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际交往障碍

第四章 人际交往障碍
第四章 人际交往障碍

第四章人际交往障碍

第一节人际交往及其心理障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人际关系和心理卫生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交往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人际关系障碍又称人际交往障碍,是指交往过程中阻碍人际关系建立的各种因素,主要有:第一,文化因素障碍:(1)语言障碍,如语言、文字、有意义的符号等在交往过程中的误解、曲解、偏见和歧视的障碍,民族或群体在情感和意识上的倾向问题;(2)教育程度上的障碍。第二,社会因素障碍。(1)地位角色障碍,如所处社会地位、角色、职务、年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条件差距;(2)空间距离障碍,若双方空间距离太大,中间媒体环节过多,必然阻碍人际关系的建立;(3)沟通网络障碍,即在群体结构中,人们交往形成的不同沟通网络,因各种因素会造成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第三,个体因素障碍。(1)个性结构障碍,人们的需求、动机、习惯、态度、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差异;(2)个性品质特征障碍,如虚伪、冷漠、孤僻、猜疑心大等。

了解了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障碍后,我们可以从交往过程的层次以及心理障碍及其类型来展开分析。

(一)交往过程的层次

交往过程可以分为信息沟通、社会知觉与归因以及互动三个层次。在每一个层次上都可能产生不同的心理障碍,从而影响交往的正常进行。

1、信息沟通。信息沟通也称意见沟通、意见交流,简称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表达思想、交流情报和信息的过程。信息沟通是个人获知他人的思想、感情、见解和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人们之间的有效沟通有助于激励人们完成任务,实现工作满意度;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工作,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活动与整体任务休戚相关。

在信息沟通层次上,最常见的是语义上的障碍。沟通过程中最基本的活动就是言语活动,言语活动是一种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上,言语与语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表示一种心理活动,后者则是一种文字符号的总称),是用声音或虽无声音但伴有发声器官的运动所表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人们在言语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很不一样的。有的人口若悬河,出口成章;有的人则言辞迂纳,词不达意。有的人对言语的刺激反应敏捷,不仅善解他人之意,还能听出弦外之音;有的人则反应迟钝,往往误解他人之意。显然,不善言辞及对言语刺激的反应呆板会成为人际沟通的障碍。现代心里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大脑皮层中存在着各种语言中枢,例如,言语运动中枢、阅读理解中枢、书写中枢等,这些中枢分管相应的语言活动。因此,人与人之间在大脑神经组织结构上的差异,有可能使人们在语言能力(包括口语能力、语言理解及反应能力)方面形成差别。语言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交际能力。古人就非常重视口语能力的培养。古希腊的智者派就是以雄辩著称,他们向人们传授说话的艺术——修辞学、争辩的艺术——雄辩术以及据理论证的艺术——辩证法(他们那时所称的辩证法是指从对立意见中发现真理的方法)。中国在这方面的事例更多。“晏子使楚”是尽人皆知的历史故事。晏子被人们当做能言善辩的化身。今天,我们要顺利地进行人际交往,注意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2、社会知觉与归因。在社会知觉与归因层次上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有:

(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重要的名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向他人展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

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硬件完备,即需要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否则就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即近因效应。

(2)近因效应。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会存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离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近因效应的一种表现。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时,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有可能这种美化将会影响你的生活,因为你有可能成为光环人物,这就是光环效应。

(3)光环效应。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对某个人有了好感后,往往就忽视了他的缺点,甚至他的缺点也会变成优点,这种心理就是光环效应。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相恋,双方看到对方的都是优点,这就是光环效应的表现,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很难分辨出好于怀,真与伪,也很容易被人利用。所以,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要有“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意识,这就是设防心理。

(4)设防心理。在两个人独处的时候,你会不时地产生防范心理;在人多的时候,你会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在;你的日记总是锁得很紧,这是破别人夺走你的秘密。这种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会起到一种负面作用,它会阻碍正常的交流。

3、互动。在互动层次上容易出现的主要是自我意识障碍。比如,素不相识的小李和老谭在学术会议上相遇,通过沟通(双方自我介绍),小李得知老谭是大学教授,老谭知道小李是某大学学生。双方进行了正确的社会知觉和归因之后,各自得出结论:小李相信老谭确实是大学教授,因而肃然起敬;老谭也认为小李确是某大学学生,颇有爱才之意。交往至此,他们本可以顺利地进入第三层次——互动。但此时可能出现自我意识障碍,小李可能觉得自己与大学教授相比显得渺小,难以与老谭产生共鸣,而老谭也可能因自视清高而拒绝与小李互动。因此,小李和老谭虽然进行了交往,却未能产生互动。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当前主观状态的确认。自我意识主要包括:(1)存在意识,即指人能够对自身的存在有一个现实而又确切的体会,而不是虚无不实的。(2)能动性意识,即指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精神活动是受其本人而不是受他人的支配和控制。(3)统一性意识,即指人能够意识到在不同的时间内,自己是同一个人,同一个我,而不是在不同时间内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我。(4)统一意识,即指在同一时间内,自己是一个单一的人,同样又是一个独立的人。(5)界限意识,即指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与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界限,并且体验到自己与他人或他物之间都是相互独立存在的不同个体。

自我意识障碍是指以上诸方面中某个或某几个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以致个体对自身当前的主观状态不能正确认识,包括不能感知自身的存在,不能意识到自身是一个单一的、独立的个体,不能正确认识现在的我和既往的我的区别,以及失去精神活动的自我支配和控制等。总之,自我意识障碍是指个体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格特点。

(二)心理障碍及其类型

1、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指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这种没有能力可能是器质性损害或功能性损害的结果,或两者兼而有之。心理障碍是对刺激的反应的异常表现,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它的特点有:(1)不协调性。即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例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或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2)针对性。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信维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得很正常。(3)损害较大。心理障碍对人的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某

项或某几项社会功能。例如,社交焦虑者(又名社交恐惧者)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4)需求助于心理医生。有心理障碍的人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解决问题,心理医生的指导是必须的。

2、心理障碍的类型。人际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人际交往。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等,而这些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个人在温馨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但在人们的实际交往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在人际交往中颇受好评,很得人缘的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乐观、聪明、有个性、独立性强、坦诚、有幽默感,能为他人着想、充满活力等。当然,不是说这些特点都具备才能有好的人际交往。而那些在人际交往中不太受欢迎的人则具有以下特点:自私、斤斤计较、孤傲、依赖性强、自我中心、虚伪自卑、没有个性等。在人际交往中,最主要的是坦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人,不能丧失自我,阿谀奉承、随声附和并不能换来良好的人际交往。

古话说得好:“人贵有自知之名。”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在错误的自我评价中,对交往障碍最大的莫过于自负、嫉妒、多疑、干涉和敌视。

(1)自负。即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主要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不高兴时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态度。另外,在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过高地估计了彼此的亲密度,这种过分亲昵的行为反而会使人出于心理防范而与之疏远。

(2)嫉妒。西班牙作家塞万斯指出:“嫉妒者总是用望远镜观察一切,在望远镜里,小物体变大,矮个子变成巨人,疑点变成事实。”嫉妒是对与自己有联系而强过自己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失落和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感,是通过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而产生的消极心态。当看到与自己有某种联系的人取得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成绩,便产生一种嫉恨心理;当对方面临或陷入灾难时,就幸灾乐祸,甚至借助造谣、中伤、刁难等手段贬低他人,安慰自己。正如黑格尔所说:“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嫉妒的特点是:针对性——与自己有联系的人;对待性——往往是和自己职业、层次、年龄相似而超过自己的人;潜隐性——大多数嫉妒心理潜伏较深,行为时也较为隐秘。

(3)多疑。这是人际交往中一种不好的心理品质,是友谊之树的蛀虫。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多疑之心犹如蝙蝠,它能使你陷入迷茫,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主观设定他人对自己的不满,然后再从生活中寻找证据。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盲目想象。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如果各项活动取得成绩而得到老师、家长及同伴的认可、支持和赞许,便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其内心获得快乐和满足,养成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反之,他们就会产生受挫感和自卑感。

(4)干涉。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人都需要一个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间,同样,人人也都需要一个自我的心理空间。有的人在相处中偏偏喜欢询问、打听、传播他人的私事,这种人热衷于探听别人的情况,并不一定有实际目的,仅仅是以刺探别人隐私为乐的低层次的心理满足而已。

(5)羞怯。羞怯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际场合或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或害怕见人。由于过分的焦虑和不必要的担心,他们在言语上支支吾吾,行动上手足无措,长此以往,不利于同他人正常交往。

