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逍遥游》的境界与达成-2019年精选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庄子《逍遥游》的境界与达成
游”是《庄子》一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在庄子 的语境中具有特定的意义, 它既是一种存在的状态, 又是一种运 动的方式, 作为状态, 它是恒定的存在和道体的展现; 作为方式, 它是万物生灭与独立演化的过程。无论是作为状态还是作为方 式,它都是一种自由的不受任何约束的、 恒久的永不息止的存在 或运动。在庄子看来,世间万物虽然看上去纷繁芜杂千差万别,
但是其本质特征却并无二致, 都是道在现象界的具体展现, 都在 与人生之游略有不同。 万物之游是自在之游, 是按照本然的方式 做着纯粹的逍遥之游; 而人乃万物中之有欲望者, 欲望往往会改 变人的本色,所以,人生之游是自为之游,既可以按照本然的方 式做纯粹的逍遥之游, 也可以按照当然的方式做着杂然的世俗之
者之间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欲望与杂念。 要跨过 这道屏
障, 变世俗之游为逍遥之游, 实现精神的大解放与大自由 并非易事,需要一定的条件和修养工夫。
、逍遥之境界:
1. “一”为万物之宗祖。“‘一'在《老子》中出现 除了表示数量关系和序数的一般用法之外, 作为哲学概念而使用 的
有 13 次之多。诸如‘抱一'、‘得一'、‘一生二'等重要 概念都为后代道家学人所继承。 《庄子》一书在数字上超出《老 以不同方式按照道的规律做着同样的运动
游。 只是万物之游
游。 15 次,
子》十多倍,‘一'的使用也多出十多倍,达175 次。作为非普通数量词而使用的情况,亦比《老子》更为复杂。除了沿用老子
的‘抱一'、‘得一'观念外,又自创有‘守一'、‘通一'、返一'‘贵为一' 齐一'等词语,充分奠定了它在道
家语境背景中的突出地位。” [1]174 吴怡先生试图对庄子和老子的“一”做出区别:“庄子是通‘一'以归体,而老子是得
一'以为用。” [2]150 而叶舒宪先生却认为这种区别似乎有
些勉强,并进一步指出:“‘一'常常可以作为最高范畴的
道'的别称来使用,在一些语境中一'即‘道',‘道'即
',彼此并无截然的分别。” [1]176 我们认为叶的说法更符合文本的实际:
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
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
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
其然,谓之道。(《庄子•齐物论》)
傅佩荣先生对这段文字作了比较精准的解释:从道看来都
相通为一体的。有所分解,就有所生成;有所生成,就有所毁灭。
所以万物没有生成与毁灭,还会再度相通为一体的。只有明理的人知道万物相通为一体,因此不再争论而寄托于平庸的道理上。
平庸,就是平常日用的;平常日用的,就是世间通行的;世间通行的,就是把握住关键的。能到把握关键的地步,就接近道了。
这正是顺着状况去做,达到此一阶段而不知其中缘故,就叫
道'” [3]22 “庄子不从物的分、成、毁的分别变化中来看物,而只从物之‘用'的这一方面来看物,则物各有其用,亦即各得
其性,而各物一律归于平等,这便谓之‘寓诸庸'。”[4]402 既然“一”与“道”“彼此并无截然的分别”,作为宇宙创生本源和万物本体的“道”,就可以用“一”来称代,因此
一”也就成了万物之宗祖。
2. “一”为逍遥之境界。庄子《逍遥游》一文中的大鹏是不
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者历来存在着争论,对于“至人无己,神人法不一,但对“如何才算达到逍遥的标准”这个问题,所有解庄者的认识都惊人的一致:“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并照此标准给出了“谁是逍遥者”的正确答案——藐姑射之山的神人。而藐姑射之山的神人所达到的境界正是:“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礡万物以为一。”(《庄子•逍遥游》)唐君毅先生指出:“庄子之学中人求为至人、真人、神人、天人、圣人之义,则似首当知此诸人之名,毕竟指一种人,或有高下之不同种类之人。” [5]182 作为同一种人,至人、真人、神人、天人、圣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呢?
无功,圣人无名”中的至人、神人、圣人谁是真正的逍遥者也说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不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庄子•大宗师》)
真人所以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完全在于他的智慧能够提升
到“道”的层次。而个“道”恰恰就是“一”。
故其好之者一,其弗好之者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庄子•大宗师》)
对此傅佩荣解释说:“宇宙万物,你喜欢它,它是合一的;你不喜欢它,它也是合一的。体验到合一时,它是合一的;体验到不合一时,
它也是合一的。体验到合一时,是指与自然相处;体验到不合一时,是指与人相处。自然与人不相冲突,能做到这一点的就叫真人。” [3]74
由于道即是永恒的‘一',得道的真人亦从主观上达到
一'的境界,于是‘一'与‘不一'被视为‘圣智'与‘凡情'的区别,
真人能做到凡圣不二,合同天人,均彼我,通大化,
故不一皆一之也'(成疏)” [1]177 可见,逍遥是“游”的极致境界,“一”则是达成这种极致境界的标志。换一句话说,游于“一”者
为逍遥,否则为不逍遥。《逍遥游》一文之山的神人达到“旁礡万物以为一”的境界后,就能做到“物莫能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山土焦而不热”,其特点与《大宗师》中的真人“入水不濡,入火
不热”完全一致。
二、逍遥之门径:大
叶舒宪先生指出:“解庄的法门:大、远、返。” [1]45 这个论断可谓一语破的。我们细读文本,发现《逍遥游》一文先后出现了30 个左右的大者的象形:鲲、北冥、鹏、青天、大风、
南冥、厚水、大舟、大知、大年、冥灵、大椿、八百年春秋、彭祖、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名、无功、许由、庄子、瓠、大海、不龟手
之药、封地、斄牛、樗、广莫之野……这些大者的形象又可以分为两类
四组。第一类是“物”群体——构成寓言的喻体部分。包括两组:一组是比喻中的主体寄寓者,它们是鲲、鹏、大舟、冥灵、大椿及其生存空
间和施为条件的北冥、青天、大风、南冥、厚水、八百年春秋等。一组是比喻中的客体寄寓者,它们是大瓠、大樗、斄牛以及他们所活动的空
间大海、原野、无何有之乡等。第二类是“人”群体——构成寓言的本体部分。也包括两组:一组是主体比喻物的本体及其所拥有的高级素质和超级本领,如彭祖、至人、神人、圣人以及大知、大年、无己、无
功、无名等,一组是,客体比喻物的施动者,如许由、庄子等。
庄子使用如此多的大意象,可谓意味深长。
1. 大其形——视角的调试。庄子不过是想用放大常俗世界物象的方法来改变人们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方式而已。其目的至少有四:第一,为了惊醒世人,超越凡想,给人以更深刻的启迪,庄子不得不用
惊世骇俗的语言和超凡脱俗的形象给人以振聋发聩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而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将常俗世界里的普通物象做无限的放大处理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