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第9课诗歌与小说
授课年级:高二授课班级:13、14、15、16班
一、课标规定: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1、高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他们思维活跃,较少受到思维教条的束缚,而且求知欲旺盛,参与积极性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并获得情感体验。
2、但高二学生在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容易情绪化、简单化和偏执化,教师在教学中应提供正确的评价方法并加强引导。
四、教材分析:
本节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二单元第9课的内容。本节主要学习中国的诗歌在各个不同时代存在的不同形式,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教学内容,也是本单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把本节知识列为理解并掌握的内容。中国的诗歌在各个不同时代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从春秋时期的《诗经》,战国时期的《楚辞》,到唐朝的诗歌、宋朝的词、元朝的散曲,各有特点,具有渊源的历史。
文学、艺术的发展都是以经济、政治等为基础的,文学、艺术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民族和外交关系密切相关。本节知识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注意理解好代表作品、特点和经济背景。学好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体会诗歌来源于现实,同时反映现实的特点,培养学生从文学题材中看到历史现象的能力,使学生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
本课主要从三个大方面来讲:《诗经》、楚辞与汉赋;唐诗、宋词与元曲;明清小说。
教学重点:诗歌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及代表人物、著作。
教学难点:诗歌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五、教学方法:
本节采用探究讲授为主,讨论为辅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演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引导为主线。通过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设
置,点拨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应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等现代化手段,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一)诗歌、楚辞与汉赋
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特点,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地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2.楚辞: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的一种新诗歌体裁,亦称“骚体”。
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地位:人们称楚辞体为“骚体”,文学史上常以“风”(《诗经》),“骚”
并称。
3.汉赋:特点: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
气度。
(二)唐诗、宋词与元曲
1.唐诗:
2.宋词:
宋代词繁盛的原因: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增加;
②适应市民生活需要;
③两宋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代表人物: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3.元曲
特点: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比词更为生动活泼。
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散曲:《秋思》)。(三)明清小说
1、社会背景
(1)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对文学需求增多
(2)印刷术发展,新兴社会群体的追求
(3)市井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2.短片小说:三言二拍
(1)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
(2)二拍:《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
3.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著作:
(1)曹雪芹《红楼梦》: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巨著
(2)蒲松龄《聊斋志异》孤愤之书
(3)吴敬梓《儒林外史》讽刺小说
(四)教学小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八:教学反思: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整体上看比较好把握,因为在之前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一些关于本课的知识,关键在于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外去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体会到诗歌来源于现实,同时反映现实的特点。
诗歌是最早产生的体裁。它的起源与人类生活有关。古人在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的时候,为了减轻疲劳或为协调彼此的动作,便依照劳动动作作出一种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因而形成一定的节奏,这种节奏就是诗歌韵律的起源。另外诗歌的产生也与宗教和娱乐有关系。在没有产生文字的时候,原始歌谣只能口头创作和口耳相传,只在先秦典籍中记载了几首,现存数量较少。原始歌谣节奏简单明快,在语言上是二言体或四言体的作品,体裁上的最大特点是乐舞诗三者紧密结合,在内容上多反映原始难的劳动生活和思想感情,已初现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