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课堂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 酸: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 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遗 尿等证。
10
▪ 苦:具有燥湿、清热泻火、降逆等作 用,用治湿证、热证、火证及阴虚火 旺等证。
11
▪ 咸:具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的作用, 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病 证。
12
▪ 淡:具有渗湿、利尿的作用。
13
升降沉浮
▪ 认识药物的毒性可了解药物作用的峻缓, 可有效地防止药物中毒,并通过炮制、配 伍、制剂等手段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 用,以保证用药安全。
16
17
18
妊娠禁忌
▪ 在妇女妊娠期间,有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或堕胎 的副作用,这些药物属于妊娠用药禁忌。
▪ 根据药物副作用的小不同,分禁用药和慎用药 两类。
蓝根、蒲公英、黄连等。 ▪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其药性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
子、干姜、肉桂等。 ▪ 药物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称为平性,如茯苓,猪苓等。
6
五味
▪ 所谓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 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7
▪ 辛: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及气滞血瘀的病证。
8
▪ 甘:具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和中的作用。
38
中药服用方法
▪ 口服,是临床使用中药的主要给药途径。服用方法是否得当,对药物 疗效有一定影响。
26
方剂的组成变化
▪ 药味加减的变化—“加味藿香正气丸”, “加味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
▪ 药量增减的变化 ▪ 剂型更换的变化—汤剂用于急症和重症,
丸剂用于缓证和轻证。
27
13.5 给药途径及剂型
▪ 中药的给药途径: ▪ 口服、皮肤给药、吸入、舌下给药、粘膜表面给药、直肠
给药、皮下注射、穴位注射、静脉注射等。
▪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的不同趋向。 ▪ 凡能治疗病势下陷、病位在上或在表的药物,多有升、
浮的作用。 ▪ 凡能治疗病势上逆、病位在下或在里的药物,多有沉、
降的作用。 ▪ 一般来说,花、叶、枝、皮等质地较轻的药物多主升浮; ▪ 果实、种子、贝壳、矿物等质地较重的药物多主沉降。
14
归经
15
13.2.5 毒性
大黄、芒硝、芦荟、附子、肉桂等。
19
服药禁忌
▪ 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称食忌或忌 口。
▪ 一般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腥膻、 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
▪ 寒性病证不宜食生冷食物和清凉饮料等; ▪ 热性病证应忌食辛辣及油腻食物; ▪ 肾病水肿,应忌食盐或酸辣刺激的食物; ▪ 皮肤病、疮疡患者应忌食鱼、虾、蟹、海味等腥
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
▪ 中药药性理论 ▪ 方剂 ▪ 科学故事
1
▪ 药物疗法是中医最常用的一种诊疗疾病的 方法
▪ 中药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 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药物。
2
▪ 中药的起源很早。大约在原始社会 ▪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 ▪ 中药的起源,是我国人民长期生产、生活
实践与医疗实践的结果。
▪ 禁用药: ▪ 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及堕胎作用较强
的药。
▪ 马钱子、砒霜、雄黄、轻粉、斑蝥、蟾酥、川乌、 草乌、胆矾、瓜蒂、巴豆、甘遂、大戟、牵牛子、 商陆、麝香、干漆、水蛭、虻虫、三棱、莪术等。
▪ 慎用药: ▪ 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分
药。
▪ 牛膝、川芎、红花、桃仁、牡丹皮、枳实、枳壳、
3
▪ 中医来源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 据不完全统计,中药现有一万二千余种,
其中植物药一万一千余种,动物药一千一 百余种,矿物药八十余种。 ▪ 由于其来源以植物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 遍,所以古来相沿把中药称为“本草”。
4
中药性能
5
13.2.1 四气
▪ 四气,又称四性,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 温热性属阳,寒凉性属阴 ▪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属于寒性或凉性,如板
