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安风骨”内涵界定历有争议(40页【22】),

侧重指建安诗歌的艺术表现。

两大主题:反映现实,讴歌理想。

风格特征:慷慨悲凉,明朗刚健。

(四重内涵: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见33、34页)

形成原因:遭逢乱世的悲悯情怀;

重整乾坤的英雄意识。

是建安风骨的鲜明体现。

第一章建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及断限

建安文学≠建安年间(196—220)的文学。

建安文学时间跨度为40年左右。

约自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至魏明帝太和六年(232)

模糊说法

(1)“三祖”时代;

(2)跨越汉献帝、魏文帝、魏明帝时期。

二、“邺下风流”

邺:邺城(今河北临漳),曹操的据守之地,是建安时代实际上的政治文化中心。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建安七子及其他文人环绕,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

邺下时期是建安文学的重要阶段。“邺下风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建安文学的代名词。

三、建安诗歌的发展进程

两个近源:汉乐府民歌;汉末文人古诗。

发展进程:由受乐府民歌影响很深的状态,转向文人化的精致华美。

曹操是这一过程的开端,

“七子”、曹丕为其发展,

曹植为完成者。

四、关于“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风骨”原为人物品藻术语。

风指风采、风神、风姿、风度。

骨指骨相、骨法。

风、骨连用指个人整体的风度、品格。

如《宋书•武帝纪》说刘裕“风骨奇特”、“风骨不恒”。

“风骨”成为文论术语

《文心雕龙》首次将其用于文论,有《风骨》篇。

陈子昂倡“汉魏风骨”;

严羽最早提出“建安风骨”概念。

刘勰论建安文学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

(认为建安文学基本符合“风骨”的规定性。)

今人对“建安风骨”的理解

阅读书目

1、三曹别集(黄节、夏传才、赵幼文等注本)

2、孙明君《三曹与中国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二节曹氏父子

一、曹操的英雄本色

1、其人之英雄本色

不同文化系统中的不同形象:

《三国志》称其“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演义》中却为“汉贼”……

常以反传统的面目出现,

精神实质却是向原始儒学人文精神的复归。

《世说新语》故事:捉刀英雄

2、其诗之英雄本色

“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

(《雕龙•时序》)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张说《邺都引》)

其诗具有率真沉雄的鲜明个性和豪迈劲健、笼盖一世的英雄气概。

古人的评说: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锺嵘《诗品》)

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敖器之《诗评》)

魏武雄才崛起,无论用兵,即其诗豪迈纵横,笼盖一世,……

(胡应麟《诗薮》)

忧患意识与天下意识

不戚年往,忧世不治。

(《秋胡行》)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

闪耀着英雄主义光芒。

曹操诗的两大主题

(1)反映社会动乱及民生疾苦

(“诗史”类作品)

以《薤露行》、《蒿里行》为代表。

(可视为诗史的上下篇,揭示董卓作乱的前因后果。)

悲凉的基调

《薤露》、《蒿里》原为乐府旧题,属送葬挽歌。

曹操用以写时事,改杂言为五言,仍保持悲凉的基调,与乐府古词的情绪取向存在潜在关联。

高度的概括力

从大处落墨,不详写细节。

自灵帝中平六年(189)至献帝建安二年(197)

九年的史事总括篇中,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薤露行》之乐府古辞

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

人生一去何时归。

曹操之《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前八句以何进为主线,回顾汉末历史)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徂)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转写董卓之乱)

《蒿里行》之乐府古辞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曹操之《蒿里行》(观其视角)

写初平元年(190)关东义军联合讨伐董卓的历史事件,

高屋建瓴地概括社会变乱的本质现象,

堪当“实录”、“诗史”之誉。

《蒿里行》(22页)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构思特点

分成前十句与后六句两层。

前半写因,后半为果;(叙事)

前半是历史事件的纵剖面,后半是社会生活的横断面;(描写)

前半抒愤,后半述悲,悲愤之情互相激发。(抒情脉络)

“霸气”与“菩萨气”

明谭元春:“此老诗歌中有霸气,而不必其王;有菩萨气,而不必其佛。”(《古诗归》卷七)葛晓音:“以雄浑高远之势起调,以悲凉沉郁之情收尾。于俯视群雄的冷眼中见出拯世济民的热肠。”

(《八代诗史》)

(2)抒发理想与怀抱

《观沧海》借景抒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