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种群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自然界的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当条件有利时,r 值 可能是正值,条件不利时可能变为负值。从上式看,r 值是随R0的增大而增大,随T 值增大而变小。
n 例如,计划生育的目的是要使r 值变小,据此式可有两 条途径:
l ①降低R0值,即让世代增殖率降低,这就要限制每对夫妇 的生育数;
l ②使T值增大,即可以通过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晚婚来实现。
(一) 种群的群体特征
3.生命表
n 系统描述同期出生的一生物种群在各发育阶段存活过程 的一览表,是研究种群动态的一种有用的工具。
n 动态生命表 l 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 资料编制而成。
n 静态生命表 l 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的调 查,并根据其结构而编制成的生命表。
(一) 集群
只有满足“最小种群原则”才能产生集群效应。
(非洲象5头,北方鹿300头)
n 阿利规律
l 在一定的条件下,当种群密度(数量)处于适度的情况时, 种群的增长最快,密度太低或太高都会对种群的增长起限 制作用,这被称为阿利规律(Alice’s principle)。
l 第一性比:
− 性比是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的数目比例,称第一性 比;
l 第二性比:
− 幼体成长到性成熟阶段,由于各种原因,雄性与雌性比持 续变化,到个体成熟为止,雄性与雌性的比例叫第二性比;
l 第三性比:
− 个体成熟后的性比,叫第三性比。
l 性比对种群的配偶关系及繁殖潜力有很大影响。在野生种 群中,性比的变化会引发配偶关系及交配行为的变化,这 是种群自然调节的方式之一。
种群年龄分布--2
白橡树(Quercus alba)种群的年龄分布 (自M.C.Molles,Jr,1999)
13
种群年龄分布--3
仙人掌雀(Geospiza conirostris)1983年的年龄分布
(自M.C.Molles,Jr,1999) 14
(一) 种群的群体特征
2.种群结构和性比
n (2)性比
(λ=N /N →N =N λ)
t t-1
t
t-1
l λ是种群周限增长率
l 适应: 一年一个世代,一个世代只生殖一 次
如初始种群N0=10,N1=200,即一年增加20倍 (λ=N1/N0=20),若种群在无限环境中年复一 年地增长即: N0=10 N1=N0λ=10×20=200(10×201) N2=N1λ=200×20=4000(10×202) N3=N2λ=4000×20=80000(10×203) …
课堂练习
例1: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 A.一块棉田中的害虫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山毛榉 C.一座高山上的鸟 D.一口池塘中的单细胞藻类
一、种群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n (二)基本特征
l 1.数量特征(密度或大小) l 2.空间分布特征 l 3.遗传特征
种群的三种内分布型或格局 A 均匀分布 B 随机分布 C 聚群分布
第四节 种间的相互作用
• 一、种内关系 • 二、种间关系 • 三、种间竞争 • 四、捕食作用
n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分为9种类型(44页):
n 1、中性作用 n 2、竞争:直接干涉型 n 3、竞争:资源利用型 n 4、偏害作用 n 5、捕食作用 n 6、寄生作用 n 7、偏利作用 n 8、原始合作 n 9、互利作用
一、种内关系
(一) 集群 n 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多或少都会在一定的时期内
生活在一起,从而保证种群的生存和正常繁殖。集群现 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种群之中,是种群的一种适应性特征。
l 临时性集群
鸿雁
l 永久性集群
蜂
蚁
一、种内关系
(一) 集群
蜗
n 集群的原因
牛
l 栖息地的食物、光照、温度、水等环境因子的共同需要
(一) 种群的群体特征
1.种群密度 n 密度通常表示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但也
有用每片叶子、每个植株、每个宿主为单位的。
除采用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来表示种群密度外,也有因生物的 特征不同而采用的其他表示方法。
(一) 种群的群体特征
2.种群结构和性比
n (1)种群结构
l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 配置情况。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对深入分析种 群动态和进行预测预报具有重要价值。
Nt+1=λNt或Nt=N0λt
λ表示种群为前一年20倍的速率增长,这种增 长形式为指数增长或几何级数式增长。 从理论上讲,λ有以下四种情况:
a, λ>1 种群上升
b, λ=1 种群稳定
c, 0<λ<1 种群下降
d, λ=0 种群无繁殖现象,且在一代中灭亡。
(二) 种群增长模型
1.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n 种群连续增长模型
(二) 种群增长模型
1.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n 种群离散增长模型
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世代):在世代不重叠 的种群,种群的增长可以用几何增长的模型描 述。
l 模型前提条件:增长率不变;无限环境;世代不 相重叠;种群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年龄结构
l 数学模型: Nt+1=λNt或 Nt/N0=λt
l
l 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用年龄锥体图表示,按锥体形状,年 龄锥体可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