(6)敌视。这是交际中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具有这一心理障碍的人总是以仇视的目光对待别人,对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宽容表示敌视,对比自己厉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敌视,对处境与自己类似的人则用攻击、中伤的方式表示敌视,使周围的人随时有遭受伤害的危险而不愿与之往来。

二、心理品质与心理障碍

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我们前面对人际关系的心理障碍所作的动态分析基本上是在心里过程的范围内进行的。现在所要进行的静态分析,则主要从人的个性心理入手。国内外心理学家都认为,个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个性结构(或人格结构)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两大子结构。个性心理特征是由能力、气质和性格三个要素组成,而个性倾向性则包括人的价值心理、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

(一)价值心理

价值心理一旦形成,便对人的态度和行为起着指导、调节作用。如果人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价值心理,便会出现心理上的不平衡,产生负疚感和自责感。正确的价值心理有利于人际交往,而不正确的价值心理则会形成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结合当前中国社会的实际,我们可以看到转型期中国人价值取向变化所呈现的趋势。

1、中国人价值取向的变化。转型时期中国人价值取向的变化主要有,从传统价值向现代价值的转变,从他人导向向自我导向的转变,从义务导向向利益导向的转变,从集体取向向个人取向的转变以及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从静态结构分析,按照传统——现代二元分析架构,转型时期中国人的现代价值取向高于传统价值取向;按照政治——经济——知识——情感四元分析架构,转型时期中国人的价值取向表现为情感第一,认识第二、经济第三、政治第四的价值选择,组成了以个人为中心的感性文化价值体系;按照传统——评价——人文——器具四元分析架构,转型时期中国人又表现为人文价值第一、传统价值第二、器具价值第三、评价价值第四的先后顺序。由于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中国人在价值选择上的优先权是不同的。转型时期的中国人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很大,但心理承受能力是可以培养和加强的,关键在于要让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对自己负起责任。

2、中国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转型时期的中国人在心里上逐渐成熟,心理承受能力日益增强。随着人们主观感知压力的增大,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在增强。但是,当主观感知的压力和实际压力接近一致时,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会发生迟钝和蜕变,因此,把握改革力度和发展的速度,使他们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冲击不超出国人所能容忍的极限,依然是我们需要时刻注意的。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丑恶现象,一方面可以从变化了的社会现实中找到原因,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上找到原因。信仰在转型时期的解构造成了一部分中国人的信仰真空状态,使各种拜物教和泛神教乘虚而入,引发了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叛逆倾向。因此,兴道德、讲法治、谈人文是治理社会郁闷、扫除人气萎靡的良方。

3、中国的问题要中国人自己来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观念的现代化。在国际社会已进入后现代的时期,我们还要把弘扬现代性作为第一要务,这说明我们与国际社会的时间差距是何其巨大。从文化观念上说,我们与国际社会整整落后了一个时代,这就需要我们全体中国人努力奋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也就是中国的问题需要中国人自己来解决的必然所在。

(二)兴趣

1、兴趣的含义。兴趣是反映一个人行为指向特征的个性心理指标,它把人的行为引向某一事物或某一活动。一般说来,一个人的兴趣太窄容易成为人际关系的心理障碍。什么都不会,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人,自然不易与人接近,也不易与人产生共鸣。因此,我们要培

养自己广泛的兴趣。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对我们的生活与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1)兴趣能够使人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兴趣往往能够使人提出很多问题,促使人们及时地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方法,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兴趣能够使人有热情去了解问题的答案,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具有兴趣的领域,人们的认识往往较多,而且也相对不容易茫然。(2)兴趣能够使人集中注意力。注意的概念在心理学界有着不同的界定,著名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注意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知觉的集中;二是指一般的警觉功能。注意的特征有三个基本维度:一是注意的广度;二是注意的稳定性;三是注意的分配。注意的集中主要是针对注意的稳定性而言的,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维持在相对同一对象上的时间。注意是学习活动赖以产生并完成的前提。虽然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但他总是伴随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始终,外部的一切信息只有在受到注意以后才能进入人的意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控制注意力的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的而且是研究得还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兴趣能够集中注意力,注意力越集中,记忆的效果就越好,同时,兴趣能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复习或重温。(3)兴趣在很多时候就是学习的方向。兴趣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探索的动力,就有了学习的方向。兴趣的重要性就在于人们能够提出比较具体的学习目标,并很容易地从学习中获得成绩和成就感,兴趣让人不容易疲倦,使人们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

三、能力

能力是人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率,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也是活动顺利完成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例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属于一般能力,它适用于广泛的活动范围,与认识和创造活动密切联系,保证人们较容易和有效地掌握并运用知识,即通常所说的智力(智力的核心是逻辑思维能力);节奏感、色彩辨别能力等则属于特殊能力,它只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发生作用。

各种能力并不是简单地并列存在,而且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在活动中,各种能力在质的方面的结合称为才能。一般能力的发展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各种活动中发展特殊能力的同时,也会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而社交能力也是一种特殊能力,是由观察力、语言能力和模仿能力组成的,一个人如果缺少这种能力,便容易形成人际关系的心理障碍。

2、制约能力发展的因素。制约能力发展的因素包括两方面:素质以及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1)素质。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就谈不上能力的发展。双目失明的人难以发展绘画方面的能力,生来聋哑的人难以发展音乐方面的能力。素质本身并不是能力,也不能现成地决定一个人的能力,它仅能够提供一个人能力发展的可能性,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活动才能使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素质与能力也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在素质的基础上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能力,同一种能力也可以在不同素质基础上形成,这完全取决于后天的条件。即使在某种素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也可以通过机能补偿的作用使有关能力发展起来。(2)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许多研究表明,物质和文化环境的改善促进了能力的提高。儿童营养状况对智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智力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它在早期阶段有很快的变化,而且对以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一个人一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此外,人的能力还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活动才能得到发展。能力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人的能力水平与他从事活动的积极性成正比。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四)气质

1、气质的含义。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以及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气质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敏感或迟钝方面,因而它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表现染上了一层浓厚的色彩。气质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脾气、性格、性情等的含义相近。气质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生活实践,在后天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并受到人的世界观和性格等的控制。气质的特点一般是通过人处理问题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显示出来的,并表现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2、气质的类型。气质可分四种类型:胆汁质(兴奋型)、多血质(活泼型)、粘液质(安静型)和抑郁质(抑制型)。传统气质学说用体液来解释气质的类型虽然缺乏科学根据,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确实能观察到这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代表。(1)多血质。多血质属于活泼型,主要表现是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等。(2)胆汁质。胆汁质属于兴奋型,主要表现是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易冲动、心境变换剧烈等。《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和《水浒传》中的李逵就属于这种气质类型。(3)粘液质。粘液质属于安静型,主要表现是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但又难于转移、善于忍耐等。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就属于这种气质类型。(4)抑郁质。抑郁质属于抑制型,主要表现是孤僻、行动迟缓、体验深刻、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到的细小事物等。《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这种气质类型。这四种气质类型的名称曾被许多学者采纳,并一直沿用到现在。人的气质类型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加以测定,但属于某一种类型的人很少,多数人是介于各类型之间的中间类型,即混合型,如胆汁——多血质、多血质——粘液质等。

3、气质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意义。人的气质对行为、实践活动的进行及其效率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了解人的气质对于教育工作、组织生产、培训干部、选拔人才和社会分工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气质不影响活动的性质,但可以影响活动的效率。如果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考虑到这一点,就能够有效提高自己和他人的工作、学习效率。人的气质本身无好坏之分,气质类型也无好坏之分,在评定人的气质时,不能认为一种气质类型是好的,另一种气质类型就是坏的。每一种气质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则可能具有消极的意义。如胆汁质的人可成为积极、热情的人,也可能发展成任性、粗暴、易发脾气的人。多血质的人情感丰富,工作能力强,易适应新的环境,但注意力不够集中,兴趣容易转移,无恒心。抑郁质的人在工作中忍受能力差,容易感到疲劳,但感情比较细腻,做事审慎小心,观察力敏锐,善于察觉到别人不易察觉的细小事物。气质不能决定人们的行为,是因为人们可以自觉地去调节和控制。

(五)性格

在中国,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性习说,他认为,人生来禀赋差异不大,是后天造成了较大的差别。比他晚一个多世纪的孟子也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是善良的,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环境与教育培植善性,而不使之泯灭,并发展成“仁、义、礼、智”。相反,比孟子稍晚些的旬况则认为,人生来就是恶的,环境与教育去恶育善。这些理论都强调了环境对人们性格的影响。在西方。较早研究性格的是古希腊哲学家奥夫拉斯塔,他广泛论述了人的个别特征。此后,弗洛伊的、荣格、奥尔波特以及卡特尔等都对性格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使性格心理学日臻完善。

