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染料和颜料的着色性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度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染液的温度影响染液中染料的聚集度, 从而影响染料的颜色。
染液温度越高,染料聚集度越小,染料颜色越深。
染料的颜色会随着温度的高低产生可逆性变 化,这一现象称为热变色性。
光照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light 具有顺反结构的染料,在光照下反式结构会 转变成顺式结构。
三、染料的发色理论
发色理论
经典 发色理论
近代 发色理论
四、染料溶液对光的吸收定律
(1)Lambert –Beer定律
染料溶液对光的吸性程度与光的性质、染液的浓度和 光透过染液液层的厚度有关。
lg(I0/I) =ε·d ·c I0 -入射光强度 I - 出射光强度 c - 溶液浓度 d - 光线通过溶液时通道长度,cm ε - 摩尔消光系数或摩尔吸收率 lg(I0/I) – 称为消光度(E)或光密度(D) 或吸光度(A)
eg:
..
+
HO
O H SO3+
HO
OH
SO3-


4、分子的共面性和对称性
当分子和所有的基团都处于同一平面和对称 时,共轭效应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电子云在整 个分子中的流动性得以增强,激化能降低,产生 深色效应。
eg:
无色
黄色
5、分子内络合物的生成
与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环,使得整个分子体系 能量降低,引起颜色变深。
共轭双键数目 溶剂或介质 共轭体系内极性集团 温度 分子的离子化 染料浓度 分子的共平面性 染料内络合物 光照
1 、共轭双键的数目 The number of conjugated double bonds
共轭双键越长,共轭体系越大,则选择 吸收的光线波长也越长,产生深色效应 。
eg:
2、共轭体系内的极性基团
通常染色在染料的水溶液中进行(染液)
染料以单分子态上染,只有溶解才能使染料由晶体 转变成单分子态 注意
• 有些染料能直接溶于水:直接、活性、阳离子染料
• 有些通过适当的化学处理后能溶于水:还原、硫化染料
• 有些染料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形成悬浮液:分散染料
2、染料对纤维必须有亲和力
亲合力是染料上染纤维的趋势
则饱和度低。如暗红色比艳红色波峰小得多。
(3)总的光谱反射率越大,物体色越明亮。
60 50 B蓝
100
80
反射率/%
反射率/%
40 P紫 30 20 C青
60
40
Y黄 O橙
G绿 黄 10 G
0 400 500 600 700
20
M洋红 R红
0 400
500
600
700
波 长 /nm
波长Leabharlann Baidu nm
高彩度物体色的分光反射曲线
eg:
Al O OH OH O O OH
O 黄色
O 红色
溶剂或介质的影响
The influences of solvent and medium
4-硝基-4/-二甲氨基偶氮苯在不同溶剂中的最大吸收波长
溶剂 苯 甲醇 二甲基甲酰胺 极性 无 较小 较大 λmax(nm) 447 475 505
碱性品绿在不同pH值溶液中颜色的变化
位质量染料在单位质量纤维上染色表现的色 泽浓淡)大小。
深染性
是衡量不同染料间着色力的最主要指标, 和染料的其他指标一起决定了染料的价 值。
不同染料间影响深染性的因素主要是染料的吸收光 谱能力,是由染料结构决定的,可用同一介质中染 料溶液的最大吸收光波的光密度值(摩尔吸收系数 ε)表示。 要全面评价深染性,必须对染色和后处理完毕的织 物采用仪器测色,用色深公式计算色深值;条件较 差的实验室,可在标准照明和观察条件下,直接用 目测判断色深大小。 考虑到颜色较深时人眼视觉对深度判断的非直线性 ,故用人眼评价中、浅色为宜。
物体的颜色是物体对光的作用在人们视觉上的反映。 物体吸收了某种波长的光线而表现出其补色的颜色。 物体对光(可见光)非选择性吸收,呈现为消色; 物体对光(可见光)选择性吸收,呈现为彩色。
消 色 彩色
