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概论
编辑
修辞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学科。

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即如何依据题旨情境。

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来恰当地表达思想和感情,揭示修辞现象的条理、修辞观念的系统,指导人们运用和创造各种修辞方法怜恰当地表现所要传达的内容。

它与语用学联系较紧。

修辞学
修辞学主要研究的是辞格(即通常所说的修辞方法)、言语修辞活动(主要与语境、语体有关)、言语风格等
修辞可分为:信息修辞、语用修辞、心理修辞、社会心理修辞、模糊修辞、接受修辞、对比修辞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

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

修辞可以令人:
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
更清楚了解别人的意思,不会受修辞手法的影响而有所误解
便于分析、欣赏文学作品。

词语渊源
编辑
汉语中的最早的修辞一词出现在《易·乾卦·文言》:“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是修饰文辞的意思
修辞的“辞”可以分为文辞(写文章所用的)和言辞(或称语辞,口头说话所用的)。

最初的修辞和语言一样,重心都在说话方面;就连“辞”这个字最初也是指言语,而非文字的组合——说文解字:“讼辞也。

”後来重心才向文辞发展。

发展演变
编辑
修辞学是由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发展起来的。

这时的修辞学更适合称为修辞术,是指演说的艺术。

在亚里士多德著作《修辞术》的第一句,他描述修辞为辩证法的相对物,即是说辩证方法是找寻真理的要素,修辞方法便用作交流真理。

修辞学历史
在中国古代,先秦就已经有了关于修辞的零星言论。

例如庄子很重视寓言的效果;惠施十分重视比喻手法。

两汉时期的学者曾激烈讨论《诗经》的基本修辞手法:赋、比、兴。

魏晋之后,不少文学批评作品如各式各样的诗话、词话都有谈论修辞,但专门谈修辞学的作品还很少。

例如刘勰的《文心雕龙》是首部“修辞”二字的意思和现代理解相同的作品,书内亦谈了不少修辞手法。

而宋朝陈骙的《文则》则可视为第一部修辞学的专著。

五四运动以后,修辞学摆脱了文学批评的范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当时的修辞研究主要有两种倾向:
模仿西方的修辞著作;
辑录古人的说法。

汉语中最重要的一部修辞学著作就是陈望道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

方法类型
编辑
比喻──明喻、暗喻、略喩、借喻
排比
对比
夸饰──(时间、空间、物象、人情、数量)
讽刺
转化──拟人、拟物、形象化标语
映衬──正衬、反衬
借代
设问──疑问、提问、激问
析字
镶嵌
互文对偶──单句对、句中对、隔句对、叁句对
双关
层递类迭──迭字、类字
顶真
回文倒装
错纵
摹写
示现
婉曲
引用──明引、暗引
转品
象徵
倒反
藏词
感叹
呼告仿拟衍文移觉
眺脱
析数格
相关比较
编辑
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

修辞既不是语言的第四要素,也不从属于语言三要素。

语言三要素是修辞的材料、手段、基础;修辞是对语言三要素的综合艺术加工及其效果,是语言三要素的高级体现。

没有语言三要素,修辞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光有语言三要素,没有修辞,语言也会寡淡无味。

它们的具体关系请阅读教材。

综合运用
编辑
辞格是“修辞格”的简称。

也叫“语格”、“辞藻”、“藻饰”、“辞式”等名字。

辞格是语言中提高表达效果的特殊的修辞方式或方法,是在人们长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所谓辞格的综合运用,指的是在一句或一段话里有两个以上的辞格搭配使用。

修辞格的综合运用方式主要有三种:连用、兼用和套用。

下面逐一加以说明。

(一)辞格的连用
指在一句话或一段话里连续使用修辞格,各个修辞格按时间先后安排。

例如:
①大学——他仰慕渴望的圣坛,不能接近你,真痛苦。

但你毕竟不是人生的终极,不是奋斗的航标。

你只是路边汲水解渴的一口井;是车行中途的加油站;是一辆小个轮子二百马力的汽车,你载上人能使它加好行程,早日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张抗抗《在丘陵和湖畔,有一个人……》)
②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朱自清《荷塘月色》)
③看过《红楼梦》的同志都记得,贾宝玉曾经说过:“天下万物何所求?只求我和林妹妹共白头。