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 药不宜与茶同服,人参忌与萝卜服用等。
20
方剂
▪ 方剂的组成原则 ▪ 组成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
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 君、臣、佐、使。
21
▪ 君药指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
药物。
22
▪ 臣药指辅助君药治疗主证,或主要治疗兼
证的药物。
23
▪ 佐药指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
药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药物。
24
▪ 使药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
药的药物。
25
麻黄汤
▪ 君药麻黄宣肺平喘为君药;配臣药桂枝辛 甘温发汗助麻黄解表,同时又可调和营卫; 佐药杏仁降利肺气,
▪ 与麻黄一宣一降,恢复 ▪ 肺气之宣降;使药甘草 ▪ 甘温,调和诸药。
▪ 中药的剂型: ▪ 传统口服剂型--汤剂、丸剂、散剂、酒剂、膏滋剂、露剂; ▪ 皮肤外用剂型--软膏剂、硬膏剂、丹剂、涂擦剂、浸洗剂、
熏剂; ▪ 体腔使用剂型--栓剂、药条、钉剂; ▪ 新剂型--注射剂、胶囊剂、冲剂、气雾剂、膜剂等。
28
汤剂
▪ 药物配伍组成方剂后,加水浸泡煎煮,去 渣取汁,称为汤剂。
32
糖浆剂
▪ 是将药物煎煮去渣取汁浓缩后,加入适量 蔗糖溶解制成的药物水溶液。
33
冲剂
▪ 是将药材提取物加适量赋形剂或部分药物 细粉制成的干燥颗粒状散剂。
34
片剂
▪ 片剂是将中药加工或提炼后与辅料混合, 压制成圆片状的剂型。
35
注射剂
▪ 亦称针剂,是将药物经过提取、精制、配 制等步骤而制成的灭菌溶液、无菌混悬液 或供配制成液体的无菌粉末,供皮下、肌 肉、静脉注射的一种制剂。
29
散剂
▪ 散剂将配好的方药晒干或焙干后,研碎成 为均匀混合的干燥粉末即成。分内服和外 用两种。
30
丸剂
▪ 丸剂将药物研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 面糊、酒、醋、药汁等作为赋形剂制成的 圆形固体剂型。最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 丸、糊丸、浓缩丸四种。
31
膏剂
▪ 膏剂将药物反复煎熬,去渣取汁,加入蜂 蜜或冰糖浓缩而成的膏型。有内服和外用 两种。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 种,外用膏剂又分软膏剂和硬膏剂两种。
36
酒剂
▪ 是以酒为溶媒,一般以白酒或黄酒浸制药 物,或加温隔水炖同煮,去渣取液供内服 或外用。又称药酒,古称酒醴。
37
丹剂
▪ 多指用含汞、硫黄等矿物药,经加热升华 而成的剂量小,作用大的一种化合制剂。 分内服和外用两种。临床上把某些较贵重 的药物,或有特殊功效的药物制剂,亦称 之为丹,因此丹剂没有固定剂型。
▪ 酸: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 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遗 尿等证。
10
▪ 苦:具有燥湿、清热泻火、降逆等作 用,用治湿证、热证、火证及阴虚火 旺等证。
11
▪ 咸:具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的作用, 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病 证。
12
▪ 淡:具有渗湿、利尿的作用。
13
升降沉浮
▪ 认识药物的毒性可了解药物作用的峻缓, 可有效地防止药物中毒,并通过炮制、配 伍、制剂等手段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 用,以保证用药安全。
16
17
18
妊娠禁忌
▪ 在妇女妊娠期间,有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或堕胎 的副作用,这些药物属于妊娠用药禁忌。
▪ 根据药物副作用的小不同,分禁用药和慎用药 两类。
蓝根、蒲公英、黄连等。 ▪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其药性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
子、干姜、肉桂等。 ▪ 药物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称为平性,如茯苓,猪苓等。
6
五味
▪ 所谓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 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7
▪ 辛: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及气滞血瘀的病证。
8
▪ 甘:具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和中的作用。
38
中药服用方法
▪ 口服,是临床使用中药的主要给药途径。服用方法是否得当,对药物 疗效有一定影响。
26
方剂的组成变化
▪ 药味加减的变化—“加味藿香正气丸”, “加味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
▪ 药量增减的变化 ▪ 剂型更换的变化—汤剂用于急症和重症,
丸剂用于缓证和轻证。
27
13.5 给药途径及剂型
▪ 中药的给药途径: ▪ 口服、皮肤给药、吸入、舌下给药、粘膜表面给药、直肠
给药、皮下注射、穴位注射、静脉注射等。
▪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的不同趋向。 ▪ 凡能治疗病势下陷、病位在上或在表的药物,多有升、