l 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下降型种群
繁殖后期
(a)
(b)
(c)
繁殖期 繁殖前期
(a)增长型种群(b)稳定型种群(c)下降型种群
例题:下列是依据我国3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如下图 所示)。下面是对下述三图的描述,其中完全正确的是( )
第三章 生物种群
• 一、种群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 二、种群的增长 • 三、种群的数量变动和调节 • 四、种间相互作用
本节重点
n 种群定义
n 种群特征:数量、空间、遗传
n 种群增长模型:与密度无关的离散和连续两种;
n
与密度有关的:逻辑斯蒂方程
n 种群调节理论:外源种群调节和内源自动调节假说
一、种群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二、种群的增长及其数量变动
(一) 种群的群体特征 n 种群密度 n 初级种群参数
l 出生率(natality) l 死亡率(mortality) l 迁入率(immigration rate) l 迁出率(emigration rate)
n 次级种群参数
l 性比(sex ratio) l 年龄分布(age distribution) l 种群增长率等
例如初始种群N0为100,r为0.5/♀·年,则以后的种群数如表所示:
25
若以种群数量Nt对时间t作图,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 (A),因此种群的指数增长又称为“J”型增长。但以 lgNt对时间作图,则成为直线(B)。
几何增长模型及草夹竹桃(Phlox drummomdii)假设的增长曲线
(二) 种群增长模型
③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 半(即K/2时),密度增长最快;
④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 度增长逐渐变慢;
⑤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 和。
(二) 种群增长模型
2.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逻辑斯特方程的重要意义:
n 它是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n 它也是渔捞、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
藤壶的动态生命表
17
(一) 种群的群体特征
n 存活曲线
存活曲线的类型(Kreb,1985)
存
活 数
Ⅰ型
的
对
数
Ⅱ型
Ⅲ型
年龄
l
Ⅰ型:曲线凸型,表示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
l
Ⅱ型:曲线呈对角线,各年龄死亡率相等。
l
Ⅲ型:曲线凹型,幼年期死亡率很高。
小练习:
第二节 种群的增长
n 一、种群内禀增长率(r)
n 3.折中学派
l 气候因子和生物因子都具有决定种群密度的作用。
三、种群调节理论
(二) 内源性因子调节假说
n 又称自动调节假说,认为,种群调节是动物种群内部物 种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包括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 传调节。
n 1、行为调节:认为动物社群行为是一种调节种群的机 制。
n 2、内分泌调节:对于哺乳动物,当种群数量上升,加 大了动物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刺激,影响下垂体的功能, 导致生长激素和促性激素分泌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增 加,结果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抑制种群的增 长。
主要模型; n 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变动和调节 当生物进入和占领新栖息地,随着 对环境的适应种群数量将沿着以下不 同的方向演化:
10/14/15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变动和调节
n 种群数量的波动分为不规则波动和周期性波动。 1.不规则波动
藻类种群波动, 主要是温度变化 以及由其带来的 营养物获得性的 变化而造成的
A. 图1是增长型,从图3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B. 图1、图2、图3都是衰退型 C. 图2是典型的稳定型,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D. 图1、图2、图3都是稳定型
11
种群年龄分布--1
木棉树(Populus deltoides subsp.)种群的年龄分布
(自M.C.Molles,Jr,1999) 12
Wisconsin绿湾中藻类数量随环境的年变化(Mackenzie,etal,1998)
1913—1961 年东亚飞蝗洪泽湖蝗区的种群动态曲线(马世骏,丁宕钦,1965)
(三) 种群的数量变动
2.周期性波动
n
种群数量变动随时间呈现出有规律的、周而复始的
波动现象,这种数量波动的特点与种群自身的遗传特性
坏),其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即种群衰落甚至灭亡。
南半球鲸捕获量的变化(Mackenzie,etal,1998)
三、种群调节理论
(一) 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n 1.气候学派
l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他们认为,种群参数受天 气条件强烈影响,强调种群数量的变动,否定稳定性。
n 2.生物学派
l 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竞争等生物学过程对种群调节 起决定作用。认为只有密度制约因子才能调节种群的密度。
有关。
北方的啮齿动物旅鼠、姬鼠、田鼠,以及北极狐和雪鸽等
北美的美洲兔与加拿大猞猁90年间数量周期(Bush,1997)
3.季节波动 n 季节波动(消长)是指
种群数量在一年四季中 的变化规律。了解动物 的季节性波动规律是控 制其危害的生态学基础。