”我呢,把它改了一改:“天下万物何所求?只求为人民服务到白头。


(杨怀远《只求为人民服务到白头》)
④在毕业前的半年,他给中文系一个女同学叫苏素的写了一首诗。

诗不是上品,但内容却勇猛无比,犹如一团兀突的岩浆爆发,寄出以后,他就准备挨刮,因为他和这位皮肤白净、头发乌黑的女孩子,只是在图书馆里见过,并无多少往来,这行动实在有点唐突。

想不到过了几天,他收到了回信。

信里只有两个字:“傻瓜”。

那正是三九天气,又是傍晚西北风直灌。

他却扒了棉衣,揣着一颗狂喜的心,在校园里猛跑起来。

(茹志鹃《丢了舵的小船》)
①是比喻的连用。

先用两个反喻依次把大学分别比做“人生的终极”和“奋斗的航标”,再用三个暗喻依次把大学比做“井”、“加油站”、“汽车”。

这些比喻从各个方面对大学与人生的关系作了具体生动的描述。

②中先后用了比拟和比喻。

“没精打采的”是比拟,“是渴睡人的眼”是暗喻。

写出了作者对树缝漏出的灯光的具体而形象的感受。

③中是设问与设问或者设问与仿拟的连用。

后面的设问中的答话是对前面答话的仿拟(仿句)。

④例先后连用了顶真、比喻、顶真、反语、比拟五个辞格。

把“他”对女孩子写信的心情以及收到回信后的欢乐描绘的生动具体形象。

(二)辞格的兼用
如前所述,各种辞格是从不同角度(或曰不同标准)划分的,一句或一段话,角度、标准不同,可能包含着不同的辞格。

所谓辞格的兼用指的是几个修辞格交叉、融会在一起,从这个角度看是一种辞格,换一个角度看又是另外一种辞格。

例如:
①高松年听他来了,把表情整理一下,脸上堆的尊严厚得可以刀刮。

(钱钟书《围城》)
②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黄金,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

(郭沫若《银杏》)
③龚子明是个早上娶媳妇晚上就想抱娃娃的急性子,说话不带钉就带刺。

(蒋金彦《三人行》)
①中的“脸上堆的尊严厚得可以刀刮”兼用了比拟(拟物)和夸张。

②中“飞出满园的蝴蝶”是把银杏树果子比拟为了蝴蝶,同时兼用了夸张。

③例的“早上娶媳妇晚上就想抱娃娃的急性子”兼用了比喻和夸张,同时后面连用了借喻(“说话不带钉就带刺”中的“钉”、“刺”喻令人不愉快的言辞)。

(三)辞格的套用
所谓辞格的套用,指有些修辞格要占比较长的字面,于是其中又包含另一个或几个修辞格。

例如:
①一座粮山高万丈,白云缠在山腰上。

太阳累得汗直淌,半天爬不上山岗。

(四川民歌)
②大洞小洞猫儿洞,洞洞卧虎藏龙。

步枪机枪冲锋枪,枪枪怒火满腔。

(老山战士的对联)
①例总看是夸张,里边又包含着比拟(后边三句是拟物)。

②中总看是两个对偶,每一个对偶里都套用了一个顶真;同时第一个顶真套用了层递(“大洞小洞猫儿洞”)和借喻(“虎”、“龙”喻英勇的解放军战士);第二个顶真套双关(怒火满腔——谐音双关),双关又套移就(“怒火”用于“枪”)。

总而言之,分析辞格的综合运用,应当按照顺序观察,如此可以观察到辞格的连用;多角度地观察,如此可以观察到辞格的兼用;由整体到局部地观察,如此可以观察到辞格的套用。

修辞
修辞(figure of speech;rhetoric ),即文辞或修饰文辞。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
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可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中文名
修辞
外文名
rhetoric
别名
修饰文辞
应用
修辞学
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目录.1词语概念
.▪基本信息
.▪引证解释
.2基本含义
.3修辞特征
.4修辞手法
.▪列表
.▪作用
.5常见手法
.▪对比
.▪对偶
.▪排比
.▪反复
.▪反语
.▪反问
.▪设问
.▪借喻
.▪比喻
.▪拟人
.▪借代
.▪拈连
.▪夸张
.▪双关
.▪映衬
.▪移就
.▪对偶
.▪排比
.▪层递
.▪错综
.▪仿词
.▪通感
.▪互文
.▪综合运用
词语概念
编辑
基本信息
词目:修辞
拼音:xiū cí
注音:ㄒㄧㄡㄘˊ
英文:rhetoric
英文解释:(1)speech or writing that is intended to influence people, but that is not completely honest or sincere. [1]
(2)the skill of using language in speech or writing in a special way that influences or entertains people
词义:修饰文辞;作文;亦指文辞或修饰文辞。

