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征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的节日征文

【篇一】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终人散空愁暮,

招屈亭前水车注。”刘禹锡这首《竞渡曲》记叙的是沅江一次赛龙舟的活动。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传统节日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春节、端午、中秋节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彰显着全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中华民族分布如此广泛,却能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相当程度上得益于节日民俗的存在。这些节日已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节日,体现着共同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在”端午节”——到来之际,我们更应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节日。2021年,韩国将端午节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遗产; 2021年,端午节被正式认定为韩国的非物质遗产。用骇人听闻来形容这个消息或许有些言过其实,但至少它发人深思。祖先遗留下来的传统却成了别国的珍宝,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内心又会作何感想?

无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我们肩负着老师和家长的殷切期望,面对如此的现状,我们不能无动于衷;

复兴中华文化,我们责无旁贷。我们或许无法改变端午节已被韩国申报的事实,但我们可以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来勉励自己。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连文字都不认识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我国造纸工业化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或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的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

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

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着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断层又将带来什么?有句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整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同学们,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华夏文明在中国彻彻底底的红火起来吧

悠悠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就像一条历史的长河,我们不能让它断流;

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优良传统,应在我们的手中发扬光大。让我们一起努力,用实际行动挽救中华文化。

【篇二】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

节。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让人感到格外清新明洁,因此叫做清明。中国自古以来都有清明前后上坟扫墓、凭吊先人,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清明节风俗。

清明时节,很多人都在忙着祭扫先人。用各种方式祭奠祖先、寄托哀思,这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清明拜祭还带有一些不文明的色彩。清明节前夕,“风吹旷野纸钱飞”已成城乡一些墓地一景,由此引发的火情、火警不断;有的人互相攀比、讲究排场,大肆燃放鞭炮冥币、焚烧纸制品;更有甚者,买来一些纸质的“小姐”“二奶”等供奉给先人。这些污染环境、侮辱祖先的行

为,已超出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本意,不仅加重了自身的负担,还有悖于社会道德。

清明节本有“天气晴朗明净”的节日内涵,把清明节过得“清明”洁净,就应该大力提倡以更加清雅深沉、环保文明的过节方式,既体现节日的内涵,也体现移风易俗、文明祭奠的时代精神。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相当一部分人开始重视厚养薄葬。老人在世时多多孝敬,丧葬、祭祀等活动尽量从俭,不搞那些五花八门的铺张浪费。至于祭祀仪式,则以精神寄托为主,重“心”轻“形”。诸如献上鲜花或花篮,或播放他们生前喜爱的歌曲、戏剧,或种棵苍松、翠柏等等,以表达对先人的纪念,同样能寄托哀思,免却浪费,又有利于身心健康,这些文明安全、时尚环保、简朴新颖的方式值得大力提倡。

半个世纪以前,著名作家老舍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清明到了,处处桃红柳绿,且别忙着去烧纸,还是给逝者献束花吧……社会在进步,我们的观念也要进步。清明扫墓要与节约资源、净化环境、有利身心健康结合起来,文明祭扫,还清明一个“清明

【篇三】

“潇潇洒洒清明风,纷纷扬扬亲人情。”清明前后的天穹总是烟雨蒙蒙,仿佛人间的悲悯要在四月天里变幻成漫天飞扬的雨丝,点点滴滴、丝丝缕缕地萦绕人们心头,感受着疼痛,牵连着血脉,斑驳着绵延不绝的追忆。

每到这个时候,我的心总是会被这氤氲着悲怀的气氛所侵蚀。然而,我的心怎么能不被侵蚀呢?因

为姥姥的离世,让我本就脆弱的心更是丢盔弃甲,没有一点防备。我曾一度认为,姥姥是上天派到我身边的天使———每当我需要关爱的时候,她总是会出现在我的身旁。在我小的时候,父亲事业处于低谷,收入少,开支大,生活异常拮据。父母顶着压力,四处奔波维持生计。他们常常不在家,回家不是到深夜就是无休无止的争吵,根本没有时间理会和照顾年幼的我。那个时候,每当黑夜来临,即使家里灯火通明,即使抱着心爱的玩具熊,即使盖着厚厚的被子,我依然禁不住瑟瑟发抖。这些小小的恐惧,无人问津,更无人诉说。

或许是心灵相通,姥姥主动请缨,从农村老家只身一人来到这个对她来说繁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