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精选-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精选-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一、感染、抗感染免疫及易感性

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感染。

2、抗感染免疫: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3、易感性: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也就是无抵抗力)。

4、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5、传染病的特点

1.由病原微生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引起;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被感染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4.耐过动物可获得特异性免疫;

5.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二、感染的类型

1、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大多数感染均属于这种类型)

2、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寄生在动物机体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物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例如:猪肺疫、马腺疫等)。

3、单纯感染:由一种病员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4、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

5、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或体内原来存在的另一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例:慢性猪瘟经常继发感染猪副伤寒、猪肺疫等。)

6、显性感染: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如鸡新城疫、猪瘟等)。

7、隐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其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以转化为显性感染。

8、局部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重,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为局部感染(如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各种脓创)。

9、全身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全身感染。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学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

10、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有代表性临诊症状者(如:马腺疫-颌下淋巴结肿大、猪瘟-肠纽扣状溃疡等)。

11、非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其表现或轻或重,与典型症状不同(如:非典型性鸡新城疫)

12、良性感染:该传染病并不引起病畜的大批死亡,称为良性感染。

13、恶性感染:该传染病能引起病畜大批死亡,称为恶性感染。(如口蹄疫,良性其病死率小于2%,恶性则大大超过。)

14、最急性:病程短促,常在数小时或1天内突然死亡,症状的病变不显著。(如牛养炭疽、巴氏杆菌病、绵羊快疫、猪丹毒等)。

15、急性:病程较短,自几天到二、三周不等,并伴有明显的典型症状。(如急性炭疽、猪瘟、猪丹毒等)。

16、亚急性感染:病程稍长,症状比较缓和(如疹块性猪丹毒和牛肺疫等)。

17、慢性感染:病程发展缓慢,常在一个月以上,临诊症状常不明显或者甚至不表现出来。(如布病、结核病、喘气病等)

18、持续性感染:指动物长期处于感染的状态,(例一些疱疹病毒、批膜病毒、副粘病毒及反转录病毒科所属的病毒)。

19、慢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的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例:绵羊的痒病、疯牛病、人的库鲁病)。

20、顿挫性感染:开始时症状表现较重,与急性病例相似,但特征性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恢复,称为顿挫性感染。(属于一种轻病例,常见于疾病的流行后期。)

21、一过性感染:或消散性感染,开始症状较轻,特征症状未见出现即行恢复者称为一过性感染。(如PRRS的成年猪)

22、温和性感染:临诊表现比较轻缓的类型(如温和性猪瘟)

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一、传染病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明显(发病)期转归期

1、潜伏期: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重时起,直到疾病的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该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1)不同传染病潜伏期长短常常不同,同一传染病潜伏期长短也有很大的变动。(猪瘟:

多为5-8天;狂犬病:一般为2-8周,长可达数月或数年。)

2)一般来说,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差异范围较小,慢性传染病以及症状不很明显的传染

病其潜伏期差异较大。

3)同一种传染病潜伏期短促时,疾病经过常较严重,反之,疾病病程较缓和

2、前驱期:是疾病的征兆阶段,特点是临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但该病的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

1)多数传染病的前驱期,仅可察觉一般的症状,(如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异常等)。

2)各传染病和各病例前驱期长短不一,通常只有数小时至1、2天。

3、明显(发病)期:在前驱期之后,该期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渐表现出来(如:疹块型猪丹毒等),该期是疾病发展的高峰阶段。

4、转归(恢复)期:疾病进一步发展为转归期。

1)动物以死亡为转归:在病原体致病性增强,或动物机体抵抗力弱时。

2)动物逐步恢复健康,在动物机体抵抗力增强时,或病原毒力较弱时,表现为临诊症状

逐渐消退,病理变化逐渐减弱,生理机能逐渐恢复,一定时期保留免疫学特性,但

病后一定时期内还有带菌(毒)排菌(毒)现象存在。

四、家畜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一、传染病流行过程:就是从家畜个体感染发病发展到家畜群体发病的过程,也就是传染病在畜群中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1、传染源:也称传染来源,是指有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除体外的动物机体。具体说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传染病病畜和带菌(毒)动物。

1)传播媒介:被病原体污染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如畜舍、饲料、源、空气、土壤等。

其可能是生物(媒介Vector)或无生命的物体(媒介物,污染物)。

2)传染源类型:患病动物:病原携带者:

3)重要的传染源,尤其是前驱期和症状明显期的病畜,在急性过程或病程转剧阶段可排

出大量毒力强大的病原体。潜伏期和恢复期的病畜随病种不同,其传染源的作用也不同。

传染期:病畜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各种传染病的隔离期就是根据传染期的长短来决定的

4)病原携带者:是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的动物。病原携带者据携带病原微生物可称为:带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病原携带者据发病时期可分为:

a)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是指感染后至症状出现前既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狂犬病猪

瘟口蹄疫等

b)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是指在临诊症状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猪气喘病布

鲁氏菌病等

c)健康病原携带者:是指过去没有患过某中传染病但却能排出该种病原体的动物。

巴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猪丹毒马腺疫等

病原携带者存在间歇排毒的现象。

2、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可分两大类:水平传播垂直传播

预防家畜传染病的重要环节之一——切断传播途径

A、水平传播概念: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

水平传播方式: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

接触性传染病

a、直接接触传播: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舔咬等)而引起的传播方式。狂犬病破伤风

b、间接接触传播:必须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多数传染病为此传播方式,如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等间接接触传播的主要传播途径:1、经空气(飞沫,飞沫核,尘埃) 2、经污染的饲料和水 3、经污染的土壤 4、经活的媒介物 5、经使用的工具、器械

