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开发课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能力
大二纲、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
2.2.2 高职课程的课程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知识是基础、是载体、是表现形式
能力是技能化的知识,是知识的综合体现
素质是知识和能力的升华
➢ 职业特定技能 ➢ 行业通用技能 ➢ 核心技能
大二纲、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
2.2.3 高职课程的特征分析 职业性: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教高[2000]2号文件
大一纲、高职课改的历程
1.1 第一次课改:改良传统学科体系结构,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第一次课程改革的典型特征
理论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缩减学时并进行适度整合 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尤其是集中实训环节
大高纲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 主要内容
一、高职课改的历程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 三、高职课程教学实施的反思
大二纲、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
2.1 当前高职课程改革中的问题
学科本位的思想在课程中的表现仍根深蒂固 课程开发流程过长,效率不高,市场适应性差 “人情关”难以跨越,“因人设课”现象严重 过程接口管理不当,脱节现象严重 课程开发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大一纲、高职课改的历程
1.2 第二次课改: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2001年,针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多元整合课程模式
集中外各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之 所长,整合成最优化课程模式
多元整合 课程模式
把学科式课程改造成 “基础、定 向、专长”的三段式课程
在学分制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课 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3.2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与设计
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设计出发点是职业“行 动领域”的运行过程和工作过程。
管理人员 座谈会
确定 实践专家座谈会
工作岗位 分析
大二纲、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
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一项完整 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 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它反映பைடு நூலகம்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 该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 功能和作用。
大二纲、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
实践专家访谈会
实践专家访谈会,是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主持人主持的,由来自一线
大二纲、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
2.2 高职课程的核心特征 2.2.1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熟练的职业技能 ➢持续发展的能力
高职 学生
➢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
与普通高校学生区别 : 具有“系统的应用知识”而不是
“系统的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
与中职学生区别 : 具有系统的应用知识和持续发展
大二纲、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
2.2.3 高职课程的特征分析 开放性: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开放 学生之间相互开放,多情境、多内容、多维度、多形式的互动 对社会开放,打破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的概念校内与校外教学 的融通
大二纲、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
2.3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 2.3.1 什么是BAG?
大一纲、高职课改的历程
1.2 第二次课改: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2004年,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VOCSCUM2004)
宏观专业 课程
中观链式 课程
微观单元 课程
在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基础上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 过程中注重以技术--技能为基础的经验性知识和工作过程 性知识的学习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课改的历程
1.3 第三次课改:基于工作过程,着眼于职业竞争力培养
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课程设计要基于工作过程,充分 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以真实的工作 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来实施课程整体设 计。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着眼于职 业竞争能力培养。
自2007年6月起教育部多次组织示范校教师赴德国学习培训,结 合示范校的课程改革开始了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研究与探索, 严格按照方法的步骤,初步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
大高纲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 主要内容
一、高职课改的历程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 三、高职课程教学实施的反思
大一纲、高职课改的历程
1.1 第一次课改:改良传统学科体系结构,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 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时间和内容 实训课程可以单独设置
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从内容上突出职业性 以生产环节、工艺流程为教学环节,从教学过程上突出职业性 以专业、课程模块为教学特征,从形式上突出职业性 以企业工学结合为重要实践环节,从培养环境和要求上突出职业性
大二纲、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
2.2.3 高职课程的特征分析 实践性 :
增加职业性知识,应用性知识;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实践性 增加操作性、综合性实践;突出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 增加生产性、顶岗性实训;突出企业实习的实用性、实践性
一、高职课改的历程
1.2 第二次课改: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 课程设计思想方面,从基于学科知识的课程设计转换为基 于职业能力的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方法上,从以学科为起点的课程转换为以职业 分析为起点的课程
不足和缺憾 对改革的推动方面,集中于对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 在人才培养上,对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更侧重于职业适应力
的“实践专家”(如有经验的技术工人、技师、班组长、技术员和车间
主任等)参加的座谈会 .
