在于此;
2、参与免疫调节过程—Thr、SAA、Gln、Val;
3、Trp、Thr 调节采食量;
4、与体蛋白周转和能量代谢有关。

二、有关概念
1、必需氨基酸(EAA):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与速度不能满足需要,必须由饲料供给的氨基酸。

2、半必需氨基酸:在一定条件下能代替或节约部分EAA的氨基酸。

Gly(部分)→Ser, Met(50%)→Cys, Phe(30-50%)→Tyr
3、条件性必需氨基酸:特定条件下必需由饲料供给的AA。

如:对仔猪, Arg、Glu是条件性EAA。

4、NEAA:动物体自身能合成,无需由饲料提供的氨基酸。

5、EAA和NEAA比较
①相同点
·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维持动物生长和生产的必需成分;
·数量必须满足蛋白质合成需要;
②不同点
·在体内合成的速度和数量不同;
·血液中浓度是否取决于饲粮中相应氨基酸的浓度;
·是否必须从饲粮中供给----缺乏症。

6、限制性氨基酸(LAA):与动物需要量相比,饲料(粮)中含量不足的EAA。

7、LAA与EAA的比较
①相同:LAA一定是EAA
②不同
·LAA是针对特定的饲料而言
·EAA是针对特定的动物而言
8、AA的互补效应
由于各种饲料所含EAA种类、含量、限制的程度不同,多种饲料混合可起到AA取长补短的作用。

互补作用也可能发生在不同时间饲喂的多种饲料中,但随间隔时间增长,互补作用减弱。

9、理想蛋白(IP)
指饲料或日粮蛋白质中各种AA平衡的一种理想模式,或者说饲料中蛋白质的AA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所需要蛋白质的AA组成和比例一致。

当饲料/日粮中EAA的含量和比例接近IP模式时,动物对蛋白质的利用率接近100%。

四、蛋白质、氨基酸营养价值评定
1、蛋白质
① CP和DCP
CP最早使用的指标,只反映饲料中含N物质的多少;
DCP=CP×dgcp,不同动物对同一蛋白质饲料的消化率不同。

②消化率
③生物学效价(BV):沉积Pr与消化Pr的比(消化蛋白转化为体组织蛋白的效率)。

BV=沉积蛋白/消化蛋白×100%=[食入N-(FN+UN)]/(食入N-FN)×100%
BV值越高,说明其质量越好,BV一般在50%~80%范围。

④净蛋白利用率(NPU):沉积Pr与食入Pr的比(食入蛋白转化为体组织蛋白的效率)。

NPU=沉积N/食入N×100%=BV×dg蛋白质
⑤蛋白质效率比(PER):指动物食入单位蛋白质或氮的体增重。

PER=体增重/蛋白质或氮的食入量×100%
PER越大,说明蛋白质品质越好。

⑥化学比分(CS)
2、AA的有效性评定
① AA的消化率
②血浆游离AA浓度
③微生物法
五、饲料氨基酸之间的关系
1、AA的缺乏
2、AA不平衡:指AA之间的比例与动物的实际需要比例不相吻合。

3、AA平衡
4、互补关系
5、拮抗关系
6、特异AA对
7、AA的过量与中毒
AA中毒:指日粮中过量添加AA所引起的负生物学效应,不能通过补加其他AA加以消除的现象。

第四章碳水化合物的营养
第一节碳水化合物及其营养生理功能
一、碳水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1、定义与结构
C·H2O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所产生这类结构的物质,通式(CH2O)n 。

2、化学分类
碳水化合物是植物组织的主要成分。

①多糖是植物体中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存在形式。

②淀粉:存在于作物的籽实中,湿热条件下淀粉颗粒易破裂和溶解,发生糊化,有助于被消化。

③糖原(动物淀粉)
·存在于动物的肝脏、肌肉和其他组织中;
·动物体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储备形式;
·每隔10-12个葡萄糖单位出现一个分支,结构与淀粉相似。

④由于动物体及体内微生物所分泌的酶不能降解木质素,限制动物对植物细胞壁的利用,提出非淀粉
多糖(NSP)的概念,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抗性淀粉。

⑤纤维素
·构成单位是纤维二糖,由两分子β-D-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
·动物分泌的消化酶只能水解α-1,4-糖苷键和α-1,6-糖苷键,不能分解β-糖苷键,因此动物本身不能消化利用纤维素。

⑥半纤维素
与木质素以共价键结合,很难溶于水。

二、(CH2O)n的营养生理功能
1、供能和贮能作用
①直接氧化供能
·动物机体所需能量的70%来自糖类的氧化供能;
·葡萄糖是供给动物代谢活动快速应变能量来源的最有效的营养素;
②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可减少动物体内蛋白质的分解供能,利于机体蛋白质的合成代谢;
③多余的碳水化合
·转化为糖原(肝脏、肌肉)——短期存在形式;
·转化为脂肪——长期贮备能源。

2、作为体成分,调控体内代谢
3、提供动物产品合成的重要原料:碳水化合物参与乳糖、乳脂、NEAA的形成。

4、CF有重要的营养生理功能
①CF优点
⑴单胃动物
·单胃动物用一定量粗纤维,刺激胃液、胆汁和胰液分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