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式布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识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式布局
——浅析与继承
几乎翻开任何一本有关中国古代建筑史的书籍,作者无不竭力感叹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是延续时间最长,从未中断,特征明显而稳定,传播范围甚广,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的建筑体系。

确实,通过浅显的建筑是的学习,可以发现,多数建筑,经过漫长的历史,难免不掺杂外来的影响,从而在结构,布置等诸多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终至在某一时期脱离原型。

而中国的传统建筑经历了长久的时间,影响了广大的区域,虽然在艺术工程方面无可置疑的进化大极高的程度,但是却始终不脱离其原始面目。

尤其再联想到我们并不简单的民族历史,各种宗教上,思想上,政治组织上的变化,以及诸如印度佛教传入等与强盛的外族在思想上的接触。

如此源远流长的建筑体系确实值得大书特书。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于中国古代的建筑以木构为主,采用院落式布局的特征已基本成熟稳定,并与礼制和风俗相结合,使得外来建筑体系或风格已不能动摇这个传统。

由上古至明、清建筑的发展
在系统学习建筑史之前,粗略的将中国的建筑与外国“石头的史诗”相比较不难发现它以木构为主这一特征,但是至于院落式布局倒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细心观察,确实如此,我们的传统建筑多是被层层叠叠的院落包围着。

上至皇室贵族的宫廷紧苑,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通住宅,严肃如供佛祭神的庙宇塔寺,清逸如游赏赋性的山水园林等等,无不是安安稳稳被放置在一个有厚厚围墙院子里,甚至需要繁华喧闹的商业建筑也会采取院落式布局,例如杭州的胡庆余堂中药店就是豪华型院落式商店的典型。

而国外的建筑,即使是宫廷与外界,也只有一道薄薄的精美铁门相隔。

相当多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直接暴露在广场,街道等环境下。

即使有一道小小的栅栏,感觉还是室内和室外被完全剥离,并不似中国的院落,户外变成了屋内的一部分。

最初的宫室模样,出现于三千年前的商代,便是由廊庑围合城的庭院。

同时也出现了堂和室的布局。

到了周代,合院式的布局已经完全成熟。

从此以后的三千年,从帝王的宫室到民间的四合院都沿用着这一格局。

正像一位学者所说,“这种不可思议的延展力,在其他文化里恐怕唯有宗教才会出现。


院卖识家
三进四合院占地两亩有余主屋宽敞
从屋十八间一律清水瓦脊方正平整
特别适合代代同堂者一享伦理亲和融融乐也
人丁旺盛者可随意顺序扩建
合院外墙坚固封闭门禁深严闹静得兼
对外为府上私家天地
对内则全乃阁下私家广场
内院深幽宁静为女眷加设鱼池花卉秋千瓜棚
进进日照风足林木扶疏满庭绿荫
或攻读休憩或工作晒曝适随尊便
对院屏门皆活动槅扇方便宴会节日大排宴席至为体面
一. 从一则广告开始——院落式布局形成的原因
传统庭院依其反映的生活方式,空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大致可分为以下 四类:居住类型、宫殿类型、园林类型和宗教类型。

