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水资源综合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镇县
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
(2010年-2020年)
固镇县人民政府
二 O 一二年四月
前言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
本规划力求运用综合手段,既要让各行各业和社会成员受到普遍的约束,“必须去节水”,又要使得全社会能够获得制度的收益,“愿意去节水”,即通过行政、工程技术等措施及相应的制度约束、经济手段加强用水管理,调整用水结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科学的用水体系,有效地使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提出进一步完善节水管理的体制和机制,提高政府部门节水综合管理的效能;逐步建立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国民经济体系,加大对现有用水设施的节水配套改造,推广使用节水型器具,提高用水效率,以节水示范点带动全社会的节水行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皖发[2011]1号)均要求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进一步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型社会的四个特征为用水高效,制度完备,公众参与,生态良好。
用水高效是节水型社会的主要表征;制度完备是节水型社会的根本保障;公众参与是节水型社会的广泛基础;生态良好是节水型社会持续性标志。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合理划定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推进用水方式转变,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及水利部《关于印发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大纲编制要求的通知》(办资源函【2008】281号)、安徽省水利厅《关于开展省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的通知》(皖水资源函【2011】943号)等文件精神,在分析固镇县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合理配置、全面节约、高效利用、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的前提条件下,
提出固镇县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明确试点内容,突出重点,努力创新,以期通过试点建设,为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取得实践经验。
固镇县水资源总量5.21亿m3,人均水资源不足全国人均的1/4,属于水资源短缺地区,主要为资源性缺水,其次为水质性缺水,工程性缺水。
而《固镇县城总体规划(2009-2030)》中提出固镇县的定位为:蚌埠市副中心城市,以发展新型工业和商贸物流业为主体的滨水园林城市。
因此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不仅影响固镇县经济的正常运行,还制约了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必须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固镇县是安徽省首批两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县之一,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分析评价当地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用水水平、节水状况、节水潜力以及用水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实际出发,认真研究节水标准与指标,依据不同规划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需要,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和开源与节流相结合、节流为主的方针,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提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方案。
规划旨在形成一份覆盖全社会、全行业、全过程的综合性、指导性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为节水管理工作指明发展方向,与其它相关规划相互协调,发挥规划措施的最佳综合效益,使固镇县的节水工作在试点期内体现出价值,起到真正的试点示范作用。
本次规划范围为:固镇县,总面积1360.98km2。
基准年为2010年,试点期为2012年~2014年,试点期末(2014年)为近期规划水平年,2015年为中期规划水平年,2020年为远期规划水平年。