二、染料颜色的基本特征
定量描述物体的颜色----色的三要素 色调(Hue):较确切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区别颜 色的深浅。 (单色取决于最大吸收波长、混色取决于 相对含量) 纯度(Depth):彩色和消色成分比例。区别颜色鲜艳度。 (单色光最高,白、灰、黑最低) 亮度(Brightness):有色物体反射光的强度。区别颜色 的浓、淡。(反射率高,亮度也高) 如:翠蓝 色调(λmax)500 nm 纯度 30% 亮度 32% 除上述数值外,还可以采用标准色图比色法来命 名,如 蒙赛尔法、奥斯瓦德法等。
提升性
表示在一定的染色工艺条件下染料对纤维的最高 染色深度 。影响主要是染料-纤维亲和力和染料的 固色率大小。 亲和力大的染料对纤维上染多,比亲和力小的染 料给色量大。固色率却取决于染料和纤维结合的 牢固程度,结合键牢固,染后处理不易掉色,给 色量就高。
只有当染料分子达到一定浓度不形成或少 形成分子聚集体时才达到最好的艳度。
(三)染料中杂质的影响 天然染料含杂质较多。即使是合成染料,也含有 较多杂质,有未参加反应的原料、添加剂和反应副 产物。上染纤维后,杂质破坏了染料吸收光谱的单 色性,导致艳度降低。
硫化染料所用原料为硫磺或硫化钠,加入芳烃的
胺类或酚类化合物高温反应而成,反应产物很复杂,
第四章 染料和颜料的着色性能
第一节 染料的发色
染料:与染色对象有一定的亲和力,可通过水溶
液或其他介质对纤维上染固着,并具有一定的染 色牢度。
颜料:不溶于介质(水或油等),且不能上染纤
维,仅靠黏合剂机械地固着在纤维上的 一类有色 物质,要求具有适当的着色力和遮盖力,高分散 度和对光的稳定性 。
1、染料一般要求能溶于水
二、艳色
艳色:在同主波长一系列的色光中具有最大单色 光光度的颜色。
Y(λ) Y(λ) =PcY
:样品色主波长λ的亮度;
Y:样品色的亮度; Pc:样品色的色度纯 。
•光谱轨道上的颜色不一定是艳色。 尤其是Y 值很小的蓝、紫色。
三、影响染料鲜艳度的因素
(一)染料结构的影响 染料分子内或染料分子间与金属形成稳定的五 环或六环络合物,如果影响到染料的发色体系,一 般会使染料颜色变暗变深。
黄―红物体色的分光反射率对比
色料能选择性吸收一定波长的光波的原因:色料
中分子、原子对入射光引起的共振 。 共振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物理现象。各种颜色 的波长依波长不同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振动频率,组 成色料的分子、原子或原子团实际上是一个电磁系 统。 色料并不只吸收某一频率的光波,而是以吸收某一 频率的光波为主,同时也会吸收一些频率相近的光 波,由此反映出物质吸收峰的宽窄。
(2)染液的吸收光谱曲线
当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染料稀溶液(c、d等 于常数),测得一系列的摩尔吸光系数ε,如用 入射光波长作横坐标,ε作纵坐标,可得一吸收 光谱曲线。它是染料的一种特征曲线。 深、浅色效应 λmax1 λmax2
浓、淡色效应 εmax1 εmax2
孔雀绿的吸收光谱
孔雀绿:吸收带在红光区和紫光区
白色
绿色
染料浓度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concentration of dye solution
染料浓度越大,染料聚集度越大,染料分子 中电子的跃迁能越大,染料吸收光波的波长越短, 染料颜色越浅。
结晶紫在不同聚集态下的最大吸收波长 结晶紫单分子态:λmax = 583nm 结晶紫二聚体:λmax = 540nm
孔雀绿彩釉碗(明正德)
(3)染液浓度的测定
表征:吸收波长 测量:U/V Spectrophotometer 原理:Lambert-Beer 方程
五、影响染料颜色的因素
影响因素 = 染料结构 + 外界条件 + 光源 + 视觉
Influences = structure of dye + conditions + light source + visual
减少染料原子核相对振动,可使颜色变得鲜艳。 杂环类染料一般较鲜艳 。含O、S、N(其孤 对电子容易激发,分子中原子核间距相对稳定, 因而颜色鲜艳)
