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安风骨”内涵界定历有争议(40页【22】),
侧重指建安诗歌的艺术表现。

两大主题:反映现实,讴歌理想。

风格特征:慷慨悲凉,明朗刚健。

(四重内涵: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

见33、34页)
形成原因:遭逢乱世的悲悯情怀;
重整乾坤的英雄意识。

是建安风骨的鲜明体现。

第一章建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及断限
建安文学≠建安年间(196—220)的文学。

建安文学时间跨度为40年左右。

约自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至魏明帝太和六年(232)
模糊说法
(1)“三祖”时代;
(2)跨越汉献帝、魏文帝、魏明帝时期。

二、“邺下风流”
邺:邺城(今河北临漳),曹操的据守之地,是建安时代实际上的政治文化中心。

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建安七子及其他文人环绕,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

邺下时期是建安文学的重要阶段。

“邺下风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建安文学的代名词。

三、建安诗歌的发展进程
两个近源:汉乐府民歌;汉末文人古诗。

发展进程:由受乐府民歌影响很深的状态,转向文人化的精致华美。

曹操是这一过程的开端,
“七子”、曹丕为其发展,
曹植为完成者。

四、关于“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风骨”原为人物品藻术语。

风指风采、风神、风姿、风度。

骨指骨相、骨法。

风、骨连用指个人整体的风度、品格。

如《宋书•武帝纪》说刘裕“风骨奇特”、“风骨不恒”。

“风骨”成为文论术语
《文心雕龙》首次将其用于文论,有《风骨》篇。

陈子昂倡“汉魏风骨”;
严羽最早提出“建安风骨”概念。

刘勰论建安文学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

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文心雕龙•时序》)
(认为建安文学基本符合“风骨”的规定性。


今人对“建安风骨”的理解
阅读书目
1、三曹别集(黄节、夏传才、赵幼文等注本)
2、孙明君《三曹与中国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二节曹氏父子
一、曹操的英雄本色
1、其人之英雄本色
不同文化系统中的不同形象:
《三国志》称其“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演义》中却为“汉贼”……
常以反传统的面目出现,
精神实质却是向原始儒学人文精神的复归。

《世说新语》故事:捉刀英雄
2、其诗之英雄本色
“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

(《雕龙•时序》)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张说《邺都引》)
其诗具有率真沉雄的鲜明个性和豪迈劲健、笼盖一世的英雄气概。

古人的评说: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锺嵘《诗品》)
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敖器之《诗评》)
魏武雄才崛起,无论用兵,即其诗豪迈纵横,笼盖一世,……
(胡应麟《诗薮》)
忧患意识与天下意识
不戚年往,忧世不治。

(《秋胡行》)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
闪耀着英雄主义光芒。

曹操诗的两大主题
(1)反映社会动乱及民生疾苦
(“诗史”类作品)
以《薤露行》、《蒿里行》为代表。

(可视为诗史的上下篇,揭示董卓作乱的前因后果。


悲凉的基调
《薤露》、《蒿里》原为乐府旧题,属送葬挽歌。

曹操用以写时事,改杂言为五言,仍保持悲凉的基调,与乐府古词的情绪取向存在潜在关联。

高度的概括力
从大处落墨,不详写细节。

自灵帝中平六年(189)至献帝建安二年(197)
九年的史事总括篇中,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薤露行》之乐府古辞
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
人生一去何时归。

曹操之《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前八句以何进为主线,回顾汉末历史)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徂)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转写董卓之乱)
《蒿里行》之乐府古辞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曹操之《蒿里行》(观其视角)
写初平元年(190)关东义军联合讨伐董卓的历史事件,
高屋建瓴地概括社会变乱的本质现象,
堪当“实录”、“诗史”之誉。

《蒿里行》(22页)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构思特点
分成前十句与后六句两层。

前半写因,后半为果;(叙事)
前半是历史事件的纵剖面,后半是社会生活的横断面;(描写)
前半抒愤,后半述悲,悲愤之情互相激发。

(抒情脉络)
“霸气”与“菩萨气”
明谭元春:“此老诗歌中有霸气,而不必其王;有菩萨气,而不必其佛。

”(《古诗归》卷七)葛晓音:“以雄浑高远之势起调,以悲凉沉郁之情收尾。

于俯视群雄的冷眼中见出拯世济民的热肠。


(《八代诗史》)
(2)抒发理想与怀抱
《观沧海》借景抒怀。

《龟虽寿》直抒胸臆。

(思想深度可与《十九首》比较)
试比较:《对酒》与《短歌行》的高下
对酒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斑白不负戴。

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
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父与兄。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