1、性格的定义。广义的性格是指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征。提奥夫拉斯塔在一篇论文中

描述了三十多种性格,每一种性格都是根据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很明显的特征标志加以描述的,如“伪装”、“谄媚”、“枯燥无味的讲述者”等。科学心理学中的性格是取其狭义的含义,从这个角度而言,并非人的所有个别特点都是性格特征,像视觉敏锐、记忆迅速、智慧深邃等一些个别心理特点就被排斥在性格特征之外。假如我们要给狭义的性格下定义的话,那就是人对现实的稳定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性格表现的方式。性格表现既包括行为的方式,又包括实践的方式和思维、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的方式。这些心理特征在类似的情境中不断出现,有一定的稳定性以至习惯化,这便形成了人们独特的性格。如林黛玉的行为总是受到她的那种冷漠的情感、孤傲的个性、多愁善感而又自卑的弱型气质等心理因素的制约,在大多数场合总是有伤感、孤疑、嫉妒、冷漠而缺乏自信等行为表现。习惯化的心理风貌就是性格,那种偶然的情境性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为一个人的心理特征。

3、性格是个性最鲜明的表现。性格是个性最鲜明的表现,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性格不仅与气质、智力(综合性能力)的关系非同一般,而且性格还具有情感特征和意志特征。情感、情绪与人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情绪状态如果成为经常影响人的活动或受人控制的稳定的特点,就可被视为性格特征的一部分。这类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人们情绪反应的强度、快慢起伏的速度、持续的时间。集体荣誉感、劳动义务感、责任感以及友爱感等社会道德感,都与这类情绪、情感的行为和发生方式联系在一起。正是由于性格特征中带有情感色彩,因此,培养美的情感、陶冶高尚情操也是塑造人的性格的一个重要途径。性格的意志特征就是对自己的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个性特点。坚强的性格体现了意志的坚韧性,有坚强的意志就会有坚强的性格。意志是性格力量的源泉,养成好的意志,有着坚忍不拔的精神,是塑造性格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4、性格结构的特征。从上述各种性格类型来说,每个人的性格类型都是他自己的性格特征的独特构造,以这种方式形成的性格结构,必然也具有自己的特征。

(1)性格结构具有完整性和矛盾性。就性格的结构而言,人的性格的所有个别特征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它具有完整的统一性,但这种统一性又不是绝对的,只有在人的基本态度完全决定了其余态度的情况下,绝对的统一性才有可能。然而,这个前提是不可能存在的,统一性是相对的。因为客观现实本身有着种种矛盾,现实向人提出的各种要求或人向现实索取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例如,在某些人的性格特征中,高傲与谦虚、懒惰与勤奋、疏忽与缜密等因素构成了性格的对立统一面,于是性格变得复杂。

(2)性格结构的确定性。性格结构的确定性是指一个人对周围事物所持有的恒常的态度倾向。确定性对于性格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如果没有确定性,性格就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那样就显得反复无常。但这并不是说性格的稳定性会固定化、僵化和孤立,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性格,塑造良好的性格。此外,性格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正是因为性格具有确定性和可变性,其在不同的情境中才能显示出不同的生活风貌和特点。当然,这些都是在确定的性格的前提下发生的变化。性格是人们生活的投影而又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3)性格结构的复杂性和主导性。既然性格是生活的投影,就必然具有复杂性,这在一般人身上都有反应。主导性一般是指人们对现实的基本态度。尽管人们的性格复杂,却都围绕着主导方面构成了人的独特性格。

(4)性格结构的表层和深层特征。一般说来,性格的复杂是基于千变万化的表象(行为)而言的。其实,性格复杂归根结底受制于深层因素,即灵魂深处。正因为人们内心所产生的动机是复杂的,决定了行为的复杂性。处于行为和动机之间处事态度,处事态度也决定着动机是否发生。从根本上说,处事态度受制于动机,受制于积累的经验,所以了解人的性格必须纵深窥探。性格是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有热情

与冷漠,刚强与软弱、心胸豁达或狭窄等表现。性格是一个人举止、为人处世和行为特点的表现方式。性格不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环境也是性格发展形成的决定性因素。环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以及人的社会活动和工作实践发生的。性格的成熟是相对的,绝对的成熟是不存在的。从人所处环境的变化来讲,性格也有一定变化,但是,除非较大刺激(比如失恋、重大失败或挫折等),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会基本稳定不变。

第二节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消除

人际交往建筑于心理学的自我状态之上,即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有三种自我状态:父母的自我状态、成人的自我状态和儿童的自我状态。父母的自我状态是就父母对其子女的态度及行为而言,它常表现为以权威与优越感为标志的统治、责骂和其他专制作风。儿童的自我状态泛指一切像孩子的态度与行为,常表现为好奇、冲动、情绪化等。成人的自我状态是注意对事实根据和理智的分析,常表现为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面对现实,能冷静地、脚踏实地、合乎逻辑地分析情况。在这三种状态中,每一种状态都可能对人有暂时的或长期的支配作用,并使人产生相应的感觉与行为方式。

人际交往的心理策略特别强调角色协议。在角色协议中,角色认识的顺利进行也有赖于对交往角色的认知,即对某人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身份的认知与判断及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知。每个人对自己所担任的角色行为标准的认知决定了他在社会上的行为。如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在一般人心目中都有固定方式,一旦角色确定,便在客观上决定了交往方式,不懂得这一原则,就掌握不好人际交往的尺度。因此,扬长避短和心理保健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扬长避短

克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最有效的方法是扬长避短。某些生物仅依靠某一种长处能在亿万年的自然竞争中得以生存,就在于它不断进化和完善自己的长处。比如,蚯蚓割断身体、海参抛弃内脏都能够再生,这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长处。人类的长处就是大脑和思维,人类依靠发达的大脑成为万物之王。如果我们的祖先天天只为了打不过狮子、跑不过猎豹、游不过鱼类等缺陷而苦恼,现在还有我们人类吗?急切地想克服人际交往恐惧的人往往只看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他们羡慕那些口齿伶俐,在社交场合口若悬河、风度翩翩的人,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笨手笨脚的毛病上,而忽视了自己的笔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如果一位人际交往恐惧症患者经常逼着自己去谈笑风生,结果可能是越来越结巴,越来越面红耳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只有发现和利用这些优点去与别人竞争,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只是致力于克服短处而不注意发挥优势,不仅毫无胜机,最后连自己的长处也可能因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而变成短处。就拿人际交往恐惧症来说,它往往有性格内向和自卑的内在心理基础,或有容貌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外在缺陷。要想克服由此形成的心理障碍,切莫忘记扬长避短的方法,在战略上要打持久战。

二、心理保健

心理保健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教育、训练、行为调整,以及医疗预防措施,使个体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使个体的心理活动等功能状态达到较高的健康水平,这些工作就是心理保健工作。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革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频繁与广泛,人际关系的复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心理紧张、心理刺激都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心理影响,从而使心理保健工作的内容扩大,如教给人们怎样防止和减少高度紧张给自己带来的精神压力,如何面对这些压力来调试自己的心理,使人们提高对这些紧张和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以保持心理的健康状态,维持心理平衡,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是每个人

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必备条件。要克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心理保健。

(一)心理相容与不相容状态

1、心理相容。

如果两个人之间存在心理相容,那么,一个人的态度与行为就很容易引起他人的肯定反应,如果处于高度的心理不相容状态,对方的态度与行为则容易被否定。为了达到心理相容,在人际交往中就应尽可能做到:(1)肯定对方。人们普遍存在自尊的需要,只有在自尊心高度满足的情况下,才会产生最大限度地愉悦,才会在人际交往中对对方的态度、观点易于接受。(2)真诚热情。人际交往中,若对方感到了你的真诚与热情,显然会得到对方肯定的评价。所以,在交往中,不但需要充沛的热情,同时也要坦诚言明自身的利益,显得真诚而又合情合理。(3)了解群体规范及对方的人格。人际交往中应注意了解对方的群体规范,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规范,对其成员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同一规范会使同一群体中的成员接受大致相同的教育,获得大致相同的知识,遵循同一的要求,因而能对某一类问题产生较一致的认识。

2、心理不相容

哪些人容易人缘好?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就涉及正确归因。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和推理,以此对别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但是,由于人的认知的局限性以及种种主观因素的干扰,人们在进行这种归因时经常会发生错误。检查起来,其错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自以为是,瞧不起别人。例如,看人总是斜着眼睛;回答问话时往往显出不耐烦的神情;即使在求教于别人时,也要摆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架势,仿佛只是要考考人家而已。(2)心胸狭窄,嫉妒心重。例如,对能力比他强的,他不服气;受领导器重的,他不顺眼;别人关系密切,他则悻悻然;甚至连谁讲了一句精妙的俏皮话,他也会若有所失。(3)疑心病重。例如,有的人大龄尚未找到对象,别人只要一谈到恋爱问题,他就怀疑人家有意影射他;看到几个人在窃窃私语,便怀疑是在谈论他;甚至别人无意中瞟了他一眼,他就受不了。

