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的分布与生活习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腹蛤(Gastrochaena)等凿穴生活种类的壳的前端 存在锯状切齿,形成一个磨擦面,利用机械运动钻 穴 ,根据不同的种或是由后缩足肌的收缩、壳的前端
上下运动而凿穴
2、穿凿木材的种类:
船蛆(Teredo navalis)
石蛏(Lithophaga)的外套膜可以分泌一种酸性粘液软化 珊瑚骨骼或其它钙质贝壳而形成穴道,而其自身的钙质壳由 于表面有角质层的保护而不受影响
大多数贝类采取过滤取食方式
9
1、外套膜的作用:开闭可调节水流的出入。水流 进入进水孔,流速降低,水流带入的沙和碎片等悬 浮颗粒沉淀于外套膜皱褶处,依靠外套膜表面纤毛 的运动得以排出。 2、鳃的作用:分选过滤和运送作用。 3、唇瓣的作用:运送和选择作用。
滤食性种类口腔无齿舌、颚片和唾液腺;口呈简单 的横裂状,较大,鳃具有食物运送沟。
法螺肉食性种类的齿舌 上细齿的数目减少,但 硬度增加,齿舌末端有 倒勾、棘等,适合于切 割及撕裂食物
微软用户
芋螺的齿变成了单针状, 中央具沟,末端具倒刺、 基部有毒腺,其分泌物可 以麻醉及杀死捕获物,甚 至能使人致死
有一些肉食性腹足类具 有钻孔取食的习性,如 中玉螺、骨螺、红螺 等,足端腺体可分泌酸 性物质,以溶解壳的有 机质及钙质成分
第三讲 贝类的分布及生活习性
李海云 hyli@
华南农业大学 动物科学学院
2013年3月
课件制作笔者花费大量时间,仅供教学参 考,资源说明如下:
1、付京花教学课件 2、董艳珍教学课件 3、网络其它无名氏课件 4、大量网页 5、少量彩图为本人所绘,如牡蛎生活史等
第二章 贝类的分布及生活习性
四、吸吮
营寄生生活的种类,具有特殊的构 造用以吸吮寄主的营养物。如短口螺吸 食贻贝的体液或吸食牡蛎的血液。它们 的消化器官和消化腺等通常有不同程度 的退化。
光螺寄生于棘皮动物体壁上,其壳 仍存在,足已高度退化,它的吻特别发 达,以利于吸食寄主的体液及组织
10
幻灯片 57 微软用户2 微软用户, 2013-02-26
企鹅珍珠贝 (Pteria penguin)
5
2、底内生活型:多为双壳类,埋栖在基质内部。
软泥基质:泥蚶、缢蛏等,一般埋得深,有些可达1M。
泥砂或砂泥滩基质:菲律宾蛤仔、紫石房蛤、西施舌等
沙滩基质:鸟蛤、文蛤、中国蛤蜊、日本镜蛤等
营埋栖生活的贝类, 有以下特点:
体型:埋栖越深者,体型 就越细长。埋栖浅者,体 型宽短。
(三)捕食
以玉螺、骨螺为代表的腹足类和以章鱼、枪乌贼为代表的头 足类为肉食性,是捕食者。
捕食性的腹足类常常具有下列特征:感官较发达,能迅速发 现食物;吻发达,齿舌的齿片数减少,但强而有力,颚片 退化或消失;唾液腺发达,能分泌蛋白酶。
捕食性腹足类常具有强大的攻击力量,象玉螺、骨螺在吻的 腹面有穿孔腺,能分泌酸性液体溶解瓣鳃纲贝壳,然后用 齿舌锉食其肉。
7
凿穴生活的种类一般有发达的水管,以此能够摄取 食物和进行呼吸;由于借助外界物体的保护,故勿 需贝壳来保护身体,因此壳退化,不能完全包被身 体。足在成体时一般较退化。
海笋对港湾建筑破坏很大,船蛆则因穿凿船舶以及 贝类养成器(木桩养成器),成为航海、舰艇、渔船 及贝类养殖的大敌。
(五)寄生、共生和群聚
短口螺吸食贻贝的体液,齿口螺寄生在扇贝的耳 旁、牡蛎的壳缘或者锥螺的厣上。
