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比较
张文洁B110301230
世界上古典园林造园方式由于中西文化的结构、形态,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大致分为中国古典园林跟西方古典园林两大类。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哲学追求纯粹的自然之美,融入诗画之美,感悟深厚意境。

西方古典园林造园哲学则强调“秩序和控制”,注重人工改造,追求几何规则之美。

一.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共性
由于客观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民族审美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致使中西方不仅在园林艺术和园林美学思想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其表现形式上也各不相同,但是就其本质而言却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

虽然中西园林属于不同的园林体系,但它们同属于与建筑和绘画艺术相关联的艺术门类,因此,在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中西方古典园林都是通过典型形象来反映现实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并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影响人们的情绪、陶冶人们的情操。

因而,中西方园林都具有世界园林文化之共性。

1.中西方园林艺术都是人们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

将人类的哲学思想、精神情趣、情感意识融入园林的各个方面。

2.中西方园林艺术都是有生命的物质空间,从园林的构成来看,中西园林艺术均通过建筑、山水、花草、树木等物质要素来表现。

3.中西方园林文化都是与功能相结合的科学文化。

中西方园林在考虑文化艺术性的同时,均将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甚至是实用价值等多方面的要求放在重要的位置,做到文化艺术性与功能性的高度统一。

4.中西方园林文化都具有综合性。

一方面体现在具有空间的多维性,另一方面又体现在具有极强的兼容性。

各门艺术彼此渗透、融会贯通形成一个能够统辖全局的综合艺术。

二.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差异比较
园林艺术与其它艺术一样,中西方亦具有各自的特征和风格。

中国园林是再现自然的“山水式”园林,崇尚自然、追求意境和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是一种既摹绘自然又超越自然的园林文化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来源于道家学说,强调“师法自然”,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由于受空间所限,喜好欣赏小景,偏爱把玩细部,往往使得有些园林空间局促拥塞,变化繁冗琐碎。

1.追求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
山水构架、自然布局、曲线特征
2.追求含蓄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征:
深藏不露的壶中天地、欲扬先抑的空间处理、简约凝练的造园手法、含蓄深远的环境意向
3.追求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
西方园林是“几何式”园林,是一种强调“人为”的园林文化艺术。

其根本特征是偏好“人工”的文化艺术。

造园艺术
在造园艺术上,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画、山水诗为美学原则,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布局园林建筑,并用匾额、楹联、书画、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等来反映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设计者多为画家、诗人。

园林刻意体现诗情画意,追求生境、画境、意境,追求自然美、含蓄美、静美(如水景以天然喷泉、瀑布为主),布局呈自然生态型,追求自由灵活,讲究迂回曲折、曲径通幽、移步换景,故中国园林有“步行者的园林”之说。

西方古典园林以几何、建筑为美学原则,设计者多为建筑师,追求人工美、图案美、动美(如水景以溪池滴泉为主),强调主从关系、理性与秩序。

园林构景要素按一定的几何规则加以组织,保持中轴对称布局并突出中心建筑物,主体建筑物前面多有一个面积较大的广场,布局大面积的草坪,配以笔直的林荫路、修剪整齐的树木花圃、几何形状的水池与人工喷泉、大理石雕塑。

园林讲究规整、直观、开朗、一览无遗,以俯视观赏审美效果最佳,故西方园林有“骑马者的园林”之说。

园林布局与建筑的关系
在园林与建筑的关系上,中国古典园林是园林统帅建筑,设计遵循“山水为主,建筑为辅”的原则;西方古典园林则是建筑统帅园林,人工高于自然。

中国园林在总体布局上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的构图主题,花木配合山水布置,亭、台、楼、榭等建筑只为观赏和点缀风景而设计,使建筑自然化,目的在于造成富有自然山水情趣的艺术效果,追求人工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统一。

而西方古典园林构图特别强调园林的中轴对称布局,花坛、水池、喷泉、雕塑以及呈放射性小路都围绕中轴线展开,并且在轴线的重要位置,布置宏伟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

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园林,这种设计完全出于理性主义的指导,人为地使自然接受对称法则。

日本古典园林更加抽象和写意。

尤其是枯山水,更专注于永恒。

仅以石块象征山峦与岛屿,而避免使用随时间推移,产生枯荣与变化的植物和水体,以体现禅宗“向心而觉”、“梵我合一”的境界。

其形态更为纯净,意境更加空灵,但往往居于一隅,空间局促,略显索漠冷落,廖无情趣。

法国古典园林,受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推崇艺术高于自然,人工美高于自然美,讲究条理与比例、主从与秩序。

更加注重整体,而不强调玩味细节。

但因空间开阔,一览无余,意境显得不够深远,同时人工斧凿痕迹很重。

英国古典园林,更加排斥人为之物,强调保持自然的形态,园林空间更加整体与大气。

但由于它过于追求“天然般景色”,往往源于自然却未必高于自然。

又由于过于排斥人工痕迹,因之细部也较粗糙,园林空间略显空洞与单调。

由以上分析可知,古典园林无论中西,无论是强调师法自然,还是高于自然,其实本质都是强调对“自然”的艺术处理。

不同之处,仅在于艺术处理的内容、手法和侧重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组景方式,可归纳为立体交融式,即分区设景。