当然,我们提倡的是符合社会主义道德,体现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对于那种善于投人所好,甚至不择手段,以阿谀奉承、挑拨离间来获得人缘的做法,自然不可仿效,而应加以警惕。

(二)悦纳自我,主动交往

1、悦纳自我。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能否正确认识、评价和接受自己,是保持自身心理健康的前提。但并非人人都能真正做到自知,自我认知失调是导致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应全面认识自己的心理特点,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对自己做出客观的、恰如其分的评价,防止因评价过高而变得自负,或因评价过低而陷入自卑。悦纳自我,以积极的状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2、主动交往。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自己能否为他人所接受,也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是个体适应环境与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社会角色、形成丰富人格的基本途径,具有沟通信息、相互激励、产生合力、形成互补、调解情感、保障身心健康等多种功能。所以,要激励自己主动与他人交往,不逃避、不孤守,积极把自我融入群体之中,在生活中学会处理人际冲突,学会宽容、体谅、尊重、以诚待人。如果能在广泛交往的基础上拥有几位良知益友,对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是有裨益的。

(三)挫折历练,理智控制

1、挫折历练。适量的挫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即使遭受较大的挫折(如痛失亲人、高考失利等),也能经受得住打击并更好地适应环境。而耐挫能力差的人一遇到刺激或打击,就很容易形成心理困扰,出现逃避、抗拒等

行为。所以,现代人应有意识地去经历风雨,主动向自我挑战,有意给自己出些难题(如内向的人应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脾气急躁的人去参加美术班的学习等),在设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维护心理健康。

2、理智控制。生活中不可能万事如意,挫折在所难免,一旦遇到挫折,很多人都会产生愤怒、焦虑、苦恼、悲伤、痛苦等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其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时,应善于用理智控制强烈的感情,一方面要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不钻牛角尖;另一方面要进行心理换位,在思考的过程中令自己冷静下来,并按理智的判断采取行动,避免一时冲动后又产生后悔、自责等消极情绪。

(四)注意转移,合理宣泄

1、注意转移。这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方法,即通过注意力的转移,暂时忘却烦恼,淡化不良情绪,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事去做。具体的做法有:听轻松的音乐;阅读报刊杂志,发现奇闻轶事;看电影、电视并投入其中;回忆最愉快、最成功的时刻等等。

2、合理宣泄。情绪是需要发泄的,否则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当人有了不愉快的情绪时,不要将其积压在心里,而应通过合理、恰当的方式发泄出来。例如,在无人处大叫大喊,高声歌唱;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听震天的摇滚乐;参加剧烈的体育运动令自己疲惫等等。每个人都会遇到失意和挫折,在这种情况下,宜采用自我激励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并引导到对个人、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上去,这就是一种自我升华。

(五)灵活幽默,活动充实

1、灵活幽默。许多看来令人烦恼、厌恶的事物,如果用幽默的办法对付,往往使人的不快情绪荡然无存,立即变得轻松起来。培养自己的幽默感,这样既能消除不良情绪,又能增进与他人的友谊,可谓一举两得。

2、活动充实。紧张、有序、充实的生活能帮助人克服空虚、寂寞和孤独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并能锻炼人的意志,使人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所以,应多参加群体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三、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健康心态

人际关系心理障碍的消除要从学生做起,在学生中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健康心态,将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作为切入点。当前,我国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心理品质明显下降,已经酿成了许多触目惊心的事例。如果一旦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家长其他方面的教育都是徒劳的,学生的心理障碍会使他们失去理智,消除不健全人格,将来难以自立于社会。因此,我们不能漠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心理障碍的成因

1、学习竞争激烈,升学就业压力大。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对学生要求很高,为了让学生取得好成绩,可以说是绞尽脑汁,把学生置身于题海中,终日考考考分分分,致使学生吃不消,成天忧心忡忡,心理负担重,或以为自己蠢笨,消沉抑郁,丧失斗志;或选择过激行为,如自杀、杀双亲、杀师长、杀同学等。

2、教育不适当,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被教育者深受教育者的影响。学校教育在预防和矫正学生不良心理品质方面起主导作用,但由于有些教师对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够,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了解不够,特别是在教育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当学生需要理解和尊重时,有的教师反而冷言冷语、挖苦、讽刺,甚至让学生当众出丑,这样势必使他们难堪,甚至无地自容,再有个别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用直接的(如嘲讽、辱骂、体罚等)或间接的(如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手段对学生心理造成严重伤害,使学生产生自卑、逃避、反抗、报复等不良心理行为,从而导致心理障碍。

3、社会家庭环境因素,学生适应不良

由于学生不能全面认识社会,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无法理解,真善美和假恶丑的颠倒、是非的混淆使学生缺乏辨别能力,特殊的社会环境使学生的心理长期不能适应,往往把好事看作坏事,坏事看作好事。而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又仅仅限于考试内容,不能全面满足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需要,从而导致学生的心理非常空虚,在无任何选择的情况下,随意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加速了其心理品质和人格的变异,甚至把盲目交朋友看成是时尚的表现,把违法看成是英雄行为,不懂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修养。另外,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心理表现异常。如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化,造成了一些学生适应环境和社会的困难,缺乏应付纷繁复杂社会的心理准备,或表现出家庭中的霸道作风,养成任性、抗拒和目中无人的非健康心理。又如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变故等也会严重破坏一些学生的心理平衡,使他们产生痛苦、抑郁、脆弱、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有些家长本身就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其子女势必受到这些不良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

(二)解决心理困扰的对策

1、扭转应试教育,推进素质教育。要统一思想、统一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开展素质教育的宣传工作,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社会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大力宣传素质教育,同时要对现行的课程、教材、教学大纲进行改革,必须将体现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列入大纲,减轻学生负担,改革升学考试制度,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层次,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学习有困难者,适当增加较实用的知识。

2、提高教师素质,强化师德建设。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有赖于适合他们身心规律的教育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要理智与情感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当今时代,在社会发展对人的个性与创造力的要求越来越突出的条件下,在教育过程中创造一种使学生的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处于和谐状态的友好、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要营造这样一种气氛,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真诚和爱,对教育事业高度的责任感以及与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素质,强化师德建设。教师要将美好的情感投入教学活动,调节师生关系,促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和思想沟通,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感受到愉悦、自由、获得知识的满足和探索的乐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心智、情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特别是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教育中,更应提高教师素质,重视心理辅导、训练及心理知识的学习。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之间要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要做到不歧视、不讽刺、不放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信任他们,从各方面给予他们必要的关心和照顾,有效消除他们的心理对抗,激发他们的进步、创新、求学的热情。

3、重视心理健康,开设教育课程。要利用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主阵地的教育优势。首先,通过教师的教书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从行为习惯上严格要求自己,制定短期强化训练的目标和内容,要求他们经常进行自我克服教育、消除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介绍一些预防和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教会学生自我调节情绪(如情感宣泄法、情感转移法、自我安慰法、心理补偿法等)。最后,通过各种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设置教育情境,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积极疏导,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教或互教,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4、建立心理教育网络,发挥心理教育作用。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心理教育网络,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主要渠道,但家庭、社会教育也是重要的途径。学校要密切联系家庭,建立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学习心理学,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创建健康的家庭环境,消除学生与家长的心理隔阂。同时,家长也应与子女加强沟通,关心子女的思想和情感,对子女心中的烦恼,家长应和教师配合,给予及时的疏导和消除;家长要与子女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积极参与子女的日常活动,家长的言行举止要让子女体验到家庭的温暖与和谐。

5、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抗震能力。前面四点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而这里所说的主要是针对大学生。他们掌握了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可以更好的了解人的心理特点与心理活动的规律,更好地协调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预防或消除心理障碍,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促进大学生人格的成熟,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常见人际交往障碍的克服方法

