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耀州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川市耀州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铜川市耀州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五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一、规划目的 (1)
二、规划任务 (1)
三、规划依据 (1)
四、规划范围 (2)
五、规划期限 (2)
第二章规划背景 (3)
第一节区域概况 (3)
第二节上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 (6)
第三节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8)
第四节挑战与机遇 (12)
第三章规划原则与战略目标 (15)
第一节规划原则 (15)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 (16)
第三节土地利用目标 (18)
第四章土地利用规模结构调整 (20)
第一节农用地 (20)
第二节建设用地 (21)
第三节其他土地 (23)
第五章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 (24)
第一节优先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24)
第二节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25)
第三节保障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33)
第四节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布局优化 (34)
第五节拓展城乡生产和绿色空间 (36)
第六节维护和建设多样性土地利用景观风貌 (37)
第六章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8)
第一节允许建设区 (38)
第二节有条件建设区 (38)
第三节限制建设区 (39)
第四节禁止建设区 (40)
第七章土地利用重点任务 (41)
第一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41)
第二节节约集约用地 (43)
第三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44)
第四节土地整治 (47)
第八章土地用途分区管制 (52)
第一节基本农田保护区 (52)
第二节一般农地区 (53)
第三节林业用地区 (53)
第四节牧业用地区 (54)
第五节城镇(村)建设用地区 (55)
第六节独立工矿区 (56)
第七节风景旅游用地区 (57)
第八节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 (58)
第九节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58)
第九章乡(镇)土地利用调控 (60)
第一节乡(镇)土地利用方向 (60)
第二节主要用地调控指标方案 (61)
第十章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安排 (63)
第一节交通建设项目用地 (63)
第二节能源电力项目用地 (63)
第三节水利项目用地 (63)
第四节其他建设项目用地 (63)
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5)
第一节依法确保规划实施 (65)
第二节强化规划实施行政管理制度 (66)
第三节加强规划实施经济调控机制 (67)
第四节建立规划实施的技术保障体系 (68)
第五节扩大规划民主决策和公众参与 (69)
第十二章附则 (71)
附表:
1、2005年耀州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2、2005-2020年耀州区土地利用目标指标表
3、耀州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4、耀州区耕地保有量规划平衡表
5、耀州区土地整治重点项目表(2006-2020年)
6、耀州区各乡(镇)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
7、耀州区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
8、耀州区城乡建设用地规划控制表
9、耀州区土地整治计划表
10、耀州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附图:
1、铜川市耀州区土地利用现状图(2009年)
2、铜川市耀州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006-2020年)
3、铜川市耀州区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2006-2020年)
4、铜川市耀州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2006-2020年)
5、铜川市耀州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2006-2020年)
6、铜川市耀州区土地整治规划图(2006-2020年)
7、铜川市耀州区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2009年)
8、铜川市耀州区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2006-2020年)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目的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统筹耀州区有限的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土地资源对全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按照《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铜川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对耀州区土地利用要求和安排,编制了《耀州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二、规划任务
依据耀州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在全面分析耀州区土地利用现状及面临形势的基础上,以耕地保护为前提,以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提出规划期内土地利用战略;按照《铜川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要求,结合规划期内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要求,确定全区土地利用目标和调控指标,并分解落实到各乡镇(街道办);合理划定土地利用功能区与土地用途分区,提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用地布局的规划方案及土地用途管制措施;妥善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确保本轮规划的顺利落实。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
5、《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
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陕西省实施条例》;
7、《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陕政办发〔2009〕14号);
8、《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9、《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10、《铜川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1《耀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2、其他相关专业规划。
四、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耀州区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资源,土地总面积160846.59公顷,包括永安路、天宝路、咸丰路、正阳路、锦阳路五个街道办事处,董家河、庙湾、瑶曲、照金、坡头、小丘、孙塬、关庄八镇和演池、石柱两乡。