然而说起院落,最直观的想到的可能还是是居住类型中的四合院。

以上为一则出售四合院的广告,通过对它的解读,可以先对四合院有一个粗浅的认识。

①“三进四合院”:合院的布局特点是由若干幢单体建筑和墙﹑廊合成二合院﹑三合院﹑四合院。

每一院落称为一“进”,若干“进”沿纵深轴线串联称为一“路”或一“落”。

通俗讲就是有的房子前后院连着,各院有门相通。

走进第一个门叫一进,走进第二个门叫两进……(见附图一)以此类推
三进四合院应该有三个院门,将院子分为了三部分。

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大概共十七八间。

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

加上院落面积,大概就是广告中所说的两亩半了。

②“和融融乐”:通过空间的排布,将整套中国人的伦理观念现实化。

主屋排列在中轴主线上,左右次第将整个家族的血缘亲和,尊卑秩序平均展开。

同时,围绕一个院子生活,每边人又拥有一个同样大的庭院,真正是其乐融融。

③“对内……对外……”:四合院的空间排布非常灵活,可大可小,而且公私皆宜。

建筑的布局随按中轴线对称安排主次高矮,但是路线却并非刻板的直线,从户外到户内,一再出现的壁墙﹑屏风,使
得视线曲折深幽,同时内外不同的功能也被巧妙的隔断出来。

④“日照风足林木扶疏”:如果说水墨画的最高境界是用笔触在宣纸上表现没有笔触的空白部分,那么四合院中的院落就是一个建筑围合出来的最恰到好处的空白。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留白被充分的利用起来,植入各种生活的情趣。

这其中的优越性有相当的作用,甚至英国的学者李约瑟博士访问中国期间,在四合院内小筑了一段时间,回国之后就开始因为缺失了“小庭也有月,小院亦有花”的滋味而忧郁。

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对于合院的使用者来说,庭院有如下优越性:1.空间体现权利意识,符合社会习俗和伦理道德2.多采用中庭式布局,共享内生活,配合户外的条件,满足人们接近自然的心理。

但是这就是院落式布局居住类型中经久不衰的原因了么?通过考古发掘,可以发现早在西周时期,在陕西岐山凤雏村,
就已经出现了最早的四合院。

三千年经久不衰,稳定发展,直至技艺臻于极高,
除了那些最直观的良好感受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呢?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已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庭院形态涉及到庭院的结构和功能。

庭院功能是庭院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总和,是庭院在组群环境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和性能。

因此,我们从结构技法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去分析。

㈠ 结构技法 ⑴ 结构
“最初的庭院,显然是基于群居和自我保卫。

城邑出现以后,庭院的外墙就主要是用来划分内外公私。

古代的宫,本身就是个城,唐宋之后,城内的宫就缩小变成小组的庭院……扬弃城邑的防御性,保留廊庑内里的鉴谧宁静,予居住者在庭院内的‘户外生活’。


首先,与西方的砖石体系不同,中国采取的是木结构体系。

木材除了在取材和加工方面对建筑的建造提供了很大方便,还使城中与围护两者分离,使建筑的门窗的布置有很大自由,建筑向院内的通透和开敞是砖石结构不易达到的。

所以西方建筑发展了几个世纪,研发出各种新鲜的建筑手段,但还是难以改善室内的采光问题,即使到了哥特时期,开窗已经成为可能,但还是难以改善室内压抑神秘的氛围。

但是玲珑的外表也是要有代价的。

防火和防盗问题是木结构致命的缺点。

以土木为主要构筑材料的木构架建筑,房屋自身的坚实程度不如使用砖石结构的西方古典建筑,特别是由于外檐装修的门窗格扇占很大部分,单体建筑的防护能力很弱。

并且木构架建筑燃烧快,火势蔓延快。

建筑向高发展不利于火灾的扑救,加大体量和跨度又被建筑技术和材料所限制。

所以采用院落式布
局,用院落把单个的建筑组合在一起,各幢建筑都深藏在院内或面向内院,整体院落的外界面院墙或山墙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复原 厚重墙体和灵活立面的对比
﹑后檐墙环绕围合,机组成了一道坚实的防线,大大增强了建筑组群的整体防护性能,同时利用院落的组合,使得火灾发生时,便于分隔,利于扑救和减少损失。

其次,限于以木构架为主的建筑体系,单幢建筑体量不宜做得过于高大,因此与西方大体量的集中式建筑相比,木构架建筑从发生期开始,就一直以离散型形态出现。

因此庭院式的布局以庭院为单体建筑的连接纽带,起到了栋与栋之间的联系作用,使得同一庭院内的单体建筑在交通联系上﹑使用功能上联系成一体。

并且提供了庭院这一富有意义的“弹性空间”,作为室内的辅助空间。

就像那则售房广告所说的“对院屏门皆活动槅扇方便宴会节日大排宴席至为体面”。

⑵气候
作为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院落
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不是某个人的发
明设计,它是一种生活的结果,对于环境
的适应尤其体现了这一理念。

