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群体行为与管理(教师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组织中没有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
• 1、规模小,并且一般不带政治色彩 • 2、群体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以
感情为纽带;群体内部压力大,成员的从众行为 明显
• 3、群体内推选最有威信的人当首领 • 4、群体内有一套见效快的和不成文的惩罚制度和
手段,并且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
• 5、群体的成员之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 道
群体的目标清晰、成员关系融洽; 群体具有一个有领袖魅力的领导者; 群体的声望较高; 群体很小,能够让成员表达他们的观点,能够让
别人评价; 成员相互吸引,能够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以克服
个人发展和成长的障碍; “西游组合”
小百科
1961年,社会心理学家M.谢立夫 (M.SheriD进行了一项经典研究,完整地揭示 了人们从个体形成群体的全过程。
在我们公司,人们总是努力改 善工作,即使他们已经做得很 好
这里的人们都是很好的倾听者 ,主动寻找别人好的思想和观 点
消极的规范 在我们公司,他们总是试图 利用我们
在这里努力工作没有任何意 义,没有任何人这样做
在这里,大鱼吃小鱼,所以 要学会自我保护
在我们公司,最好隐藏你的 问题,回避你的管理者
这里的管理者真正关心他们的
显然,交往、共同活动和目标一致,是 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谢立夫等人巧妙的实 验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三)群体的分类
1.按群体的构成原则和方式分: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为了达成与组织任务有明
确关联的特定目的以及执行组织的特定工作 而产生的、正式的、官方的组织结构。
a. 命令群体 b. 任务群体 比如:政府机构、学校、医院等
地位 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社会职位或等级。特定的位置,具有某些特征 年龄、资历、技能、教育程度等 注:地位与位置的区别
角色 位置占据者的期望行为所赋予 期望角色、知觉角色、行动角色
(二)群体形成的过程
规范 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行为标准,对成员行为起约束作用
积极的规范
当他人不公正地批评公司时, 这里的人们会站出来为公司辩 护
实验第二阶段安排两个群体相遇,彼此
之间开展一系列诸如橄榄球、垒球及其他项 目的比赛。竞争的结果,是两个小组出现了 明显的“我们情感”,“我们”和“他们” 的意识发生了明显分化。群体成员分别将自 己的群体看作内群体,认为自已所属的群体 更优越,而将对手视作外群体,似乎对方的 特点都不合自己的愿望。两个群体的成员选 择本组成员作为朋友的比例,分别达到 92.5 %和93.6%。
内涵:是指由两个或两
个以上成员组成的,具 有共同关注的目标(任 务、活动),在行为上 相互作用、在心理上相 互影响的人群集合体。
(一)群体的定义
它们是“群体”?
公共汽车上的乘客; 超市里面的顾客; 电影院里面的观众;
马路上围观看热闹的一些人;
人群:成群的人
(二)群体形成的过程
2、群体的构成
结构 群体成员所具有的各项个体特征的分布Fra Baidu bibliotek组成情况 如:职位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第五章 群体行为与管理
• 第一节、 群体概述 • 第二节、 群体动力 • 第三节、非正式群体
(一)什么是群体
• 我们身边的“群体”: • 如:班级 • 学生会 • 社团 • 课题组 • 家庭 • “群体”的共性(特征):
有共同目标;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行为规 范;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归属感。
(一)群体的定义
(二)群体形成的过程
领导 领导者通常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具有较高地位的成员。 “三国”的刘备
在完成群体的目标上起重要作用 能够让成员满足需要 能够使群体具有价值 是群体成员的选择 是群体冲突的解决者,群体行为的发动者,
群体功能的维持者
(二)群体形成的过程
凝聚力 作用于个体使之保持在群体内的一种力量(归属感), 这种力量来自于:
(三)群体的分类
----非正式群体不是经官方规定的,而 是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形组织,它是一种 非正式的联合体。
a. 利益群体 b. 友谊群体
比如:学习小组、朋友群体、棋友等