(二)染料聚集体大小的影响 固溶体颜色很淡时,反射(或透射)光中含有较高 比例的白光,鲜艳度不好;固溶体颜色很浓时,染 料分子形成二聚体或多聚体,鲜艳度也不好。
蓝色颜料着色力与分散度的关系
粒度分布(%)
颜料 <1.25μm 1.25~2.5μm 2.5~5μm 5~10μm 着色力(%)
10~20μm
1#
0
0
12
62
26
35
2# 3# 4#
3 13 93
12 52 3
77 32 1
8 3 3
0 0 0
110 145 180
粒度分布中粒径小的比例大,则着色力也大。
反式和顺式结构的染料吸收的光的波长 不同,因而显示的颜色也不同。 这种现象称 为光致变色性。
反式 λmax=550nm
顺式 λmax=485nm
第二节 颜色鲜艳度
一、理想颜色
非光源物体色是由光源发出光波照射在物体上发射
或投射而产生的。
反射光谱波段越窄,色光越纯,但反射光能量比例
和光度比例也相应减少 。
• 亲合力越大,染料上染纤维的趋势越大,染料的 利用率越高
注意
• 不同类型的染料对不同种类的纤维有不同的亲和 力 • 要针对具体纤维进行染料类别的选择
3、染料必须具有颜色
染料是染色过程中的着色剂
注意:颜料与染料的区别
• 颜料(涂料)
不溶于水 对纤维没有亲和力 可是有机物,也有无机物 依靠粘合剂粘到织物上 在油漆、油墨、橡胶行业也有广泛应用
甚至连主产物的分子式也不易确定。决定了硫化染
料不可能有鲜艳的颜色。
第三节 着色力
一、颜料的着色力
着色力:指物料吸收色光的能力。吸收能力强则 着色力强。 涂料:某一颜料与另一颜料在介质中均匀混合形成 目的颜色的能力。 如黄颜料和蓝颜料以不同比例混 合,可产生不同的绿色。用量取决于颜料的着色力, 着色力越强用量越少。 颜料的着色力取决于本身的化学结构与其在介质 中的分散度(分散度越大,着色力越大 )以及颜料 对光的反射率。
一、染料对光波的吸收作用
物体对光的选择性吸收是产生颜色的主要原
因之一,染料和颜料均具有选择性吸收光波
的能力。
色料本身不是光源,只能将来自光源的入射
光选择性地吸收,使其反射光或透射光带上 色彩。
染料的颜色
(1)反射曲线在波峰对应的波长,或波谷对应波 长光谱色的补色波长即为该染料的基本色相。如反 射率曲线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波峰,则总色相是几 个波峰对应光谱色的加合。 (2)若反射曲线较为平坦,波峰波谷起伏较小,
理想颜色 在某光谱段内的反射比为1,而在其他光
谱段内的反射比为零的分布曲线。

400 1 0 1 0 500
绿

600

700
黄 橙 红 深红 蓝 绿
500 600 700
反射比
1 0 1 0 1 0 1 0 400
波长/nm
几种不同色相理想颜色示意图
完全吸收短波段但对中长波段完全反射的颜 色大致为黄色,吸收带向前移成成黄色;再 往前移成为橙色;再往迁移成红色;只吸收 中长波为蓝色;吸收长波和短波段,反射中 间段为绿色。 物体实际的光谱反射(投射)曲线不可能是 立项的方形波,特别是绿色、蓝色、紫色离 立项颜色相差很远,而黄、橙色可稍微接近 方形波一些。
共轭体系的两端,若存在极性基团(强的供、 吸电子基团)时,吸收光量子向长波方向移动, 产生深色效应。 max eg: 255
268
275
颜 色 逐 渐 加 深
315
3、分子的离子化
化合物在介质的作用下发生离子化,生成电 荷,使供电子集团的供电子性或吸电子集团的 吸电子性加强,吸收光谱向长波方向移动,产 生深色效应。
颜料反射率越大,能进入色料被吸收的光量就小,着 色力也小。 颜料晶粒形状有规则不利于着色力。 形状为无规则的晶粒,表面不光滑,则对光散射性强, 有利于对光的吸收,着色力好。
二、染料的着色力
染料的着色力,除了受颜色物本身性质的影响外, 还受到纤维的折射率、透明性、表面状态以及染料与 纤维的结合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 表示染料在某染色浓度时的给色量(单
被吸收的光波能量可能一部分通过辐射产生荧光、 磷光等,但大多数情况转化为热量。 光能与波长成反比,即波长越短,能量越大。紫色 的能量比红光大一倍,所以吸收紫光的物体(黄绿色) 要比吸收红光的物体(蓝绿色)放出的热量多,深色 物体比浅色物体吸收光能多,这也是冬天穿深色服装, 夏天穿浅色服装的一个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