五、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
其中:2005年为规划基期年,2010年为规划近期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第二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区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耀州区地处渭北黄土高原南缘,介于东经108°34′-109°06′,北纬34°50′-35°20′之间,东靠富平县、西连淳化县、南接三原县,北依旬邑县,是连接陕北与关中及省会西安的咽喉要道,自古就有“北山锁钥”的美誉。
南距西安74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70公里,210国道、包茂高速公路、梅七铁路、咸铜铁路穿境而过。
二、自然条件
1、地貌
耀州区属乔山山脉南支,鄂尔多斯台地南部边缘。
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东、西、北三面环山,按地貌特征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域:北部山地峡谷区、中部残塬丘陵区、南部台塬川道区。
北部山地峡谷区山高谷深,谷坡陡峭,岩石裸露,地面崎岖,起伏剧烈;中部残塬丘陵区塬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土壤侵蚀剧烈,水土流失严重;南部台塬川道区原面平坦,土厚地肥,灌溉条件优越;全区相对高差1196米,最高处为长蛇岭,海拔1732米,最低点是赵氏河谷,海拔536米。
2、气象气候
耀州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主要特点是: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少雨雪,春季常发生干旱、寒潮和霜冻,夏季雨量大而集中,初秋阴雨多而晚秋晴朗。
年均气温12.3℃,极端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16℃,年均降水量554.5毫米,
54%集中在7、8、9三个月,平均无霜期206-208天。
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27.6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2356.6小时,光能资源比较丰富。
3、水文
区境内有漆水河、沮河、赵氏河、清峪河、浊峪河五条河流,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流域总面积25568平方公理,水资源总量为12937万立方米。
现有桃曲坡、高尔塬友谊、豹村等水库6座,控制流域面积830平方公里,总蓄水量为4300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19300公顷。
全区地下水天然补给总量为8088万立方米/年,主要存在于南部台塬和河谷川道地区。
4、土壤和植被
耀州区土壤共分6个土类,9个亚类,16个土属,其中褐土占63.80%,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北边;黒垆土占5.70%,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塬面、川道地区;塿土占3.60%,主要分布在南部塬面和川道二、三级阶地上;淤土占1.90%,分布在河流两岸;黄土性土占24.70%,主要分布在南部、中部原地、梯台地和沟壑坡地上;红土占0.30%,主要分布在中部的北边。
土壤质地:中壤占88.80%,砂壤占10.70%,重壤占0.40%。
耀州区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差异显著,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多样。
全区现有植物种类802种,维管束植物618种、5个亚种、38个变种、分属106 科,384 属;栽培植物184种、18个变种,分属70个科。
植被类型中仅森林植被就可分为28个群系,其它还有灌丛植被、管草丛植被、草甸植被、栽培植被等。
5、矿产
耀州区矿产资源丰富,储量大,是陕西省的重要能源建材基地之一。
境内煤炭已探明储量18亿吨,主要分布于瑶曲、照金、庙湾、演池、石柱、关庄、坡头等乡镇,而且煤层厚、埋藏浅、易开采、品位高,具有中灰、低硫、高发热等特点,年生产煤炭650万吨;已探明石灰石储量40亿吨,主要分布于孙原镇东部、董家河镇西北部、演池乡西南及锦阳路街道办事处苏家店一带,水泥灰岩品位高、质量纯,CaO含量为48.0%,年生产水泥达550万吨。
此外,铁矿、坩土矿、高岭土矿、油页岩矿、粘土矿、电石和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也相当丰富。
三、社会经济条件
辖4个街道办事处,10个建制镇,2个乡,218个行政村,1098个自然村,总人口30.1万。
200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35770万元,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分别为28870万元、135300万元、71600万元,三次产业比重约为12:57:31。
耀州区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所在地,是陕西重要的能源、建材基地和果业、畜牧业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基地,也是陕西北线红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已形成了煤炭、水泥、农副产品加工、果业和畜牧五大支柱产业,一批诸如发电、电解铝及铝制品加工、新型能源和建材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坡头、董家河、惠塬等工业园区逐步形成,是铜川乃至陕西最具发展潜力的县区之一。
特别是铜川市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耀州区作为铜川市南市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
区位优势日益显现,为耀州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第二节上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的精神,耀县人民政府于1997年部署开展上轮市、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1999年底全面完成了市、乡两级规划。
《耀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以下简称“上轮规划”)于2000年经铜川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规划实施以来,主要规划指标执行情况如下:
一、规划主要指标执行情况
1、耕地保有量
上轮规划确定的1997-2010年耀州区耕地保有量指标为45765.90公顷,耕地净减少1166.70公顷。
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显示,2005耕地面积为40881.10公顷,较1996年净减少6051.40公顷,比上轮规划确定的2010耕地保有量目标少4884.80公顷,1996-2005年年均减少耕地605.14公顷。
2、耕地占补平衡
上轮规划确定,1997--2010年规划期间土地整治补充耕地2000.00公顷,其中土地整理复垦补充耕地1466.70公顷,土地开发补充耕地533.30公顷。
1997-2005年间实际补充耕地970.90公顷,占上轮规划安排补充耕地的48.59%,其中土地整理复垦补充耕地790.20公顷,土地开发补充耕地180.70公顷。
同期全区各项建设共占用耕地760.10公顷,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并累计多补充耕
地210.80公顷。
3、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上轮规划确定耀州区2010年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为38000.00公顷,至2005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38000.00公顷,与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面积一致。
4、建设占用耕地
上轮规划确定耀州区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不超过2000.00公顷,1997—2005年全区各项建设实际占用耕地760.10公顷,规划指标剩余1239.90公顷。
二、规划实施成效
1、社会效益
加强了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