经空气传播:1、飞沫传染:经飞散于空气中带有病原体的微细泡沫而散播的传染。如结核病,猪喘气病,牛肺疫,猪流感,鸡传喉。

影响飞沫传播的因素:畜群密度大,潮湿,阴暗,通风不良,飞沫传播作用时间较长。2、飞沫核:飞沫中的水分蒸发变干后,成为蛋白质和细菌或病毒组成的飞沫核 3、尘埃传染:由病原体覆着的尘埃在空气流动冲击下,在空气中飘扬,被易感动物吸入而感染。主要有结核病、炭疽、猪瘟。

经空气传播的特征:1、主经呼吸道传播2、病例常连续发生可形成爆发,患病动物多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动物。3、发病率多有周期性和季节性升高现象,多见于冬春季。4、病的发生常与畜舍条件及拥挤有关。

经污染的饲料和水传播:1、主以消化道为主要侵入门户的传染病。如口蹄疫,牛瘟,猪瘟,鸡新城疫,沙门氏菌病,结核病,炭疽,鼻疽等。2、防疫上应特别注意防止饲料仓库、饮水、饲料加工厂、畜舍、牧地、水源、有关人员和用具的污染,做好相应的防疫消毒卫生管理

经污染的土壤传播:1、土壤性病原微生物:随病畜的排泄物,分泌物或其尸体一起落入土壤而能在其中生存很久的病原微生物称为土壤性微生物。2、以该种传播方式的传染病有:炭疽、气肿疽、破伤风、猪丹毒、恶性水肿。3、传播特点:病原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疫区存在相当牢固。应特别注意病畜排泄物,污染的环境,物体和尸体的处理。

经活的媒介物而传播:1、节肢动物:虻类(气肿疽、炭疽)、蝇、蚊(乙脑)、蠓(蓝舌病)和蜱 2、野生动物:吸血蝙蝠(狂犬病)、鼠类、狐狸和狼等 3、人类:饲养人员、管理人员、兽医工作者-进出病畜和健康的畜舍

经使用工具和器械的传播:1、运输工具、餐具、饮水器等 2、医用体温计、注射器、针头等

B、垂直传播:从母体到其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

垂直传播的类型: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

a、经胎盘传播:受感染的怀孕母畜经胎盘血液将病原体传播到胎儿使其受到感染,如

HCV、PPV、PRV、布病、蓝舌病等

b、经卵传播:由携带有病原体的卵细胞发育而使胚胎受感染,如:鸡白痢、鸡传染性贫

血、禽脑脊髓炎等。

c、经产道传播:病原体经孕畜尿道通过子宫颈口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感染。或胎

儿从无菌的羊膜腔穿出而暴露于严重污染的产道时,胎儿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

感染母体的病原体。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氏菌,疱疹病毒。

接触性传染病:能以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传播的传染病称为接触性传染。

家畜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较为复杂,每种传染病有其特定传播途径。或一种(如皮肤霉菌病,虫媒病)或多种(如炭疽:接触,饲料,饮水,土壤,空气,媒介节肢动物)或不同病例不同传播途径。掌握和了解传播途径有助于对现实的传播途径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切断传播途径,达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目的。

畜群的易感性(易感动物):动物对某种传染病抵抗力的大小,抵抗力大,易感性小。

畜群易感性的决定因素:畜群内在因素畜群外界因素畜群特异免疫状态

1、畜群的内在因素:遗传特性、不同品系、抗病育种的结果:如白来航鸡对鸡白痢抵抗

力有一定的兰色水貂较其他水貂易发水貂阿留申病。

2、畜群的外界因素:各种饲养管理因素:饲料质量,畜舍的卫生,粪便的处理,拥挤,

饥饿,隔离检疫

3、特异免疫状态:流行时,易感性高个体易于死亡。流行过后,易感性降低。幼畜,先

天性被动免疫(母源抗体)畜群的免疫性:一般有70—80%是有抵抗力的,就不会发生大规模流行。免疫接种就是加强畜禽的免疫性。

五、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

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

疫源地和传染源的区别及所采取的不同措施:

1、疫源地除包括传染源外,还包括传染源及污染的物体、房屋、牧地、活动场所,可疑感

染动物,储存宿主等。

2、对传染源采取隔离,治疗和处理。

3、对疫源地采取隔离、治疗、处理外,还包括污染环境的消毒,杜绝各种传播媒介,防止

易感动物感染等一系列措施。

疫源地的大小:

1、疫源地的大小据传染源的分布和污染范围的具体情况而定,可能只限于个别畜栏、厩舍、

牧地,也可能包括某畜牧场,自然村或更大的的地区。据疫源范围大小,可分别将其称为疫点或疫区。

2、疫点:范围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为疫点。

3、疫区: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并范围较大。

4、疫点和疫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消灭疫源地的判定标准

1、疫源地的存在有一定的时间性

2、最后一个传染源死亡或痊愈后不再携带病原体,或已离开该疫源地。

3、对所污染的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并且通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不再有新病例出现

4、通过血清学检查畜群均为阴性反应。才能认为该疫源地被消灭。亦即没有外来传染源或

传播媒介的侵入该地区就不再有这种传染

自然疫源性:有些疫病的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即使没有人类或家畜的参于,也可以通过传播媒介(主要是吸血节肢动物)感染宿主(主要是野生脊椎动物)造成流行,并且长期在自然界循环延续其后代。人和家畜的感染和流行,对其在自然界的保存来说不是必要的,这种现象称为自然疫源性。

