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读课文 扫清障碍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认字
一起来读一读本课的会认字吧!
jué
fàn
崛 起 模范
wèi
xī
魏校长 清晰
xiào huái
仿效 淮安
huò
chì
疑惑 训斥
本课的一些会认字我们可以用与熟字对 比的方法学习。
淮( 淮河 ) 晰( 清晰 ) 斥( 训斥 ) 崛(崛起) 准( 准备 ) 析( 分析 ) 斤( 斤两 ) 掘(挖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之所以 从小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是因为他耳闻目睹了中国 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现象,体会到 了中华不振。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学写字
本课的最后,我们一起来学习会写字吧!
sù xī zhèn xiōng huái zàn
肃晰振 胸怀 赞
人物 伯父 妇女
中国巡警 围观群众
体会“中华不振”,探寻立志原因
表现
周恩来的想法
叹气、没再说了 为什么被占据
哭诉,指望中国巡警
帮忙反招训斥
中国巡警肯会帮忙
(不帮忙)训斥妇女 握紧拳头。只能劝慰
太气人了,为什 么会这样?
落后就要挨打
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 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 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概括包含多件事的文 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借助课下 搜集的相关资料,来探寻周恩来总理立下这 样志向的原因,同时也思考一下我们读书的 目的。
互动课堂
文章中有一个词语连续出现了三次,它 告诉了我们周恩来立志的最关键因素,请同 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十一至十七自然段,把 它找出来。
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 有些地方是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 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 理。 不要随便去玩 有事绕着走 没有地方说理
归纳第三件事时,划去次要的人物同学、 围观的中国人,保留主要人物。再理清人物之 间的关系,说清楚主要人物做了什么或想了什 么。
第三部分( 第15-17自然段):周恩来在租界里看到 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 不振”。
让我们一起将三件事连接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 容。可以采用文中提到的时间来串联,也可以用上“之 所以……是因为……”。(课后第一题)
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 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 响亮回答。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为中华的 兴起而读书。
这是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他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志向呢?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了 解一下吧。
第一课时
周恩来(1898-1976年),伟大的马克 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 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 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 领导人之一,毕业于南开大学,早年留学日 本、法国等地,回国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 副主任、主任,自1949年起任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务院总理,1976年逝世。
第一部分( 第1-10自然段 ):在修身课上,周恩来 表明了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第二件事的概括中,出现了“十二岁那 年”“在奉天上学的时候”“来到东北”“奉天”这 些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应该“舍大取小”,即选择 相对比较具体的时间、地点:“十二岁那年”和“奉 天”。
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十二岁那年,在奉天 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
“被占据了”也可以说是“租界”;那么,“租 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租界:指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 在中国强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时期使用和管 理的地区。如:天津租界地、上海租界地等。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 人占据?为什么呢?”
反问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 再说什么。
分角色朗读
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 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 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 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 分量。
“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
以前政府腐败,国家不强盛,许多帝国主 义国家和我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不振作, 软弱无能。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第十一至十七自然段, 根据表格提示,搜集相关信息,填写下表吧。
我爱记笔记
识字游戏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说一说 课文写了几件事?分别写了什么 内容。 (课后第一题)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 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 理。
在这段中点明了“这位同 学”就是“周恩来” ,是对 第一件事的总结,应该划分 到第一件事中。
过渡段
人物 时间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
xiào yí huò fán gù xùn chì
效 疑惑 凡顾训斥
zàn
赞
第一个“先” 弯钩变成提。
yí
右半边横
疑 撇之后不要忘 记点。
huò
惑
不要少写这一撇。
gù
顾
左边厂字 里是横折加竖 提,不是 “巳”。
sù
肃
ຫໍສະໝຸດ Baidu
下半边的笔 顺为“先两边后 中间”而非“从 左到右”。
课堂演练
一、比一比,再组词。
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地点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 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都发生了变化,这是另
外一件事(第三件事)。
我们来归纳每件事的主要内容吧。
在第一件事中,很多同学都回答了魏校长 的问题,但是,作者重点是要写周恩来的回答, 在归纳主要内容时其他同学的回答可以忽略。
看到这一切,12岁的周恩来有什么感受呢? 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
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比喻句,把“这个问题”比作“一团烈火”。
写出了周恩来忧国忧民,胸怀天下。
自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轰开中 国国门以来,中国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来侵略,中 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土大片沦丧,主 权旁落贻尽,四亿同胞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
崛( 崛起 ) 租( 出租 ) 效( 效果 ) 掘( 发掘 ) 祖( 祖国 ) 郊( 郊外 )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疑( 惑 )不解
热闹( 非 )( 凡
左( 顾 )右( 盼 ) 难以( 忘 )( 怀 )
( 若 )有所( 思 )
三、填空。 魏校长问学生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