到2005年底,全区耕地保有量为44695.3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38000.00公顷,为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维护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建立健全了建设用地转用预审制度、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土地利用监督检查制度,使耕地保护做到有章可循;在本区后备资源有限,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较大的情况下,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层层明确了耕地保护的目标,与区、街道办、村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明确了耕地保护的范围和责任。
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
规划实施以来,重点保障铜川铝厂及其自备电厂、秦岭水泥、照金煤矿技改扩建、永安广场等一大批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提高了土地资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重点支持城市建设发展用地,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区初具规模,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
康发展。
2、经济效益
规划实施9年来,经济效益明显。
2005年GDP达235770万元,较1996年44238万元增长5.3倍,年均增长20.40%;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分别由1996年的4.7万元/公顷、4.0万元/公顷增长到2005年的24.5万元/公顷、21.5万元/公顷,分别增长了5.3倍、5.4倍。
3、生态效益
通过开展小流域治理,加大生态退耕等措施,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减少,林地面积比1996年增加7950.80公顷,森林覆盖率比1996年增加4.90%达到46.10%;通过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更新和建设了农田防护林,保护和提高了土地生产力,增强了土地生态供养能力,改善了区内生态环境,促进了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生态建设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第三节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一、土地利用现状
2005年全区土地总面积160846.59公顷,农用地面积147437.2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1.66%;建设用地面积9066.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64%;其他用地面积4342.7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70%(见表1)。
1、农用地
耕地面积40881.10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27.73%,主要分布在瑶曲镇、照金镇、小丘镇、关庄镇、石柱乡等乡镇。
其中水田99.38
公顷、水浇地6602.71公顷、旱地34179.01公顷,分别占耕地面积的0.24%、16.15%、83.61%。
园地面积10811.12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7.33%,主要分布在坡头镇、小丘镇、孙塬镇、关庄镇等乡镇。
其中果园10273.81公顷,占园地总面积的95.03%,多以苹果、樱桃等果园为主,其他园地537.31公顷,占园地总面积的4.97%。
林地面积76321.07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51.77%,主要分布在庙湾镇、瑶曲镇、照金镇、小丘镇等乡镇。
林地中有林地面积39457.99公顷,灌木林地26254.45公顷,其他林地面积10608.63公顷,分别占林地面积的51.70%、34.40%、13.90%。
牧草地面积公顷15396.98公顷,占农用地面积10.44%,主要分布在关庄镇、演池乡、石柱乡等乡镇。
其中天然牧草地15335.39公顷、改良草地15.40公顷,人工草地46.19公顷,分别占牧草地面积的99.60%、0.10%、0.30%。
其他农用地面积4026.95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2.73%。
其中设施农用地5.68公顷,农村道路3164.29公顷,坑塘水面139.42公顷,农田水利用地504.28公顷,田坎213.28公顷。
2、建设用地
城乡建设用地面积7133.3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44%。
其中城镇用地1627.69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4600.00公顷,采矿用地577.40公顷,其他独立建设用地328.25公顷,分别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22.82%、64.49%、8.09%、4.60%。
交通水利用地面积1129.8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70%。
其中铁路用地118.02公顷、公路用地584.79公顷、管道用地5.66公
顷、水库水面374.91公顷、水工建筑用地46.46公顷。
其他建设用地面积803.4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0%,主要是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
3、其他土地
全区未利用地面积2002.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 %;其中水域面积748.82公顷,水域中河流水面面积350.40公顷,滩涂398.42公顷;自然保留地3593.38公顷,其中裸地19.40公顷、沼泽地4.50公顷、荒草地3569.48公顷。
二、土地利用特点
1、土地类型多样,区域差异大
全区地貌类型复杂,有河漫滩、河谷阶地、陡地冲沟、梁峁状丘陵、黄土塬、波状起伏平原、石质丘陵和石质山地等类型,自西北向东南依次从山地、丘陵、黄土原向起伏平原过度,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各区域土地利用差异明显。
北部山地区耕地面积小,土质差,土层薄,地面坡度大,林草覆盖面积大;中部丘陵残原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人均耕地面积大,土地潜力较大;南部台塬川道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土地开发程度高。
2、土地利用率高,农用地比重大
2005年,耀州区土地利用率为97.3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04个百分点,其中农用地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比重高达91.66%;林地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7.45%,牧草地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9.57%,二项合计达57.02%,林牧业用地面积比例大,耕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25.42%。
3、居民点用地比重高,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小
2005年,耀州区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为7133.34公顷,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4600.00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的64.49%;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仅为2533.34公顷,仅占建设用地总量的27.94%。
居民点用地比重明显偏高,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
三、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地矛盾突出