自然疫源性疫病:具有自然疫源性疾病。其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季节性的特点,并受人畜

经济活动的影响

有自然疫源性的人畜传染病有: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伪狂犬

病、犬瘟热、流行性乙型脑炎、非洲猪瘟、蓝舌病、口啼疫、鹦鹉热、鼠疫、布病、李氏杆菌病、钩体病、弓形体病等

自然疫源地: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

六、流行过程发展的某些规律

一、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散发性地方流行型流行性大流行

A、散发性:疾病发生无规律性,随机发生,局部地区病例呈个别地、零星地散在发生,称为散发。

出现散发的原因可能有:1、畜群对某病的免疫水平较高 2、某些病的隐性感染比例较大

3、某病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

B、地方流行性:在一定的地区和畜群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且呈比较小规模流行的家畜传染病。(即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地区性)。

地区性有两方面含义:一定地区一个较长的时间呈发病的数量稍微超过散发性

包括地区性的含义

C、流行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畜群出现比寻常多的病例。

爆发:一般认为,某种传播病在一个畜群单位或一定地区范围内,在短期间突然出现很多的病例。(确切,大致同义于流行性。)

D、大流行:呈一种规模非常大的流行。流行范围可扩大至全国,甚至可涉及几个国家或整个大陆。历史上出现过的大流性:如口蹄疫、牛瘟、流感。

二、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A、流行过程的季节性:某些动物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著上升的现象。

其原因主要有:1、季节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的影响:如口蹄疫、炭疽 2、季节对活的传播媒介的影响。如日本乙型脑炎,3、季节对家畜活动和抵抗力的影响。如寒冬初春,呼吸道传染病。

B、流行过程的周期性:在某些家畜传染病如口蹄疫,牛流行性热等,经过一定的间隔时期(常以数年计算)还可能表现出再度流行。其原因主为

经过一定时间后由于免疫力逐渐消失所致,其在大家畜(如牛马)中表现明显。

了解和掌握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某些规律,采取适当措施,加强防疫,消毒、杀虫等工作,改善饲养管理,增强机体抵抗力,有计划做好预防接种等,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七、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主要是通过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的影响作用而发生的。主要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饲养管理因素

A、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侯、气温、阳光、雨量、地形、地理环境。

作用于传染源:1、一定地理条件(海、河、高山)----天然隔离条件,

2、季节、气侯变换---机体抵抗能力下降(喘气病)

3、自然疫源性疾病(如森林,沼泽、茺野)

作用于传播媒介:流行性乙脑(蚊类),炭疽(洪水)

作用于易感动物:影响动物机体抵抗力。长途运输、过度拥挤

B、社会因素:1、主要包括社会制度、生产力、人民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水准、贯彻执行法规的情况等。---有效消灭和控制疫病流行的主要关键。

2、严格执行兽医法规和防治措施是控制和消灭家畜疫病的重要保证。

C、饲养管理因素:饲养管理制度通风、饲养密度、饲料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主题班会教案

春季预防传染病安全 ——二(1)班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多见传染病知识,知道多见的传染病人哪些,传染途径有哪些。 2、培养学生讲究环境卫生的优良习惯。 3、了解甲型H1N1流感的症状及预防措施。 教学重难点: 1、多见传染病的类型及预防。 2、甲型H1N1流感的症状及预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可能一不小心就会患上传染病,如流感、痢疾等。生病是很痛苦、很忧愁的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预防传染病呢? 二、多见的传染病: 1、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特点是传染性很强,传播速度很快,流行广。 2、沙眼:是一种通过手指、手帕、毛巾、脸盆及其他公共物品传播的传染病。 3、水痘:主要发生于儿童身上的急性传染病,冬、春季发病较多。 4、细菌性痢疾: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患上痢疾后,会有发烧、腹痛、腹泻、排脓血样大便等症状。

5、甲型H1N1流感:甲型H1N1流感的早期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顿、眼睛发红等。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继发危机肺炎、急性呼吸穷困综合症、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身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症、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加重。潜伏期,较流感、禽流感潜伏期长,详尽时间暂不确定。 三、传染病的预防: 1、预防流感: (1)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 (2)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 (3)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 (4)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 (5)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 (6)食用处理得当的熟猪肉和猪肉制品.烹制猪肉时将猪肉烹制内部温度达到,可杀死细菌和病毒。 2、其他预防: (1)早发现、早诊断、站隔离、早报告、早治疗。(2)将病人的衣物、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3)对患有传染病的动物要及时处理,彻底消毒和深埋。 (4)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尽量不到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等等。 (5)强化教室卫生。及时清扫,使教室、走廊整齐优美,经常开窗,保持教学和生活场所空气流通清爽。

