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专题二综合练习(近代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综合练习
1.在评述某史事的历史影响时,有人说“这是天朝体系崩溃的开始”,有人说“这是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开始”。该史事是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都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这反映了其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获取战争赔款B.打开中国市场C.扩大资本输出D.建立军事基地3.《1873清廷礼崩乐坏元年》指出,“1858年《天津条约》签字之际,咸丰皇帝还念念不忘:‘一切跪拜礼节,悉遵中国制度,不得携带家眷’。他担心的是:一旦允许西方使节以西礼代替跪拜觐见,天子颜面尽失,将‘何以为天下共主’?”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A.防范西方对华的经济侵略B.尚未具有近代国际意识
C.特别注重捍卫国家的主权D.投降卖国没有民族气节
4.进入近代的中华民族,列强侵略和国家主权沦丧贯穿始终,而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成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侵略方式的变化: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②侵略范围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③由以军事侵略为主转变为以经济侵略为主
④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④
5.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陈旭麓说,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的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二人都认为甲午中日战争()
A.有助于民族意识觉醒B.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C.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D.是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6.清政府为偿付《马关条约》的对日赔款不得不大借外债,其间,帝国主义国家把争夺中国海关权作为贷款的主要目的,最终英国攫取了中国海关行政权。这说明《马关条约》的签订
A.使英国成为最大的受益国B.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C.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D.削弱了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7.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此表反映的共同问题不包括
A.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B.“弱国无外交”
C.各条约均涉及割地、赔款、开埠D.列强均实行炮舰外交政策
8.《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之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这一规定
A.破坏了近代中国司法上权B.造成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便利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D.导致了洋货倾销中国内地
9.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依附地位。”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
A.《辛丑条约》签订以后B.《北京条约》签订以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D.《南京条约》签订以后
10.1864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和好贸易条约》,经清政府的努力,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之中。这反映了清政府
A.积极利用条约维护自身利益B.对“天朝上国”地位的维护
C.未能真正认识条约的危害性D.试图将内政与外交融为一体
11.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明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清朝官员缺乏近代外交经验B.两国社交礼仪的差异
C.两国治理秩序的差异D.清朝官员不懂国际公法
12.晚清载泽说:“我国道光以前,财权操自户部,各省不得滥请丝毫。咸丰以后,各省用兵,大吏率多自筹,从未仰给京部!”这反映了晚清
A.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
C.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
13.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西方“主权”思想开始引入中国
C.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14.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记载,最初五卷中“天朝”出现约5次。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式微,几乎不用了。“天朝”使用次数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这典型地说明了当时的中国( )
A.逐渐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影响深远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15.19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对态度。1898年, 英国国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 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此举体现了英国
A.主张与中国平等外交B.维护其在华侵略权益
C.坚持公平贸易的原则D.丧失了殖民霸主地位
16.外国使节采用何种礼节觐见中国皇帝,始终是中外关系的一个死结,围绕着“跪与不
跪”,引发了多次外交冲突(见下表)其反映的实质是
A.列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B.近代外交确立的艰难历程
C.清政府天朝上国的意识D.维护国家主权利益的斗争
1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形成了只有外国商人才能享受的“子口税”特权。无论进口洋货或山口土货,交纳子口税后,一律免征内地税;而子口税的税率远低于内地税。子口税制度A.增加了清政府的收入B.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
C.便利了外国商品倾销D.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18.《中英天津条约》第十六款规定:“英国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中国人欺凌扰害英民,皆由中国地方官自行惩办。两国交涉事件,彼此均须会同公平审断,以昭允当。”这一规定表明
A.被告人适用英国法律B.被告人由中国政府管辖
C.案件由中英两国会审D.治外法权的进一步强化
19.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义和团运动
A.与太平天国斗争目标一致B.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
C.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D.盲目排外违背近代历史潮流
20.某一学者评论甲午中日战争说:“起初中国完全有打败日本的实力,在当时,中国守军的子弹和粮食堆积如山,日本的军粮和子弹根本没有跟中国抗衡的能力。”据此推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实力超过中国B.中国洋务运动失败
C.清政府的腐败无能D.中国军事实力落后
21.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B.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
D.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
22.(题文)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