路无拾遗之私。

囹圄空虚,冬节不断。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短歌行
主旨是求贤,但不能只解为求贤诗。

其中凝聚者深沉的忧患意识与天下意识。

《短歌行》胜于《对酒》之处
以情动人
(特别是首尾的苦闷与豪情);
比兴迭见,韵味悠长;
似断似续,忽起忽伏;
用典自然,不留痕迹。

3、曹操的文学史地位(归纳)
(1)开一代诗风
率先以沉雄的歌吟,为建安诗歌唱出了慷慨悲凉的起始音。

借乐府古题写时事,对后世新乐府诗的形成和发展有启示意义。

(2)对四言诗的复振
(3)“改造文章的祖师”
以《让县自明本志令》(又称《述志令》)为例
《述志令》
选自《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

作于建安十五年(210),是反映曹操思想和经历的重要文章。

以散句为主,绝少骈化痕迹,
不事雕琢,自然朴实,疏朗畅达。

“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

层次
1、回顾:自己本志向不广,只是与时俱进,才有了今天的地位。

(1)“孤始举孝廉……欲为一郡守”;
(2)世道混乱,“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指沼泽)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

然不能得如意”。

(3)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

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4)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

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

(5)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幸而破绍,枭其二子。

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2、表白:功高但无代汉自立之心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


3、笔锋一转:
“江湖未静,不可让位”;
封地可退,兵权不能放弃。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

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

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

二、曹丕的文士气
字子桓,曹操次子。

建安22年立为太子,后称帝,谥魏文帝。

(一)文学史地位的奠定
1、《典论•论文》是最早的文学专论,首开六朝文学批评风气。

2、《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被视为唐人歌行之祖。

3、邺下文学集团的核心人物。

《典论·论文》二题
(1)文学价值论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对照:叔孙豹的“三不朽”说
大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2)文体论
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二)“魏响”的开启
沈德潜:“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

”(《古诗源》)
曹丕诗不以表现建安诗歌的两个普遍主题见长。

曹丕诗所长
于建安风骨之外别开境界。

缺少悲壮与崇高,而向细腻、藻丽发展,推进了建安诗歌的文人化。

风格清隽婉约,情思纤丽,
擅长游子思妇题材,代人言情。

《燕歌行》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雁,一作鹄)
念君客游思断肠,(一作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的文人化特点
(1)展示思妇心理更加细腻。

或直抒胸臆,或借景言情,或对面着笔,写来千回百转。

(2)遣词有文采。

如“慊慊”、“茕茕”、“皎皎”等叠字的运用;
化用诗、骚语言而能明白流畅,不失民歌的活泼清新。

首三句的化用:
白露为霜。

(《秦风·蒹葭》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汉武帝《秋风辞》)
王夫之评:“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古诗评选》)
曹氏父子之别
明锺惺:“(曹丕诗)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人气,不及老瞒远矣。


清沈德潜:“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三、“建安之杰”曹植
字子建,曹操第四子。

“绣虎”。

“才高八斗”。

居《诗品》之“上品”。

(一)性格决定命运
“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三国志》)
热情、外向、放达、单纯、善良。

半生不幸:
争嗣失败。

备受猜忌。

“号则六易,居实三迁”。

名为藩王,实类囚徒。

年41,抑郁而亡。

谥思。

(二)创作的个性魅力:
对理想的不懈讴歌。

“戮力上国,流惠下民。

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与杨德祖书》)
创作分期
前期(邺下时期):白马少年般的英风豪气。

后期: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备受压抑的不平。

执着理想,一以贯之。

《白马篇》的意义
改变了游侠杀人报仇的形象,赋予其爱国精神;
以游侠自喻,将自己的抱负和个性展示无遗。

曹植的“侠客梦”,是建安文人英雄情结的表现。

《白马篇》:文人的侠客梦(26页)
《薤露行》:以乐府旧题直陈理想
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

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

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

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

鳞介尊神龙,走兽宗麒麟。

虫兽犹知德,何况于士人。

孔氏删诗书,王业粲已分。

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

曹植的后期创作
内容更为丰富(四类,P26、27)。

由外向性转变为内向性。

就理想的表现而言,前期豪放、昂扬的声音逐渐减弱,以悲愤哀怨为基调。

建功立业的时代精神在黄初之后放射出新的光彩。

歌唱理想的表达方式有二:
一是直接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表明人生态度,
如《杂诗》(其五、六)。

《杂诗》其五:直陈其志
仆夫早严驾,吾将远行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涂,东路安足由。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谢脁《和江丞北戍琅邪城》的化用
春城丽白日,阿阁跨层楼。