精选-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病流行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类常见病、多发病。它可在人群中传播,造成流行。旧社会,由于鼠疫、霍乱、天花、血吸虫病、伤寒等传染病的猖厥流行,我国人民贫病交加,人均寿命只有35岁。解放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一些烈性传染病已在我国绝迹,1989年9月1日,我国又贫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使许多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但当前,我国传染病的发病率仍占年总发病率的第一位,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增强大众的防病意识,达到最终消灭传染病的目标还任重而道远。夏秋季是胃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此,从本期开始我们在《医学常识》栏目中将连续刊出传染防治的一般常识。 传染病在人群人传播,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是构成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和流行的生物学基础,只有这三个环节同时存在,传染病才可能造成传播与流行,而只要切断其中的任一五一节,传染病就不能传播与流行。例如,接种疫苗就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从而不得传染病。 一、传染源 是指受了传染的人或动物 传染源体内一定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不时地排出体外,感染别人。传染源包括了传染病的病人、病原体携带者(体内带有病原体,但没有临床表现的人)和受感染的动物。 (一)病人传染病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体内的病原体数量多,而且病人的症状有利于病原全向外播散,如病原体可通过病人的咳嗽、喷嚏、呕吐、腹泻等方式排出体外。一般传染病在发病初期的传染性最强,如麻疹、病毒性肝炎等。有些传染病如白喉、伤寒在恢复期还有传染性。 (二)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疾病的表现而携带病原体的人。病原携带者可分为三类:潜伏期携带者、病后携带者、“健康”携带者。由于这些病原携带者都没有临床症状和表现,但可不断排出病原体,所以不容易被人发现,是最重要、最危险的传染源。 (三)受感染的动物人类有许多传染病来自动物(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其中以鼠类最为重要,因为它能传播多种疾病如鼠疫、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以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疾病,称为“动物性传染病”,如炭疽、布氏菌病、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这些动物性传染病可以由动物传染给人,但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相互传染(鼠疫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二、传播途径

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预防控制

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预防控制 传染病是各种致病病原体在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与多样化的传播方式。随着我国人口增长与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且由于食物全球化、生态全球化、微生物变异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对传染病也只能起到预防控制,并不能做到及时处理。特别是在新时期下,原来的传染病尚有复发、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传染病,这都给卫生免疫工作带来艰巨的任务。本文对新时期传染病的流行特点进行阐述,梳理出当前我国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并通过大力宣传、全员参与及加强监测、健全机制、加强检疫等措施,以加强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标签: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流行情况;预防控制对传染病的控制一直是热议话题,也是由古至今的攻克难关,因为只要感染上了传染病,就会导致影响身体健康,丧失生命,而且还会对社会安稳带来重大影响。从人类发展史历程看传染病,流感、鼠疫、霍乱、天花等曾猖獗流行,严重锐减了当时当地的地区人口,影响了当时社会经济,给人们带来恐慌。如1347~1351年欧洲的鼠疫,造成传染区死亡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1/3;1917~1918年的世界大流感让全球7亿多人被传染,虽然经过及时有效治疗,但也死亡了2000万人。在不断发展的今天,虽然医疗技术及卫生防疫不断进步发展,但我们仍时刻与传染病做斗争,不可掉以轻心。 1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 自20世纪以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生活卫生营养条件得到改善提高,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与对抗菌药物、免疫制剂的应用也不断得到重视与发展,使传染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都得到明显控制,减少了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如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消灭天花。然而,近年来传染病却又回升趋势,当前流行及爆发的传染病事件不断,一些原来以为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复燃,如白喉、结核病、疟疾、霍乱等,又重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同时,新时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传染病,这让传染病防治工作面临挑战。 1.1病原体基因发生突变由于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导致各种传染病病原体发生变异,进而对抗菌药物产生要药性。如1970来以来结核病再度复发,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进入结核病紧急状态”。就我国而言,结核病位于法定传染病病死率之首,在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病学抽样表明,我国15岁以上人群结核病患病率为66/10万,防治情况态势严峻。同时,由于病原体的变异,使得毒离越加犀利,疫苗的防治效果下降,出现了传染病大流行,如2009年的甲型HlNl流感。 1.2 传染性强,传播方式复杂新时期的传染病传播方式均较为复杂,且传染性强。如通过飞沫传播的SARS,通过水传播的O139 霍乱,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西尼罗病毒脑炎,等。近年来,传染病的传播方式越加复杂化,如2003年英国选拔一名因为输血感染疯牛病的病例。