二O一一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基本情况 (1)
1 自然地理概况 (1)
1.1地理位置 (1)
1.2地形地貌 (1)
1.3水文地质 (2)
1.4河流水系 (2)
1.5气候气象 (2)
2 社会经济概况 (3)
3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4)
3.1水资源量 (4)
3.2水资源可利用量 (4)
3.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
3.4水生态环境评价 (10)
4 现状用水水平分析 (11)
4.1农业节水水平分析 (11)
4.2工业节水水平分析 (13)
4.3城镇生活及第三产业节水水平分析 (13)
5 近年来节水工作进展情况 (14)
6 形势与主要存在问题 (16)
6.1形势 (16)
6.2存在的主要问题 (17)
第二章水资源供需分析及水资源配置 (19)
1 节水指标与标准 (19)
2节水潜力分析 (19)
1.1农业节水潜力分析 (19)
1.2工业节水潜力分析 (20)
1.3生活节水潜力分析 (20)
1.4第三产业节水潜力分析 (21)
1.5建筑业节水潜力分析 (22)
1.6生态环境节水潜力分析 (22)
2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与配置 (22)
2.1 经济社会发展预测 (23)
2.2 水资源需求预测分析 (24)
2.3 供需平衡 (29)
第三章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 (32)
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32)
1.1 指导思想 (32)
1.2 基本原则 (32)
2 规划范围及水平年 (33)
2.1 规划水平年 (33)
2.2 规划范围 (33)
3 规划依据 (34)
3.1法律法规 (34)
3.2技术标准 (34)
3.3相关规划成果 (35)
4 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目标 (35)
4.1 总体目标 (36)
4.2 主要用水行业节水目标 (36)
4.3 水生态与环境有关目标(污水处理回用率、水功能区达标率) (41)
4.4 水资源管理目标 (42)
5 主要任务 (43)
5.1 建立健全节水社会管理体系 (43)
5.2 经济结构调整 (44)
5.3 完善工程技术体系 (45)
5.4 建设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 (45)
第四章重点区域与领域 (47)
1 重点区域 (47)
2 重点领域 (49)
2.1 农业节水 (50)
2.2 工业节水 (52)
2.3 生活节水 (54)
2.4 固镇非常规水源利用的建议 (56)
2.5 水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58)
第五章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 (59)
1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机构管理效能 (59)
1.1 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机制与体制 (59)
1.2 健全节水机构,加强节约用水工作 (59)
1.3 深化基层用水管理体制改革 (60)
1.4 健全用水节水管理网络 (60)
2开展制度建设 (60)
2.1加强法规和节水标准体系建设 (60)
2.2 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 (60)
2.3 强化实施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61)
2.4 推行水资源论证制度 (61)
2.5 推进节水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和推广节水器具 (62)
2.6 完善用水计量与统计制度 (62)
2.7 建立用水审计制度和节水评估制度 (62)
2.8 完善健全科学的水价制度 (63)
3 配套制度建设 (64)
3.1 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 (64)
3.2 营造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 (65)
3.3 制定经济政策促进节水 (65)
3.4 培育节水文化,形成节水的社会风尚和文明消费方式 (66)
3.5 建立节水型社区、灌区、企业,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66)
3.6 加强节水管理部门能力建设 (66)
3.7 加强节水宣传教育 (66)
3.8 节水防污激励与补贴政策 (67)
第六章重点节水工程 (68)
1 农业节水工程 (68)
1.1 节水示范园建设 (68)
1.2 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70)
1.3 怀洪新河灌区项目 (71)
1.4 养殖业节水 (72)
2 工业节水工程 (72)
2.1 各年度节水规划 (73)
2.2重点工业节水示范工程 (74)
3 城镇生活与第三产业节水工程 (75)