常见人际交往障碍的克服方法 (一)、提高认识,掌握技巧 管理者要注意引导大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人际交往形成一种积极的准确的认识,而不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尔虞我诈。同时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促使交往双方达到心理相容。 为此,在人际交往中应尽可能地做到: 1.肯定对方。人类普遍存在着自尊的需要,只有在自尊心高度满足的情况下,他才会产生最大程度的愉悦,才会对人际交往中对方的态度、观点易于接受。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自尊心极强,因而在交往中首先就必须肯定对方,尊重对方,这是成功交往的一半。 2.真诚热情。人际交往中,若对方感到了你的真诚与热情,显然会得到对方肯定的评价。所以在交往中,不但需要充沛的热情,同时又坦诚言明自身的利益,显得真诚而又合情合理。这样,自然会得到对方的接纳,为成功交往架起了一道桥梁。 (二)充分实践,改善交往措施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只要注意加强交往的实际锻炼,良好的交往能力就一定会形成。初入校门的大学生,在和一些不熟悉的人交往时,可以从一般的寒喧开始,之后转入中性话题。如来自哪个学校,姓名,有哪些业余爱好等,而后再转入双方感兴趣的,触及个人利益的话题,如工作、学习、身体等,最后,即可随便交谈起来,这种交往能锻炼自己使对方开口的本领,寻找相互感兴趣话题的本领。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赖于相互的了解。相互了解有赖于彼此思想上的沟通。因此要注意常与人交谈,交换看法,讨论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可籍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降低内心压力。在沟通中求得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平衡,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在沟通时,语言表达要清楚、准确、简炼、生动。要学会有效聆听,做到耐心、虚心、会心,把握谈话技巧,吸引和抓住对方。此外,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角色,在教室是学生,在阅览室是读者,在商店是顾客。在交往活动中,如果心理上能经常地把自己想象成交往对方,了解一下自己处在对方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体会一下他人的心理感受,就会理解别人的感情和行为,从而改善自己待人的态度,这种心理互换也是培养交往能力的好办法。 (三)、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 1.真诚。“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真诚的心能使交往双方心心相印,彼此肝胆相照,真诚的人能使交往者的友谊地久天长。 2.信任。美国哲学家和诗人爱默生说过:你信任人,人才对你重视。以伟大的风度待人,人才表现出伟大的风度。在人际交往中,信任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真诚,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言行,而不是胡乱猜疑,相互设防。信任他人必须真心实意,而不是口是心非。 3.克制。与人相处,难免发生摩擦冲突,克制往往会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克制是以团结为金,以大局为重,即使是在自己的自尊与利益受到损害时也是如此。但克制并不是无条件的,应有理、有利、有节,如果是为一时苟安,忍气吞声地任凭他人的无端攻击、指责,则是怯懦的表现,而不是正确的交往态度。 4.自信。俗话说,自爱才有他爱,自尊而后有他尊。自信也是如此,在人际交往中,自信的人总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谈吐从容,而决非孤芳自赏、盲目清高。而是对自己的不足有所认识,并善于听从别人的劝告与帮助,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培养自信要善?“解剖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摔打自己,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形成原因分析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形成原因分析 摘要:人际交往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原因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课题《大学生人际交往心里障碍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JS2013--085) 大学阶段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每个大学生都希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便促使身心健康发展,为自己以后的就业和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然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大学生面临最大的问题不是学习和就业,而是形形色色的人际交往问题;如今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往往因为一些客观因素和主观认知的偏差而走入心理误区,导致出现一些心理障碍。 1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1.1 自卑心理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推进,各色各样的学

生也都走进了大学校园,好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表现的极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部分学生一天到晚总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任何人处处都比自己强,做事情缺乏信心,总担心做不好被别人嘲笑,个别学生因为严重的自卑心理导致了心理疾病,不得不休学或辍学。 1.2 孤独心理 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人与之进行沟通和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的学生常常因为找不到倾诉的对象,甚至觉得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意与自己交往而出现萎靡不振的现象,并产生不合群的悲哀,从而也就不主动地与他人交往,久而久之更是感觉到自己总是处在自己编织的圈子里,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 1.3 嫉妒心理 嫉妒是指在与人交往中,发现别人在某个或某些方面比自己强而产生的一种不悦、自惭、甚至怨恨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抱以嫉妒;看到别人得到荣誉和好评不甘心,总希望别人落后于自己;嫉妒心理还常常表现为缺乏竞争的勇气,甚至不采取合理有效的竞争方法,用一些极端的行为给他人造成伤害,同时也严重阻碍了自己的心

智慧树知到2019公共关系与人际交往能力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公共关系学的学科性质是() 答案:综合应用型学科 “公共关系是90%靠自己做得好,10%靠说(宣传)得好”,这种观点出自公共关系定义的哪家流派?() 答案:现象描述论 公共关系的主体是() 答案:社会组织 公共关系客体准确的表述是指() 答案:公众 人际交往体现和彰显公共关系是指() 答案:全员公关,每个人都若明若暗的成为一定社会组织的“形象大使” 人际交往中的公共关系,主要体现在:() 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背景影响自己所在的社会组织形象#良好的人际交往会提升或者改善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中的人际交往主要体现在() 答案:社会组织是由人构成的,社会组织的内部公共关系,就是社会组织内部公众之间的关 系。#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活动一定是社会组织的“具体的人”对公众的“具体的人”进行传播与沟通#公共关系对人际交往会产生影响。 婆媳之间、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妯娌之间、祖孙之间等等家 庭关系,也是公共关系。() 答案:错 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属于公共关系() 答案:对

) 不同国家公民的一切交往都属于公共关系 (答案:错 第二章 下列哪些不属于社会组织() 答案:微信朋友圈 下列哪些不是评价社会组织形象的标准() 答案:利润率 以下哪些不属于大众传播媒介() 答案:组织内广播台 公共关系基本特征有() 答案:公众性#互利性#开放性#流动性 公众的基本特征有() 答案:普遍性#同质性#多元性#可导性 公共关系构成要素有:() 答案: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公共关系的手段:传播与沟通。 社会组织的规定性有:() 答案:目的性#整体性#适应性 公共关系具有流动性是指:() 答案:公众认知和态度是会变化的#社会组织形象是会变化的#公众是不断变化的#社会组织运行是动态的 ) 公共关系学中所说的公众,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民众。 (答案:错

人际交往与沟通礼仪

《人际交往与沟通礼仪》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一份关于中职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许多用人单位对应届中职毕业生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礼仪素养的要求要高于专业技能。然而,目前许多学生往往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却忽视了沟通能力和礼仪品质的培养,正因为此,特开设《人际交往与沟通礼仪》一课。 本课程依据“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旨在培养中职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其具备基本的人际交往与沟通礼仪方面的能力与技巧。该课程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沟通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礼仪素养,使之能够和父母、同学、老师及其他人快乐相处,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并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有意义的指导,使学生将来能与领导、同事和谐相处。 本课程放弃了传统理论教材枯燥乏味的说教模式,以小故事大道理及讨论和情景角色扮演的形式,寓教于乐,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给予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本课程的任务如下: (1)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与沟通礼仪》学习的意义。 (2)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与沟通礼仪的基本原则。 (3)使学生初步获得人际交往与沟通礼仪的基本能力和技巧。 本课程的具体要求如下: (1)理解沟通的意义与作用;把握沟通的基本原则; (2)掌握有效沟通必须的听、问、说及身体语言的技巧; (3)理解有效沟通必须具备的基本人文素养; (4)掌握沟通举止礼仪基本规范;掌握电话、就餐、坐车、拜访等人际交往礼仪规范; (5)初步具备与父母、老师、同学和谐相处及沟通的技巧与方法; (6)初步掌握面试的技巧与方法;理解和上司、同事相处的艺术;

二、目录

三、教学要求、内容简要介绍及教学方法 第一章沟通概述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了解沟通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2.掌握沟通的特征并认识到有效沟通的作用。 3.了解沟通的力量,即沟通的重要性。 4.熟记沟通的四个基本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感悟沟通 一、沟通的定义 1.沟通的基本概念 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2.沟通的类别 (1)人际沟通 (2)管理沟通 (3)商务沟通 3. 沟通方式 (1)语言沟通 (2)非语言沟通 二、沟通的基本特征 1.沟通的目的 2.沟通的特征

【人际交往的九种心理障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必须要与人交往,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障碍,我们应该避免这些。下面是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人际交往的九种心理障碍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人际交往的九种心理障碍 自负 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别人的态度。另外,在对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过高地估计了彼此的亲密度,讲一些不该讲的话。这种过于亲昵的行为,反而会使人出于心理防范而与之疏远。 忌妒 西班牙作家赛万斯指出“忌妒者总是用望远镜观察一切,在望远镜中,小物体变大,矮个子变成巨人,疑点变成事实。”忌妒是对与自己有联系的、而强过自己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失落、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感,是通过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态。当看到与自己有某种联系的人取得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成绩,便产生一种忌恨心理;当对方面临或陷入灾难时,就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甚至借助造谣、中伤、刁难、穿小鞋等手段贬低他人,安慰自己。正如黑格尔所说“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忌妒的特点是针对性—与自己有联系的人;对等性—往往是和自己职业、层次、年龄相似而超过自己的人;潜隐性—大多数忌妒心理潜伏较深,体现行为时较为隐秘。 多疑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不好的心理品质,可以说是友谊之树的蚀虫。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多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把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一种盲目想象。 自卑 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如果各项活动取得成绩而得到老师、家长及同伴的认可、支持和赞许,便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求知欲,内心获得一种快乐和满足,就会养成一种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相反,他们会产生一种受挫感和自卑感。个体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会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 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自卑的人并不一定表现为能力差,相反是自已期望过高,不切实际,因此必然容易导致失败。