苍江忽渺渺,驱马复悠悠。

京洛多尘雾,淮济未安流。

岂不思抚剑,惜哉无轻舟。

夫君良自勉,岁暮勿淹留。

(劝勉为主旨)
太和年间的功业之心
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为念。

……必效须臾之捷,以灭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

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

(《求自试表》)
二是借妇女题材托喻身世。

故许多此类作品具有双重意蕴,是屈原香草美人传统的继承与发扬者。

写实与托喻妙合无垠。

模式:以弃妇比逐臣;
以待嫁之女托喻渴望入仕之士。

( 如《七哀》、《美女篇》等)
《七哀》:思妇之怨(P27)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杯。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美女篇》:“剩女”的悲哀(247)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在,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寄托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
相关问题
妇女题材在曹植前期创作中即已存在,如其《弃妇篇》、《出妇赋》、《叙愁赋》等,能否一概以托喻身世来解释?
(参考文章:《曹植妇女题材之作鉴赏异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三)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28页)
1、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全面展示了五言诗的魅力。

2、风骨与文采完美结合,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化的转变。

表现:(1)改变了乐府民歌的叙事格局,充沛地展示失意文人的内心世界。

(2)改变了汉乐府古朴的语言风格,讲究词采的华美,自觉炼字炼句,注重音律的和谐之美。

(3)写作技巧更为讲究:
善用警句,极工起调;
结构之顶针体(《赠白马王彪》);
构思之童话色彩(《野田黄雀行》)……
《公宴诗》:偶句与炼字之妙(248)
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

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

神飙接丹毂,轻辇随风移。

飘飖放志意,千秋长若斯。

连用对偶,后两联尤为工整。

“被”、“冒”等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

本来一般的景致因炼字而富有生命动感。

曹植诗的“起调”与警句
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赠徐幹》)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泰山梁甫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野田黄雀行》)
……
(四)曹植的诗歌史影响
清成倬云比较三曹:
“魏诗至子建始盛,
武帝雄才而失之粗,
子桓雅秀而伤于弱;
风雅当家,诗人本色,断推此君。

”(《多岁堂古诗存》)
锺嵘《诗品》的极高评价(28页)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fǔ fú )。

(黼黻:泛指礼服上所绣的华美花纹。


风格影响
“曹子建气骨奇高,词采华茂。

左思得其气骨,陆机摹其词采。

左一传而为鲍照,再传而为李白;陆一传而为大小谢,再传而为孟浩然。

沿流溯源,去曹益远。


(清牟愿相《小澥堂杂论诗》)
文本影响
“《鰕(鳝)篇》,太冲《咏史》所自出也;《远游篇》,景纯《游仙》所自出也;‘南国有佳人’等篇,嗣宗诸作之祖;‘公子敬爱客’等篇,士衡群制之宗。

诸子皆六朝巨擘,无能出其范围。

”(P28,引胡应麟《诗薮》)
(五)其他文体创作
《洛神赋》与《与杨德祖书》
思考与练习
1、建安文学繁荣的原因。

2、以曹操诗为例,说明建安风骨的内涵。

3、比较汉乐府《陌上桑》与曹植《美女篇》。

拓展题:
三曹优劣论之我见。

(参阅《三曹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第三节建安七子与蔡琰
一、“七子”之名
七子之称,始出曹丕《典论•论文》。

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七人。

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杀,实际只有六人参加了邺下文学活动,但仍有“邺中七子”之说。

其中王粲、刘桢文学成就最高,
与曹植并称曹王、曹刘,
在《诗品》中居上品。

二、“七子之冠冕”王粲
(一)经历与创作:
家世显赫
少年成名
避难荆州(《七哀诗》《登楼赋》)
归曹入邺(《公宴诗》《从军诗》)
《登楼赋》:身居荆州的惆怅与期盼
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至)。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王道:朝政。

高衢:大道,喻帝王的力量。


曹植《王仲宣诔》:
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发言可咏,下笔成篇。

何道不洽,何艺不闲。

……
吾与夫子,义贯丹青,好和琴瑟,分过友生。

庶几遐年,携手同征,如何奄忽,弃我夙零。

……生荣死哀,亦孔之荣。

(二)以本色取胜的《七哀诗》
关于题意:
五臣注《文选》吕向引西晋张载语:“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


(表哀思之多)
元人李冶认为“人之七情,……情之所系,惟一哀而已,故谓之七哀。


或解为“七解”、“七首分咏七种可哀之事”。

《七哀》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特点
打动人心处:个人的流亡、人民的苦难交织在一起。

个人的感伤中蕴藏着深沉的情怀。

表现社会残破的图景,
有宏观的勾勒(“出门”句),
也有典型事例的特写(饥妇弃子)。

结尾将眷恋长安的乡情融入了对圣主贤伯救民水火的向往中,
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影响:
霸陵伤别,或许起于王粲。