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初春天气多变,寒温交替,是流行性感冒、流脑、麻疹、水痘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这些传染病大多通过呼吸道传播,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由于学校人员密集,一旦发生传染病,极易传播流行,后果严重。 一、几种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流行传播的机率很高。 主要症状: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 传染源:流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直接传播,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症状: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严重时嗜睡、颈部强直、喷射样呕吐、昏迷、休克。 传染源:流脑病人或带菌者。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直接传播。 3.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 主要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①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左右的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②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 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 4.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 主要症状: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 传染源:病人为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5.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症状: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 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 二、校医院温馨提醒广大师生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尤其宿舍、电脑室、教室等每天都要开窗通风。 2.勤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避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3.合理膳食,增加营养,多饮水,不喝生水,不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等。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舒展筋骨,增强体质,尽量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 5.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6.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不随意堆放垃圾,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个人卫生用品切勿混用。 7.避免接触传染病人,尽量少到人口密集、人员混杂、空气污浊的场所。 8.发热或有其它不适及时就医,不要擅自处理,以防延误病情;到医院就诊最好戴口罩,回宿舍后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 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一、感染、抗感染免疫及易感性 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感染。 2、抗感染免疫: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3、易感性: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也就是无抵抗力)。 4、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5、传染病的特点 1.由病原微生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引起;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被感染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4.耐过动物可获得特异性免疫; 5.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二、感染的类型 1、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大多数感染均属于这种类型) 2、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寄生在动物机体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物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例如:猪肺疫、马腺疫等)。 3、单纯感染:由一种病员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4、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 5、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或体内原来存在的另一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例:慢性猪瘟经常继发感染猪副伤寒、猪肺疫等。) 6、显性感染: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如鸡新城疫、猪瘟等)。 7、隐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其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以转化为显性感染。 8、局部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重,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为局部感染(如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各种脓创)。 9、全身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全身感染。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学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 10、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有代表性临诊症状者(如:马腺疫-颌下淋巴结肿大、猪瘟-肠纽扣状溃疡等)。 11、非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其表现或轻或重,与典型症状不同(如:非典型性鸡新城疫) 12、良性感染:该传染病并不引起病畜的大批死亡,称为良性感染。 13、恶性感染:该传染病能引起病畜大批死亡,称为恶性感染。(如口蹄疫,良性其病死率小于2%,恶性则大大超过。) 14、最急性:病程短促,常在数小时或1天内突然死亡,症状的病变不显著。(如牛养炭疽、巴氏杆菌病、绵羊快疫、猪丹毒等)。 15、急性:病程较短,自几天到二、三周不等,并伴有明显的典型症状。(如急性炭疽、猪瘟、猪丹毒等)。 16、亚急性感染:病程稍长,症状比较缓和(如疹块性猪丹毒和牛肺疫等)。 17、慢性感染:病程发展缓慢,常在一个月以上,临诊症状常不明显或者甚至不表现出来。(如布病、结核病、喘气病等) 18、持续性感染:指动物长期处于感染的状态,(例一些疱疹病毒、批膜病毒、副粘病毒及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流行特点(教师)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流行特点(一)极易发生 1.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一个班几十个学生集中在几十平方左右的教室里,整天在一起生活学校,相互之间密切接触。 2.如果卫生设施不好,卫生制度不健全,卫生习惯不好,这就具备了传染病在学校里发生与流行的条件。 (二)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学校是社会一个特殊的组成人群,年龄构成从儿童、少年到青年。学生每天从四面八方一家一户汇集到学校里来,又从学校分散到千家万户里去。传染源从社会的每个角落进入学校,又从每个学校分散到每个家庭和社会上各个角落,所以说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三)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而流行的强度大小则到决于传染源的多少、易感者的密度、传播途径实现机率大小和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学校易感者密度高,传染源又容易进入学校,传染机制极易实现。所以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四)季节性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与社会上传染病流行一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夏秋季则以肠道传染病为主。除此以外,学校传染病的发生还与学校寒暑假及开学有密切关系。 (五)年龄特点

学校里的在校学生,其年龄可以从6岁到20岁左右。学校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可因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小学由于学生基础免疫水平低,而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均可以爆发、流行。 传染病觉症状 1.发热:由感染性的原因引卢,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可骤然上升到39℃以上,通常伴有寒战,也可缓慢上升,呈梯形曲线。 (2)极期:体温上升至一定高度,然后持续数体温可缓慢下降,几天后降至正常,也可以一天内降至正常,此时多伴有大出汗。 2.发疹: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时候伴有发疹,疹子出现的时间因病种而异,水痘、风疹最早,伤寒最迟。疹子的分布也因病种不同而有所差异,水痘的疹子主要分布于躯干,麻疹有柯氏斑,皮疹由耳后向四肢躯干蔓延。 形态分4种 ①斑丘疹:多见于麻疹、风疹、猩红热等。 ②疱疹或脓疱疹:多见于水痘、手足口病等。 ③出血疹:多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等。 ④荨麻疹:多见于血清病、病毒性肝炎等。 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尘埃以呼吸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麻疹、流感、水痘等。

春季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教案

春季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教案 金丝峡镇初级中学房艳锋 活动目标: 1、通过班会课的学习让学生对传染病的发生、传播等有全面的了解;让学生知道讲究卫生的重要意义。 2、通过小组讨论、演讲各类发言等形式激发学生讲究卫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决心。 活动准备: 1、课前搜集关于预防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录像。 2、前黑板上作相应布置,渲染气氛,桌椅围四周,中间空出。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俗话说:“一年之季在于春”,隆冬过去了,春天的脚步也悄悄的来临,温暖的春天也带来了无限生机,大地上万物苏醒,一片春的气息。而我们人体受季节影响最大的时候就是过渡季节,尤其是冬春之交的春天。天气转暖,致病的细菌、病毒等随之生长繁殖,因而春季是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猩红热等传染病最容易发生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必须及时做好预防工作。 二、春季常见传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出现这种情况多是未注射流脑疫苗,父母没有接种疫苗的意识。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

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 3、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 天左右可治愈。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 4、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与带状疱疹的病源一样,都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也可以通过水痘病儿或带状疱疹病人的皮肤损害直接接触传播。 5、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春季是风疹的高发季节。开始一般仅有低热及很轻的感冒症状。多在发病后1到2天出现皮疹,疹的形状及分布与麻疹相似,出疹迅速由面部开始发展到全身只需要1天的时间,发热即出疹,热退疹也退,这些是风疹的特点。空气飞沫传播是风疹的主要传播途径,日常的密切接触也可传染。风疹无需要特殊治疗,诊断明确后,在家观察,做好皮肤、口腔的清洁护理,给以易消化富有营养的流食或半流食,注意安静休息。 三、预防措施: 1、教室、宿舍及家里必须要每天通风、保持空气流动。每次应在半小时以上。定时打开门窗自然通风,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调节居室微小气候,是最简单、行之有效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建议各班指派专人负责教室的开窗通风、扫地时应采用湿扫(即地面刹水,减少扬尘、细菌的传播)。学校也应有计划的实施紫外线灯照射及药物喷洒等空气消毒措施。 2、接种疫苗。常见的传染病现在一般都有疫苗,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流行季节前可到防疫站或正规医院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