3.1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工程 (76)
3.2计量设施安装和节水器具改造 (76)
3.3 水厂建设 (77)
3.4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77)
3.5 洗浴业和洗车业等特殊行业节水 (78)
3.6 学校节水示范建设 (78)
3.7城镇生活和第三产业节水示范工程 (78)
4 非常规水源利用工程 (80)
4.1污水处理回用工程 (80)
4.2城区雨水利用工程 (81)
5 能力建设工程 (81)
5.1水资源能力支撑建设 (81)
5.2水资源信息系统建设 (82)
6 投资匡算 (82)
6.1各水平年投资分析 (82)
6.3资金来源分析 (84)
第七章保障措施 (85)
1 组织领导 (85)
2 政策实施 (87)
3 资金筹措 (88)
4 科技支撑 (88)
5 宣传教育 (88)
第八章实施效果评价 (90)
1 经济效益评价 (90)
2 社会效益 (91)
3 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92)
第九章环境影响评价 (94)
1 农业节水环境影响评价 (94)
2 工业和城镇生活节水环境影响评价 (95)
3 非常规水源利用环境影响评价 (95)
第一章基本情况
1 自然地理概况
1.1地理位置
固镇县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北纬33°10′至33°30′,东经117°02′至117°36′,南与蚌埠市区为邻,北与灵壁县相望,东与五河县接壤,西南毗邻怀远县,西北与宿州市搭界。
东西宽约47km,南北长约48km,总面积1360.98km2。
图1-1 固镇县地理位置示意图
1.2地形地貌
固镇县处于淮北平原南部,系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地面高程一般为16~22.5m,地形总趋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面自然坡降为1/10000。
县域内地貌类型以河间洪积—冲积平原为主,地形较平坦,境内无山,因受洪泛影响,岗坡、洼地等微地貌形态相间。
大致可分为湖地、湾地和岗坡地3种类型。
湖地分布于沱、浍、澥、怀洪新河、北淝河五河之间,面积约为1122km2,占总面积的82.4%;湾地面积约为80km2,占总面积的5.9%;岗坡地面积约为160km2,占总面
积的11.8%。
1.3水文地质
固镇县地层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地表为黄泛冲积层,其下为冲积—河积—湖积成因。
第四纪沉积厚度从南向北逐渐增厚,厚度约在80~180m(下伏基岩为古生代石灰岩),其南部边缘外侧—淮河南岸一带基岩出露,以下即为前震旦系基岩。
第四纪地层向北逐渐增厚,本县北部任桥一带,因基岩隆起,第四纪厚度仅80m左右,下伏古生代石灰岩。
固镇县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
进一步划分为两个含水层组:浅层含水层组和中深层含水层组。
浅层含水层组埋深在0~50m,包括全新统地层及上更新统顶部部分地层。
岩性以亚砂土为主,其次是粉砂、粉细砂,赋存有潜水和微承压水。
中深层含水层组埋深在50~150m,包括上更新统及中下更新统上部地层,上更新统顶部一般有较厚较连续的黏土隔水层。
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粉砂和细砂,少量中砂,部分细砂中夹泥,平均渗透系数一般在1.5~6.5m/d之间。
1.4河流水系
固镇县地表水系发育,自北向南有沱河、浍河、澥河、怀洪新河四条过境河流,河道总长153km。
现有水面面积为70km2,占总面积的5%。
县域内有张家湖和钓鱼台湖两个湖泊,均系草型浅水湖泊。
张家湖位于九湾,约6000亩,水深1~2m。
钓鱼台湖共有水域面积4000亩,跨固镇、五河两县及蚌埠市淮上区,固镇县境内约700亩。
1.5气候气象
固镇县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兼有南北方过渡类型的气候特点,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适中,光热水条件配合率高,温差大,无霜期长,由于季风明显和气候呈过渡型特征,因而天气多变,常有洪涝灾害发生。
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平均风速3.7m/s。
年平均气温为14.9℃,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5℃,年极端最低温度为-24.3℃,多年无霜期246天,多年平均降水871.7mm,最大年雨量为2003年的1518.5mm,最小年雨量为1978年的476.5mm。
降水量年际和年内变化较大,日照2170h,南北方大部分动植物均能在此繁衍生长。
固镇水文站具有较长实测系列水文资料,该站早在1935年5月开始观测水位流量,至今已有近70年的观测资料,据统计,该站实测最高水位19.42m,最大流量1300m3/s (1965年7月5日),最低水位10.15m(1978年6月23日)。
2 社会经济概况
固镇县隶属于安徽省蚌埠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北岸,安徽省淮北平原的东南端。
南濒北淝河与蚌埠市淮上区为邻,北抵沱河与灵壁县相隔,东与五河县接壤,西南与怀远县毗连,西北与宿州市搭界;县域东西宽约47km,南北长约48km,总面积1360.98km²。