浮的作用。 ▪ 凡能治疗病势上逆、病位在下或在里的药物,多有沉、
降的作用。 ▪ 一般来说,花、叶、枝、皮等质地较轻的药物多主升浮; ▪ 果实、种子、贝壳、矿物等质地较重的药物多主沉降。
14
归经
15
13.2.5 毒性
大黄、芒硝、芦荟、附子、肉桂等。
19
服药禁忌
▪ 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称食忌或忌 口。
▪ 一般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腥膻、 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
▪ 寒性病证不宜食生冷食物和清凉饮料等; ▪ 热性病证应忌食辛辣及油腻食物; ▪ 肾病水肿,应忌食盐或酸辣刺激的食物; ▪ 皮肤病、疮疡患者应忌食鱼、虾、蟹、海味等腥
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
▪ 中药药性理论 ▪ 方剂 ▪ 科学故事
1
▪ 药物疗法是中医最常用的一种诊疗疾病的 方法
▪ 中药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 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药物。
2
▪ 中药的起源很早。大约在原始社会 ▪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 ▪ 中药的起源,是我国人民长期生产、生活
实践与医疗实践的结果。
▪ 禁用药: ▪ 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及堕胎作用较强
的药。
▪ 马钱子、砒霜、雄黄、轻粉、斑蝥、蟾酥、川乌、 草乌、胆矾、瓜蒂、巴豆、甘遂、大戟、牵牛子、 商陆、麝香、干漆、水蛭、虻虫、三棱、莪术等。
▪ 慎用药: ▪ 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分
药。
▪ 牛膝、川芎、红花、桃仁、牡丹皮、枳实、枳壳、
3
▪ 中医来源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 据不完全统计,中药现有一万二千余种,
其中植物药一万一千余种,动物药一千一 百余种,矿物药八十余种。 ▪ 由于其来源以植物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 遍,所以古来相沿把中药称为“本草”。
4
中药性能
5
13.2.1 四气
▪ 四气,又称四性,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 温热性属阳,寒凉性属阴 ▪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属于寒性或凉性,如板
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 药不宜与茶同服,人参忌与萝卜服用等。
20
方剂
▪ 方剂的组成原则 ▪ 组成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
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 君、臣、佐、使。
21
▪ 君药指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
药物。
22
▪ 臣药指辅助君药治疗主证,或主要治疗兼
证的药物。
23
▪ 佐药指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
药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药物。
24
▪ 使药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
药的药物。
25
麻黄汤
▪ 君药麻黄宣肺平喘为君药;配臣药桂枝辛 甘温发汗助麻黄解表,同时又可调和营卫; 佐药杏仁降利肺气,
▪ 与麻黄一宣一降,恢复 ▪ 肺气之宣降;使药甘草 ▪ 甘温,调和诸药。
▪ 中药的剂型: ▪ 传统口服剂型--汤剂、丸剂、散剂、酒剂、膏滋剂、露剂; ▪ 皮肤外用剂型--软膏剂、硬膏剂、丹剂、涂擦剂、浸洗剂、
熏剂; ▪ 体腔使用剂型--栓剂、药条、钉剂; ▪ 新剂型--注射剂、胶囊剂、冲剂、气雾剂、膜剂等。
28
汤剂
▪ 药物配伍组成方剂后,加水浸泡煎煮,去 渣取汁,称为汤剂。
32
糖浆剂
▪ 是将药物煎煮去渣取汁浓缩后,加入适量 蔗糖溶解制成的药物水溶液。
33
冲剂
▪ 是将药材提取物加适量赋形剂或部分药物 细粉制成的干燥颗粒状散剂。
34
片剂
▪ 片剂是将中药加工或提炼后与辅料混合, 压制成圆片状的剂型。
35
注射剂
▪ 亦称针剂,是将药物经过提取、精制、配 制等步骤而制成的灭菌溶液、无菌混悬液 或供配制成液体的无菌粉末,供皮下、肌 肉、静脉注射的一种制剂。
29
散剂
▪ 散剂将配好的方药晒干或焙干后,研碎成 为均匀混合的干燥粉末即成。分内服和外 用两种。
30
丸剂
▪ 丸剂将药物研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 面糊、酒、醋、药汁等作为赋形剂制成的 圆形固体剂型。最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 丸、糊丸、浓缩丸四种。
31
膏剂
▪ 膏剂将药物反复煎熬,去渣取汁,加入蜂 蜜或冰糖浓缩而成的膏型。有内服和外用 两种。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 种,外用膏剂又分软膏剂和硬膏剂两种。
36
酒剂
▪ 是以酒为溶媒,一般以白酒或黄酒浸制药 物,或加温隔水炖同煮,去渣取液供内服 或外用。又称药酒,古称酒醴。
37
丹剂
▪ 多指用含汞、硫黄等矿物药,经加热升华 而成的剂量小,作用大的一种化合制剂。 分内服和外用两种。临床上把某些较贵重 的药物,或有特殊功效的药物制剂,亦称 之为丹,因此丹剂没有固定剂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