北点地梅8年间的种群数量变动(Begon,1986)
4.种群的暴发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l 对昼夜天气或季节气候的共同反应
l 繁殖的结果
l 被动运送的结果
l 由于个体之间社会吸引力相互吸引的结果。
蝴蝶的卵
蝙蝠
一、种内关系
(一) 集群 n 集群的生态学意义:
在一定的密度下,群体密度的增 加能够有利于群体的生存和增长。但 是随着个体数的增加,密度过高、繁 殖过剩时产生有害的拥挤效应。
一、种内关系
n (一)种群概念
l 一般认为,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 位。在生物分类学中,门、纲、目、科、属等分 类单元是学者按物种的特征及其在进化中的亲缘 关系来划分的,唯有种才是真实存在的。因此, 从进化论的观点看,种群是一个演化单位。
l 从生态学观点看,种群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 单位。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 和。
2.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采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细胞时酵母实验种群的增长曲线
(二) 种群增长模型
2.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n 逻辑斯谛方程
l 比无密度效应模型增加两点假设:
l
① 存在环境容纳量(K),当Nt=K时,种群为零增长,即dN/
dt=0;
l ② 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按比例降低变化。
dNrN1 N其积分式为:
dt
K
K Nt 1 eart
式中a——参数,其值取决于N0,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
(二) 种群增长模型
2.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n 逻辑斯谛曲线变化可分为五个时期:开始期、加速期、
转折期、减速期和饱和期。
①开始期,也称潜伏期,由于种群个 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
②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 逐渐加快;
l 在世代重叠的情况下,种群以连续方式变化。把种群变化 率dN/dt与任何时间的种群大小联系起来,单位时间内种 群的变化率,即:
dN /d t rt其积分式为: Nt N0ert
l 式中:e——自然对数的底
l 若对种群大小Nt对时间t作 图,种群增长曲线呈“J” 字型。
l 以lgNt对t作图,则变为直 线。
n 可发生在种群数量的不规则或周期波动内,常见为害虫、 害鼠的暴发,以及赤潮现象。
赤潮
蓝藻爆发(滇池)
5.生态入侵
n 某种外来生物进入新分布区成功定居,并得到迅速扩展 蔓延的现象,称为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
泛滥的水葫芦
互花米草
6.种群的衰落和灭亡 n 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人类过度捕猎或栖息地破
n 例如,计划生育的目的是要使r 值变小,据此式可有两 条途径:
l ①降低R0值,即让世代增殖率降低,这就要限制每对夫妇 的生育数;
l ②使T值增大,即可以通过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晚婚来实现。
(一) 种群的群体特征
3.生命表
n 系统描述同期出生的一生物种群在各发育阶段存活过程 的一览表,是研究种群动态的一种有用的工具。
n 动态生命表 l 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 资料编制而成。
n 静态生命表 l 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的调 查,并根据其结构而编制成的生命表。
(一) 集群
只有满足“最小种群原则”才能产生集群效应。
(非洲象5头,北方鹿300头)
n 阿利规律
l 在一定的条件下,当种群密度(数量)处于适度的情况时, 种群的增长最快,密度太低或太高都会对种群的增长起限 制作用,这被称为阿利规律(Alice’s principle)。
l 第一性比:
− 性比是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的数目比例,称第一性 比;
l 第二性比:
− 幼体成长到性成熟阶段,由于各种原因,雄性与雌性比持 续变化,到个体成熟为止,雄性与雌性的比例叫第二性比;
l 第三性比:
− 个体成熟后的性比,叫第三性比。
l 性比对种群的配偶关系及繁殖潜力有很大影响。在野生种 群中,性比的变化会引发配偶关系及交配行为的变化,这 是种群自然调节的方式之一。
种群年龄分布--2
白橡树(Quercus alba)种群的年龄分布 (自M.C.Molles,Jr,1999)
13
种群年龄分布--3
仙人掌雀(Geospiza conirostris)1983年的年龄分布
(自M.C.Molles,Jr,1999) 14
(一) 种群的群体特征
2.种群结构和性比
n (2)性比
(λ=N /N →N =N λ)
t t-1
t
t-1
l λ是种群周限增长率
l 适应: 一年一个世代,一个世代只生殖一 次
如初始种群N0=10,N1=200,即一年增加20倍 (λ=N1/N0=20),若种群在无限环境中年复一 年地增长即: N0=10 N1=N0λ=10×20=200(10×201) N2=N1λ=200×20=4000(10×202) N3=N2λ=4000×20=80000(10×203) …
课堂练习
例1: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 A.一块棉田中的害虫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山毛榉 C.一座高山上的鸟 D.一口池塘中的单细胞藻类
一、种群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n (二)基本特征
l 1.数量特征(密度或大小) l 2.空间分布特征 l 3.遗传特征
种群的三种内分布型或格局 A 均匀分布 B 随机分布 C 聚群分布
第四节 种间的相互作用
• 一、种内关系 • 二、种间关系 • 三、种间竞争 • 四、捕食作用