李白《霸陵行送别》
送君霸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碧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三、刘桢的赠答之作(自学)
《赠五官中郎将》
《赠徐幹》
《赠从弟》
四、蔡琰及其《悲愤诗》
(一)才女的不幸
才女:“博学”,“妙于音律”
记忆超群
三重不幸:
为人妻:三次婚嫁的不幸
为人母:生生割断母子亲情的惨痛
为人女:战乱中失去了所有的亲人
(二)《悲愤诗》的文学史地位
(建立横向、纵向两个坐标来审视)
1、反映动乱,“在东汉人中,力量最大”。

并非旁观者的感慨,
而是亲历其难者的百姓自道。

故真实性、震撼力更胜一筹。

2、题材的开创意义
(分三段细读)
(1)首次真切表现了被卷入战争漩涡的妇女非人的处境;
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野蛮性。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2)首次从母亲的角度叙写了特定情境下的母爱。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梁启超论蔡琰
“可怜她情爱的神圣,早已为境遇所牺牲了,所剩只有母子情爱,到底也保不住。


“她的情爱到处被蹂躏,她所写完全是变态。


(3)首次展示了再婚女子的复杂心理。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力。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三)写作特点
1、纪实性:具自叙传性质
2、通过矛盾冲突揭示抒情主人公内心的悲与愤
生与死的抉择;
故国之思与母子之情的矛盾
3、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
4、环境和气氛的渲染
思考题
反映汉末战乱与民生疾苦是建安文学的普遍主题,试比较曹操、王粲、蔡琰等人表现这一主题的不同特色。

阅读书目
1、俞绍初《建安七子集》,中华书局2005
2、吴云主编《建安七子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总结:建安文学繁荣的原因
1、时代因素
2、创作主体的觉醒
3、文学渊源
4、领袖因素
第二章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自240年至249年,共十年。

文学史上通称的正始时期,从正始元年,至司马炎以晋代魏(265年),共26年,正是魏晋易代之际。

把握易代特点与文学风貌的联系。

把握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的差异。

高平陵之变(典午之变、嘉平之变)
司马氏专权16年,三废帝,大杀异己。

《晋书•阮籍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被称为中古最黑暗的时期。

2、魏晋风度:超然与忧愤的交织
超然:
轻裘缓带,不鞋而屐,谈玄论道,饮酒服药,反叛、怪异。

忧愤(本质):
例: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他们终日饮酒,实在是一件最不得已的痛苦事情”(王瑶)。

“痛苦的潇洒,苦涩的风流”
(陈洪《诗化人生》)。

3、世风、士风影响下的诗风
(闪烁其词,不谈时政);
(2)玄学思潮影响下:呈现清虚旷远的诗风
(深谙得意忘言之旨,追求深邃的境界)。

二、正始与建安诗歌的区别与联系
35页:内容上的“多”与“少”;
正始文人关注现实,
却不敢直接反映现实,
于是创作转而走向内心深处,表现政治高压下的痛苦、忧患。

正始诗歌的新要素:
玄理入诗,有议论化倾向。

正如刘勰所言:
“正始明道,诗杂仙心。

何晏之徒,率多浮浅。

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
故能标焉。


(《文心雕龙·明诗》)
阅读书目
2、戴明扬《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中华书局2014年版
3、韩格平《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4、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南开大学或浙江人民出版社
第二节阮旨遥深
字嗣宗。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阮瑀之子。

“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

“本有济世志”,
(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但现实与理想形成巨大的冲突,
郁结为失望、痛苦,
转而从老庄思想中寻求慰藉。

阮籍的思想
从诠释三玄可知其来源:
《通易论》、《达庄论》、《通老论》。

将儒道两种矛盾的思想统一起来,形成独特的人生观和处世方式。

阮籍的处世方式
“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至慎”)
“不拘礼教”,“任性不羁”。

前者是其全生手段,
后者是其郁闷的宣泄口,
故常以越世之举玩弄世俗。

郁闷的另一出口是创作。

阮籍外表放达,内心痛苦,
八十二首《咏怀诗》是苦闷的宣泄,是“恸哭而反”的注脚。

元好问评阮籍
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

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认为阮籍不狂不痴,其诗笔纵横如长江奔流,是其不平之气的宣泄。


二、《咏怀诗》的特色
《咏怀诗》非一时一地所作,
内容广泛,举凡咏史、游仙、招隐、玄言等这一时期常见的题材都包容其中。

开创了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最突出的主题:表现生命的孤独之感;胸中“块垒”巨大无比。

《咏怀》(其三十三)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

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