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一、感染、抗感染免疫及易感性 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感染。 2、抗感染免疫: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3、易感性: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也就是无抵抗力)。 4、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5、传染病的特点 1.由病原微生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引起;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被感染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4.耐过动物可获得特异性免疫; 5.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二、感染的类型 1、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大多数感染均属于这种类型) 2、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寄生在动物机体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物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例如:猪肺疫、马腺疫等)。 3、单纯感染:由一种病员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4、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 5、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或体内原来存在的另一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例:慢性猪瘟经常继发感染猪副伤寒、猪肺疫等。) 6、显性感染: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如鸡新城疫、猪瘟等)。 7、隐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其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以转化为显性感染。 8、局部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重,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为局部感染(如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各种脓创)。 9、全身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全身感染。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学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 10、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有代表性临诊症状者(如:马腺疫-颌下淋巴结肿大、猪瘟-肠纽扣状溃疡等)。 11、非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其表现或轻或重,与典型症状不同(如:非典型性鸡新城疫) 12、良性感染:该传染病并不引起病畜的大批死亡,称为良性感染。 13、恶性感染:该传染病能引起病畜大批死亡,称为恶性感染。(如口蹄疫,良性其病死率小于2%,恶性则大大超过。) 14、最急性:病程短促,常在数小时或1天内突然死亡,症状的病变不显著。(如牛养炭疽、巴氏杆菌病、绵羊快疫、猪丹毒等)。 15、急性:病程较短,自几天到二、三周不等,并伴有明显的典型症状。(如急性炭疽、猪瘟、猪丹毒等)。 16、亚急性感染:病程稍长,症状比较缓和(如疹块性猪丹毒和牛肺疫等)。 17、慢性感染:病程发展缓慢,常在一个月以上,临诊症状常不明显或者甚至不表现出来。(如布病、结核病、喘气病等) 18、持续性感染:指动物长期处于感染的状态,(例一些疱疹病毒、批膜病毒、副粘病毒及反转录病毒科所属的病毒)。

春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春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麻疹病毒为病毒),又是一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未免人群普遍易感,20世纪60年代之前,几乎每个儿童都感染过麻疹。 至今人们只发现一种病毒抗原类型,麻疹病人是唯一传染源,无动物宿主,也没有无症状的病原携带者。 患病后和接种麻疹疫苗均可获得持久免疫力,近年来发病有大龄化趋势。 麻疹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末春初为高发期。 麻疹的免疫预防策略 达到并维持95%人群免疫力的策略 让每一个儿童都获得免疫机会: 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8-12月龄麻疹疫苗第一针(基础免疫); 麻疹疫苗的加强免疫:18-24月龄麻疹疫苗第二针;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活动:依据麻疹流行情况开展强化免疫活动,保护大龄儿童。 国家免疫规划目标: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 临床特征:发热(体温可达40℃)、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有红晕的灰白小点(科氏斑)及全身斑丘疹,典型麻疹可概括为“发热三天,出疹三天,退热三天”; 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有支气管肺炎,其次为喉炎、脑炎、化脓性中耳炎等导致病情严重恶化; 麻疹传染性极强,在人群密集的小学及幼儿园容易发生流行。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麻疹病毒存在于患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通常要直接与患者接触才被感染,通过第三者或衣物间接传染的可能性较小。 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传染期:出疹前后5天内为本病的传染期,如果合并肺炎,应延长5天。 易感人群 没有患过麻疹或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不论男女老幼皆易受到传染。 6个月以下的小儿从母体获得免疫力可暂不受传染。 如果母亲没有患过麻疹,新生儿也能发病。 患病后大多能获得终身免疫,个别人可能两次患麻疹。 麻疹潜伏期一般在8-14天左右,少者可短到6天,少数接受过免疫注射者可延长至3-4周,症状也较轻。控制措施 在流行期间,尽量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集体单位一旦发现麻疹后应要求病人隔离,并避免易感人群的接触。 对易感者酌情进行应急接种。接种减毒活疫苗后产生抗体的时间较麻疹的潜伏期早,故在接触后2日内接种有预防效果。 麻疹和风疹的鉴别 麻 风疹 疹潜伏期:8~14天;14~21天; 前驱期:3-4天,1~2天,

