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考点梳理

一、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

1、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①老子的思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名聃,传说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他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认为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②孔子的生平

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因不满统治者所为,他周游列国,晚年回国潜心办学和著述。他对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他传授弟子三千人,学业优秀者七十二人,时称“七十二贤”。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后称为“六经”。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

孔子出生没落贵族家庭。苦研《礼》《乐》,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曾官至司寇,后去官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回到鲁国,专心整理文化典籍、删修《春秋》,献身于文化教育事业。

③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礼在孔子的思想中有重要地位。他要恢复周礼的权威,使社会君臣有别,长幼有序。孔子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将礼与仁结合起来,认为,如果只有礼而没有仁,就会加深社会对立,导致矛盾激化;只有仁没有礼,就会模糊上下尊卑的界线。

怎样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呢?孔子又提出了中庸思想。他认为“过犹不及”,主张“和而不

同”,只有多种因素,特别是对立因素的统一与和谐才形成完美的事物。仁、礼、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④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春秋以前,文化一向被贵族垄断。孔子开创私学,从贵族子弟到清贫寒士,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愿意行“束脩”之礼,都可以成为孔门弟子。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他对不同性格、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⑤孔子的历史地位

尽管孔子的政治抱负没有实现,但他整理编撰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弟子们把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2、战国的百家争鸣

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这就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②儒家思想的发展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他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采用,晚年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

荀子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著作《荀子》。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③道家思想

战国时期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④法家思想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他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西汉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

①“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②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挥

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从汉武帝时起,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魏晋隋唐的思想融合

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三教相互渗透。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唐代,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5、两宋理学的兴起

①理学思想的兴起

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理学”。其中,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程颢,称名道先生,程颐,称伊川先生。被称为“二程”。

②理学思想的内容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同时,“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二程”提出“格物致知”,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③理学的影响

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哲学,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

④陆九渊的心学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号象山先生,江西金溪人。

陆九渊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6、明清思想的发展

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①王阳明心学兴起的背景

明中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所以,这一学派也被称为“陆王心学”。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

王阳明早年对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深信不疑。他曾面对翠竹,穷格七天七夜也没有得到其理,反而因思虑过度而致疾。从此,他开始质疑朱熹理学。并用“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来否定“格物致知”说。在镇压农民起义时,他进一步悟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道理。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