全县地势平坦,地面高程16~22.5m,耕地105.4万亩,现辖11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台湾工业园和1个省级全民创业园,228个村(居)委会,人口62.6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09万人。
县城建成区面积7.4km2,区位优势明显,北顾徐州,南临蚌埠,位于上海、南京、徐州等大城市经济辐射圈内。
交通条件优越,京沪铁路、S101省道贯穿全境,合徐高速公路傍依而过,水运经浍河可入长江,县城距蚌埠机场60km,距徐州机场100km。
固镇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地多、粮多、饲草多,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大豆、山芋等,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是全省重要的粮、油、棉、畜禽、林产区,形成了以棉花、花生、蔬菜、肉鸡、肉羊、肉牛、林果等八大产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培植了棉麻公司、种羊场、王庄花生市场、大成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工业发展迅速,门类齐全,产品涉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工、建材、食品、酿造等门类共50多个品种,是“国家商品粮大县”、“全省油料第一大县”、“国家粮油基地试点县”、“全省农业机械化十强县”。
目前已形成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并逐步成长为皖北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固镇县城已初具现代化城市雏形,正处于向现代化中小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朝着蚌埠北部区域内的中心城,全县政治、文化、科技中心,发展轻工业和商贸、物流的现代化城市方向快速发展,实现与蚌埠市及市域其它县城的工业互补,重点发展建材、食品、纺织、化肥、精细化工工业,适量发展建筑机械制造、轧钢及水泥制造业,为未来形成一个以轻工业及加工工业为主,产业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城市打下基础。
其中任桥镇(工贸型城镇)主要发展肉禽加工、交通、商贸、综合服务业;刘集镇(农贸型城镇)主要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商贸、综合服务业;湖沟镇(农业服务型城镇)主要发展建材、水产养殖业、经济作物加工业;新马桥
镇(工贸型城镇)主要发展交通、商贸、物资集散、农副产品加工业。
固镇县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当年价为81.7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31.2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7.0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3.40亿元,三产比例38:33:29,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3052元。
3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3.1水资源量
根据《固镇县水资源综合规划》计算成果,固镇县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871.7mm、降水总量11.86亿m3,地表径流深247.3mm、地表水资源量3.365亿m3。
固镇县地表径流系数0.284,产水模数24.73万m3/km2。
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3.37亿m3,频率为20%、50%、75%、95%的地表水资源量分别为5.11亿m3、2.76亿m3、1.52亿m3、0.51亿m3。
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2.20亿m3,频率20%、50%、75%、95%的浅层地下水资源量分别为2.62亿m3、2.15亿m3、1.82亿m3、1.41亿m3。
深层承压水安全开采量共计3585.77万m3/a,深层水安全开采模数为 2.63万m3/km2∙a,其中越流补给量、弹性释放量分别占深层承压水安全开采量的30.3%和69.7%。
固镇县多年平均(1956~2010年)水资源总量为5.21亿m3,产水系数0.439,产水模数38.30万m3/km2,频率20%、50%、75%、95%的水资源总量分别为7.28亿m3、4.74亿m3、3.18亿m3、1.63亿m3。
3.2水资源可利用量
固镇县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19279.4万m3,水资源可利用率为36.8%。