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步移景异。

组景讲究起景、入胜、造极、余韵的序列。

注重层次、抑扬、因借、虚实的安排。

单是基本的组景手法,就达十余种之多,如:借景、对景、漏景、障景、限景、夹景、分景、接景、返景、点景……不一而足。

赏景以近距离的小景把玩为主,全景式的远观因借为辅。

日本园林在其回游式园林中,基本上沿袭了中国的套路,但对细微处关注
过多,整体则失之把握。

日本学者高原荣重、小形研三在《园林建设》一书中说,日本园林“对组成外部空间秩序的表现,显得很生疏”。

但日本枯山水的情况则不同,特别是石景的组织,尤为精彩。

法国古典园林的组景,基本上是平面图案式,它运用轴线控制的手法,将园林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构图,一切都要服从比例与秩序。

园景一般沿轴线铺展,主次、起止、过渡、衔接都做精心的处理。

由于其巨大的规模与尺度,创造出一系列气势辉煌,广袤深远的园景,故又有“伟大风格”之称。

英国古典园林的布景,则类似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步移景异”,引导游人从诗意中穿过。

一连串画意构图,以不同距离、不同高度、不同角度展开,整体意境宁静而舒远,一派天然牧场般的田园风光,其展现的是一种本色自然,更舒展开阔与真切生动。

●理水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水景在高度提炼和概括自然水体的基础之上,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技巧。

水体的聚散、开合、收放、曲直极有章法,正所谓“收之成溪涧,放之为湖海”。

此外,它还极其注重水体的配合组景,总的来说,重在表现其静态美,动也是静中之动势。

日本园林的理水,则又向抽象化推进一步,仅以砂面耙成平行的水纹曲线象征波浪万重,又沿石根把砂面耙成环状的水形,象征水流湍急的态势,甚至利用不同石组的配列而构成“枯泷”,以象征无水之瀑布,是真正写意的无水之水。

法国古典园林的理水,其主要表现为以跌瀑、喷泉为主的动态美。

法国古典园林中的水剧场、水风琴、水晶栅栏、水惊喜、链式瀑布等,各式喷泉构思巧妙,充分展示出水所特有的灵性。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单就对水景的处理技巧而言,虽受到中国园林的显著影响,似并无超越前三者之处。

但其水体结合地形,也能造成两岸缓缓的草坡斜侵入水的美景,而为后世经常引用,这也算是它的一个独特之处。

●建构手法
1)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园林中的建筑多轻巧淡雅、朴素简约、随形就势、体量分散、通透开敞。

尤其讲究框景、漏景等园景入室。

其次,建筑本身也成为点景之一。

譬如山顶的一座小亭,本是一处赏景、稍歇的绝佳位置,但在低处仰视时,又可欣赏其凌空欲飞之势。

总的来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已经高度园林化”,它其实已和其他景物水乳交融,溶为一体了。

2)法国古典园林则与此正好相反,它迫使园林服从建筑的构图原则,并将建筑的几何格律带入园林中,使高度“建筑化”。

建筑多位于主轴尽端的高地上,相对集中,尺度体量巨大。

不仅统率着整个园林构图,同时也作为园景的幕布和背景。

此外,法国园林善于处理大片平地。

3)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建筑为追求园景本身的自然纯净,往往将附属建筑搬到看不见的地方,或用树丛遮挡起来,甚至做成地下室。

主体建筑周围的草坪与主体建筑之间,往往也没有过渡环节,具体来说就是“去园林化”。

4)日本园林中的建筑不但数量少,体量、尺度也都较小。

布局疏朗,往往偏于一隅。

建筑物本身也多为简朴的草庵式,并不讲求对称:门阙也是极普通的柴扉形式,真可谓洗尽铅华、恬淡自然,深得禅宗精髓。

●叠山手法
1)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用石讲究“瘦、透、皱、漏”。

可为特置主景,亦可与水体、植物配合组景,以得某种意境。

同时也作障景、分景。

造景中喜做险怪之奇构,层峦叠嶂、沟壑盘回,正所谓“峭壁贵于直立;悬崖使其后坚,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矶之俨是”。

穿行其间,挑压勾搭变幻莫测,明暗开合扑朔迷离。

2)石景是日本园林的主景之一,正所谓“无园不石”。

尤其是在枯山水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日本石景的选石,以浑厚、朴实、稳重者为贵,并不追求中国石景般的琐碎变化,但也十分讲究石形、纹理与色彩,尤其不作飞梁悬石、上阔下狭的奇构,而是山形稳重,底广顶削,深得自然之理。

