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角色及其转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角色及其转变

何为教师角色,如果一定要给一个定义,我觉得必须先从“角色”这个词开始分析。“角色”一词源于戏剧,运用角色的概念来说明个体在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后来角色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中。它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每种社会身份都伴随有特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当个体产生为自己的社会身份所规定的行为时便充当了角色。[1]教师也是如此。教师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拥有多种社会身份,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因此,根据我的理解“教师角色”就可以定义为教师的角色即教师行为;教师的角色即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角色即对教师的期望。

教师角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基础课程改革浪潮中,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的转变和发展。

传统的教育观点强调了教师的奉献精神与无私地给予,将教师抽象为一种“圣人”。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学生很少能够从其他渠道获得知识,教师是知识、技能、道德等多方面的权威,师生关系单一,教师角色也单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教书匠和讲解员,其角色定位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转授给学生,因而,只要教材熟悉,教案确当,逻辑结构清晰,语言表达通达,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责任,如果再能讲得诙谐风趣和深入浅出,使学生爱听,就是一个好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双向交流可有可无,极而言之,教师可以无视学生的存在。

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也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来,师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甚至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得多,教师已有的教学思想、习惯了的工作方式,甚至权威地位受到威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那么单一了。中外学者开始对新的教师角色进行研究,并归纳出了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类型。约翰麦金太尔认为教师角色可以分为组织者角色、交流者角色、激发者角色、管理者

[1]李亚文:《素质教育视野下教师角色内涵及其应然追求》[J].科学时代报,2013年05期。

角色、革新者角色、咨询者角色、伦理者角色、职业角色、政治角色、法律角色。

[2]中国学者认为教师是开拓与整合教育资源的合作者,是提升自身素质的研究者,是社会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是个性化教育的设计者。[3]各式各样对于教师角色的分类的涌现,显现出课程环境的转换,不仅为传统教师角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进一步拓展了教师角色的发展空间。

在我看来,新课改下教师作为生力军,教师角色的转变其实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首先,从教育观念方面转变。以计算教学为例,以往的教学形式大多采用老师讲,学生记的方法。老师为讲解计算方法,讲得口干舌燥,常常抱怨一节课要讲这么多内容,时间不够。学生也在一旁听得一头雾水,渐渐失去对计算的兴趣。而有了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教师教学时,注重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算理;注重学生计算时的自我反馈和对计算练习次数的自由选择,让学生在自评、自改中掌握计算方法,激起对计算的喜爱。著名教改实践家李元昌曾说过:“教学方法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因为有怎样的教育观念,才会有这种观念下的教学方法。”[4]因此,要适应课程改革,要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走出来,向拥有先进教学思想、观念、超前意识的角色转变。有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观念,才能使自己不断地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超前意识去分析、透视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才会不断地学习、获取、接纳新的思想和观点,正确把握教改动向,在课改的海洋里大刀阔斧,勇往直前。

其次,从教学方式方面转变。开始注重学生“学”的过程转变,传统教学十分明显的弊端就是“重结果,轻过程”。因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能力得不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学”的过程,注重向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转变。注重学生的差异,努力构建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教师必须从观点上认同受教育者是个独立而自主的单一个体,重视个体的学习历程和创造才能。教师应精通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对学生深入了解,熟悉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生理需求。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人格,用一颗平常心和宽容心,接纳每一个孩子,关爱每一位孩子。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差异,

[2] D. John McIntyre Mary John O’Hair,丁怡等译:《教师角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3]舒志定:《教师角色辩护——走向基层教育课程改革》[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高虹:《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J].中国期刊,2009年第14期。

用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让师生彼此打开心扉,营造一个自由开放、平等融洽的氛围。

然后是教学模式的个性化转变。以往教学研究方面,常常喜欢寻找教学模式,利用规定的模式来架构老师的教学方法。在评课过程中,不大注意发现和总结教者的教学个性、惯用自己的意志规范教者的教学设计,致使教者放弃自身的特、长处,刻意去按照他人的“指导”去做。其结果是,造就了教学方法的单一化、模式化和公式化。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向教学模式个性化发展,形成个性化教学。要做到个性化教学,首先,要吃透教材,在了解班级学生心理、知识、能力等特点的基础上,遵循教学规律,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要勇于创新、积累、总结和提高。

最后从师生关系方面转变。建立有效联系是所有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建立有意义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教学,减少学生犯错误的几率,并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5]作为教师,除了渊博的知识素养,还要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努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要想和学生成为朋友,只有从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这一角色中走出来,只有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平等,教师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做好自己的工作。教师只有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伙伴,才能真正地为学生服务,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同喜同悲,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站在合作者的平等地位上,学生才会从教师那里获取平等、主动、参与的意识,获得理解、支持、帮助、鼓励的同时和教师一道走出学习和心灵的“困境”,获取更多的欢乐。

新课程改革试验开展多年,广大教师都投入了满腔的热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新课改实施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以及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生在教师的启发鼓励下积极地、多角度地展示自我,教师也在新教材中努力地挖掘着自我。面对着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的喜悦与压力,教师必须正视自己的多重角色的调适,必须在学习能力、创设教学情境能探究教学能力、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以及教学评价能力等各方面进行修炼。[6]这样,教师才能在这次改革浪潮中成功转型,走出一条个性化的、成功的教育教学之路。

[5] [美]Kristen J. Nelson, Kim Bailey,刘坤译:《教师职业的9个角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版。

[6]李咏梅:《教师角色调适力修炼》[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