内寄蛤寄生在锚海参的食道中或者吸附 在它的体表上。 大岛恋蛤用足丝附着在蝼蛄虾腹面上。 骑马齿蛤亦与一种虾营共栖生活。
第三节 贝类的摄食和食性
一、贝类的摄食方式
(一)舐食:鲍、泥螺、田螺、蜗牛、石磺等匍匐 生活的贝类,具发达的吻、齿舌或颚片和唾液腺。 用齿舌刮取薄层并舐食。 (二)滤食:双壳类主要摄食方式。在外套膜、鳃 的唇瓣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完成滤食。有水管者还能 靠水管摄取底栖藻类及沉淀下来的有机碎屑。
(3)鹦鹉螺壳分住室和气室,气室被隔开,有管道 相连,可控其气浮于不同水层;船蛸的雌体产卵期 可分泌假外壳,过浮游生活。
(4)深海头足类,利用身体的特殊构造悬浮于水 中,“机会主义”-“守株待兔”
(三)底栖生活型
1、底上生活型:只生活于基质(石、泥、沙、海 藻等)表面。
(1)匍匐生活型:在基质表面做匍匐式爬行活动,如腹足 纲、多板纲动物。足肌发达,足腺发达,感官发达,善伪 装。如各种海螺和石鳖。
水管:埋栖越深,水管就越长; 埋栖浅者水管较短,或无(如泥 蚶)。埋栖过深的种类,如缢蛏, 其埋栖深度高达70厘米,要使得 呼吸,取食正常进行,需要水管 70厘米,这样身体负担不了,所 以缢蛏足部变成扁平状,能附着 于洞壁作上下的活动,因此水管 毋需太长。
(四)凿穴生活型
1、穿凿岩石、珊瑚或其它动物壳的种类:如双壳 类的住石蛤、光石蛏、开腹蛤、海笋、铃蛤,腹足 类的延管螺等。一般双壳类穿凿力强。能使基质成 蜂窝状。可能是机械作用+酸腐蚀。
(3)附着生活型:贻贝、扇贝、珠母贝等双壳纲 动物,足退化,足腺发达,分泌足丝附着,环境恶 化时,切断足丝,贝壳开合运动到适宜地,重新分 泌足丝附着。
牡蛎(Ostrea)是以左壳固着在岩石或海底木桩上
海湾扇贝 (Argopecten irradians)
附着生活的双壳类是用足丝固着,如贻贝(Mytilus)
4
该类型贝类,足部非常发达,足的底部比较宽 阔,趾面很平,利用它可以到处自由爬行,匍匐 摄食。
(2)固着生活型:贝壳固着后,余生不移动。一 般有比较坚固的壳。牡蛎用左壳固着,海菊蛤用右 壳固着。足退化,无水管,多套膜触手发达。再如 猿头蛤、襞蛤、蛇螺等。
君主海菊蛤
翘鳞猿头蛤
拟猿头蛤(Pseudochama)是以右壳固着在岩石 表面
(2)腹足纲中异足类、被壳翼足类和裸体翼足 类,或足分化或制造浮囊
3
无壳(裸体)翼足类动物
“冰海小精灵”(Clione limacina)
海 若 螺
翼足类:蟠虎螺(Limacina helicinia) 厚唇螺(Diacria trispinosa)
角明螺(Oxygyrus keraudreni)
2
适应这种类型的体制一般是左右对称,体形呈流 线型或纺锤型。 足特化成腕和漏斗。 外套膜的两侧或后部常有由皮肤扩张而成的鳍。 贝壳退化成内壳甚至消失。
(1)贝类的担轮幼虫和面盘幼 虫,依靠纤毛和/或面盘在水体 中悬浮。
(二)浮游生活型
不能抵抗波浪和海流的冲击,缺乏自由运动的力 量。海蜗牛可利用其浮囊飘浮在海上营浮游生 活。翼足类依靠变形的鳍足浮游在水面。还有的 种类能依靠唇腺分泌的粘液,在水面下悬体而 行。 该种类型贝壳不发达,足演化为鳍或翼,或者足 部能分泌粘液形成浮囊来适应浮游生活习性。
第二章 贝类的分布及生活习性
第一节 贝类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 贝类的生活习性 第三节 贝类的摄食和食性
思考题