浅谈人际交往中的礼仪

浅谈人际交往中的礼仪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讲文明,讲礼仪,讲礼貌,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具备的社会公德。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而且还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生活中,礼仪已经成为我们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掌握良好的礼仪知识是我们走向成功必要的铺路石。 关键词:礼仪人际交往人际关系 我国自古就有着“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荀子?修身》)的说法,礼仪是人类文化的结晶、社会文明的标志和人类交往的行为规范,它也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一、礼仪的内涵 所谓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涉及穿着、交往、沟通等内容,具体表现为礼节、仪表等。也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 二、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礼仪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卡耐基说过,人得成功取决于15%的努力和85%的人际交往,礼仪正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联系纽带。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表现出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修养,从而获得成功的第一步。 (一)礼仪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 1、它是学问因为它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专业性表现在它是研究人际关系和人们进行社会交流形式的专门知识;系统性体现在它已形成一整套的

人际交往障碍问题的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案例报告 文章题目:人际交往障碍问题的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申请者姓名:张慧 身份证号码: 340204************ 所在省市:安徽省芜湖市 所在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人际交往障碍问题的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安徽师范大学张慧 摘要:本文主要描述了一例因无法适应大学新环境而导致的人际交往障碍的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过程。求助者为男性,音乐学院大一学生,因为离开家乡来到新的城市读大学,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及同学,害怕与人沟通,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出现孤僻、抑郁、焦虑等症状,持续近一个月。求助者主动前来咨询,希望能够得到帮助,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交往关系。咨询师在和求助者商议后根据其个性特征和问题的特点采用了合理情绪疗法对其进行干预,经过为期4次的心理咨询,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得到改善,开始尝试与他人沟通、交往,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通过回访跟踪,发现求助者的问题逐渐解决,咨询达到理想效果。 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王某,男性,19岁,音乐学院大一学生。身高1.70米,体重58公斤,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父母在其年幼时离婚,与父亲同住,后来父亲再婚育有一女,父亲经营自己的公司,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无精神疾病家族史。近期因恐惧大学新生活而产生人际交往障碍问题,独自前来咨询。 目前精神状态:意识清晰,言语表达能力较弱,情绪抑郁。 身体状态:无家族遗传病史,近期出现失眠的状况,躯体医学检查正常。 社会功能状况:与同学相处不好,对处理人际关系丧失信心,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心理测验结果:1、SCL-90测验结果:总分185,人际关系敏感2.1,抑郁1.92,焦虑2.70,躯体化1.33,敌对1.83,偏执2.17,强迫症2.40,其他因子与常模相比属于正常。 2、SAS标准分为60分,SAD总分23分,其中回避因子11分,苦恼因子12分,结果提示该求助者存在焦虑、抑郁情绪,但以焦虑情绪为

如何克服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如何克服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作者:王华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8 我最近在看有关克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保健的书籍,了解了好多相关知识,针对我校有关社会适应性的专题,特对我的学习内容作一下归纳总结,与大家共勉。 一,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一般有以下几种: 1.自负 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别人的态度。另外,在对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过高地估计了彼此的亲密度,讲一些不该讲的话。这种过于亲昵的行为,反而会使人出于心理防范而与之疏远。 2.忌妒 忌妒者总是用望远镜观察一切,在望远镜中,小物体变大,矮个子变成巨人,疑点变成事实。忌妒是对与自己有联系的、而强过自己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失落、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感,是通过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态。当看到与自己有某种联系的人取得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成绩,便产生一种忌恨心理;当对方面临或陷入灾难时,就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甚至借助造谣、中伤、刁难、穿小鞋等手段贬低他人,安慰自己。正如黑格尔所说:“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3.多疑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不好的心理品质,可以说是友谊之树的蚀虫。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把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一种盲目想象。 4.自卑 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如果各项活动取得成绩而得到老师、家长及同伴的认可、支持和赞许,便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求知欲,内心获得一种快乐和满足,就会养成一种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相反,他们会产生一种受挫感和自卑感。个体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会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 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 5.干涉

第四章 人际交往意识与技巧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全真面试教程》配套模拟答案:人际交往意识与技巧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一、与领导的人际交往 1.领导经常在下班的时候给你紧急任务,使你总是加班加点,影响生活,你怎么做?(2009年2月14日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 【参考答案】 〈表态〉领导将紧急任务交给我是对我的信任,也是对我工作能力的肯定,尽管这使我经常加班,影响了我的生活,但是我不会因此而有抵触情绪,依然要积极地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完成工作。〈原则〉工作出现加班的情况是常有的,要以工作为中心,从大局角度考虑,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以积极的心态完成工作。 〈处理〉对于这种情况我也有必要冷静的分析原因,是否是因为单位最近的工作任务太多,又很紧急,造成短期内的人手不够,如果是这样我会充分理解领导的安排,义无反顾的承担起工作任务,保证不耽误单位的工作进度,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任务。如果这种情况是长期的,并不是因为单位的工作任务紧急,且对我的生活影响较大,我想这样下去不仅会影响生活,也会使我不能安心工作,影响工作效率。我要找适当的时机与领导做适当的沟通, 向他说明我的情况,请示是否可以在正常的上班时间完成该项工作,如果现有的工作量已经超出我的能力范围,请求是否可以加派人手来共同完成工作,或者是否可以找其他同事分担工作任务,避免影响工作进度。 〈总结〉总之,在工作中我们要尽量做到以工作为重,尊重领导,并服从安排,出现问题及时主动的与领导沟通,不能因个人利益而影响工作。 2.你作为一个贫困村的驻村干部,村里交通不畅,饮水也有问题,你去向原单位领导汇报,领导不以为然,你该如何做?(2009年2月15日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 【参考答案】 〈铺垫〉作为一名驻守贫困村的干部,深处基层,了解群众的疾苦,能为百姓解决一些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我应该做好的本职工作。因此,当村里出现了交通不畅,饮水困难的问题,我一定会不遗余力的将问题解决。 〈反思〉当我向领导汇报,领导不以为然,首先,我会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是不是我向领导汇报的情况表达的不清楚,或者汇报的方式不够恰当,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才会对领导做决策产生了干扰;或者是由于我工作经验不足,还没有足够了解当地的情况,汇报的现象有误差。 〈处理〉经过一番反思之后,如果是由于我经验不足,错误的认为这里发生了问题,我会虚心的向领导道歉,不该如此武断的汇报工作,并接受领导的批评,多像周围德高望重的老同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工作能力;如果是我向领导汇报的不清楚或者汇报方式不妥当,没能让领导认识到问题的紧迫性,我会回到村子,认真采集证据,重新整理文字和图片材料,并将村民的情况如实的写下来,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向领导重新汇报;并向领导提供参考建议,共同协助领导解决村里交通和饮水问题,为百姓谋福利。 3.工作上领导对你不满意,你该怎么办? 【参考答案】

人际交往礼仪知识

人际交往礼仪知识 篇一:浅谈人际交往中的礼仪 浅谈人际交往中的礼仪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讲文明,讲礼仪,讲礼貌,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具备的社会公德。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而且还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生活中,礼仪已经成为我们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掌握良好的礼仪知识是我们走向成功必要的铺路石。 关键词:礼仪人际交往人际关系 我国自古就有着“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荀子修身》)的说法,礼仪是人类文化的结晶、社会文明的标志和人类交往的行为规范,它也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一、礼仪的内涵

所谓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涉及穿着、交往、沟通等内容,具体表现为礼节、仪表等。也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 二、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礼仪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卡耐基说过,人得成功取决于15%的努力和85%的人际交往,礼仪正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联系纽带。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表现出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修养,从而获得成功的第一步。 (一)礼仪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 1、它是学问因为它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专业性表现在它是研究人际关系和人们进行社会交流形式的专门知识;系统性体现在它已形成一整套的 形为规范;科学性反映在它是人们实践经验和社会习惯的总结。 2、礼仪又是一门艺术,它是研究人们在交际场合中如何依据一定的行为准则,正确施展和发挥因人而异的个人技巧。 (1)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2)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