• (一)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是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有固定编制、
有规定的权利义务、明确职责分工、群体规范相 对完善的群体。
实验第三阶段是探索如何减轻或消除群 体间的冲突。实验安排两个小组被试一起进 行一系列共同活动,如玩撒豆游戏,即先把 豆子撒下,然后捡起来猜捡到燃的豆子数目; 一起用餐、一起看电影短片。然而,这样的 操作并未有效减轻双方的敌意。有一次两个 群体还在吃饭时发生了直接冲突。
研究的进一步安排是提供两个群体 必须 一起协同活动的机会。如一起修野 营基地的贮水池,否则大家都会缺水;一起 协力将卡车拖出泥潭等一系列共同活动。结 果,两个群体的敌对情绪明显减缓。野营生 活结束时再次进行择友测验, 结果两个群体 的成员选择对方成员作为朋友的比例达到了 三分之一左右,与第二阶段的结果形成了明 显对照。
【开篇故事】
猎人在湖边张网捕鸟。许多鸟儿落 网了,但由于鸟很多,带着网飞走了。 猎人就跟着鸟儿跑,农夫看到了说: “你怎么能追得上鸟呢?”猎人回答道: “如果只有一只鸟,我毫无办法,但 是网里有一群鸟,我肯定能够追得 上。”后来鸟和网果然落在了地上, 猎人成功了。
分析
鸟儿很多,各自朝 不同的方向飞,力量分 散,就容易掉在地上; 群体内人越多,就越难 管理,是同样的道理。
这一研究请互不相识的12岁男孩参加夏令 营。他们来自不同学校和街区,社会阶层上都 属于中产阶级白人家庭。
研究分几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一个星期, 参加实验的被试分为两个独立人群,相互不知 道对方的存在。研究分别安排两个人群进行一 系列活动,如一起做饭、修游泳池、玩垒球、 一起做绳梯等。
结果,这一阶段的一起活动和交往,使 两个人群分别从原来的聚合状态转变成 了群体。每个小组都发展了自己不成文 的规则、非正式的领导者,以及其他一 些一个组织化群体所具有的特点。两个 小组甚至自发地为自己的群体起了名字: 一个叫“响尾蛇”,一个叫“雄鹰”。 至实验第一阶段结束,群体每个成员的 角色已发生明显分化,并且稳定下来。
• 1、规模小,并且一般不带政治色彩 • 2、群体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以
感情为纽带;群体内部压力大,成员的从众行为 明显
• 3、群体内推选最有威信的人当首领 • 4、群体内有一套见效快的和不成文的惩罚制度和
手段,并且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
• 5、群体的成员之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 道
群体的目标清晰、成员关系融洽; 群体具有一个有领袖魅力的领导者; 群体的声望较高; 群体很小,能够让成员表达他们的观点,能够让
别人评价; 成员相互吸引,能够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以克服
个人发展和成长的障碍; “西游组合”
小百科
1961年,社会心理学家M.谢立夫 (M.SheriD进行了一项经典研究,完整地揭示 了人们从个体形成群体的全过程。
在我们公司,人们总是努力改 善工作,即使他们已经做得很 好
这里的人们都是很好的倾听者 ,主动寻找别人好的思想和观 点
消极的规范 在我们公司,他们总是试图 利用我们
在这里努力工作没有任何意 义,没有任何人这样做
在这里,大鱼吃小鱼,所以 要学会自我保护
在我们公司,最好隐藏你的 问题,回避你的管理者
这里的管理者真正关心他们的
显然,交往、共同活动和目标一致,是 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谢立夫等人巧妙的实 验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三)群体的分类
1.按群体的构成原则和方式分: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为了达成与组织任务有明
确关联的特定目的以及执行组织的特定工作 而产生的、正式的、官方的组织结构。
a. 命令群体 b. 任务群体 比如:政府机构、学校、医院等
地位 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社会职位或等级。特定的位置,具有某些特征 年龄、资历、技能、教育程度等 注:地位与位置的区别
角色 位置占据者的期望行为所赋予 期望角色、知觉角色、行动角色
(二)群体形成的过程
规范 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行为标准,对成员行为起约束作用
积极的规范
当他人不公正地批评公司时, 这里的人们会站出来为公司辩 护
实验第二阶段安排两个群体相遇,彼此
之间开展一系列诸如橄榄球、垒球及其他项 目的比赛。竞争的结果,是两个小组出现了 明显的“我们情感”,“我们”和“他们” 的意识发生了明显分化。群体成员分别将自 己的群体看作内群体,认为自已所属的群体 更优越,而将对手视作外群体,似乎对方的 特点都不合自己的愿望。两个群体的成员选 择本组成员作为朋友的比例,分别达到 92.5 %和93.6%。
内涵:是指由两个或两
个以上成员组成的,具 有共同关注的目标(任 务、活动),在行为上 相互作用、在心理上相 互影响的人群集合体。
(一)群体的定义
它们是“群体”?