n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分为9种类型(44页):
n 1、中性作用 n 2、竞争:直接干涉型 n 3、竞争:资源利用型 n 4、偏害作用 n 5、捕食作用 n 6、寄生作用 n 7、偏利作用 n 8、原始合作 n 9、互利作用
一、种内关系
(一) 集群 n 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多或少都会在一定的时期内
生活在一起,从而保证种群的生存和正常繁殖。集群现 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种群之中,是种群的一种适应性特征。
l 临时性集群
鸿雁
l 永久性集群
蜂
蚁
一、种内关系
(一) 集群
蜗
n 集群的原因
牛
l 栖息地的食物、光照、温度、水等环境因子的共同需要
(一) 种群的群体特征
1.种群密度 n 密度通常表示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但也
有用每片叶子、每个植株、每个宿主为单位的。
除采用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来表示种群密度外,也有因生物的 特征不同而采用的其他表示方法。
(一) 种群的群体特征
2.种群结构和性比
n (1)种群结构
l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 配置情况。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对深入分析种 群动态和进行预测预报具有重要价值。
Nt+1=λNt或Nt=N0λt
λ表示种群为前一年20倍的速率增长,这种增 长形式为指数增长或几何级数式增长。 从理论上讲,λ有以下四种情况:
a, λ>1 种群上升
b, λ=1 种群稳定
c, 0<λ<1 种群下降
d, λ=0 种群无繁殖现象,且在一代中灭亡。
(二) 种群增长模型
1.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n 种群连续增长模型
(二) 种群增长模型
1.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n 种群离散增长模型
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世代):在世代不重叠 的种群,种群的增长可以用几何增长的模型描 述。
l 模型前提条件:增长率不变;无限环境;世代不 相重叠;种群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年龄结构
l 数学模型: Nt+1=λNt或 Nt/N0=λt
l
l 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用年龄锥体图表示,按锥体形状,年 龄锥体可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
l 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下降型种群
繁殖后期
(a)
(b)
(c)
繁殖期 繁殖前期
(a)增长型种群(b)稳定型种群(c)下降型种群
例题:下列是依据我国3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如下图 所示)。下面是对下述三图的描述,其中完全正确的是( )
第三章 生物种群
• 一、种群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 二、种群的增长 • 三、种群的数量变动和调节 • 四、种间相互作用
本节重点
n 种群定义
n 种群特征:数量、空间、遗传
n 种群增长模型:与密度无关的离散和连续两种;
n
与密度有关的:逻辑斯蒂方程
n 种群调节理论:外源种群调节和内源自动调节假说
一、种群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二、种群的增长及其数量变动
(一) 种群的群体特征 n 种群密度 n 初级种群参数
l 出生率(natality) l 死亡率(mortality) l 迁入率(immigration rate) l 迁出率(emigration rate)
n 次级种群参数
l 性比(sex ratio) l 年龄分布(age distribution) l 种群增长率等
例如初始种群N0为100,r为0.5/♀·年,则以后的种群数如表所示:
25
若以种群数量Nt对时间t作图,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 (A),因此种群的指数增长又称为“J”型增长。但以 lgNt对时间作图,则成为直线(B)。
几何增长模型及草夹竹桃(Phlox drummomdii)假设的增长曲线
(二) 种群增长模型
③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 半(即K/2时),密度增长最快;
④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 度增长逐渐变慢;
⑤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 和。
(二) 种群增长模型
2.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逻辑斯特方程的重要意义:
n 它是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n 它也是渔捞、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
藤壶的动态生命表
17
(一) 种群的群体特征
n 存活曲线
存活曲线的类型(Kreb,1985)
存
活 数
Ⅰ型
的
对
数
Ⅱ型
Ⅲ型
年龄
l
Ⅰ型:曲线凸型,表示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
l
Ⅱ型:曲线呈对角线,各年龄死亡率相等。
l
Ⅲ型:曲线凹型,幼年期死亡率很高。
小练习:
第二节 种群的增长
n 一、种群内禀增长率(r)
n 3.折中学派
l 气候因子和生物因子都具有决定种群密度的作用。
三、种群调节理论
(二) 内源性因子调节假说
n 又称自动调节假说,认为,种群调节是动物种群内部物 种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包括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 传调节。