人际交往障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

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普宁英才侨中杨晓英 摘要人际交往障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通过对一位人际交往障碍求助者的会 谈发现她存在新生适应不良和人际交往障碍,运用行为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进行放松训练和人际关系训练,通过为期近一个月的咨询和两个月的自我调整,在回访过程中发现求助者的人际关系问题和适应不良状况有所改善。 关键词:人际交往障碍,新生适应不良,合理情绪疗法 一咨询者基本情况 李某,女, 19 岁,我校高一新生,体貌端正家族无精神病史,个人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母亲早逝,一直与经商的父亲和继母一起生活,家庭关系淡漠,家庭结构复杂。李某自入学住宿以来,经常与同寝室室友发生争吵,甚至打架。入学一个月内已调换寝室三次,人际关系不良,对新环境总不太适应。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学习有所下降,有想回避同学、休学回家的念头。自觉非常痛苦和焦虑。 二咨询师观察及向他人了解的情况 1、咨询师观察:求助者衣着整齐,体貌端庄清秀,刚进门时稍显紧张,不敢直视咨询者,介绍自己情况时,声音有些颤抖,谈话时手里不时摆弄自己的手机,在咨询中稍加安抚后,情绪稍有缓解宿舍同学描述,李某比较内向,说话带刺,总觉得别人对她都是恶意的,时间久了就没人愿意和她说话了,最近都很晚才回寝室。 2、班主任描述:李某考入时学习成绩还不错而且因为歌唱得好,被选为文娱委员。但近来听课不专心,作业也没前段时间认真。平时独来独往,性格比较内向,从来不笑,无论是可笑、滑稽的事情还是老师或同学的幽默,都不会引起他的反应。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与同学有过几次冲突。 3、宿舍教师反映:不和同学来往,包括同宿舍同学。遵守宿舍纪律,经常反映宿舍同学的违纪行为,但要求老师保密,不要让同学知道是他报告老师的。 4、同学反映:冷酷高傲,目中无人,自己合适就行,不懂事,自私。 心理测验结果:选用 SAS 和 SDS 量表 SAS 标准分为 61 SDS 标准分为 64[1] 二、主诉:人际关系不好,班里同学都不理他。在班里,无论做什么,同学都向看怪物一样看他。以前,自己做事从不考虑他人感受,人际关系上吃了不少亏, 四评估与诊断 一求助者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主要问题:进入高中以后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尤其是集体住宿生活,并由一些偶然事件引发人际交往冲突。伴随产生了抑郁焦虑的情绪困扰,求助者又不善于表达和与人沟通,这种困扰长期积压在心里,造成了内心的痛苦,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生物学原因:女,19 岁,正值青春期。情绪容易波动。排除器质性病变。 心理原因:求助者性格比较内向、敏感,对外界事物的不合理认知,人际交往技巧的缺乏。社会性原因:早年遭遇了重大负性生活事件母亲的早逝,造成家庭重要情感的缺失,母爱的丧失,加上家人的淡漠使求助者缺乏倾诉的对象,缺少帮助和一定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同学争吵也成为引发不良情绪的负性生活事件。 二诊断及鉴别 诊断:人际交往障碍 与精神病相鉴别:依据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求助者有较强的自知力,知情意等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及克服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及克服 一、大学生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是指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过程。一般来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或不适应是难免的,但如果个体的人际关系严重失调,人际交往时常受阻,就说明存在着交往障碍。大学生常见的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知障碍。认知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表现突出而常见,这是由青年期的交往特点所决定的。青年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开始了主动交往,但其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人际交往中常又带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则交往产生障碍,心理出现创伤。另一个是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谅互让,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而有的大学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常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自吹自擂、装腔作势、盛气凌人、自私自利,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这样的交往必定以失败而告终。 (二)、情感障碍。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中的主要特征,情感的好恶决定着交往者今后彼此间的行为。交往中感情色彩浓重,是处于青年期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大特点。情感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嫉妒与自卑。嫉妒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报以嫉恨,乃至行为上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嫉妒容易使人产生痛苦、忧伤、攻击性言论和行为,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如有的同学在恋爱的竞争中失败,转而恶语中伤他人。 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在交往中常常是缺乏自信,畏首畏尾。遇到一点挫折,便怨天尤人;如果受到别人的耻笑与侮辱,更是甘咽苦果、忍气吞声。实际上,自卑并不一定能力低下,而是凡事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在交往中总想把自己的形象理想完美,惧怕丢丑、受挫或遭到他人的拒绝与耻笑。这种心境使自卑者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因而常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 2.自负与害羞、孤僻。自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傲气轻狂、居高临下、自夸自大,过于

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

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 亲近感,往往对人情世态最为敏感助。 因此,这有利于交往的继续深入: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 实事求是,碰到困难,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紧张。 当你的成功经验越来越多,但仍然不得不常常忍受孤独的折磨。 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的交往中产生的,掌握其途径,别人是不会无缘无故对我们感兴趣的,鼓励别人多谈他们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要避免油腔滑调;E(EYES)代表"、消极。 和谐,主动交往,他们的友人很少:第一,无论是对在校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虽然他们同样处于一个人来人往。 人际交往在初次交往中,就必须做交往的始动者;坐要面对别人",浓装艳抹、大方。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具体方法很多,守时间,它反映在群的情感距离和相互吸引与排拒的心理状态,过分修饰,却仍然无法摆脱心灵的孤寂,比如,谁不想给对方留下一份美好的印象呢。 心理学家发现,还受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 人们总是倾向于觉得仪表有魅力的人更活泼愉快。 人的仪表,甚至没有友人。 要知道,小心吝啬,感到振奋.卡耐基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说;SOLER",逆境见真情,你会发现你的努力几乎都是成功的。 在这里;姿势要自然开放"、风度等:讲信用,地利不如人和;

相反,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建立起心理上的联系。 要注意交往中的",多尝试,否则会使人感到不愉快,安慰失意者,攀谈时,熙熙攘攘的世界,应该怎样表现才能使自己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建立起一个丰富的人际关系世界。 当然,关心帮助别人,态度热情,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正常发展,处于主动地位,仪表举止自然会给人一种亲近感。 人际交往第三;、处世技巧。 所以大学生学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要注意仪表美,高谈阔论;,谁不想与留下好印象的人继续往来。 对于远离家乡外出求学的大学生来说,但也从另一侧面说明良好人际关系对成就事业的重要性,态度应该诚恳,交往双方总是先接受说话的人所谓人际关系,最为主要,你的自信心也会越来越充分;O(OPEN)表示",态度冷谈,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很快赢得别人;。 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如果言不由衷转弯抹角;技术,等等,帮助困难者;身体微微前倾",一句温暖的话语,都能让人感到安慰,要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往往给人一种信赖感、生活和学习是有益的,则给人一种虚假?同样,然后才会接受对方陈述的内容,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重视人和这个重要因素,有意识地运用SOLER技术,你的人际关系处境也会越来越好。 交往伊始、亲密的人际关系都属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同别人建立

社会心理学:论人际交往的障碍

论人际交往的障碍 人际交往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相互作用和相互知觉的过程。在交往过程中,由于交往双方的成长环境、个人需要、个性特征等差异会妨碍交往的正常进行,导致交往不顺利,这就是人际交往障碍。 一.大学生交往障碍形成的原因: 1.认知误区 认知包括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以及对交往本身的认知三个方面。过高评价自己,过低评价对方,就会导致人际交往中的盛气凌人、狂妄自大;过低评价自己,过高评价对方,则会导致人际交往中的畏畏缩缩、自抑自卑。对人际交往本身的认识也同样影响交往行为,如对交往的交互性原则认识不足就会导致交往中对某一方利害的过度关注。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常见社会认知因素有以下几种: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2.情绪因素 在人际交往之中,情绪反应过于强烈或过分冷漠都会让人感到难以接受。有时容易凭一时好恶改变对一个人的看法,使得人际交往缺乏稳定性,产生各种障碍。此外,羞怯、嫉妒、自卑等都是导致人际交往障碍的不良情绪因素。 3.个性缺陷 人格是指个体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等。 4.交往能力不足 有的人平时只顾埋头做自己的事,很少注意与他们交往沟通,久而久之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就体现出来了。 二.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有: 1.因自卑引起的人际交往障碍 自卑是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上的某些缺陷或判断力、性格、能力等方面欠佳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情感体验。自卑感是交往的一大障碍,自卑感容易使人孤立,离群,抑制人的自信心的正常发挥。有自卑感的人在交往中的表现就是缺乏自信。 因为自卑的人会认为自己能力差,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从而发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上的偏差,导致自卑者感到不如别人而丧失信心。 2.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交往取向引起的人际交往的障碍 以自我为中心是指个体自视过高、自负或者目中无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只注重自己的兴趣爱好,为满足自己的个人需求,不管不顾他人感受。 3.因羞怯心理而引起的人际交往障碍 羞怯心理是因为害怕或胆怯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不适。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等差异使人产生羞怯心理,担心自己比不过别人、害怕被他们看不起,带着这种心理去交往就产生了不安的感觉从而使得自己在交往过程中处于尴尬的境地。 4.因嫉妒心理而引起的人际交往障碍 嫉妒感是在交往活动中,因才能、成就等不如他人,而产生的羞愧、怨恨等复杂情感体验。 在有的时候它对人的成长也有积极的影响,但更多的却是消极的影响。嫉妒心理一旦产生,就会产生一种不和谐的感受,从而使人际交往失败。 5.因猜疑心理而引起的人际交往障碍 猜疑心是在交往中有主观臆测而产生的对他人不信任的复杂情感体验。一旦掉进猜疑的怪圈,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产生疑窦,从而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 三.大学生克服交往障碍的主要对策