1、说明贝类的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特点。 2、贝类有哪些生活类型?各型的主要特点 是什么? 3、说明贝类的摄食方式和食性。
The EnLeabharlann today!11就整个贝类来说其垂直分布很 广,如在青藏高原5470m左右有 霍氏萝卜螺存在;而掘足类的 某些种类则生活在万米以下的 海域;但大部分水生贝类生活 在浅水域,海洋贝类中很多生 活在潮间带;海洋中的经济贝 类多栖息于潮间带至水下40m左 右的浅海。
第二节 贝类的生活类型
(一)游泳生活型 (二)浮游生活型 (三)底栖生活型 (四)凿穴生活型 (五)寄生、共生和群聚
第一节 贝类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 贝类的生活类型 第三节 贝类的摄食和食性
第一节 贝类的地理分布
一、贝类的水平分布
腹足纲分布最广,瓣鳃纲其次,其余完全生活在 海洋里。
1 、 广温性贝类:对温度适 应力强,从热带至寒带海区 均 有 , 我国南北沿海 有 广 泛 分布。如 牡 蛎 、 菲 律 宾 蛤 仔 、 船蛆、泥蚶、文蛤、缢 蛏、单齿螺、短滨螺。
4.狭盐性贝类:对盐度的适应幅度较窄的贝类, 如鲍、珍珠贝、砗磲、密鳞牡蛎。
垂直分布
高潮线生活的种类:粒结节滨 螺、黑荞麦蛤、纵带滩栖螺。
潮下线生活的种类:毛蚶、栉孔 扇贝、皱纹盘鲍,香螺、荔枝 螺、马蹄螺等。
(一)游泳生活型
能抵抗波浪和海流的冲击,能自由游泳生活。 头足类——流线型体形,两侧有鳍平衡。 柔鱼游速很快,能作较长的远途迁移,能矫健地追 逐鱼群。 枪乌贼在急游时,鳍部紧贴身体,腕部互相紧合成 为流线型,通过漏斗喷水的反作用可以游得象箭一 样快。
2.狭温性贝类:对温度适应幅度窄,仅分布在北 方或南方沿海,如砗磲只分布在南海;大连湾牡 蛎只分布在北部沿海。其它如:香螺、珍珠贝、 水字螺等。
1
3.广盐性贝类: 对盐度适应能力强的 贝类,如近江牡蛎、多 形饰贝。多形饰贝不 仅可以生活在正常海 水中,而且可以生活 在咸淡水甚至是淡水 中。
二、贝类的垂直分布
二、贝类的食性
贝类幼体以浮游藻类、底栖硅藻为食。稚贝、幼贝和成贝 有草食、肉食和杂食等,有的还有食性转变形象。 *滤食性:双壳类(硅藻、原生动物、卵、孢子、有机碎屑等) 1、草食性:主要食料为大型海藻,如褐藻的海带,裙带菜,绿 藻的石莼,红藻的紫菜等。如鲍。 2、肉食性:以其它贝类、无脊椎动物甚至小型脊椎动物为食。 直接捕食、麻醉、缠绕等方式获得猎物。 3、杂食性:
足部:埋栖越深者,足部越发 达,如缢蛏;相反的,埋栖浅 者,足部不发达,如蚶、蛤仔 等。
6
贝壳:埋栖越深者,受害机会越小,壳光滑而 薄。埋栖越浅者,受害机会越多,壳变厚。另一 方面从活动上来看,埋栖越深者,为了呼吸与取 食需要作上下较长距离的移动,如果壳太厚,对 其移动是一个严重负担,因此必须要有薄的壳才 能适应这种生活方式。
砗磲与虫黄藻共生:砗磲外套膜中有一种特殊的玻 璃体结构,能将光线聚合使虫黄藻大量繁殖。
许多贝类有群聚现象: 腹足类推的短滨螺、锈凹螺等; 双壳类的牡蛎、贻贝等。可集体产卵、受精; 有的在繁殖季节群聚,有的群聚以更有效的防止敌 害,提高成活率。
牡蛎堆(牡蛎山)
8
双壳类的内寄蛤、大岛恋蛤;腹足类的内寄螺, 圆朴螺等是典型的寄生种。有的寄生于棘皮动 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