n 1、行为调节:认为动物社群行为是一种调节种群的机 制。
n 2、内分泌调节:对于哺乳动物,当种群数量上升,加 大了动物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刺激,影响下垂体的功能, 导致生长激素和促性激素分泌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增 加,结果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抑制种群的增 长。
主要模型; n 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变动和调节 当生物进入和占领新栖息地,随着 对环境的适应种群数量将沿着以下不 同的方向演化:
10/14/15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变动和调节
n 种群数量的波动分为不规则波动和周期性波动。 1.不规则波动
藻类种群波动, 主要是温度变化 以及由其带来的 营养物获得性的 变化而造成的
A. 图1是增长型,从图3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B. 图1、图2、图3都是衰退型 C. 图2是典型的稳定型,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D. 图1、图2、图3都是稳定型
11
种群年龄分布--1
木棉树(Populus deltoides subsp.)种群的年龄分布
(自M.C.Molles,Jr,1999) 12
Wisconsin绿湾中藻类数量随环境的年变化(Mackenzie,etal,1998)
1913—1961 年东亚飞蝗洪泽湖蝗区的种群动态曲线(马世骏,丁宕钦,1965)
(三) 种群的数量变动
2.周期性波动
n
种群数量变动随时间呈现出有规律的、周而复始的
波动现象,这种数量波动的特点与种群自身的遗传特性
坏),其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即种群衰落甚至灭亡。
南半球鲸捕获量的变化(Mackenzie,etal,1998)
三、种群调节理论
(一) 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n 1.气候学派
l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他们认为,种群参数受天 气条件强烈影响,强调种群数量的变动,否定稳定性。
n 2.生物学派
l 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竞争等生物学过程对种群调节 起决定作用。认为只有密度制约因子才能调节种群的密度。
有关。
北方的啮齿动物旅鼠、姬鼠、田鼠,以及北极狐和雪鸽等
北美的美洲兔与加拿大猞猁90年间数量周期(Bush,1997)
3.季节波动 n 季节波动(消长)是指
种群数量在一年四季中 的变化规律。了解动物 的季节性波动规律是控 制其危害的生态学基础。
北点地梅8年间的种群数量变动(Begon,1986)
4.种群的暴发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l 对昼夜天气或季节气候的共同反应
l 繁殖的结果
l 被动运送的结果
l 由于个体之间社会吸引力相互吸引的结果。
蝴蝶的卵
蝙蝠
一、种内关系
(一) 集群 n 集群的生态学意义:
在一定的密度下,群体密度的增 加能够有利于群体的生存和增长。但 是随着个体数的增加,密度过高、繁 殖过剩时产生有害的拥挤效应。
一、种内关系
n (一)种群概念
l 一般认为,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 位。在生物分类学中,门、纲、目、科、属等分 类单元是学者按物种的特征及其在进化中的亲缘 关系来划分的,唯有种才是真实存在的。因此, 从进化论的观点看,种群是一个演化单位。
l 从生态学观点看,种群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 单位。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 和。
2.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采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细胞时酵母实验种群的增长曲线
(二) 种群增长模型
2.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n 逻辑斯谛方程
l 比无密度效应模型增加两点假设:
l
① 存在环境容纳量(K),当Nt=K时,种群为零增长,即dN/
dt=0;
l ② 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按比例降低变化。
dNrN1 N其积分式为:
dt
K
K Nt 1 eart
式中a——参数,其值取决于N0,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
(二) 种群增长模型
2.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n 逻辑斯谛曲线变化可分为五个时期:开始期、加速期、
转折期、减速期和饱和期。
①开始期,也称潜伏期,由于种群个 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
②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 逐渐加快;
l 在世代重叠的情况下,种群以连续方式变化。把种群变化 率dN/dt与任何时间的种群大小联系起来,单位时间内种 群的变化率,即:
dN /d t rt其积分式为: Nt N0ert
l 式中:e——自然对数的底
l 若对种群大小Nt对时间t作 图,种群增长曲线呈“J” 字型。
l 以lgNt对t作图,则变为直 线。
n 可发生在种群数量的不规则或周期波动内,常见为害虫、 害鼠的暴发,以及赤潮现象。
赤潮
蓝藻爆发(滇池)
5.生态入侵
n 某种外来生物进入新分布区成功定居,并得到迅速扩展 蔓延的现象,称为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
泛滥的水葫芦
互花米草
6.种群的衰落和灭亡 n 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人类过度捕猎或栖息地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