石景构图以“石组”为基本单位,石组又由若干单块石头配列而成。

它们的平面位置的排列组合以及在体形、大小、姿态等方面的构图呼应关系,都经过精心推敲。

3)法国古典园林的石景,基本上没有自然形态,虽然雕像、台阶、柱廊、喷泉水盘都是大理石的,但其本身并不能成为独立的石景,因此,几乎让人感觉不到石景的存在。

也有少量的自然形态的岩洞,但都仅作为瀑布的背景。

4)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用石则更少。

虽然曾一度引进中国式叠石假山、残垒断碣,但在其后不断走向纯净的进程中,也基本消失殆尽。

●人工美与自然美
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

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

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

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理应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

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

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

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

中国人看来审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而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

因此西方造园的美学思想人化自然而中国则是自然拟人化
●形式美与意境美
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追求便各有侧重。

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

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

也就是一种形式美。

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

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

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

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

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

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

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

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

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

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

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

清晰美与含蓄美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

这是西方园林追求形式美、遵循形式美法则显示出的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

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揭示其本质,这种逻辑思维习惯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朔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

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

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汇,浑然一体,虽无明晰可言,却处处使人感到一种朦胧美、含蓄美。

如果把西方园林比作是一部明朗欢快的交响曲,中国古典园林则是一首委婉细腻的抒情诗。

三、东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差异的举例
1.拙政园
(1)以水见长
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

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

”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

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
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2)自然典雅
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

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

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

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

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

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3)庭院错落
拙政园的园林建筑。

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

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

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

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

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

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

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

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

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这种园中园式的庭院空间的出现和变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与园林面积缩小有关。

光绪年间的拙政园,仅剩下了1.2公顷园地。

与苏州其他园林一样,占地较小,因而造园活动首要解决的课题是在不大的空间范围内,能够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

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蜿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欲扬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

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

(4)花木为胜
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

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

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

”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

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

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

夏日之荷。

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

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

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

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

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
塔影亭卅六鸳鸯馆(十八曼佗罗花馆):
2.颐和园
位于背景西郊的颐和园是中国保存最为玩好的清代离宫型皇家园林。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

总体布局:占地295hm2,其中水体约占总面积的4/5。

总体规划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

整体上可分为宫廷区和苑林区两个区。

前山前湖景区占全园面积的88%,北山南水格局,环境极其开阔。

万寿山高60m,前山面南,有很好的朝向和开阔的视野,位置又接近宫廷区和入口处,因而成为
景区内建筑荟萃之地,园中的主体建筑群就布置在这里。

建置在前山中央部位的“大报恩延寿寺”,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多宝殿、石砌高台上的佛香阁、琉璃牌楼众香界、无梁殿智慧海,联通配殿、爬山游廊、登道等建筑密密麻麻地讲山坡覆盖住,构成前山南北向的一条明显的中轴线。

它的东侧是转轮藏和慈福楼,西侧是宝云阁和罗汉堂,又分别构成两条次轴线。

这三条相邻轴线上的全部佛寺殿宇组成前山中部的一组庞大的建筑群
艺术构思:山嵌水抱的山水形态:在颐和园之前,万寿山原名翁山,昆明湖原
名西湖。

翁山,山形比较低矮呆板,切又是一座“十赤坟,童童无草木”的秃山,本就不大受有人的重视。

西湖的位置偏于翁山的西面,二者虽具北山南水的态势,但其联署关系却并不是山水联署关系,为造园提供了良好的地貌基础。

聚散两宜建筑布局:园林中的建筑一般化集中为分散,但凡属园内重要部位,
建筑宜集中布置以显示其重要。

在这里,建筑群的平面和空间组合,一般均运用严整的轴线对称布局,个体建筑则多采取“大式”做法,以此来强调皇家园林的肃穆氛围。

其余地段,建筑群则岁地势高低自由随宜布局,建筑个体一律为“小式”做法,是的园林于典丽华贵之中增添不少朴素淡雅的民间气息。

在颐和园中,前山后山的中央建筑群,一律为“大式”做法,其他地段则多为皇家建筑中最简朴的“小式”做法,以及与民间风格融合的变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凭借高台突出于半山腰的佛香阁
颐和园长廊
1.凡尔赛宫
空间布局
勒·诺特尔园林的伟大之处在于创造了更为统一、均衡、壮观的整体构图,其核心在于中轴的加强,使所有的要素均服从于中轴,按主次排列在两侧,这是在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指导下产生的。

与意大利园林相比,其空间更为宏伟,更有秩序,关系更明确。

平面布局
在凡尔赛宫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当推沿主轴建造的“大水渠”。

它是展望庭院,同时为湿地的排水而设计的。

后来从这条水渠中部分分出两条支流,形成十字形水渠。

传说国王经常乘坐御船在这条巨大的水渠中欢宴。

竖向布局
位于丘陵地带,主轴线垂直于等高线布置,这样能够使轴线两侧的地形基本持平,便于布置对称的要素,获得均衡统一的构图。

轴线垂直于等高线,地势的变化就会反映在轴线上,因而勒·诺特尔式园林的主轴线是一条跌宕起伏的轴线。

而轴线又是空间的组织线,因此园林中的空间也是一系列跌宕起伏、处在不同高差上的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