人际交往常见心理障碍

精心整理 人际交往常见心理障碍 1.自负 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别人的。另外,在对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过高地估计了 2 低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忌妒的特点是:针对性与自己有联系的人;对等性往往是和自己、层次、年龄相似而超过自己的人;潜隐性大多数忌妒心理潜伏较深,体现行为时较为隐秘。

3.多疑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不好的心理品质,可以说是之树的蚀虫。正如英国家培根说的:多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 4 5.干涉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人需要一个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间;同样,人人也需要有一个自我的心理空间。再亲密的,也有个人的内心隐秘,有一个不愿向他人坦露的内心世界。有的人在相处中,偏偏询问、打听,传播他人的私事,这种人热衷于探听

别人的情况,并不一定有什么实际目的,仅仅是以刺探别人隐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层次的心理而已。 6.羞怯 7 1 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别人的。另外,在对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过高地估计了

彼此的亲密度,讲一些不该讲的话。这种过于亲昵的行为,反而会使人出于心理防范而与之疏远。 2.忌妒 3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不好的心理品质,可以说是之树的蚀虫。正如英国家培根说的:多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

人际交往礼仪

人际交往礼仪 问好 走在路上或在公共场所,遇见相识的人应该主动打招呼,问候致意。可以说“您早”、“您好”“晚上好”。别人向你打招呼以后,也要应答向他致意,否则被认为不礼貌。有时也可面带微笑,注视对方并点头致意,这也是一种向人问候的好方法。遇到比较熟悉的朋友,除了问候致意外,还可以问问对方家人的情况,并请他代为问候。如“伯父父母近来好吗?”、“向你的夫人(先生)问好”、“你孩子一定很聪明可爱吧,有空带他到我家来玩玩”。 对外国朋友,要按他们国家的习惯用语打招呼,如与英美等国家朋友初次见面时,可用“How do you do”,熟人可用“How are you”。有时直接用“Hi”来打招呼。根据中国的风俗民情,见面打招呼常用:“吃过饭吗?”“上哪儿去?”但用这种方式向西方国家朋友打招呼会引起误会,他们会以为你要请他去吃饭,或干涉他的私事。 握手 握手是大多数国家相互见面和离别的礼节。此外,它还含有感谢、慰问、祝贺或相互鼓励的表示。 握手的标准方式是行至距握手对象1米处,双退立正,上身略向前倾,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与对方相握,握手时用力适度,上下稍晃动三四次,随即松开手,恢复原状。与人握手,神态要专注、热情、友好、自然、面带笑容,目视对方双眼,同时向对方问候。 握手作为一种礼节,还应掌握四个要素:

一是握手力度。握手时为了表示热情友好,应当稍许用力,但以不握痛对方的手为限度。在一般情况下,握手不必用力,握一下即可。男子与女子握手不能握得太紧,西方人往往积握一下妇女的手指部分,但老朋友可以例外。 二是先后顺序。握手的先后顺序为:男女之间,男方要等女方伸手后才能握手,如女方不伸手,无握手之间,可用点头或鞠躬致意;宾主之间,主人应向客人先伸手,以示欢迎;长幼之间,年幼的要等年长的先抻手;上下级之间,下级要等上级先伸手,以示尊重。多人同时握手切忌交叉,要等别人握完后再伸手。握手时精神要集中,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握手时不要看着第三者,更不能东张西望,这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军人戴军帽与对方握手时,应先行举手礼,然后再握手。 三是握手时间。握手时间的长短可根据握手双方亲密程度灵活掌握。初次见面者,一般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切忌握住异性的手久久不松开。即使握同性的手,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对方欲罢不能。但时间过短,会被人认为傲慢冷淡,敷衍了事。 四是握手禁忌。不要在握手时戴着手套或戴着墨镜,另一只手也不能放在口袋里。只有女士在社交场合可以戴着薄纱手套与人握手。握手时不宜发长篇大论,点头哈腰,过分客套,这只会让对方不自在、不舒服。与基督教徒交往时,要避免交叉握手。这种形状类似十字架,在基督教信徒眼中,被视为不吉利。与阿拉伯人、印度人打交道,切忌用左手与他人握手,因为他们认为左手是不洁的。除长者或女士,坐着与人握手是不礼貌的,只要有可能,都要起身站立。 拥抱 拥抱礼一般通行于俄罗斯、法国、意大利和阿拉伯国家。中国人之间不实行这种礼节。与外国友人交往中,只有在对方主动行拥抱礼时,我们才随俗。在国际交往中实行这种礼节的,男对男,女对女。但有时相当熟悉的朋友,男女之间也可以拥抱、亲额或亲颊。总之,我们不采取主动。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小D是一位年轻的大学生,小H则是一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他们先后来到心理咨询室,咨询的都是同一类型的问题;他们感到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一些不适,希望咨询者能从心理的角度给以指导和帮助。在心理咨询的实践当中,因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前来咨询的人在来访者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人际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入际交往。每一个人,都希望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同事关系……而这些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个人在温馨怡人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但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 在来访者当中,最常提到的问题如:“我怎样才能使别人喜欢我?”,或者“怎样才能消除自卑感?”,还有“怎样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等等。还有人会问:“我为什么体会不到人际交往的快乐?”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些在人际交往中颇受好评,很得“人缘”的人一般具以下特点:乐观、聪明、有个性、独立性强坦诚、有幽默感、能为他人着想、充满活力等等,当然,不是说这些特点都具备才能有好的人际交往。而那些在人际交往中不太受人欢迎的人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自私、心眼小、斤斤计较、孤傲、依赖性、自我中心、虚伪自卑、没有个性等等。有了以上的参照标准,大家就可以对照自己,扬长避短。当然,在人际交往中,最主要的是坦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人,不能丧失掉自我。阿谀奉承,随声附和并不能换来良好的人际交往。 如何在人际交往中正确地估价自己和别人。古语说得好:“人贵有自知之明”,何为“贵”,为何“贵”,贵,说明其难。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的确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错误的自我估价中,对交往妨碍最大的,莫过于自卑和自傲。 自卑,即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才华等作出过低的估价,进而否定自我。自卑的人在交往中,虽有良好的愿望,但是总是怕别人的轻视和拒绝,因而对自己没有信心,很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又常常很敏感地把别人的不快归为自己的不当。有自卑感的人往往过分地自尊,为了保护自己,常表现得非常强硬,难以让人接近,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格格不入。 自卑心理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很多心理学家指出,自卑感和本人的智力、受教育程度、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因素无关,而仅仅是对“自己不如他人”的确信。所以,要克服和预防自卑心理,首先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对于一些不可改变的事实,如相貌、身高等等,完全可以用别处的辉煌来弥补,大可不必自渐形秽。其次,要正确地与人相比,自卑心重的人往往很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这本身不是坏事,可是他老是用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比,不是激发起奋起直迫的勇气,而是越比越泄气,从而贬低、否定自己,以偏盖全。其实,人各有所长,自己不可能事事都强过别人,反过来也一样。见贤思齐应当鼓励,这其中还有一个量力而行的问题,所以,要防止和克服自卑感,还要注意不可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在选择目标时除考虑其价值和自身的愿望外,还要考虑其实现的可能性。与其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还不如设立一些较为现实的目标,采用“小步子”原则,不断地使自己得到鼓励。最后一点,要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因为一次失败而一蹶不振,或因自己某一方面的过失而全盘否定自己。 自傲与自卑相比,也源于错误的自我估价,自傲者喜欢过高地估计自己,在交往中表现为妄自尊大、自吹自擂、盛气凌人,而且不愿和自认为不如自己的人交往。这样的人当然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自傲者一旦受挫,往往会较为自卑。自傲者要学会尊重别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这样才有利于客观评价自己,还要学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