[2]
引证解释
.
作文。

唐白居易《得乙与丁俱应拔萃互有相非未知孰是》:“勤苦修辞,乙不能也,吹
嘘附势,丁亦耻之。

” 明王廷相《大复集序》:“稽述往古,式昭远模,摈弃积俗,肇
开贤蕴,一时修辞之士翕然宗之,称曰李何云。

” 清顾炎武《春雨》诗:“平生好修
辞,著集逾十卷。

” 清俞樾《诸子平议·老子》:“自宋以来儒者不以修辞为事,莫窥
斯秘矣。


.
.
指文辞。

唐殷璠《河岳英灵集·李颀》:“ 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绣,杂歌咸善,玄理
最长。


.
.
修饰文辞。

鲁迅《书信集·致李桦》:“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
意。


.
.
见“修辞学”。

[2]
.
基本含义
编辑
好的表达,包括它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并且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得体的、适度的表达。

修辞运用语言(包括它的书面形式即文字)的特点,同时也受语言特点的制约。

汉语“修辞”,最早见于《周易乾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语中。

在这句话里,“修辞”是“修理文教”的意思(唐孔颖达注:“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

”)与人的修业有关,不是今天“修辞”这个词的意思。

在现代汉语里,“修辞”这个词从字面讲,可理解为“修饰言辞”,再广义一点又可理解为“调整言辞”。

修辞,狭义上就指文字修辞;广义上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同时也包含语言文字修辞。

“修辞”从概念讲,有三重含义:
一指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段”);
二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即“修辞活动”);
三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三种含义既不完全相同,但又有密切的联系。

即修辞规律存在于修辞活动中,修辞规律和修辞活动都同是修辞学研究的对象。

修辞的这三个含义表现在话语中就是:
①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应该用什么修辞才好呢?(修辞方法)
②我最不会修辞,你别问我。

(修辞活动)
③李老师是专门研究修辞的。

(修辞学)
④小张买了一本《修辞》。

(修辞著作)
修辞特征
编辑
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

受汉文化传统的影响,汉语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既多且广;汉语修辞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汉语修辞有虚写和实写之分,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取得某种效果,这是汉语修辞的又一个特点。

汉语修辞古今一贯的主导思想是要为表达内容服务。

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词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主,而汉语又是非形态语言,没有词形变化的约束。

这两个特点,决定汉语修辞具有以下特征:
.
语言单位组合灵便。

.
.
非常容易组合成音节数目相同而结构上平行的语句,通常称为对偶。

并且很容易押韵。

大量运用整齐押韵的语言结构是汉语修辞的特色之一。

.
.
汉语里陆续出现并且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四字成语,这些成语中绝大部分富于显著的修辞
效果。

.
.
运用汉字的特点还产生了若干特殊的修辞技法,如回文、顶针、谐音双关等。

.
修辞手法
编辑
列表
已知的修辞手法 [3](修辞格)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复喻)、倒喻(逆喻)、反喻、互喻(回喻)、较喻(强喻)、譬喻、饰喻、引喻】;白描,比拟(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复沓,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

.
用典: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自己的
思想感情,这就叫用典。

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这
种用法的好处是含蓄,增强表现力。

缺点是时间过久,后人难于理解;有时随意割裂拼
凑,以至形成一种生造的畸形词语。

.
.
委婉:不把表述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有意地把话说得婉转曲折,含蓄有致,这就是委婉。

古书中常见的委婉手法有:(1 )使用谦敬语。

如对己表谦的有“仆、愚
﹑妾﹑奴﹑小人﹑下走﹑下臣﹑不谷﹑寡人”等谦称来代替第一人称。

对人(特别是皇
上)用“左右﹑足下﹑先生﹑执事﹑陛下”来代替第二人称。

(2 )避讳语。

就是对要说
的事加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

如“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3 )迂回语。

本来想说甲事,却偏要说乙事,转弯抹角,话中有话。

这就是迂回语。

在外交辞令上多
使用。

.
.
分承:在遣词造句中,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
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
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