北方的四合
院,四周由房屋垣墙包绕,对外部开敞,
建筑群分散,面向庭院,并且将东西轴延
长。

庭院面积较大,既能增加各个房间冬
天日照时间,又能抵御冬季严寒风沙的侵
害,同时各房间均有较好的通风条件。


在江南地区,气候温润无风沙之虞,但是
天气炎热,阳光猛烈,夏季湿热多雨,通
风遮阳成为庭院空间的首要考虑,因此院
落以南北长轴为主,建筑物聚合,庭院的
进深﹑面积很小,来抵抗季候性风雨,并
云南一颗印
且取得了较好的通风遮阳效果。

甚至基于
经济条件或阶级限制,庭院概念变成只在中间预留细小的天井的“一颗印”,但依然有很好的采光,通风,排泄和收集雨水等用途。

可见院落空间确实为先辈们为适应气候条件对居住的影响而做出的明智选择。

⑶场所调试及布置
庭院式布局具有低层高密度的特点,与低层独立式布置相比较,用地效益较高。

A.四合院布置,建筑占地70%,庭院占地30%,建筑面积多,庭院显得宽敞。

B.独立式布置,建筑占地30%,庭院占地70%,庭院宽敞,但建筑面积很少。

C.独立式布置,建筑占地70%,庭院占地30%,建筑面积虽然达A,但庭院已无法使用。

这一分析很有说服力的说明了庭院式布局对于充分利用占地面积是很有长处的。

另外,木结构体系和院落布置在艺术处理方面相辅相成,中国传统建筑单体高度预制的框架体系有较大的通用性,施工极为方便,但也造成了建筑单调而少于变化,空间感受单一。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则以单体围成个个院落,利用院落组合的空间处理,根据建筑的性质,院落中的点(小品﹑景物)和面(垂直水平的墙面)灵活布置,创造出生动活泼的丰富的空间层次。

圣索菲亚大教堂穹顶下变化丰富的空间确实让人感叹,但是我们的先辈们通过精彩的院落空间的排布,同样没有让我们遗憾。

㈡环境思想
⑴伦理礼仪功能
“古之政治尚典章制度,至儒
教兴盛,尤重礼仪。

故先秦两汉传
记所记载建筑,率重其名称方位,
部署规制,鲜涉殿堂之结构。

嗣后
建筑之见于史籍者,多见于五行志
及礼仪志中。

记宫苑寺观亦皆详其
平面部署制度,而略其立面形状及
结构。

均足以证明,政治﹑宗教﹑
风俗﹑礼仪﹑佛道﹑风水等中国思
想精神之寄托于建筑平面……分布
上者,固尤甚于其它单位构成之因
素也。


故宫的层层院落体现了严格的封建礼制首先,庭院式布局不仅与家族聚居的家庭结构相适应,也同封建礼教制约下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结构相适应。

以向内的房屋围成封闭的院落,仅大门对外,比较适合古代以家庭为单位,重视尊卑长幼,男女有别的立法要求,并能保持安静的居住环境。

一组围合的庭院式空间,组构了一个封闭的小天地,典型的体现出封建族权,父权统治所需要的独立王国的建筑环境。

严整纵深的庭院组合,中轴突出的对称格局,提供了建筑空间的主从构成,内外构成,正偏构成和向背构成。

这些空间构成都被赋予礼仪上的尊卑等意义。

透过正落与边落,正院与偏院,正房与厢房,外援与内院,前庭与后庭等等空间的主从﹑内外划分,庭院式组群充分适应了封建礼教严格区分尊卑,上下,亲疏,贵贱,男女,长幼,嫡庶等一整套的伦理秩序需要。

