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社会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社会理想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对于陶渊明社会理想或理想社会
的研究,但多数是从文学角度对其实行解释。本文作者试图用历史及
社会学观点从社会经济结构、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分层、家庭结构、
生活习俗结构等方面来阐释陶渊明的理想社会,希望发现其以后社会
的变迁和美好田园生活所到起的积极作用,增强其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
[关键词]陶渊明;社会理想;“自然”社会模式构成
西九江西南)人。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少而穷苦,每以
家弊,东西游走。”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即陶渊明二十九岁那年,因“亲老家贫”,“耕织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缸无储粟”(《归去来辞序》),于是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以后曾几度出仕,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官。最后一次是晋安帝
义熙元年(405年)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萧统《陶渊明传》)从此远离官场,退隐田园。后陶渊明以满腔政治热情和远大理想抱负作脍炙人口
的《归去来兮辞》,晚年写了《桃花源诗并记》,以真实的人生来对
抗时代的虚伪,以新颖的“自然”来抵御社会的浑浊。通过所描绘的
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自得其乐的人间乐园——“桃花源”
社会,逐渐构筑出他“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希翼寄托其对社会政
治积极参与的强烈愿望,体现一种欲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政治抱负,更
是对晋宋易代的悲愤和感叹。而其所架构的“桃花源”对其以后社会
的变迁和美好田园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
一、“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模式——介于“大同”与“小国寡民”
间的“自然”社会理想
《老子》以前描绘了一种社会结构理想:“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民不远徙;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而《礼记·礼运篇》则描绘了另一种“大同”理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
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陶渊明则取舍“大同”、“小国寡民”调和而形成一种
特殊的“自然”社会。这种“自然”的社会,是陶渊明把儒家虚构的
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
并把它作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理想世界来歌颂。关于此,能够
从陶渊明的田园诗及桃源诗作来看他的这个社会理想:
尚贤尊圣黄帝唐尧虞舜的远古社会,是陶渊明所景仰的。《时运》诗说:“黄唐莫逮,慨独在余”。“黄唐”指传说中的黄帝、唐尧,据
说他们统治的远古时代,社会太平,人心淳朴。陶渊明在此点明意在
对这种“贤人社会”完美境界的向往。《饮酒》诗说:“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羲谓伏羲,农谓神农,皆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也以此感叹上古社会这样一种政治理想。
真。”“熙熙令音,猗猗原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
农夫野宿。”这实际上表现出一幅和平宁静的农作图,是陶渊明把中
国自给自足的、农村封闭式的特质加以美化而成的结果。《和刘柴桑》诗:“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再次表达自耕自织以求暖衣足食的
愿景。《和郭主簿二首》(其一)“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
因时来,回飓开我襟。”也描写了陶渊明所向往的夏日乡居的淳朴、
悠闲生活,使人进入了宁静、清幽的村庄,领略繁木林荫下凉风吹襟
的惬意,描绘了小康和谐的农家乐趣。《归园田居》组诗中也再次描
述了理想田园社会的居住情况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
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田园社会的饮食
情况是“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陶渊明不但描述了田园生活,并身体力行倡导人人都来参加生产劳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具端。孰是
都不营,而以求自安!”“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
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以此来歌颂体力劳动的艰
苦和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同样在《归园田居》之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也再次揭示陶渊明写田园
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上都是在咏歌描绘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
获得实现的愉悦心情。
世外桃源陶渊明辞官归隐故里之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因为对现实的失望,迫使其回到诗歌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的社会,而
《桃花源诗并记》也正是以文学形式表达其理想,展示其乌托邦社会
模式的。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里进一步描绘了与田园生活休戚
相关的另一个社会图景:“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一种和平宁静,安居乐业的生活。“往来种作”突出人人辛勤劳作,“怡然自乐”能够看出“丰衣
足食”的愉快,对土地,房屋,鸡犬的描绘则曲婉地表现出社会安定。而桃源人“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则又表明桃花源民风
的淳朴。“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春蚕收长丝,秋
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同样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和平安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相命而耕,春收秋割,鸡犬互鸣,童叟欢愉。没有战乱,没有贫穷,没有压迫,没有官场的丑恶,没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是那么的和谐统一;人人过着自食其力,
康乐幸福的生活,形成一个令人神往的桃源仙境。
综上,这里设想出了一个“尚贤尊圣”、“和谐田园”、“世外桃源”等的完美“自然”社会理想及乌托邦模式。表现了陶渊明对现存社会
制度的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和向往。也反映陶渊明希望
人们用共同劳动和平共处来创造和谐安宁、幸福美好生活的初步民主
主义思想。
二、陶渊明理想社会模式构成及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