如“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整。

”,句中“耳目聪明”形式上是一个主谓结构,其实是“耳聪”“目明”
两个主谓结构分承而来。

这种方式可以使行文紧凑,但在内容表达上却容易使人产生误
解。

.
.
共用:在行文中,两个相连接的词或词组共用某一个或几个词语,换言之,同一个或几个词语在组合搭配的关系上是兼管着两个相连的词或词组。

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共用。

如:“今君有区区之辞,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中“拊爱”和“子”这两个动词共用“民”这
个宾语。

.
.
复合偏义: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但在表义上只有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这种修辞表达方式就是复合偏义。

如“宫中府中,俱
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异同”只有“异”义,“同”不表义。

.
.
互文见义: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或三个形式相同(或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个(或三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法叫做互文见义,(简称互文、互言﹑互备﹑互体﹑参互)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烟雾和月色笼罩
着寒凉的江水和沙滩。

.
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映衬、移就、对偶、排比、错综、仿词、设问、反问。

作用
借代: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例如:红领巾参加植树活动。

“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

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先问后答,自问自答。

反问: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

反问在于突出地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所说的话具有一种不可辩驳的气势。

比喻: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比喻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人们的印象,用它来说明道理时,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便于人们理解。

对偶:主要针对句子的结构而言,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必须字数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两句才能构成对偶。

反语:就是用褒词表达贬意。

如"多么美丽的名称-进取性",这里的"多么美丽的名称"
是褒词但表贬意。

顶针:是指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

例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竹根。

摹状:是指对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如实的摹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他们轻轻地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

迭字:就是一个字重复使用,例如:绿油油的水草。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有意使语意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双关。

双关有四种:1.谐音双关。

2.语意双关。

3.音、形双关。

4.音、形、义双关。

讳饰:遇到忌讳的事物不便直说,而用旁的话来代替它、装饰它的一种修辞方法。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

拟人:借助丰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能够把甲事物借助丰富的想像摹拟成乙事物。

常见手法
编辑
常见修辞方法有:比拟、比喻、排比、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反复、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双关、顶针等。

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

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

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4]
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如: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如:
.
满招损,谦受益。

.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
.
.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
.
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如:
.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
.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
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设问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借喻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如:
.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指“群众的一切财产”)
.
.
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
比喻
A、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或描绘事物的修辞格。

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喻词。

构成比喻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
(1)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同类事物一般不能规程比喻。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即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与本体相似,才能用来说明描绘本体。

如“我们的祖国像花园”祖国和花园的相似点是美丽。

相似点是比喻的灵魂。

B、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1)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喻词常用“好像、如、宛如、仿佛、好比”等,有时后面还用“一样、一般、似的”等词语呼应。

2)暗喻:从表面看来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

暗喻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与明喻的区别在于它的喻词由“是、成了、变为、当做、变成”等词充当。

3)借喻:用喻体来代替本体,也就是说,本体不出现,喻体在上下文中有所交代,读者或听话人能理解两者的关系。

如“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


C、比喻在表达上有如下作用:
1)它可以使语言形象化,可以把人或事物描写得更为重要、具体、形象;
2)它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3)它可以很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4)它可以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立场。

拟人
比拟是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的描写方法。

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1)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这是最常见的比拟形式。

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天空,去迎接那雷声。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者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a把人写作物的,如“那宽大肥厚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b把甲物写成乙物的,如“两个人都没有说话,有滋有味地咀嚼着一秒一秒流来的时间”。

比拟的主要作用在使语言生动,并引起读者的联想。

借代
借代是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人或事物的修辞格。

又称“换名”。

这样的换名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人的联想,增强语言的象征性,使语言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特征代本体。

如“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2)部分代整体,如:二孔明…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3)具体代抽象,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括的事物,如“你该记得从前那些烂袄袄、皮裤裤的年月吧”
4)专称代泛称,如: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

5)作者代作品,如:李坚弹肖邦,弹李斯特。

6)牌号代本体,如:一气不出吸了多少根“黄狮子”。

7)材料、工具代本体,如: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去商量。

运用借代要注意1)抓住事物的特征2)使读者容易了解。

拈连
拈连是在叙述甲乙两个关联的事物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用于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如“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思想这个东西,用绳子是捆不住的”。

它使语言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富于表现力。

同时又巧妙地连接上下文,完成语义跳跃,具有简洁、明快、使语句连贯的功效。

拈连的运用大都为了发人深思。

夸张
A 对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叫做夸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