实践 专家
介绍背景、目的、 方法和基本的指导 思想
明确 概念
典型工作任务 职业发展阶段
个人职业 历程简述
典型工作 任务分析
结束
工作任务 汇报与归类
工作任 务汇总
确定具有 挑战性的 工作任务
大二纲、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
对现代职业工作进行整体化的分析 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工作过程系 统化课程的方法
BAG 课程开发
典型职业 工作任务分析
实践专家 研讨会
BAG法的工作程序
职业描述
表述
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 学习难度范围1 学习难度范围2
典型工作任务 学习难度范围3
系统化处理 典型工作任务(BAG)
典型工作任务 学习难度范围4
大二纲、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
2.2.2 高职课程的课程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知识是基础、是载体、是表现形式
能力是技能化的知识,是知识的综合体现
素质是知识和能力的升华
➢ 职业特定技能 ➢ 行业通用技能 ➢ 核心技能
大二纲、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
2.2.3 高职课程的特征分析 职业性: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教高[2000]2号文件
大一纲、高职课改的历程
1.1 第一次课改:改良传统学科体系结构,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第一次课程改革的典型特征
理论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缩减学时并进行适度整合 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尤其是集中实训环节
大高纲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 主要内容
一、高职课改的历程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 三、高职课程教学实施的反思
大二纲、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
2.1 当前高职课程改革中的问题
学科本位的思想在课程中的表现仍根深蒂固 课程开发流程过长,效率不高,市场适应性差 “人情关”难以跨越,“因人设课”现象严重 过程接口管理不当,脱节现象严重 课程开发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大一纲、高职课改的历程
1.2 第二次课改: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2001年,针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多元整合课程模式
集中外各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之 所长,整合成最优化课程模式
多元整合 课程模式
把学科式课程改造成 “基础、定 向、专长”的三段式课程
在学分制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课 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3.2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与设计
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设计出发点是职业“行 动领域”的运行过程和工作过程。
管理人员 座谈会
确定 实践专家座谈会
工作岗位 分析
大二纲、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
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一项完整 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 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它反映பைடு நூலகம்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 该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 功能和作用。
大二纲、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
实践专家访谈会
实践专家访谈会,是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主持人主持的,由来自一线
大二纲、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
2.2 高职课程的核心特征 2.2.1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熟练的职业技能 ➢持续发展的能力
高职 学生
➢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
与普通高校学生区别 : 具有“系统的应用知识”而不是
“系统的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
与中职学生区别 : 具有系统的应用知识和持续发展
大二纲、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
2.2.3 高职课程的特征分析 开放性: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开放 学生之间相互开放,多情境、多内容、多维度、多形式的互动 对社会开放,打破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的概念校内与校外教学 的融通
大二纲、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
2.3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 2.3.1 什么是BAG?
大一纲、高职课改的历程
1.2 第二次课改: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2004年,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VOCSCUM2004)
宏观专业 课程
中观链式 课程
微观单元 课程
在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基础上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 过程中注重以技术--技能为基础的经验性知识和工作过程 性知识的学习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课改的历程
1.3 第三次课改:基于工作过程,着眼于职业竞争力培养
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课程设计要基于工作过程,充分 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以真实的工作 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来实施课程整体设 计。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着眼于职 业竞争能力培养。
自2007年6月起教育部多次组织示范校教师赴德国学习培训,结 合示范校的课程改革开始了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研究与探索, 严格按照方法的步骤,初步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
大高纲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 主要内容
一、高职课改的历程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 三、高职课程教学实施的反思
大一纲、高职课改的历程
1.1 第一次课改:改良传统学科体系结构,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 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时间和内容 实训课程可以单独设置
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从内容上突出职业性 以生产环节、工艺流程为教学环节,从教学过程上突出职业性 以专业、课程模块为教学特征,从形式上突出职业性 以企业工学结合为重要实践环节,从培养环境和要求上突出职业性
大二纲、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
2.2.3 高职课程的特征分析 实践性 :
增加职业性知识,应用性知识;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实践性 增加操作性、综合性实践;突出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 增加生产性、顶岗性实训;突出企业实习的实用性、实践性
一、高职课改的历程
1.2 第二次课改: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 课程设计思想方面,从基于学科知识的课程设计转换为基 于职业能力的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方法上,从以学科为起点的课程转换为以职业 分析为起点的课程
不足和缺憾 对改革的推动方面,集中于对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 在人才培养上,对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更侧重于职业适应力
的“实践专家”(如有经验的技术工人、技师、班组长、技术员和车间
主任等)参加的座谈会 .
实践 专家
介绍背景、目的、 方法和基本的指导 思想
明确 概念
典型工作任务 职业发展阶段
个人职业 历程简述
典型工作 任务分析
结束
工作任务 汇报与归类
工作任 务汇总
确定具有 挑战性的 工作任务
大二纲、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
对现代职业工作进行整体化的分析 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工作过程系 统化课程的方法
BAG 课程开发
典型职业 工作任务分析
实践专家 研讨会
BAG法的工作程序
职业描述
表述
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 学习难度范围1 学习难度范围2
典型工作任务 学习难度范围3
系统化处理 典型工作任务(BAG)
典型工作任务 学习难度范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