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城镇化发展模式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州城镇化发展回忆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抓住历史机遇走出了一条独具地方特色的城镇化路径,其直接表征为城市日新月异,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温州城镇化的做法和经验,是浙江模式和浙江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回忆温州改革开放30年来的城市发展历程,总结经验和教训,分析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将有利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一条更优的、符合地方特色的城镇化路径。
1 温州城镇化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
第一阶段:市域强镇涌现和中心城市恢复建设阶段〔1978-1991年〕
改革开放前受对台前线的限制,温州接受国家投资较少,城市发展较为缓慢。改革开放后,温州人凭借精明能干的市场开拓精神,迅速完成了经济总量的原始积累。在旺盛的初始市场化和初始工业化的强劲推动下,尤其是农村土地承包改革以后,小城镇建设推开了温州城镇化的新局面,如涌现了“中国农民第一城”龙港镇、“东方第一钮扣市场”桥头镇、“全国最大低压电器城”柳市镇等。至1991年温州建制镇已发展到121个,人口到达26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8.7%,建制镇个数和人口到达1978年的7倍左右。
温州的城镇化建设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自发性和地方特色。由于市场化改革走在全国的前列,“温州模式”发挥了巨大成效。新的所有制经济成分和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相辅相成,使得市场对资源配置作用不断增强,并且随着改革目标模式确实定和经济体制转轨进程的加速,原先在体制外生成的经济成分,成为区域经济中市场经济及其运行机制的内在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镇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温州中心城市建设仍处于逐步恢复与探索阶段。1979年温州着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于1986年获得省政府批准。此版总体规划明确指出要立足对外开放,以港口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将温州建成浙江南部的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在空间上,城市主要按组团式的沿江、跨江向下游发展。在城市建设项目上,中心城市主要完成了瓯江一桥、温州机场、温州港龙湾码头2个万吨级泊位等区域型基础设施,建成了一系列给排水设施、城市道路以及16个居住小区等。中心城市的规模也由37万人、11.6km2,逐步发展到70万人、56km2。
第二阶段:小城镇稳步发展,中心城市加速建设阶段〔1992-1999年〕
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年初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实质化过程,温州城市建设出现了阶段性高潮。由于生产力又一次获得解放,以家庭工业为特色,专业市场为龙头的个体、私营和股份合作制企业蓬勃发展,进
一步促进了温州众多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壮大。1992年温州出台了《关于赋予重点工业卫星镇某些县级经济管理权限的决定》,根据“中心突破,两翼拓展,三沿并进”的战略布局,先后确定龙港、柳市两镇为温州市城乡一体化试验区。1994年市政府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新镇建设的决定》,出台了深化小城镇经济体制改革、鼓励强镇发展的政策措施。1995年8月,国家11个部委又将龙港确定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这一阶段,各地小城镇在完善基础以及生活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也相继建立了工业小区和商贸市场,总体而言,小城镇建设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相对市域城镇化,温州中心城市的发展更加迅速。这一阶段温州加大了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控制管理。如为了科学控引炽热化的房地产开发,温州市1993年首创了三层次控制规划法①,并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完善。1996年根据实际发展需要,温州继续推出开发性规划图,内容包括层次设计、开发实施步骤等。但凡没有开发性规划图的地块,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允许开发。同时,这一阶段编制的《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3-2010〕》也第一次把旧城改建与新区建设有机结合,以旧城改建为依托,积极带动新区建设。由于积极引入民间和市场力量,温州城市建设加速发展,至1999年温州中心城市建成区到达120多km2〔含永强地区〕,为1992年的近4倍。
这一阶段温州中心城市较为突出的城市建设行动集中在旧城改建、新区建设、园区建设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了更有效的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市民居住环境,继第一阶段人民路改造试点获得成功,温州加大了对12条路段的改建力度。根据“自我消化、自求平衡”的双自政策,充分利用城市土地级差地租的优势,通过提高容积率和降低建筑密度,高层建筑被广泛采用于道路拆迁安置。改建后温州旧城基本形成以人民路为中心辐射全城的繁华商业区。自1993年成立了专门的新区建设管理管委会,新区建设得到快速推进,累计至1999年底建设房地产项目46个,道路项目8个,公建配套项目12个。园区建设是温州发展“二次创业”②的重要内容,先后建设了经济技术开发区、扶贫开发区、农业示范区等。重大设施方面主要是建设“828”工程,即用20世纪最后8年时间建成28项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如金温铁路、东海油田温州后方基地、温州市东向水厂扩建、珊溪水利枢纽工程等等都在这一工程计划中得到实施建设。
不同于其他城市,温州这一阶段住房建设较为典型。温州自1993年开始实施住房改革,率先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住房新体制,1997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房改先进城市”称号。温州旧城房屋拆迁安置较为顺利,老百姓积极响应原地实物补偿的运作方式,客观上加速了旧城改建的速度。针对集资联建不可防止的弊端,1993年出台了《温州市福利房、微利房、商品房建设管理方法》,以满足不同阶层的市民住房需求。微利房即温州的安居工程,如南浦、黄龙住宅区,政府规定其利润不得超过5%,实质上这也属商品房的一种,但政府在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方面给予了一定减免。除微利房,这一阶段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大影响力的商品房住宅区主要是上陡们住宅区和下吕浦住宅区。至1997年,
温州先后建成了18个具有较大规模的住宅区,已有20多万户城市居民住上了设施现代化的新居。
第三阶段:城镇化增长方式转型阶段〔2000年至今〕
1998年浙江省已率先作出了实施城镇化战略的重大决策。新世纪是浙江省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开局之年,温州市积极响应省委号召,加大了城镇化推进力度,制定了两个影响深远的纲要文件——《城市化进程纲要》、《温州城镇体系大纲》,核心是构筑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副中心、小城市为骨干、一般建制镇为基础的基本现代化的城镇体系和城市格局,这为城镇化的新世纪发展绘制了蓝图。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八战略”,2006年浙江省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各城市走新型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这为温州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新的科学发展方向。
2000年以来,温州城镇化保持持续健康增长、城镇化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水平以年均1.26个百分点的速度显著提升。城镇化数值变化一方面来自2001年的行政区划调整,周边乡镇向中心城区合并,调整后温州市区面积从1082km2扩大到1187.9kmkm2,人口从121万增加到129万;另一方面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快速的经济发展促使温州城市新区建设显现活力,房地产市场不断成熟。房价的快速上扬引发房地产投资热,城市、中心镇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居住人口购房定居。
这一阶段温州城市建设框架全面拉开,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引导温州构筑背依大罗山、吹台山、面向东海的大都市框架,指引中心城市由“沿江城市”向“滨海城市”发展。到2008年温州城市建成区面积已经到达170.3km2,初步形成多中心格局。除了继续推进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安心公寓等住房建设,2000年以来温州先后启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滨海园区、轻工产业园区以及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等工业园区建设。大型公建项目、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是这一阶段的重点,通过实施“百项千亿工程”,如深水港、甬台温、金丽温高速公路、甬台温铁路、温州电厂等一系列工程已经完工或取得突破性进展;围绕行政中心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图书档案馆、博物馆、大剧院等大型公建相继建成;进城口及“三沿”环境整治明显改善了城市环境,“百巷万户惠民工程”极大改善了旧城环境。目前温州正在着力对温瑞塘河水系及湿地公园进行系统整治。事实上有序的城市建设得益于系统的规划引导。通过构建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总纲,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基础的规划编制体系,温州目前控规覆盖率已到达85%。
2 温州城镇化发展经验
2.1 市场机制的灵活应用