传染病宣传材料

传染病宣传材料 一、传染病防控常识 (一)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称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1、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就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存在,方能构成传染病流行,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不会发生,不可能形成流行。 (1).传染源是指体内带有病原体,并不断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a)病人在大多数传染中,病人是重要传染源,然而在不同病期的病人,传染性的强弱有所不同,尤其在发病期其传染最强。(b)病原携带者包括病后病原携带和无症状病原携带,病后病原携带称为恢复期病原携带者,3个月内排菌的为暂时病原携带,超过3个月的为慢性病原携带。病原携带不易发现,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c)受染动物传播疾病的动物为动物传染源,动物作为传染源传播的疾病,称为动物性传染病,如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等;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如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病。 (2).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到达与侵入新的易感者的过程,谓之传播途径。分为四种传播方式。(a)水与食物传播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菌痢、伤寒、霍乱、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b)空气飞沫传播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c)虫媒传播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蚊、蚤、蜱、恙虫、蝇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如蚊传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蜱传回归热、虱传斑疹伤寒、蚤传鼠疫,恙虫传恙虫病。由于病原体在昆虫体内 的繁殖周期中的某一阶段才能造成传播,故称生物传播。病原体通过蝇机械携带传播于易感者称机械传播。如菌痢、伤寒等。 (d)接触传播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如皮肤炭疽、狂犬病等均为直接接触而受染,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为接触疫水传染,均为直接接触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手传染,谓之间接传播。 (3).易感人群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进入疫区,部队的新兵入伍,易引起传染病流行。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传染病流行或终止其流行。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地理因素与气候因素。大部分虫媒传杂病和某些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较严格的地区和季节性。与水网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丛生适宜于储存宿主,啮齿动物、节肢动物的生存繁衍、活动有关。寒冷季节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夏秋季节易发生消化道传染病。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1、学校传染病极易发生 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一个班50个左右的学生,集中在50平方左右的教室里,整天在一起生活学习,相互之间密切接触;如果卫生设施不好,卫生制度不健全,卫生习惯不好,这就具备了传染病在学校里发生与流行的条件,使中小学生成为传染病高发的人群。 2、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学校是社会一个特殊的组成人群。年龄构成从儿童、少年到青年。学生每天从四面八方,一家一户汇集到学校里来,又从学校分散到千家万户里去,传染源从社会的每个角落进入学校,又从每个学校分散到每个家庭和社会上各个角落,所以说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3、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而流行的强度大小则取决于传染源的多少,易感者的密度,传播途径实现机率大小和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学校易感者密度高,传染源又容易进入学校;传染机制极易实现。所以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4、学校传染病的季节性变化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与社会上传染病流行一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夏秋季则以肠道传染病为主。除此以外,学校传染病的发生还与学校寒暑假及开学有密切关系。 5、学校传染病的年龄特点

小学校里的在校学生,其年龄可以从6、7岁到12、13岁左右。学校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可因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小学的传染病由于小学生基础免疫水平低,而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 学校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利用板报向学生进行广泛宣传。 2、秋冬季节学校的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3、学校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自发病起21天左右)。

传染病的三个环节

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病在人群人传播,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是构成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和流行的生物学基础,只有这三个环节同时存在,传染病才可能造成传播与流行,而只要切断其中的任何一环节,传染病就不能传播与流行。例如,接种疫苗就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从而不得传染病。 一、传染源 是指受了传染的人或动物 传染源体内一定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不时地排出体外,感染别人。传染源包括了传染病的病人、病原体携带者(体内带有病原体,但没有临床表现的人)和受感染的动物。 (一)病人传染病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体内的病原体数量多,而且病人的症状有利于病原全向外播散,如病原体可通过病人的咳嗽、喷嚏、呕吐、腹泻等方式排出体外。一般传染病在发病初期的传染性最强,如麻疹、病毒性肝炎等。有些传染病如白喉、伤寒在恢复期还有传染性。 (二)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疾病的表现而携带病原体的人。病原携带者可分为三类:潜伏期携带者、病后携带者、“健康”携带者。由于这些病原携带者都没有临床症状和表现,但可不

断排出病原体,所以不容易被人发现,是最重要、最危险的传染源。 (三)受感染的动物人类有许多传染病来自动物(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其中以鼠类最为重要,因为它能传播多种疾病如鼠疫、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以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疾病,称为“动物性传染病”,如炭疽、布氏菌病、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这些动物性传染病可以由动物传染给人,但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相互传染(鼠疫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使易感者感染的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空气传播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飞沫、尘埃等传播。常见的疾病如流感、麻疹、白喉等。 (二)消化道传播医学上也称“粪一口传播”,是消化道传染病的共同传播途径,包括经水和经食物传播。手和苍蝇也是使食物受到污染的重要因素。常见疾病如痢疾、霍乱、伤寒、甲肝、脊髓灰质炎等。夏秋季气温较高,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容易在水和食物中生长繁殖。苍蝇、蝉螂、臭虫活动频繁。所以,夏秋季是消化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当前流行的传染病主要有哪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a12980104.html, 当前流行的传染病主要有哪些 作者:赵善露 来源:《家庭医学》2019年第07期 历史上传染病曾对人类造成很大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前,卫生条件落后,医药水平低下,鼠疫、霍乱、天花、疟疾、血吸虫病和黑热病等广泛流行,使广大民众贫病交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方针,实施预防接种、改善居住环境和医疗条件、改善饮用水和食品卫生状况,引导民众改变生活卫生習惯及生产方式等综合措施,免疫接种覆盖率逐年提高。如今天花已经消灭,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麻疹、白喉、百日咳和新生儿破伤风等的发病率也明显下降,其中脊髓灰质炎已接近被消灭。 在我国,虽然传染病已不再是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但由于近年来,新传染病病原的出现以及已控制的一些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复活,使得传染病仍然是全球致死、致残的第二位原因。当今世界范围内传染病总的趋势是经典传染病还没有完全控制,新的传染病又不断出现,我们正面临着新老传染病的双重威胁。 当今,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狂犬病、结核病、麻疹、疟疾和感染性腹泻等仍然广泛存在,对人民健康危害很大。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和丁型多呈慢型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肾综合征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又叫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根据该病肾脏有无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在我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病原体未解决前,在我国仍称流行性出血热(EHF),在朝鲜称朝鲜出血热(KHF),在俄罗斯称出血性肾病肾炎(HNN)。由于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的确立及病原学的解决,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现我国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名。 狂犬病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由动物传播到人类的疾病),由狂犬病毒引起。狂犬病感染家畜和野生动物,然后通过咬伤或抓伤,经过与受到感染的唾液密切接触传播至人。除南极洲以外,其他各洲都存在狂犬病,但95%以上的人类死亡病例发生在亚洲和非洲。一旦发病,病死率达100%。

