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际交往障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人际交往障碍

第一节人际交往及其心理障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人际关系和心理卫生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交往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人际关系障碍又称人际交往障碍,是指交往过程中阻碍人际关系建立的各种因素,主要有:第一,文化因素障碍:(1)语言障碍,如语言、文字、有意义的符号等在交往过程中的误解、曲解、偏见和歧视的障碍,民族或群体在情感和意识上的倾向问题;(2)教育程度上的障碍。第二,社会因素障碍。(1)地位角色障碍,如所处社会地位、角色、职务、年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条件差距;(2)空间距离障碍,若双方空间距离太大,中间媒体环节过多,必然阻碍人际关系的建立;(3)沟通网络障碍,即在群体结构中,人们交往形成的不同沟通网络,因各种因素会造成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第三,个体因素障碍。(1)个性结构障碍,人们的需求、动机、习惯、态度、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差异;(2)个性品质特征障碍,如虚伪、冷漠、孤僻、猜疑心大等。

了解了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障碍后,我们可以从交往过程的层次以及心理障碍及其类型来展开分析。

(一)交往过程的层次

交往过程可以分为信息沟通、社会知觉与归因以及互动三个层次。在每一个层次上都可能产生不同的心理障碍,从而影响交往的正常进行。

1、信息沟通。信息沟通也称意见沟通、意见交流,简称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表达思想、交流情报和信息的过程。信息沟通是个人获知他人的思想、感情、见解和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人们之间的有效沟通有助于激励人们完成任务,实现工作满意度;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工作,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活动与整体任务休戚相关。

在信息沟通层次上,最常见的是语义上的障碍。沟通过程中最基本的活动就是言语活动,言语活动是一种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上,言语与语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表示一种心理活动,后者则是一种文字符号的总称),是用声音或虽无声音但伴有发声器官的运动所表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人们在言语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很不一样的。有的人口若悬河,出口成章;有的人则言辞迂纳,词不达意。有的人对言语的刺激反应敏捷,不仅善解他人之意,还能听出弦外之音;有的人则反应迟钝,往往误解他人之意。显然,不善言辞及对言语刺激的反应呆板会成为人际沟通的障碍。现代心里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大脑皮层中存在着各种语言中枢,例如,言语运动中枢、阅读理解中枢、书写中枢等,这些中枢分管相应的语言活动。因此,人与人之间在大脑神经组织结构上的差异,有可能使人们在语言能力(包括口语能力、语言理解及反应能力)方面形成差别。语言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交际能力。古人就非常重视口语能力的培养。古希腊的智者派就是以雄辩著称,他们向人们传授说话的艺术——修辞学、争辩的艺术——雄辩术以及据理论证的艺术——辩证法(他们那时所称的辩证法是指从对立意见中发现真理的方法)。中国在这方面的事例更多。“晏子使楚”是尽人皆知的历史故事。晏子被人们当做能言善辩的化身。今天,我们要顺利地进行人际交往,注意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2、社会知觉与归因。在社会知觉与归因层次上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有:

(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重要的名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向他人展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

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硬件完备,即需要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否则就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即近因效应。

(2)近因效应。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会存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离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近因效应的一种表现。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时,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有可能这种美化将会影响你的生活,因为你有可能成为光环人物,这就是光环效应。

(3)光环效应。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对某个人有了好感后,往往就忽视了他的缺点,甚至他的缺点也会变成优点,这种心理就是光环效应。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相恋,双方看到对方的都是优点,这就是光环效应的表现,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很难分辨出好于怀,真与伪,也很容易被人利用。所以,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要有“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意识,这就是设防心理。

(4)设防心理。在两个人独处的时候,你会不时地产生防范心理;在人多的时候,你会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在;你的日记总是锁得很紧,这是破别人夺走你的秘密。这种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会起到一种负面作用,它会阻碍正常的交流。

3、互动。在互动层次上容易出现的主要是自我意识障碍。比如,素不相识的小李和老谭在学术会议上相遇,通过沟通(双方自我介绍),小李得知老谭是大学教授,老谭知道小李是某大学学生。双方进行了正确的社会知觉和归因之后,各自得出结论:小李相信老谭确实是大学教授,因而肃然起敬;老谭也认为小李确是某大学学生,颇有爱才之意。交往至此,他们本可以顺利地进入第三层次——互动。但此时可能出现自我意识障碍,小李可能觉得自己与大学教授相比显得渺小,难以与老谭产生共鸣,而老谭也可能因自视清高而拒绝与小李互动。因此,小李和老谭虽然进行了交往,却未能产生互动。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当前主观状态的确认。自我意识主要包括:(1)存在意识,即指人能够对自身的存在有一个现实而又确切的体会,而不是虚无不实的。(2)能动性意识,即指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精神活动是受其本人而不是受他人的支配和控制。(3)统一性意识,即指人能够意识到在不同的时间内,自己是同一个人,同一个我,而不是在不同时间内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我。(4)统一意识,即指在同一时间内,自己是一个单一的人,同样又是一个独立的人。(5)界限意识,即指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与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界限,并且体验到自己与他人或他物之间都是相互独立存在的不同个体。

自我意识障碍是指以上诸方面中某个或某几个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以致个体对自身当前的主观状态不能正确认识,包括不能感知自身的存在,不能意识到自身是一个单一的、独立的个体,不能正确认识现在的我和既往的我的区别,以及失去精神活动的自我支配和控制等。总之,自我意识障碍是指个体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格特点。

(二)心理障碍及其类型

1、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指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这种没有能力可能是器质性损害或功能性损害的结果,或两者兼而有之。心理障碍是对刺激的反应的异常表现,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它的特点有:(1)不协调性。即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例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或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2)针对性。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信维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得很正常。(3)损害较大。心理障碍对人的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