公共汽车上的乘客; 超市里面的顾客; 电影院里面的观众;
马路上围观看热闹的一些人;
人群:成群的人
(二)群体形成的过程
2、群体的构成
结构 群体成员所具有的各项个体特征的分布Fra Baidu bibliotek组成情况 如:职位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第五章 群体行为与管理
• 第一节、 群体概述 • 第二节、 群体动力 • 第三节、非正式群体
(一)什么是群体
• 我们身边的“群体”: • 如:班级 • 学生会 • 社团 • 课题组 • 家庭 • “群体”的共性(特征):
有共同目标;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行为规 范;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归属感。
(一)群体的定义
(二)群体形成的过程
领导 领导者通常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具有较高地位的成员。 “三国”的刘备
在完成群体的目标上起重要作用 能够让成员满足需要 能够使群体具有价值 是群体成员的选择 是群体冲突的解决者,群体行为的发动者,
群体功能的维持者
(二)群体形成的过程
凝聚力 作用于个体使之保持在群体内的一种力量(归属感), 这种力量来自于:
(三)群体的分类
----非正式群体不是经官方规定的,而 是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形组织,它是一种 非正式的联合体。
a. 利益群体 b. 友谊群体
比如:学习小组、朋友群体、棋友等
• (一)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是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有固定编制、
有规定的权利义务、明确职责分工、群体规范相 对完善的群体。
实验第三阶段是探索如何减轻或消除群 体间的冲突。实验安排两个小组被试一起进 行一系列共同活动,如玩撒豆游戏,即先把 豆子撒下,然后捡起来猜捡到燃的豆子数目; 一起用餐、一起看电影短片。然而,这样的 操作并未有效减轻双方的敌意。有一次两个 群体还在吃饭时发生了直接冲突。
研究的进一步安排是提供两个群体 必须 一起协同活动的机会。如一起修野 营基地的贮水池,否则大家都会缺水;一起 协力将卡车拖出泥潭等一系列共同活动。结 果,两个群体的敌对情绪明显减缓。野营生 活结束时再次进行择友测验, 结果两个群体 的成员选择对方成员作为朋友的比例达到了 三分之一左右,与第二阶段的结果形成了明 显对照。
【开篇故事】
猎人在湖边张网捕鸟。许多鸟儿落 网了,但由于鸟很多,带着网飞走了。 猎人就跟着鸟儿跑,农夫看到了说: “你怎么能追得上鸟呢?”猎人回答道: “如果只有一只鸟,我毫无办法,但 是网里有一群鸟,我肯定能够追得 上。”后来鸟和网果然落在了地上, 猎人成功了。
分析
鸟儿很多,各自朝 不同的方向飞,力量分 散,就容易掉在地上; 群体内人越多,就越难 管理,是同样的道理。
这一研究请互不相识的12岁男孩参加夏令 营。他们来自不同学校和街区,社会阶层上都 属于中产阶级白人家庭。
研究分几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一个星期, 参加实验的被试分为两个独立人群,相互不知 道对方的存在。研究分别安排两个人群进行一 系列活动,如一起做饭、修游泳池、玩垒球、 一起做绳梯等。
结果,这一阶段的一起活动和交往,使 两个人群分别从原来的聚合状态转变成 了群体。每个小组都发展了自己不成文 的规则、非正式的领导者,以及其他一 些一个组织化群体所具有的特点。两个 小组甚至自发地为自己的群体起了名字: 一个叫“响尾蛇”,一个叫“雄鹰”。 至实验第一阶段结束,群体每个成员的 角色已发生明显分化,并且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