传染病特点及预防

传染病及其预防 【教学目标】 一、了解传染病的定义 二、熟悉传染病的特点、传染病流行三个环节 三、掌握预防传染病措施 【教学内容】 一、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如:流行性感冒、肝炎、蛔虫等。 二、传染病的特点: (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具有下列4个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引起的,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以细菌和病毒最常见。 2、有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最主要的区别。病原体由宿主体内排出,经过一定途径侵入另一个宿主体内,这一特征称为传染性。 3、有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可表现出以下各种特征。

(1)流行性:在一定条件下,传染病能在人群中广泛传播蔓延的特性称为流行性。 (2)季节性:指某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受季节的影响,在每年的一定季节出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 (3)地方性:由于受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或社会因素的影响,某些传染病仅局限于一定地区内发生的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血吸虫病。 此外,传染病在不同人群(年龄、性病、职业)中的分布,也属于流行病学特征。 4、有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感染后免疫属于主动免疫,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有很大差异。 (二)、传染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可分为4个阶段,尤其以急性传染病为最明显。 1、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机体之后,至出现临床症状之前,这一阶段称为潜伏期。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但每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都有一个范围(最短、最长),通常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2、前驱期:自起病至开始出现该病明显症状为止,这一阶段称为前驱期。起病急骤者可无前驱期表现。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上课讲义

学习资料 仅供学习与参考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病流行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类常见病、多发病。它可在人群中传播,造成流行。旧社会,由于鼠疫、霍乱、天花、血吸虫病、伤寒等传染病的猖厥流行,我国人民贫病交加,人均寿命只有35岁。解放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一些烈性传染病已在我国绝迹,1989年9月1日,我国又贫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使许多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但当前,我国传染病的发病率仍占年总发病率的第一位,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增强大众的防病意识,达到最终消灭传染病的目标还任重而道远。夏秋季是胃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此,从本期开始我们在《医学常识》栏目中将连续刊出传染防治的一般常识。 传染病在人群人传播,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是构成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和流行的生物学基础,只有这三个环节同时存在,传染病才可能造成传播与流行,而只要切断其中的任一五一节,传染病就不能传播与流行。例如,接种疫苗就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从而不得传染病。 一、传染源 是指受了传染的人或动物 传染源体内一定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不时地排出体外,感染别人。传染源包括了传染病的病人、病原体携带者(体内带有病原体,但没有临床表现的人)和受感染的动物。 (一)病人传染病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体内的病原体数量多,而且病人的症状有利于病原全向外播散,如病原体可通过病人的咳嗽、喷嚏、呕吐、腹泻等方式排出体外。一般传染病在发病初期的传染性最强,如麻疹、病毒性肝炎等。有些传染病如白喉、伤寒在恢复期还有传染性。 (二)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疾病的表现而携带病原体的人。病原携带者可分为三类:潜伏期携带者、病后携带者、“健康”携带者。由于这些病原携带者都没有临床症状和表现,但可不断排出病原体,所以不容易被人发现,是最重要、最危险的传染源。 (三)受感染的动物人类有许多传染病来自动物(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其中以鼠类最为重要,因为它能传播多种疾病如鼠疫、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以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疾病,称为“动物性传染病”,如炭疽、布氏菌病、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这些动物性传染病可以由动物传染给人,但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相互传染(鼠疫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使易感者感染的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2.5学时) 主要内容 1、传染病的概念及与非传染病相区别特性; 2、感染的类型 3、传染病发展的四个阶段 4、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 5、疫源地与自然疫源地的关系 6、流行的表现形式和及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7、影响流行过程的自然、饲养管理和社会因素 自学内容 1、感染的分类 2、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来源及种类 基本要求 l、掌握相应的基本概念 2、掌握传染病的特性、发展阶段 3、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及相互关系 重点 感染的概念:传染病的概念;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动物的概念;疫点、疫区、疫源地的概念:传染病的流行形式。 难点 病毒的持续性感染;慢病毒感染;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的关系 第一节感染和传染病 (一)、感染(infection):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显性感染:当病原微生物具有相当的毒力和数量,而机体的抵抗力相对地比较弱时,动物在临诊上出现一定的症状,这一过程称作显性感染。 隐性感染:如果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定居在某一部位,虽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生长繁殖,但动物不出现任何症状,这种状态称为隐性感染。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动物称为带菌(毒)者。 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体不一定都能引起感染过程,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动物机体的条件不适合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或动物机体能迅速动员防御力量将侵入者消灭,从而不出现可见的病理变化和临诊症状,这种状态称为抗感染免疫。换句话说,动物机体对病原

微生物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即没有抵抗力),称为有易感性。病原微生物只有侵入有易感性的动物机体才能引起感染过程。 (二)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引起的。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致病性微生物。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大多数耐过传染病的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 4.被感染的机体能发生特异性反应,如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可以用血清学等方法检查出来 5.大多数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第二节感染的类型和传染病的分类 (一)感染的类型 1、按感染的发生分: 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2、按感染的部位分: 全身感染和局部感染 3、按病原的种类分: 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 4、按症状是否典型分: 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 5、按疾病的严重性分: 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 6、按病程长短分: 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感染 7、按临床症状分: 显性感染、隐性感染、一过型感染、顿挫型感染

春季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春季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春季是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猩红热等。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学校这种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 一、春季常见传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3、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

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 4、水痘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 5、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6、风疹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春季是风疹的高发季节。开始一般仅有低热及很轻的感冒症状。多在发病后1到2天出现皮疹,疹的形状及分布与麻疹相似,出疹迅速由面部开始发展到全身只需要1天的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