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为7403.3万m3,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38.6%,地表水资源可利用率为22.0%;浅层地下水安全开采量为12577.8万m3,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65.5%,水资源安全开采率为56.8%;重复计算量为701.8万m3,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4.0%。
3
因浅层地下水资源的补给来源较多、储水空间较大,可以认为不同年型的浅层地下水资源安全开采量是基本一致的,固镇县频率为50%、75%、95%的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分别为1.96亿m3、1.85亿m3、1.54亿m3。
3.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3.1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固镇县是一个干旱农业种植县,发展水利事业是发展旱区农业生产的保障、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有效途径。
从本县水资源的实际出发,坚持蓄、引、提并举,开源节流并举,积极兴修渠道、打井提水、平田整地、田间配套、兴建小型提灌工程等水利建设,使有限的水资源尽可能发挥尽可能大的效益。
目前,已建成具有供水能力的水利设施如下。
(1)蓄水工程
固镇县现有河道节制闸5处、蓄水大沟55条,塘坝36座,总库容5937万m3,其中河道节制闸、蓄水大沟、塘坝库容分别占总库容的73.1%、22.9%、4.0%;兴利库容2806万m3,其中:河道节制闸、蓄水大沟、塘坝库容分别占兴利库容的85.1%、10.7%、4.2%;现状供水能力3422万m3,其中:河道节制闸、蓄水大沟、塘坝现状供水能力分别占总供水能力的92.9%、4.4%、2.8%。
(2)提水工程
固镇县现有的机电排灌站28座,均为中小型,提水规模32m3/s,现状供水能力为2321万m3,设计供水能力2771万m3。
这些提水工程主要分布在沿浍河以及沿怀洪新河地区。
(3)地下水工程
地下水源供水工程指利用地下水的水井工程,包括浅层水井、深层水井,其中浅层水井主要为农村人畜饮水、深层井主要为乡镇生产生活供水,现状供水能力为14746万m3。
据调查,2010年固镇县地下水源供水工程约130135眼,其中浅层130063眼(规模以上机井11199眼,规模以下机井及人力井118864眼)、占总数的99.8%,现状供水能力13957万m3、占现状总供水能力的94.6%,深层地下水开采井约72眼、占总数的0.2%,现状供水能力790万m3、占现状总供水能力的5.4%。
3.3.2 全县供水现状
固镇县2010年供水包括工业生产、城镇生活用水以及农田灌溉、生态环境用水等。
其中:大多数企业采用浅层、中深层地下水自备井水作为供水水源工程,工业自备水源井合计51眼。
固镇县城自来水公司现有水源井9眼,供水人口5.1万人,日供水能力约为6000m3。
目前固镇县总供水量8988万m3。
3.3.3 全县用水现状
2010年固镇县总用水量8988万m3,其中城镇生活用水量为324万m3,占总用水的3.60%;农村生活用水量为1368万m3、占总用水的15.22%;工业用水量2142万m3、占总用水的23.83%;农田灌溉用水量3345万m3、占总用水的37.22%;林牧渔用水量为1303万m3、占总用水的14.50%;建筑业用水129万m3,占总用水的1.44%;第三产业用水262万m3,占总用水的2.91%;城镇环境用水115万m3、占总用水的1.28%。
目前固镇县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行政事业、经营服务业、特殊行业用水基价分别为1.2元/m3、1.35元/m3、1.35元/m3、1.55元/m3、1.55元/m3,加上污水处理费0.6元/m3,则固镇县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行政事业、经营服务业、特殊行业用水水价分别为1.8元/m3、1.95元/m3、1.95元/m3、2.15元/m3、2.15元/m3。
水务局征收水资源费浅井为0.15元/m3,深井为0.3元/m3。
(1)农业用水状况
固镇县农田灌溉分为河灌、井灌与井河结合灌溉,河灌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及沿河区
域,以种植水稻为主,井灌区集中分布在北部的河间低洼平原区,井河结合区分布井灌区、河灌区的过渡地带。
农业种植结构中秋播作物以小麦、油菜为主,夏播作物以麦茬花生、玉米、棉花、豆类等作物。
近年来,固镇县把建立节水型农业作为发展经济的主攻方向,大力普及常规节水灌溉技术,积极推广半固定喷灌、低压管灌等高新节水技术,不断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努力提高节水效益。
全县已建成高标准节水示范区分别为良种场1000亩全固定节水灌溉;濠城、刘集、新马桥、连城四个乡镇的10000亩半固定喷灌;新马桥的2000亩U 型防渗渠。
截止2010年底,固镇县发展有效灌溉面积58.25万亩,其中井灌面积44.59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1.78万亩,但由于一些设施老化,目前在用的节水灌溉面积仅5.8030万亩。
2010年固镇县农业总播种面积239.97万亩,农业用水4648万m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3345万m3,占农业用水的71.97%;林牧渔用水1303万m3,占农业用水的28.03%。
在农田灌溉用水中:水田用水375万m3,占农田灌溉用水的11.21%;水浇地用水1480万m3,占农田灌溉用水的44.25%;菜田用水1490万m3,占农田灌溉用水的44.54%。