由于耀州区地形分区特征明显,地貌类型复杂,城乡建设多分布在南部台塬川道区,而优质农田也多分布于该地区,人口也集中在该地区,从而造成人口与耕地保护矛盾突出。
2、耕地总体质量较差,中低产田面积较大
全区人均土地面积0.54公顷,人均耕地0.15公顷,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耕地总体质量较差,坡度在5°以上的耕地占65.50%;25°度以上的陡坡地占12.90%,中低产田面积大。
3、农村居民点用地粗放
截止到2005年,全区共有218个行政村,自然村落则更多,达到1098个,在全区各乡镇呈点状布局,且普遍占地面积很大,人均用地面积达276.20平方米,高出国家规定的用地标准136.20平方米;另外,由于农村居民点建设基本上都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用地十分粗放,导致三户一屯五户一村的自然村落比比皆是,且村庄内部结构松散、布局紊乱,“空心村”现象突出,土地闲置率很高,和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的目标相差甚
远。
第四节挑战与机遇
2006-2020年,是耀州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
必须科学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深刻把握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充分认识耀州区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科学保护与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耀州区的软硬环境已经得到极大改善,产业投资的集聚效应逐步凸显。
国家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必将继续为耀州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
“西铜一体化”的推进,西铜第二高速通道和西铜城际铁路的建设,特别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实施,铜川作为经济区次核心城市,耀州区作为铜川市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核心区,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跨越式发展能力突出,必将促进耀州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为科学保护与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
2、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创造了条件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改变片面依赖建设用地扩张带动经济增长的做法,为建立集约高效的土
地利用模式,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创造了条件,为新形势下走“内涵挖潜,集约提升”的科学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二、面临的挑战
1、耕地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必须保证有一定数量的耕地。
耀州区人均耕地0.15公顷,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耕地质量差,产出率低,大量劣等耕地受资金和地形的影响要实现高产田目标在短期内还有相当大的难度;全区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尚未实现根本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而全区补充耕地潜力又非常有限,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形势严峻。
2、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耀州区作为新的铜川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和产业园区的快速扩张,对城镇工矿建设用地需求将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保持较高水平,而交通水利和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将新增大量建设用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需要一定规模的新增建设用地予以支撑,而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项目受资金等方面影响难以在短期内大量补充耕地,加之随着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的加大,可用作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各项建设用地的供给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实现传统的外延扩张、粗放利用向内涵挖潜、集约利用转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耕地保护和建设占用耕地的矛盾更加突出。
3、行业和空间用地矛盾加剧,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任务相当艰巨
随着耀州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
活,对交通、水利、能源、教育、居住等基础和公益设施建设需求日益增长,形成各行业、各区域土地利用目标的多元化,加大了调整和优化行业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难度。
铜川作为全省的新型建材基地必将带动耀州区国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亟待转变土地利用模式和方式,优化各业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实现城乡统筹和协调发展,对调整土地利用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
统筹协调行业用地、科学调整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任务异常迫切。
展望未来,耀州区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立足保障科学发展,妥善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章规划原则与战略目标
第一节规划原则
一、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
坚持以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为重点,严格落实上级下达的约束性指标,积极推进耕地保护由单纯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转变,进一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保证经济发展必需的用地,控制和引导建设用地的规模与布局,优先利用未利用地和其它农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
二、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定额标准,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奖惩机制,走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道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引导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统筹安排各类用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土地供应能力,综合平衡各业用地需求;从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要求出发,合理确定城乡、区域各类用地的规模、结构和布局,促进城镇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
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快优化土地利用模式,合理保护自然生态空间,有效配置各类用地,构建生态文明的城乡环境;鼓励城镇组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