例如紫禁城内有不下百所院落,每所建筑中院落都有主有从,以配殿衬托主殿。

就全宫来说,无数不同规模的次要院落有秩序的组织起来,共同拱卫外朝﹑内廷主院落和中轴线上的主殿。

整座宫城正是以其建筑形象体现古代社会中的君臣﹑父子﹑夫妇的伦常关系和这种关系的最顶端的君权﹑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其次,中国古代史受立法约束的等级森严的社会。

礼是行为规范,法是行为禁约,二者相辅,以不同人之间的严格级差,保持人际的尊卑贵贱关系,巩固政权。

当时在人的衣食住行上都制定出级差,使其人的社会地位一望而知。

在住的方面,更是自春秋以来,史籍上就载有等级限制。

这种等级限制造成大量建筑形体接近,同一类型同一等级之建筑个性不突出,形体变化并不太丰富。

同时屋顶形式的选用和组合方式也受礼法和等级制度的束缚,不能随心所欲,儿院落内单体建筑的布置则相对自由,主要靠空间的衬托取得所欲达到的效果,并且可以再
一定程度上表达房子主人的个性。

不仅仅是居住型庭院,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建筑都是在平面上纵身发展所形成的建筑群与庭院空间变化的艺术。

例如建于公元15世纪初的明﹑清北京宫殿(宫殿型庭院)是现存最宏伟,空间变化最丰富,最能代表院落式布局特点的杰作。

甚至中国的园林(园林型庭院),因其建筑密度远高于其他建筑体系的园林,实际上仍是由轩馆亭庭为主体,辅以假山﹑土丘﹑树篱﹑栅栏﹑漏窗﹑花墙﹑月洞门等
围成的平面上纵深发展的院落,只是空间限隔更加活泼自由,体现个性。

⑵ 心理因素
重重庭院的串联自然造成组群空间纵深延展的序列。

这些给中国建筑带来了独特的艺术表现特征。

建筑形态的内向品格,艺术表现的时空交织,室内外空间的有机交融,建筑序列的起承转合,以及自然景观的收纳渗透等等,都表现出庭院式布局审美上的独特意蕴和巨大潜能。

“凡主要殿堂必有其附属建筑物,联络周绕,如配厢﹑夹室﹑廊庑﹑周屋﹑山门﹑前殿﹑围墙﹑角楼之属,成为庭院之组织,始完成中国建筑之全貌。

初佛塔外,单层之建筑鲜有呈现其四周全部轮廓,使人得以远观其形状者。

单座殿屋立面之印象,乃在短短距离之庭院中呈现其一部。

此与欧洲建筑所予人印象,独立于空旷之周围中者大异。

中国建筑物之完整印象,必须并与其院落合观之。


这一点的体现在宫殿型庭院和寺庙型庭院上的体现还会更加突出。

因为院落式的布局决定中国古代建筑的又一特点,即重要建筑都在庭院之内,很少能从外部一览无遗,越是重要的建筑,必有重重院落为前奏,在人的行进层中层层展开,引起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期盼心理。

这样,当主建筑最后展现在眼前时,可以增加认的激动和兴奋之情,加强建筑的艺术感染力。

具体表现为把主体建筑靠后布置,把中心留给人去体验,即使像天坛或佛塔这类建筑也不例外。

天坛的皇穹宇和祈年殿在各自的院内都是靠后的,塔只要和其它建筑组合在一起时,也一般不放在正中。

这体现了以人的视觉和心理感受为主的设计思想。

以这种思想来组织院落的建筑群体空间序列时,就形成了连续变化的,富有节奏感和戏剧性的空间和景观效果,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院落空间最显著的美学特征。

正因为此,中
国的建筑才像很长的手卷,慢慢引出,慢慢收尾,
余味悠长。

㈢ 成因
通过分析,基本得出中国古代院落式布局的成因有如下几点: 在结构技法方面:①院落式布局可以很好的解决木构建筑的防火防盗问题。

②木构建筑有很强的气候调节功能。

③通过院落,有效地提高场地利用效率。

在心里环境方面:①同封建礼教制约下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结构相适应。

②在礼制
园林
祈年殿组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