在林牧渔用水中:林果灌溉用水252万m3,占林牧渔用水的19.34%;鱼塘补水165万m3,占林牧渔用水的12.66%;牲畜家禽饮水886万m3,占林牧渔用水的67.99%。
(2)工业用水状况
固镇县是个农业大县。
工业包括机械工业、农产品加工、化学化工、建筑建材、食品行业等。
固镇县目前的主要耗水工业有造纸业和化工业、屠宰业、纺织、冶金业。
2010年固镇县工业用水量为2142万m3。
且工业用水多为自备井取自当地浅层地下水或者中深层地下水。
1980~2010年工业用水量年增长率为4.95%,其中规模以上高耗水工业的用水状况介绍如表1-2。
1)食品行业
食品工业是对农、林、牧、渔等部门生产的产品进行加工制造以取得食品的工业生产部门。
其中耗水较多的企业为其中的屠宰业,经实地典型调查,固镇大成万达有限公司年供水量达到11.32万m3,而其重复利用率仅40%。
2)化工行业
化学工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它为化工、化纤、化肥等工业提供各种原料。
固镇县化工行业有天元化工有限公司、蚌埠翔宇玻璃容器有限公司、安徽华强玻璃科技有限公司、固镇新奥燃气有限公司、安徽三星树脂科技有限公司安徽丰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中根据实地调查,天元化工有限公司2010年供水量约33.5万m3。
3)造纸行业
固镇县造纸行业主要为小型的造纸厂,主要有蚌埠康圣纸业有限公司、蚌埠市骄阳纸业有限公司、谷阳纸业等。
现以实地调查的蚌埠康圣纸业有限公司为例,其2010年工业产值约6000万元,年取水量20万m3,重复利用率为40%。
本次固镇县主要调查企业列如表1-3。
表1-3 固镇县主要耗水企业调查情况表
(3)生活用水状况
居民生活用水包括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
2010年固镇县全县居民生活用水总量为1692万m3,其中城镇居民生活用水324万m3、占居民生活用水总量的19.15%,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约为98/人·d,农村居民生活用水1368万m3、占居民生活用水总量的80.85%,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约为70L/人·d。
(4)第三产业用水状况
第三产业用水包括机关办公、商业服务业、宾馆饭店、医疗、文化体育、学校等设施用水等。
伴随着固镇县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第三产业GDP在全县GDP总值中的比重持续增加。
但是伴随着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公共用水量逐年增加,而且大多采取自打浅井的方式取水,且无计量设施管理用水,造成第三产业用水量较大,用水浪费现象严重。
经调查分析,2010年固镇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6960万元,用水量达到262万m3。
(5)建筑业用水状况
建筑业用水主要为混凝土搅拌用水、混凝土施工养护用水和职工生活用水,以及清洁、除尘用水等。
2010年建筑业增加值35904万元,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3.3840万m2。
目前,单位建筑面积混凝土搅拌用水量约为0.32~0.36m3/m2、养护用水量约为0.2m3/m2、职工生活用水量为0.28m3/m2,新建楼房框架结构用水水平为1.75m3/m2左右,新建楼房砖混结构用水水平为1.25m3/m2左右,固镇县2010年建筑业用水量约为129万m3。
(6)生态环境用水
城镇环境用水包括城镇绿化和道路喷洒用水,固镇县近年环境用水增长较快,2010年的绿地用水30.72万m3,道路广场用水84.68万m3,总生态环境用水为115.40万m3。
3.4水生态环境评价
3.4.1地表水
根据安徽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实测水质资料,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固镇县四条河流水质进行评价。
浍河固镇闸上取样36次,36.1%的时间为Ⅳ类水,30.6%的时间为Ⅴ类水,33.3%的时间为劣Ⅴ类水,主要污染物为总磷、氨氮、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镉。
怀洪新河西坝口闸采样18次,16.7%的时间为Ⅱ类水,5.6%的时间为Ⅲ类水,16.7%的时间为Ⅳ类水,33.3%的时间为Ⅴ类水,27.8%的时间为劣Ⅴ类水,主要污染物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溶解氧指标、镉;何巷闸采样18次,16.7%的时间为Ⅲ类水,27.8%的时间为Ⅳ类水,5.6%的时间为Ⅴ类水,50%的时间为劣Ⅴ类水,主要污染物是氨氮、溶解氧、总磷、高锰酸盐指数、镉。
沱河下段宿东闸采样34次,8.8%的时间为Ⅲ类水、35.3%的时间为Ⅳ类水、35.3%的时间为Ⅴ类水、20.6%的时间为劣Ⅴ类水。
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溶解氧指数、总磷、镉。
澥河固镇县境内的水质尚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Ⅱ类水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